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经典语录

    发布时间:2019-10-14 点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经典语录

      【可转换债券的投资技巧】

      可转换债券基金可以让投资者享受到双重好处:既享受中小盘股收益的高成长性,同时又享受债券收益的稳定性。可惜投资者对这种基金的认识不够。

      顾名思义,可转换债券是指发行的这种债券将来可以转为股票。

      彼得·林奇认为,散户投资者投资可转换债券会遇到许多陷阱,所以最好是投资可转换债券基金,由专家们帮你打理,这样的获利回报更可靠。遗憾的是,现在有许多投资者对可转换债券基金并不是很了解,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一般来说,可转换债券是由小企业发行的,利率比一般债券低。那么,既然债券利率低,投资者为什么还要买它呢?这是因为,可转换债券除了能够享受到稳定的债券收益外,还能在将来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转为普通股票,从而享受到中小盘股收益的高成长性。

      什么时候应该买入可转换债券基金,什么时候又应该卖出?彼得·林奇的结论是:当公司债券利率超出可转换债券1.5—2个百分点时,卖出;小于1.5—2个百分点时,买入。就这么简单。

      投资可转换债券基金的方法是,仔细挑选一只价格被市场低估的可转换债券基金,一定会获得良好回报。例如在美国股票市场上,一只管理良好的可转换债券基金的利息收益率大约为7 010,而股票的平均股息收益率只有3%。例如,普特南可转换债券收入成长信托基金,过去20年间的总投资收益率高达884.8%,远远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增长率,就是一个最好例子。

      【面对重大事件不必惊慌

      【趁股票下跌时逢低建仓

      【从股市低迷中寻找机会

      【只要基本面好就越跌越买

      【股市下跌更要注重个股研究

      【关注机构不关注的股票

      【公用事业股危机的四阶段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面对重大事件不必惊慌】

      人们可能会把赌注押在股票短期波动上,但从长期来看公司收益的波动最终决定了股价的波动。当然你会发现有时也有例外发生,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自己持有股票的走势图,你就会发现我所描述的股票价格随着每股收益波动而波动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

      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对股市波动会有很大影响,但投资者也不必惊慌失措。从历史上看,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会导致股市永远关门。彼得,林奇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投资者面对重大事件惊慌失措,只会导致错误判断、错误决策。

      彼得·林奇说,1960年他还只有16岁时就听说民主党赢得总统大选对股市是一个坏消息。那一年肯尼迪果然赢得了总统选举,可是在他当选总统后的第二天,股市不但没有大跌而且还略有上涨。

      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面临核战争爆发的危险,是古巴导弹危机时期。那时候彼得·林奇很为自己、家庭、国家感到担忧。可是面对这种可怕情形,当天的股指下跌还不到3 010。

      相比而言,肯尼迪总统公开严厉谴责美国钢铁公司,美国股市却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跌幅(下跌7%)。

      彼得·林奇开玩笑说:“看来,即使爆发核战争的恐惧,对股市的影响也没有总统对企业的干预来得大。”对美国股市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事件,是1973年10月19日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那一次,股市在3个月内下跌了16%,在12个月内下跌了39%。

      可是有趣的是,这条消息宣布的当天股市并没有立刻下跌,而且还略微上升了4点;并且在接下来开始大跌之前的5个交易日里,还一共上涨了14点。

      20世纪整个70年代,是美国股市表现最为低迷的时期。由于这时候彼得·林奇已经完全参与到股票投资中去,所以对这个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与股市反应之间的关系看得很清楚,罗列起来有:尼克松总统强制实行物价管制,股市上涨3%;尼克松总统辞职下台,股市下跌1%;福特总统实施“现在打击通胀”政策,股市上涨4.6%;IBM打赢了一场反托拉斯官司,股市上涨3.3%;等等。

      所有这些都表明,从总体上看,整个股市和某只股票一样,短期波动有可能和它的基本面变化完全背道而驰,并没有多大规律性,所以不必妄加评论,更不必惊慌失措。

      彼得·林奇认为,目前的股市大涨和大跌越来越频繁,可是从大局看,其中大部分涨跌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例如,1985年9月的经济部长会议上,7个主要发达工业国家达成协议,同意协调经济政策并允许美元贬值,消息宣布后美国股市在6个月内上涨38%,相当一部分股票在接下来的2年里上涨了两三倍。相比而言,1987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508点,在长远投资者的眼里,其重要性就大大不如前者来得深远。

      重大事件能够影响股市,可股市的发展却并不总需要重大事件来刺激。20世纪70年代投资者对绩优蓝筹股有一种痴迷般的狂热,甚至认为这些股票是买入后“一辈子永久持有”的对象。可结果怎么样呢?绩优蓝筹股固然绩优,可是追涨买入的价格却可能过高了,一旦股价下跌同样吃亏。1973年、1974年美国股市出现的毁灭性暴跌(道琼斯指数从1 050点狂跌到578点)中,这些辉煌一时的蓝筹股照样跌去50%-90%。

      【趁股票下跌时逢低建仓】

      股市下跌正是捡便宜的好时机,这些便宜货是那些惊慌中逃离风暴圈的投资人所丢出来的。

      1967-1969年,彼得·林奇在美国炮兵部队服役期间,利用难得的几次休假时间,去股票市场购买朋友和同事们推荐的各种各样的热门股票。

      这些朋友和同事向他推荐的都是一些股价在不断下跌的保守型股票。彼得-林奇听从他们的建议,在所买的荣格石油公司股票上确实赚到了钱;可是,在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自己坚信稳赚不赔的一只股票——缅因州制糖公司上,却损失惨重。

      股票下跌时的逢低建仓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彼得·林奇所说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而价值被严重低估,不是听信股评家预测,而是要建立在自己扎扎实实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扎实基础,股价越下跌,就表明与它的价值越背离、投资价值越大。这时候的逢低建仓,获利空间当然就越大、投资风险当然就越小了。

      彼得·林奇之所以敢“犯上作乱”——上级领导要他减少持股品种、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关键还在于业绩说话。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都要懂得这样一个简单道理:业绩(包括长期业绩和短期业绩)是衡量投资行为成败的主要标志。

      【从股市低谜中寻找机会】

      试图跟随市场节奏,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市场有起色时退出市场、而在市场升到顶部时进入市场。人们会认为碰到这样的事是因为自己不走运,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想入非非。没有人能够比市场精明。有人认为,在股市大跌或回调时投资股票是很危险的,其实此时只有卖股才是危险的,他们忘记了另一种危险——踏空的危险,即在股市飞涨的时候手中没有股票。

      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就买年报中彩色照片最少的那一家。

      彼得·林奇认为,在股市低迷的行情中同样存在着机会。相反,如果你想在安静怡人的环境中寻找大牛股,就像侦探呆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就想找到破案线索一样不可能。

      彼得·林奇认为,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许多同行由于实力太差已经退出了竞争,而它能坚持到最后实属不易,“坚持就是胜利”。只要行业一复苏,它就一定能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帮它消灭了许多竞争对手,这对它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大好事。

      彼得·林奇告诉散户投资者,在股市低迷中寻找投资机会动作一定.要快。尤其是在年末寻找低价股,,就更是如此。因为你在寻找,其他投资者也不闲着,他就经常碰到这样的事。例如1991年1月14日(投资圆桌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他推荐了一只Good Guys电器连锁店股票,结果第二天开始就天天大涨。本来21日杂志就要出版了,可是由于股价涨得太疯,杂志编辑不得不于19日和他专门讨论删除这只推荐股票,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匹黑马了。

      彼

      【只要基本面好就越跌越买】

      不仅股市行情非常难以预测,而且小规模投资者也总是更容易在不该悲观的时候反而非常悲观,在不该乐观的时候反而非常乐观,因此,当他们想在牛市中追涨买入以及在熊市中杀跌卖出时,往往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那些迷信选股只是一门艺术的投资者,完全忽视研究基本面,因此简直是在“玩”股票,结果只能是玩火烧身,赔的钱越来越多。

      然而他们却并不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基本面研究……他们最喜欢给自己投资赔钱找的借口之一是:“股票如女人,永远猜不透。”这句话对女人和对股票都不公正。

      一彼得·林奇机构投资具有滞后性,这给散户投资者长期持股获取丰厚利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只要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仍然良好,股价的每一次下跌都是趁低买入的好时机。

      散户投资者如果能在投资机构大举买入之前就提前进入,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相反,当机构投资者对某只股票大唱赞歌、大举买入时,就可能到了股价的最高位,接下来就是股价掉头向下了。

      彼得·林奇忠告散户投资者:当一只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可是股价却突然下跌,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继续持有它;而更好的办法是,进一步买入更多的股票,因为这时候正是趁低买入股票的好时机,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在各个产业、各个区域内,一定有投资专家还没发现的宝藏,静静等待散户去发掘。

      企业跟人一样,若非因结婚才改名字,就是惹过什么大麻烦,希望大伙全忘了。

      对每家上市公司进行个案研究,是彼得·林奇的一贯作风。每当遇到股市低迷时,这种做法就更值得提倡,投资回报也会更高。因为这会使得投资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睁大眼睛发现潜力股。

      彼得·林奇把麦哲伦基金5%的资金投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股票上,他说,如果不是证监会有限制,他会把IO%~20%的资金投在这只股票上。他特别强调,他的这种投资行为“并不是基于新闻报道,也不是根据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讲话,而是基于我对一只只股票进行的个案研究”。大家看清楚了:国内投资者绝大多数人决定是否买一只股票,恰恰与彼得·林奇相反,他们不是基于“对一只只股票进行的个案研究”,而是基于“新闻报道”或者某某人的“股评”、“讲话”,区别显而易见。

      彼得,林奇在当天参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新车型时,印象最深的是小轿车,而不是总裁介绍的那种敞篷旅行车。可正是这种敞篷旅行车,最终挽救了这家公司的命运。彼得·林奇反省说,由此可见,无论一个外行对这个行业有多么了解,这个行业都会发生一些令你意想不到的事。华尔街上的那些机构投资者预测克莱斯勒公司将要完蛋,实际上都属于外行行为;彼得·林奇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从而投入巨资、最终取得巨额盈利(从这只股票上赚了l亿多美元),是打入行业内部、深入进行个案研究的结果。

      【关注机构不关注的股票】

      如果分析师都觉得厌烦,就可以开始敲进了。

      你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选股相当成功,往往是因为你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业余投资者之所以选股相当成功,原因在于自己独立进行了研究分析,买入了那些被专业机构投资者忽略的好公司的股票。

      彼得·林奇认为,散户投资者没有必要跟着机构主力走,甚至相反,还要特别关注机构投资者不关心、不軎欢的股票。他对这一点有非常多的切身体会。

      彼得·林奇关注太阳批发公司,起初是因为没有证券分析师在关注这只股票。根据他的一贯想法,某个上市公司没有机构关注,就很可能会因为没有机构炒作而导致股价偏低。本案例的分析证明了彼得·林奇这种想法的真实性:目前股价为2美元,而实际价值经推算应该在5美元—8美元之间。这种去伪存真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很值得散户投资者学习。

      国内投资者喜欢跟着机构走,机构投资者买什么股票,大家也就一窝蜂抢着买,唯恐落后;机构投资者抛售什么股票,大家也一窝蜂抢着卖,挤破门槛。这种做法在彼得·林奇看来是非常可笑的。虽然国情不同,但散户投资者不妨也体会一下彼得-林奇的这种投资思路,想一下他的做法是否有道理。

      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专家一样出色。

      公用事业股分析师的研究表明,在许多公用事业股身上,都存在着一种“陷入困境的公用事业公司周期”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灾难降临”阶段。

      通常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公司无法将巨额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二是巨额资产被搁置。

      由于投资者担心这种打击很可能是致命性的,这种局面也不知道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得到改变,所以股价不断走低,甚至一两年内就下跌400/0~80%,只相当于原来股价的20%~30%。

      前者如统一爱迪生公司,它由于燃料价格暴涨导致成本增加,无法消化巨额成本,股价从6美元跌到1.5美元;后者如长岛电力公司,它建造的核电站无法取得许可证,股价从17.5美元跌到3.75美元。

      第二个阶段是“危机管理”阶段。

      灾难降临后,上市公司必定会通过削减各项开支、压缩预算费用等措施,应对灾难、渡过难关。这时候的投资者对股票分红就不要抱多大幻想了,要么降低分红标准,要么分红干脆被取消。这时候表现在股价变动上,反应并不是那么明显,总的来说股价仍然处于底部。

      第三个阶段是“财务稳定”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危机管理,公司的巨大损失得到了某种弥补,可是这时候财务开支方面仍然是紧巴巴的,既无法重新获得银行贷教,又没有任何利润来源。这时候的生存问题总算解决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度过了危险期,至少是不会倒闭了。

      这个阶段的股价大约会慢悠悠地上涨1倍,相当于原来的600/0~700/0左有。

      第四个阶段是“反弹降临”阶段。

      当公司渡过了难关,又能重新获利了,甚至盈利水平比过去还高,并且即将恢复分红。这时候如果资本市场接纳状况良好,又能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同意将某些费用负担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股价反弹就真的开始了。

      公用事业股上市公司一旦发生危机,一般总能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很大。对于投资者来说,原来已经持有的股票不要急于抛出,原来不持有这种股票的也不要匆忙买入。彼得·林奇认为:最佳买入时机是等到危机已经缓和、确定这家公司已经不会倒闭时。这时候买入股票,股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上升2—4倍。

      彼得·林奇介绍说,如果上述判断方法不太容易掌握,那么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投资策略是:当这些公司取消股票分红(这时候就是股价底部)时买入,一直持有到它们重新恢复分红为止。这种投资策略的成功率极高。

      当然,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二阶段传出第一个利好消息之后买入。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股市下跌没什么好惊讶的,这种事情总是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来临一样,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已。

      你不会因为不属于你的东西价格上涨而受害,你所拥有的东西才会毁了你。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国内投资者一定不陌生。把它用在股市投资上,就是要对股市发展、股市投资有信心。

      彼得·林奇认为,股票投资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哪怕你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投资专家,如果你缺乏投资信心,看了某篇报道和负面消息后就马上在一阵恐慌中抛出股票,这时候的收益是最低的。

      对股市有信心,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国家经济形势发展有信心。要相信人们会继续正常地生活,各行各业都会按部就班地工作、生产,创造利润:无论如何上市公司不会大面积倒闭、关门,即使有个别倒闭、关门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它们竞争不过别人,必须被充满活力的企业取而代之,倒闭、关门活该;要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日子只会一天比一天好。

      从长远观点看,股市总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既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那就没有必要为暂时的“曲折”道路悲观。相反,“曲折”的道路还更有意味,更可以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如果股市的回报像银行利息那样稳定,股票投资就没意思啦,股票市场也就不用存在了。

      彼得‘林奇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这一切的。他说,从历史数据看,在过去的70年中,虽然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各种灾难,并且无数次预测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可是平均每年的股票投资收益率仍然高达11%,比国库券、债券、定期存单高出l倍以上。有了这样的基础打底,投资者对股市投资就应该有信心了;而且,越是长期投资,收益率越高。

      有趣的是,在过去的70年中,曾经有40年股票下跌幅度超过loo/o:而在这4()次股市大跌中,又有13次属于下跌幅度超过33%的暴跌。可是结果怎么样呢?还不是照样取得平均年投资收益率11%的业绩吗?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股市暴跌总会给投资者留下痛苦记忆,使得一部分投资者从此远离股市,转而投向于债券、基金。

      彼得‘林奇认为,这些投资者患了一种股市大崩盘后的“创伤综合症”,由此造成的投资机会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彼得·林奇说,股市下跌没什么好惊讶的,这种事情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据他所知,和他一起参加《巴伦》周刊举办的投资圆桌会议的那些世界顶尖投资专家们,也没有谁会提前预测到下一次股市暴跌发生在什么时候。

      既然这样,又何必去做应对股市暴跌的准备T作呢?

      更何况,即使你是神灵,你在过去70多年历史上发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提前预测到了其中的39次,并且也都在暴跌前就提前清仓、卖掉了所有股票,结果又怎么样呢?股价最终不是也都涨回来了,而且涨得更高吗?

      投资者只有对股市有信心,才能在股市投资中取胜。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面对一个不断下跌的股市,看起来情况越来越悲观,还怎么树立得起信心来呢?对此,彼得·林奇的建议是,不看股指变化,每个月都定期、定额地买入股票。这是从全美投资者协会俱乐部成员以及许多投资者的退休投资计划中得到的经验。采用这种做法所得到的获利回报,肯定要比投资者只凭自我感觉在股市中进进出出得到的回报高得多。

      对投资树立信心,不能“一朝被蛇咬,10年怕井绳”。举个例子来说,在过去的70年中,如果你因为经历了1929-1933年那次有史以来最大的股市大崩盘,从此就60年不踏入股市,而是专心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储蓄账户、定期存单。那么,在这期间你所错过的投资回报,再加上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要比你重新投入股市后、即使再发生这样一次股市大崩溃的损失还要大得多。

      【股市行情是不可预测的

      【别相信历史会重演的说法

      【股市预测的鸡尾酒会理论

      【警惕股价和股指背道而驰

      【股指预测正确也会发生亏损

      【不必惧怕机构主力有多么强大

      【股价不涨不一定是放弃的理由

      【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问题

      【股市行情是不可预测的】

      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前预测出未来利率变化、宏观经济趋势以及股票市场走势。不要理会任何对未来利率、宏观经济和股市的预测,集中精力关注你投资的公司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你的股市亏损之路,开始于一份经济展望报告。

      彼得·林奇认为,非常遗憾的是,他每次演讲完毕,回答现场观众提问时,总会有人站起来问他未来的股市行情是涨是跌,没有一个人关心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况。

      这时候他微笑着说,什么时候他得到提升了,股市就会下跌,这是一个一再被实践检验过的“林奇规律”。可爱的是,他刚刚说完这句话,马上就有人真的站起来问他什么时候会得到“提升”?

      彼得·林奇每年要同上千家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交谈,看到的股市预测和股评比任何人都要多,但是他最终发现:没有人能够持续、准确地进行市场预测。

      股市真的很难预测。在1987年美国股市那场暴跌中,被称为“股圣”的彼得·林奇也没能提前预测到这一行情,更不要说普通投资者了。面对股市暴跌,他只能坐在股票行情机前呆呆地看着他买的股票跟着大跌。不但他自己无法预测行情,其他一大批著名的预言家、股评家、投资专家也和他一样,没有人事先提到当年10月会出现一次大跌。事实上,如果这些人会预测到10月股市大跌,他们就会提前卖出股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推动股指大跌行情提前到来。

      股市投资没有必要去预测指数涨跌;不去预测市场,照样能在股市上赚钱。彼得·林奇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恐怕一分钱也赚不到,因为他从来不去关心股市什么时候牛市开始或什么时候大行情到顶。他认为,股票投资的对象是上市公司,而不是股市。

      【别相信历史会重演的说法】

      如果我们能够在股市由涨转跌之前及时脱身从而避免损失,那简直太棒了,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测出市场何时会由涨转跌。不仅如此,即使你卖出了股票避开了股市下跌,你如何能够确定你能赶在下一轮的股市上涨行情之前及时入市呢?

      彼得·林奇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相信股市历史会重演的说法。如果你总是为股市历史的“重演”做准备,而不是为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准备,这种事后补救方法根本于事无补。

      彼得·林奇开玩笑说,他也非常关注什么时候会出现经济衰退,从而给股市造成沉重打击,但是他确实不知道。

      股市里发生的故事虽然与古代传说的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目前我们的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仍然在做着同样的事,希望能从过去已经发生的教训中发现将要出现危险的征兆,可事实上于事无补。股市的发展是无规律的,不可能通过某个高明的计算公式精确地计算出来。

      彼得·林奇说别相信股市历史会重演的说法,最好的注脚是2005年11月以来我国股市爆发的、目前仍在进行中的一波超级大行情。总体来看,沪市指数从那时候的1 000点左右,上涨到目前的6 000点,股指增长了5倍,大多数散户投资者尤其是老股民都没赚到什么钱,或者说没有赚到该赚的钱。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一次次相信历史会“重演”,在股指涨到1 500点就出来了;再怎么胆大的,2 000点前总要离场了吧?即使后来又重新进场,每逢3 000点、4 000点、5 000点、6 000点整数关,也都会首先想到落袋为安。由此可见,一旦当“经验”成为“经验主义”,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事物就可能走向反面。

      【股市预测的鸡尾酒会理论】

      不相信理论,不靠市场预测,不靠技术分析,靠信息灵通,靠调查研究。

      彼得‘林奇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股市预测的鸡尾酒会理论。

      他经常参加各种宴会,宴会上他总是站在大厅中间,靠着盛满饮料的大酒杯,倾听离他最近的10个人谈论股票,几年来总结出了一套关于股市预测的鸡尾酒会理论。

      他发现,在股市已经下跌一段时间、处于上涨前的第一个阶段时,人们都不愿意谈论股票。而这时候有人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他如实相告:管理着一家投资基金。听到这样的回答后,其他人礼貌地点点头就走开了。即使没有离开,也会立刻把话题转到其他方面去,稍过一会就不理他了,转过头去和其他人交谈起来。

      彼得·林奇由此得出结论说:当10个人宁愿与别人谈其他事情、也不愿意和他谈股票时,很可能就意味着股指要止跌反弹了。

      接下来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是,一些新客人知道他是基金经理人时,在他身边逗留的时间会比过去长一些,然后再去和别人交谈其他事情。

      彼得·林奇发现,从第一个阶段到现在,股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上涨了15%,但只有很少人注意到这一点。

      再接下来的第三个阶段,鸡尾酒会上的许多人会兴致勃勃地围着他,问这问那的都是关于股票的事情,心无旁骛。

      他发现,从第一个阶段到现在,股指基本上已经上涨了30%。

      在接下来的第四个阶段,人们在鸡尾酒会上把他围在中间,纷纷告诉彼得·林奇应该买哪些股票,好像彼得·林奇是普通散户投资者,他们才是股市专家一样。

      这时候的彼得·林奇发现,过几天报纸上就会出现有关这样的股票推介,这些股票价格随后也都上了一个台阶。彼得·林奇总结说,这时候的股指已经到了最高点,至少也离最高点不远了。

      彼得·林奇认为,经济学家、投资学家、股评家都无法准确预测股市走势,这并不表明散户投资者也无法预测股市走势。当然,散户投资者的预测方法和机构投资者有所不同。他的“鸡尾酒会理论”就是一种很实用的股指预测法。彼得·林奇幽默地说,他可不愿意拿这个鸡尾酒会理论与你打赌,信不信由你。

      彼得·林奇认为,如果你不会或者不愿意预测股指走势,那也不要紧,因为任何时候购买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尤其是那些价值被低估、还没有得到市场正确认识的股票,比预测市场本身要重要得多。他举例说,无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是1 000点、2 000点、3 000点,过去的10年中如果你一直持有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公司、默克制药公司、麦当劳公司的股票,都会获得非常理想的投资回报。

      【警惕股价和股指背道而驰】

      指望依靠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赚钱谋生,就像指望依靠赛车和玩21点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

      彼得·林奇认为,过多地关注大盘股指没有多大意义。现在的股票交易换手率越来越高,股价波动也越来越大,这对投资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彼得·林奇介绍说,和许多投资者非常在意每天的股票走势如何以及每天的收盘指数是多少不同的是,他更关心每天上涨的股票数目和下跌的股票数目之比是多少,即上涨/下跌比率。

      他认为,这一指标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当天的股市行情;尤其是在只有少数股票上涨、大多数股票都在下跌的行情中,最能反映股市实情。

      经常有人说为什么股票指数上涨了20%,可是我买的股票却还在下跌?

      彼得·林奇的结论是,推动股指上涨的主要动力,是一些大盘股在大幅度上涨,而不是小盘股和中盘股。

      彼得·林奇认为,股价和股指可能会背道而驰,至少绝大多数股票是这样。所以,投资者不必过于关心股指的上升与下跌,而应该更多地关心自己所拥有的那只股票及其价格。

      不要相信股评家及其他市场预测人士把目前的市场和以前的市场所作的纵向对比,如“现在的市场行情与××年十分相似”、“这使我又想起了××年的市场”等等。归根到底,市场行情不会重演,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更重要的是,只要你摒弃这种每天进出的操作手法,坚持长期持有,这种股指和股价的暂时波动就根本不在话下。用这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所得到的结论会大不一样。

      【股指预测正确也会亏损】

      你并不需要一直正确,甚至不需要经常正确,照样能够取得高人一筹的投资业绩。

      投资者预测股票指数的目的,无非是趁势而为——利用大盘的上涨和下跌趋势,扩大盈利空间和摊低持股成本。可是彼得·林奇的经验表明,即使你股票指数预测得很正确,同样也会亏损的。

      他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写道:“市场应该是与投资无关的。如果我能够使你相信这一点,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各位不相信我的话,那么大家总会相信沃伦·巴菲特吧,巴菲特曾这样写道:‘股票市场根本不在我所关心的范围之内。股票市场的存在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参考,看看是不是有人报出错误的买卖价格做傻事。”’以巴菲特为例,他所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世纪60年代初的股价还只有7美元,到20世纪末却上涨到了4 900美元,上涨了700倍。

      巴菲特之所以会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当他认为股票价格被严重高估时,就把所有股票都卖掉,然后对投资合伙人说,他已经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只值得投资的股票了,接着就把包括一大笔投资利润在内的所有资金通通还给投资合伙人。这种做法在金融史上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彼得·林奇承认,他和巴菲特都希望能够正确预测股市走势和经济衰退,但事实上做不到,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精力投向于寻求具有盈利能力的优秀上市公司。而这样做,即使在非常糟糕的熊市行情中,也照样赚到了钱。

      彼得·林奇认为,预测股市走势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重要的是选对股票。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同样是同一时期的2只钢铁板块股票,无论你预测股指走势是否准确,如果你购买了LTV公司的股票就注定要亏得一塌糊涂,而购买了Nucor公司的股票就注定要发财,它与股市走势无关。

      彼得·林奇说,散户投资者唯一要做的事,是找到一家喜欢的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买入股票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迟。如果你根本找不到一只定价合理、能够满足你其他选择标准的股票,那就说明市场已经被高估了。即使这样,你能做的仍然是选择正确的股票,而不用关心股市,股市是会自己照顾自己的。

      【不必惧怕机构主力有多么强大】

      散户的优势在于他没有时间压力,可以仔细思考,等待最好时机。如果要他每个星期或每个月都要买卖股票,他肯定会发疯的。

      许多散户投资者非常关心机构投资者的一举一动,甚至感到莫名其妙的害怕,总喜欢把自己比作“散兵游勇”,把对方看作是“正规军”。其实,这种比喻非常不恰当。因为大家本来就在同一个股票市场上,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证券公司成为公司法人后,虽然可以通过公开渠道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实力壮大起来了,可是它的交易方式、重大经营事项必须公开和透明,而这对散户投资者来说有非常大的好处。

      要知道,虽然股指大跌了,可是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些股票还是原来的股票,仍然具有较高的收益、令人兴奋的发展前景、良好的现金流。散户投资者这时候以低价吃进,投资风险就很小很小。

      彼得-林奇认为,散户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斗,要学会这样一种本事:“等待那些失宠于机构投资者的股票下跌到一个简直令人疯狂的低价后再趁机买入。”他说,现在每天的股票交易量越来越大,机构投资者反复无常的频繁交易,正好为散户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机会。本案例中所提到的股指大跌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些优质公司,就是散户投资者应当优先考虑买入的优质股票。

      机构投资者的一个通病是“星期一现象”,彼得·林奇对此有过研究。他认为,产生“星期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里,机构投资者无法和上市公司交流,于是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对各种担心事件的关注上,结果越想越害怕,星期一股市一开盘时积累了太多的心理恐惧,所以纷纷抛出,从而导致股指下跌。星期二发现一切照旧,股指又会慢慢反弹起来。

      【股价不涨不一定是放弃的理由】

      就我的经验,股票的本益比,“益”才是主角,“本”只是跟着跑而已。如果盈余不增加,股价自个儿是跑不远的。

      彼得·林奇认为,一只股票的价格如果一直在原地踏步不动,这并不一定是放弃它的理由;相反,还很可能是进一步买进它的理由。在本案例中,如果你进行一番如此这般的分析、研究,同样也会得出这种结论。彼得·林奇非常喜欢进行这种粗略估算,这一方法对任何上市公司都是适合的。

      通过这种估算,你能清楚地计算出该公司拥有多少隐蔽型资产。

      彼得·林奇从该公司财务报告中看出,公司每年铜产量为11亿磅。

      这就是说,只要铜的价格每磅涨价1分钱,税前利润就会增加1 100万美元,平摊到该公司发行的7 000万股总股本上,就相当于每股增加净收益0.1美元。照这样计算,如果铜价上涨0.5元,每股收益至少会增加5美元,这还了得?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只要知道铜价格将来的上涨幅度,就能轻而易举地计算出该股股价的上涨幅度。从历史上看,1991年的铜价正处于低位,那么这种投资你还担心什么呢?

      【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问题】

      投资很有趣、很刺激,但如果你不下工夫研究基本面的话,那就会很危险。

      投资是令人激动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准备,投资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股票投资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问题,否则会看花眼的。

      房利美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一只股票,曾经被他称为“美国境内真正最具价值的公司”。与彼得·林奇所在的富达管理公司相比,房利美公司的员工人数只有富达公司的1/4,却创造了富达公司10倍的利润。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房利美公司买进的长期抵押合约利率为80/0~10 010,是短期贷款利率却高达180/0一19%。很明显,这是一桩倒贴的买卖:借人资金的成本高达18%,收入却只有8%~100/o,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亏。

      很快地,该公司1974年的股价就从9美元跌到2美元的历史最低点。于是,到处都传闻这家公司快倒闭了。可是也有人不这么看,一位专门研究房利美公司的股票分析师就预测:“房利美会变成那种你乐于带给父母看的姑娘。”这种论断有什么依据吗?原来,房利美公司的经营获利靠的是利率差。

      而这种经营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很难预测:今年可能会亏损几百万美元,明年就可能会赢利几百万美元,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毫无疑问,房利美公司也在试图扭转这一局面,并确实收到了效果。

      这主要表现在,该公司专门聘请了一位成功人士马克斯韦尔来扭转局面。

      马克斯韦尔是一名律师,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抵押保险公司并获得成功,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短借长贷”;二是模仿房贷美公司的做法。

      在彼得·林奇的办公桌上,除了家庭照片以外,剩下的就是一张房利美公司总部的照片。他说,他只要一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感到心情无比舒畅。在彼得·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的最后3年,房利美公司一直是他的第一重仓股:总市值高达5亿美元。它一共为富达管理公司创造了10亿美元利润,以至于彼得·林奇要把它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因为它“创造了金融史上一只基金系只靠一只股票获得的最大收益”。

      股票投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彼得·林奇从1986年开始,每年都给《巴伦》周刊推荐房利美公司股票,都有点让人厌烦了。不过他对这家公司的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他总结说,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变得更好就是变得更坏,你必须紧紧跟随这种变化调整策略才行。遗憾的是,华尔街上那些机构投资者都忽视了这种变化,因为他们只记得老房利美给人留下的糟糕印象了。

      【股票投资的风险多种多样

      【机构投资往往过于谨慎

      【有没有风险看你怎么看

      【投资风险股的三大对策

      【偏爱赌个股还是赌行业

      【不买市盈率特别高的股票

      【认清期权交易的高风险

      【卖空股票的风险是无限的

      【股票投资的风险多种多样】

      你以为股票只会上涨吗?狠狠跌一次,梦就醒了。

      股票投资是有风险的,彼得·林奇好几百次股票投资赔钱的经历,就证明,这一点。连他这样的投资大师都是如此,散户投资者就更不用说了。

      股票投资风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即使长期持有蓝筹股也会有很大风险。

      彼得·林奇认为,没有人能够保证财富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人能够保证大公司不会变成小公司,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不容错过”的蓝筹股。

      二是即使买对了正确的股票,可是买入时机、买入价格错误也会损失惨重的。

      每当股市暴跌前,即使买人业绩优良的股票同样会损失惨重,那些买错了的股票所遭受的损失就更不用说了。

      在1972-1974年美国股市大跌年间,那些过去股价一直比较稳定的股票也出现了大幅度下跌,如百时美公司的股价从9美元跌到4美元,麦当劳从15美元跌到4美元,无论是谁在这个时候买人,都无法逃脱损失惨重的命运。

      三是购买市政债券也有风险。

      有些投资者认为,投资股票有风险,购买市政债券该不会有风险了吧?

      彼得·林奇认为,除了期限非常短的债券、债券基金以外,购买债券也有风险。

      投资者购买债券后,一旦遇到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就会被迫选择两种不利结果:一是继续持有,但必须忍受低收益率;二是以非常低的价格折现卖掉。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出现违约情况,这时候的风险就大了,虽然出现这种违约的可能性很小。

      有些散户投资者认为,只要买入的是蓝筹股,就不用关注这些企业的基本面了。彼得·林奇举例说,当年有许多投资者购买百时美、麦当劳这两只蓝筹股,就是因为这种盲目、草率的做法,将正确的股票上从错误的价格买入了,一下子就亏损了将近一半资金,后来经过8年时间还没有涨回到原来的价位。

      股票投资的风险,常常让人搞不清买股票究竟是投资还是赌博。从历史上看,在1929年股市大崩盘后的20年间,大多数人都把炒股看作是赌博,这一观点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被扭转过来,而实际上,这时候的股价已经被过度高估了,这时的股票“投资”才是一种真正的“赌博”呢。

      彼得-林奇认为,货币本身是有风险的,所以很难区分什么是赌博什么是投资。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投资者的技巧、投入程度、事业心。如果轻率、鲁莽、冲动地玩股票,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国债,都和赌博没什么两样。

      【机构投资往往过于谨慎】

      过去30多年来,股票市场被一群专业机构投资者所主宰,但是与一般人的想法正好相反,我认为这反而使业余投资者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投资业绩。业余投资者尽可以忽略这群专业机构投资者,照样战胜市场。

      机构投资过于谨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是人为因素:机构投资者用在寻找应买入的好股票的时间,要大大少于寻找应拒绝买人的股票的时间。

      也就是说,他们宁可不买,也不能错买,否则会影响到他们的饭碗。

      当他们决定购买一只股票时,总要事先想好许许多多不买的理由。只有当这些不买的理由一个个被否决掉了,才会真正采取行动。

      之所以要这样做,关键是要在将来这只股票不断上涨、而自己又没有买入时能找到辩解的理由。

      这些拒绝买入的理由非常多,最常见的是“这家上市公司规模太小”、“这家企业所处行业没有发展前景”、“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这家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等等。

      把很多精力放在寻找辩解的理由上,当然就没有更多时间用于认真选股了。因为不买这只股票的理由可以找到很多.购买这只股票的理由却很少。

      在通常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最可能遇到的投资结果是两种:一是投资于一家还不太知名的企业,结果赚到一大笔钱;二是投资于一家比较知名的企业,结果产生了少量损失。

      对于机构投资者说,他们宁愿选择后一种结果。选择前一种情形,可能会赚一大笔钱,也可能会造成大笔损失。能赚到一大笔钱固然好,但是他们更关心的是万一投资失败时,自己不至于落一个卷起铺盖走路的悲惨下场。

      彼得·林奇透露说,在美国华尔街有这样一条潜规则:“如果你购买的是IBM的股票而使客户资金遭受损失,那么你永远不会因此丢掉你的饭碗。”为什么?因为这时候无论是客户还是老板,首先想到的会是“这该死的IBM公司最近怎么啦”?

      相反,如果你购买的是一家不太知名企业的股票,被他们骂“该死的”就不是这家上市公司,而是你了。弄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前途和饭碗。

      所以,在基金投资机构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当一家股票被少数几位分析师追踪时,股价很低,却没有人敢买,因为怕担个人风险;等到将来有一天,这只股票的分析师队伍越来越庞大,最终到达几十个人时,各家投资机构却蜂拥而上。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时候他们似乎都找到了购买这只股票的理由:“大家都看好”。即使将来股价下跌,这也是一条辩解理由。

      沃尔玛公司的例子就是这样的。当年沃尔玛的股价只有4美元时,许多专业机构的投资者并没有把它列入买人名单,因为它只是座落在阿肯色州一个小镇上的一家小公司。

      很快它的业务迅速扩张,并且在全美国每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都开设了分店,《人物》周刊对沃尔玛的董事长进行了专访,追踪沃尔玛公司股票的分析师很快就达50位。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虽然这时候沃尔玛的股价已经高达40美元了,可是那些机构投资者纷纷把它列入购买名单。

      基金购买股票,都会按照一张由不同分析师、基金经理人集体敲定的股票买入名单来采购。毫无疑问,无论是投资组合管理人员还是基金管理人员,在确定这张名单时都非常谨慎,这就使得机构投资越来越趋于保守。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完全可以不必像机构投资者那样保守,因而可能获得更多回报。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散户投资者完全可能在沃尔玛的股价还只有4美元时就买入(而机构投资者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等到机构投资者建仓的平均成本在40美元时,想一想你的获利该有多么丰厚?已经获利10多倍啦!

      【有没有风险看你怎么看】

      避开那些热门行业的热门股。冷门行业和没有增长的行业中的卓越公司股票往往会成为最赚钱的大牛股。

      股票投资肯定是有风险的,但风险究竟有多大,每个投资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了解实际,才能得到真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使发言了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与华尔街上的那些投资者坐在办公室里嚷嚷不同,彼得·林奇直接和该公司总裁通话了解实情,并把自己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到的信息,向总裁进行核实,然后得出自己的正确推断。这既是彼得·林奇的一贯作风,也是了解上市公司股价走向的科学依据。投资者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对股票风险进行自我评估。

      如果缺少这一步,才是真正有风险的。

      显而易见,CMS能源公司的股票属于公用事业类股票。与其他公用事业类股票一样,这类公司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不容易轻易遭到关闭。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该公司原来的股价表现如此差劲,彼得,林奇通过种种分析认为,它的股价至少应该在20美元以上,这才是它的一个合理定位。

      【投资风险股的三大对策】

      投资不熟悉的产业或企业,胜算通常不高。

      买卖股票是有风险的。一方面,有风险才能获得风险回报,有些投资者觉得这样才过瘾;另一方面,即使是你原来以为很安全的投资也会风险乍起。

      彼得·林奇举例说,麦当劳公司是一只优质股,可是你以过高的价格买入这只股票,风险就会随之而来。1972年,麦当劳股票的价格被哄抬到市盈率50倍,由于公司盈利无法达到这样高的预期,股价立刻从75美元狂跌到25美元。

      所以,彼得·林奇建议说,散户投资者在购买风险股尤其是自己不很了解的网络股时,为了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股票,导致血本无归,可以采取以下3种投资策略。

      一是“铁镐和铁锹”投资策略。

      这是用淘金潮来作比喻。在当年的淘金热潮中,大多数想成为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锹、帐篷、矿泉水、牛仔裤的人却发了大财。

      如果借鉴这种投资策略,把股票投资于为网络公司服务的快件投递、网络交换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则会收到异曲同丁之效。

      二是“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的投资策略。

      网络股没有盈利,股价却高得离奇,投资在这样的股票上确实胆战心惊的,怎么办呢?你可以投资于一家有实实在在盈利、股价合理、不是网络公司却包含网络业务的传统公司。

      一旦其网络业务发展达到预期水平,网络业务这一块就会单独上市,股价就会成倍翻番;如果它的网络业务冒险不成功,股价也不会有多大下跌,可谓攻守两相宜。

      三是“因互联网发展附带受益”的投资策略。

      互联网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各行业因互联网发展附带受益的程度大小不一。从中挑选一些附带受益较大的行业和上市公司投资,获利一定较丰。

      例如大型超市,网络的普及和加快发展,会大大降低超市的采购成本、减少偷窃行为、有效控制存货,哪怕成本降低2 010(这在其他行业也许算不了什么),也会相当于超市原有的盈利水平增加一半!

      在这里,彼得.林奇对风险股的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一条曲径通幽路线。你们不是都在拼命淘金吗?那我就向你们出售铁镐、铁锹、帐篷、牛仔裤、矿泉水。结果,淘金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收获的,出售上述物品的人却是稳赚不赔,而且卖的还都是高价,不发财不行。这种投资策略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完全可以用在对风险股的投资上。

      彼得·林奇认为,面对高风险股票,既要投资获利,又要降低风险,为此在确认这家公司肯定是一个大赢家之后再投资也不迟。微软公司的股票是1986年上市的,上市3年后你依然可以用每股不到1美元的价格买到该股,之后股价上涨了80倍。如果你坚持“眼见为实”,在微软公司的windows95大获成功时再去买它的股票,也至少能获得7倍的回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不难的,因为任何人都注意到了所有电脑都在使用它的软件。即使后来电脑行业出现价格大战,微软公司也丝毫不受影响,因为它生产的不是电脑硬件而是软件,就像本案例中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锹的人一样。

      【偏爱赌个股还是赌行业】

      那些让我赚到大钱的大牛股往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公司收购而大涨的股票更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要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需要耐心持有股票好几年而不是只持有几个月。

      有人把炒股说成是“赌博”,实际上,这两者是根本不同的。说到底,股票是一种投资,是建立在实业基础之上,而不是一种零和游戏。

      相对于基金投资的这种限制,散户投资者为了保证投资回报最大化,就可以把所有资金押在同一只股票上,关键是你要吃得准。

      所以彼得·林奇说,机构投资者只能把大量资金押在同一个行业上,只能赌行业、而不能赌个股;散户投资者则相反,完全可以赌个股。

      当然,同样是赌行业、赌个股,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赌法。

      第一种方法是精选行业,忽略个股。

      如果你认为汽车板块股票将会有一次大行情,那么就把主要资金或所有资金都投在汽车板块上。至于购买哪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则可以“闭着眼睛瞎选”。因为每家公司之间的差距并不大,随便买几只股票就行了。

      第二种方法是精选个股,忽略行业。

      如果你经过精心挑选把若干只股票列入了买入对象,那就不要管它是在什么行业或者是不是同一个行业。由于不同股票分属于不同行业,所以精选个股的工作量要比精选行业大得多。

      上述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显而易见,彼得·林奇喜欢的是精选个股,忽略行业的选股方法。例如,即使在汽车行业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彼得·林奇也没有买入太多的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要知道,通用汽车公司是美国第一大汽车公司,按照常规操作方式,几乎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会理所当然把它作为汽车板块股票的重仓股,彼得·林奇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它更重视个股选择。

      彼得·林奇认为,精选行业、忽略个股,有可能会造成股票投资的“机会损失”。事实上,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价虽然在1982-1987年间上涨了3倍,似乎还不错;可是相比而言,福特汽车公司的股价上涨了17倍、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价上涨了近50倍。这表明,把资金投在通用汽车公司上是一种“糟糕”的选择。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