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把死亡看做一次快乐旅行,“暴死”的愿望不可有

    发布时间:2019-10-29 点击:

    把死亡看做一次快乐旅行,“暴死”的愿望不可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留恋生命,害怕死亡是人的本能,没有人不惧怕死亡,但是世界上又没有人能够躲避死亡,因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中老年人只有正视死亡的现实,接受死亡对生命的意义,才能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义务与使命,尽可能完成一切未了的心愿,尽自己最后一份责任,无怨无悔地走向生命的终端,让睿智的美大放光彩……唯有对死的敬,才有对生的惜◎儒家“惜生哀死”观“神龟虽寿,犹有竞时;媵蛇乘雾,终为土灰。”即使千年神龟、万载媵蛇也免不了一死,终归要化为灰烬,更何况人呢?“生之有老,老之有死”,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切生命都无法违背这一规律。人虽然为万物之灵,但也不能不老、不死,死亡是人生的圆满结局和最终归宿。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大家都特别忌讳谈及“死”字,许多中老年人也不敢面对这个现实,恐惧死亡,采取同避态度。

      孔子曾把“死亡”悬置起来,但他不回避“死”。有一次孔产的弟子季路问孔子关于生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湿然,孔子想把季路的注意力引向对人事和生命的思考中,而不要去追问死亡和死后状况的问题。这体现了孔子在解决生死问题上的实践与智慧,即放弃对死亡问题直接而抽象的超前思考,而通过实践活动、通过沉思生命来解决生与死的问题,将死的问题悬置。孔子悬置死亡问题的做法,对后来儒家生死观的发展产生j’极大的影响。后世儒家遵循孔子的教诲,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立意”、“立功”、“立言”,用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少对死亡问题进行正面阐述。

      儒家的悬置对死亡的沉思的生死观,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对生存问题的探讨和投入实际生活,从而使人们摆脱死亡恐惧。儒家主张,生不可不惜,也不可苟惜;死不必畏,但也不能不哀。概括起来可以得出儒家对待生死的态度:惜生哀死,即珍惜生命,体现在儒家对现实生活的重视中;悲哀死亡,则表现在儒家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中。

      ◎对死亡要敬畏,也要接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老人们最喜欢的,这句诗很经典,也很有哲理,对“死亡”概括得很精辟。死是世上万物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结果。从古到今,不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总统、元首,还是拥有亿万财富的大亨,或者是一个家贫如洗、沿街要饭的乞丐,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永远找不到、研究不出“不老”、“不死”的灵丹妙方。所以,不要害怕死亡,死亡也没那么神秘,敬畏它也要接受它。很多有识之士都体会到:人从生下来之时起,虽然有发育、成长的过程,但也注定要一步一步走向中老年,直到死亡。死亡是任何人都不能免的,就像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人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地回归自然,这是自然规律。正如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对身边服务人员所说的:“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人都不死,孔老夫子到现在还活着,不要说他坐车子周游列国,恐怕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越过死亡线,生命更美丽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但不管有多么大的差异,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个人都要经历生死。“一滴水只有流进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个体的生命只有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才会得到永恒。

      占今中外都有一些人为了求得永生,用毕生的精力去寻找长寿秘方,或者去相信一些骗人钱财甚至生命的邪教,结局都事与愿违,反而更早地失去了生命。在如何面对死亡,并战胜死亡恐惧方面,古人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中老年人只要坦然面对死亡,就会发现死亡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而且,当从对死亡的恐惧心态中解脱出来,通过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活动,与死亡作斗争,就会使人生更加美丽,就会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临终时刻是社会对人在生命历程中应该予以关注的最后一个问题。

      对于中老年人或重病人来说,不要拒绝承认死亡的临近,不要惧怕死亡,“人生自古谁无死”,应以坦荡的心境,勇敢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的挑战。中老年人一般都能预感到自己生存的时间不多了。此时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剩余的时间,从容不迫地面对死神,克服懦弱思想,接受死亡这一现实,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中老年人不妨试着去接受最坏的情况,那样反倒有可能击退死神,使人重获新生,增添生命的魅力。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人得了病,本来心灵上没有什么负担,但是由于有人告诉他是得了一种重病,便给他巨大的心理打击,于是他很快消沉衰退,甚至加速死亡。与此相反,有的人即使遇到最残酷的情况,由于他们勇于面对、勇于挑战,结果战胜了命运,(来源 . )不仅在之后的人生岁月中过得灿烂辉煌,而且击退了死神。

      如英国科学家霍金,21岁时患上重病,医生说他至多能活两年半,他却想:“命运最坏也不过如此,在这两年半内,我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结果他不仅写出((时间简史》等享誉全世界的科学著作,而且过了许多年还活在世上!

      年老、死亡我们无法避免,但是,在蔑视死亡并与死亡搏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还能体现生命的真正意义!

      【“暴死”的愿望不可有】

      【“暴死”想法的老人希望“安乐死”】

      身患癌症晚期的梁婆婆躺在病床上,她说,病魔无时不在折磨着她,十分痛苦。她曾苦苦哀求医生不要再用药和抢救,反正用多少药都是治不好的,多活一天只是多痛苦一天,不如早死了算了。她希望哪一天突然去了,就不用再受罪了。当然,医生和护士不可能答应她的要求。

      梁婆婆说她的三个儿女都下岗了,经济条件都很不好,为了给她治病,家里已经借了几万元的债。梁婆婆实在不想再给家里增加负担和经济压力,于是,她又提出想安乐死。

      据与梁婆婆同病房的病友说,梁婆婆一家人是传统型家庭,平时对待阿婆也不错。他们都推测梁婆婆重病缠身对生活失去信心,一时想不开而想要了却此生。

      大部分病人选择安乐死都是因无法忍受疼痛,对他们而言,“临终关怀”比劝他们不要安乐死更重要。

      有一位癌症工作者出了一道选择题:如果有一笔钱用于慈善事业,有两个需要帮助病人供你选择,一个是眼睛失明有望治愈的年轻人,一个是已无生存希望的癌症晚期病人,你会选择帮助谁?他说,大部分人都选择帮助年轻人,因为“帮助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意义”。他接着说,这是非常悲哀的选择。临终关怀面临着一个经济的问题,纯粹依靠捐助的临终关怀机构很难维持下去,更重要的是政府和社会对“临终关怀”的漠视,这种模式促使临终关怀机构进一步面临资金短缺,临终病人也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

      与临终关怀相比,安乐死只是片面的人道,仅仅立足在结束肉体的痛苦,而忽视了一个完整的人可能拥有的精神上的需求。

      那些安乐死的倡导者认为,病人(尤其是中老年病人)患了不治之症,身上插满了管子,忍受着极大的痛苦,而生存的希望又很渺茫,他们需要家人陪伴,这既影响了家人的工作,也给家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经济负担,严重降低了全家人的生活质量。选择安乐死对病人及家属或许是一种解脱,只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啊!

      【平静地面对死亡】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人们的内心是痛苦的、悲伤的,也是无可奈何的。平静地面对死亡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积极、勇敢的表现。中老年人不仅要正视死亡这一现实,更应将死亡与生命融合起来,以“悠然见南山”的那种宁静、淡泊的心态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从容地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首先,从心理上对死亡做好准备。中老年人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使生活中留下过多的遗憾,不要过多挂念子孙后辈的事。

      其次,克服懦弱思想,生比死更有意义,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轻生。轻生是懦弱的表现,虽然有生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而应该坚强地生活下去,努力使自己平静地对待死亡。

      再次,中老年人正确地对待死亡,还需要成熟的个性、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力和稳定的情绪等心理品质,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哲学家蒙田老人说:“人到中老年,既受不了生,也受不了死,对生活既不反抗,也不能逃避,怎么办呢?”对此他又下结论说:“人生幸福取决于安详和知足的心境、果断和自信的心灵。”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这份安详和知足、果断和自信对于保持平静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