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董浩云赠给儿子董建华的座右铭

    发布时间:2019-11-25 点击:

    董浩云赠给儿子董建华的座右铭

    【简介】

    董浩云(1912-1982年),浙江舟山人。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创办人,被誉为“现代郑和”,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浩云1928年到天津航运公司当职员,后逐步升任为常务董事,踏上了经营航运业的生涯。靠“勇于竞争,大胆创业”的精神,几经努力,他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他拥有各种船只 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有人评价他“……他是位航运业的巨子,但更重要的他是位和蔼可亲、慷慨大度、不矜不伐的人;他身为伟人,却有一种使人乐意亲近的魅力。”

    董建华(1937-),出生于上海,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大学学历。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37年5月29日,董建华生于上海。当时,董浩云已是从事海运的富商。但是,他深深懂得,日寇强占东三省之后又在举向华北进攻,中华大地惨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华民族正处在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危难之中。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爱国的实业家,在国难当头之时,他除了自己奋发图强之外,也不能不寄托于下一代,所以便给呱呱坠地的孩子取名为“董建华”,希望他“以中国人为骄傲再创天地。”

    为了强化这一寄托,董浩云在董建华两岁生日时,又在其照片的背面题写了“欢迎伟大新时代的晨光”一行字,把两代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凝结在一起。

    1949年后,董浩云已是世界级名人,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富,豪之一,但对子女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从不骄生惯养。董浩云有2子3女,按照中国的家族传统,两个儿子是家族事业的接班人,而长子董建华则是重点培养对象。为此,董建华特殊于其他四个弟妹,不进贵族学校读书,而是读中文中学,以便成人后从事中华民族的事业。

    董建华13岁人中文中学,19岁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

    这期间,董浩云不准董建华同其他富家子弟比高级轿车、比出手阔绰、比穿着时髦,而是要求董建华过简朴的生活,要自律、自好、自强,与普通留学生一样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往返与校园与住所之间,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以便毕业后以雄厚的专业知识管好民族实业。

    董浩云深知,只有高深的基本知识,没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还不能成就大事业。于是,董建华大学毕业后,董浩云又把他送到美国去打工——到通用汽车公司最基层去当一名普通职员。这时,董浩云问儿子:“你能明白我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

    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总裁阿尔弗德雷·斯隆创立的现代企业管理原则,我想也首先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信,我在‘通用’可以学到许多东两。”

    为了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去“通用”的目的和意义,董浩云再次强调说:“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练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的挑战,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只有先当好一名普通的职员,今后才可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你下面的职员。在这之后,你才能充分考虑学习别人的经验,也能让你放眼世界,获得更多的教益,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能达到这一目的,就算不负我的一番苦心了。”

    董建华理解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干了4年。

    1960年代初,有些族美华人受到歧视出现自卑感,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中国人,而谎称日本人或新加坡人,而一些拿到“绿卡”的中国人,在自己同胞面前,也摆出高人一等的样子。当时,董建华正在美国,为了生活和工作的方便,他想申请一张美国国籍。董浩云听了之后,对儿子则语重心长地说:“不管什么籍,我们到底是中国人。个人没有作为,不管什么籍,都没有人看得起。拿了外国人的护照,外国人仍然把你当中国人,何不直接以中国人的身份,将来有什么成就,都是巾国人的事。”董建华欣然接受父亲的教诲,毅然决定:昂起头做自己的事情,坚决不办美国国籍。

    学艺学业,立身之基“艺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书·颜延之传》里:“辅以艺业,会以文辞。”一代女杰秋瑾曾在《敬告姊妹们》一文里警醒姐妹们:“如有志气,何尝不可求一个自立的基础,自活的艺业呢?”说文解字里对“艺”的释义为才能、技能、本领;“业”指的就是学业、学习的知识。

    说到学艺学业,人们很自然就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会自然联想到“程门立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样一些成语故事。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学习与“苦”分不开。确实,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在探索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巾磨砺自身品格、形成坚强意志的过程。不光人类,许多动物也是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里为了生存苦练本领。据说出生后的幼鹰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接受母亲近似残酷般的修炼。在母鹰的帮助下,小鹰很陕就学会了比爬行好一点的飞翔,但为了获得母亲口巾的食物,羽翼渐丰的小鹰还得继续接受着母亲成百上千次的训练。

    训练难度逐步加深,母鹰把小鹰带到悬崖上,然后无情地把自己的孩子摔下来,山风呼呼地灌进小鹰的耳朵,强大的气流刺得他睁不开眼睛,小家伙被吓坏了,惊恐的尖叫着往下坠落,但生存的欲望迫使他拼命地振动那双有力的翅膀尽力地往高处飞翔,而有的幼鹰却因为害怕而跌落在万丈深渊下,摔得粉身碎骨。虽然痛苦,但母鹰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小鹰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不会因难以捕捉到食物而被饿死。

    然而,学习是不是只有苦呢?宋代欧阳修曾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朱熹也曾说:“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巴尔克要求自家的孩子每天都学一个新的知识在饭前进行交流,一次,他的儿子费利斯为了完成任务在饭前匆匆找了一个新知识:“尼泊尔的人口是……”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觉得这个知识实在太琐碎了。但巴尔克却说:“好,孩子他妈,你知道这个答案吗?”妻子的回答总是会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她说:“尼泊尔?我非但不知道它的人口是多少,连它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也不知道呢!”这个回答正中巴尔克的下怀。

    于是他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你们妈妈尼泊尔在哪儿。”

    就这样,全家人忘了吃饭,乐不可支地在地图上寻找起尼泊尔来。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日积月累,全家人在饭桌上学习了许多知识,大家共同进步着。

    如果说“业”指的是知识,“艺”指的是技能,那么如何处理好“学业”与“学艺”的关系呢?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有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鹰,右边是一匹奔马。几千年来,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连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

    那只鹰代表的不是什么鹏程万里,它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

    为了实现飞遍全世界的远大理想,这只鹰苦练各种飞行本领,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技巧,结果在它踏上征途的第五天就饿死了。

    那匹奔马也不是人们认为的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这匹马开始的时候嫌它的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马夫家;可马夫给这匹马的饲料不好,这匹马又乞求换主人。于是,上帝把它换到了皮匠家里,皮匠给马的活不多而且饲料又好,可是没过几天,这匹马就被皮匠剥了皮,做成了皮制品。

    都灵大学的创办者把两尊雕塑矗立在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旨在提醒都灵大学的学生们: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痛苦和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知识。

    巴尔克说曾说,一个人“不一定终身受雇,但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艺业,才能够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才能从巾自我修炼,找到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上一组:丁观海的家训及个人简介 下一组:敬于父母则孝顺《书示仲儿》陈确家训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