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净美心灵佛学故事

    发布时间:2019-11-26 点击:

    净美心灵佛学故事

    【佛门名家】

    【洪遵】

    洪遵(530-608年),相州人,俗姓时。他8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后被北齐朝廷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度僧人一起译经。

    人不学,不知道大觉琏和尚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鲜不学词而成之矣。

    【——《禅林宝训》】

    【佛语禅心】大觉琏和尚说:玉不经过雕琢,则不能成为好器具。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了妙理。今人所以能了解古人,后代之所以能了解前辈,都因为能够通过学习把好的作为标准,把不好的作为教训。遍观那些前辈,能够名扬当代的,没有一位不是通过勤奋学习而有成就的。

    张海迪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但是她以十分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她最喜欢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还有《古丽亚的道路》、《我的大学》、《真正的人》等催人奋进的书。

    她在两年内读完了革县图书馆于她有用的全部藏书,涉猎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她还刻苦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此外,她还翻译了16万字的英语小说和其他资料。1981年她参加高考预选,取得了436分的好成绩,超过了录取分数线。张海迪把广博的知识当成精神的营养,从知识中汲取生命的养料。她说:“离开了书,我无法生活,书给了我力量。”

    事实也正是如此:张海迪5岁时因病高位截瘫,全身2/3的部分失去了知觉,常年卧床不起。如果不是从书中结识了保尔、吴运铎等人,并从他们身上汲取了生命的力量,她怎能有活下去的信心呢?怎能锻炼出比大海还要宽阔的胸怀呢?她时刻想着“为人民多做些什么”,用双手为祖国描绘美好的图画。但是如果她不去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她又能为人民做些什么呢?

    换句话说:张海迪如果不读书,没有知识,她的生命就不会有这样大的价值,她只能是个普普通通的瘫痪病人而已,决不会成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成为光辉的榜样,这就是读书对张海迪的成长所起的作用。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句话非常经典地概括了读书于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历来有读书的传统。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些文化成果大多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的很多文学家,自幼博览群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养分,为他们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在读书中的思考和感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其中有的句子由于含义隽永,耐人咀嚼,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今天我们重读这些佳句,在字里行间体味古人的哲思,探寻先哲的足迹,依旧会获益良多。

    【感悟】

    “书籍是人生的向导,是智慧的钥匙,是时代的生命。”确实如此,如果没有书籍,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精神的食粮。读书使我们增长知识,而唯有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成就一个人。

    【读书使人变得聪慧】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

    【——蒲益大师《阅藏知津叙》】

    【佛语禅心】不调理饮食,那么病患就会产生;不阅览三藏经典,那么智慧之眼就会蒙昧。

    契诃夫在一篇小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银行老板和一个人打赌,要求那人关在房间,只是看书,一直住满15年,他愿意输给此人200万卢布。此人先是看娱乐消遣的书,后来文、史、哲、经、科学类作品无所不读,经过15年苦读深思,期满时,他不愿意领取银行老板的巨款,留下字条一走了之。为什么?因为读书让他接受了新的信念和道德,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与人格。

    爱迪生说:“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尚未出世的人怎么看待天才留给他们的这份礼物,我们不可能知道,也没有必要去探究。而天才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我们倒是应该理所当然地继承,应该好好地珍惜。因为读书可以改造人们的灵魂,可以使自己开始做内心的反省;因为读书可以使人们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因为读书可以使人们积累更多的智慧,让自己的思想变得奔放,具有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舍弃糟糠,把自己智慧中纯净的精华的部分保留并且发扬。

    高尚的书本引导高尚的境界,高尚的思想激发高尚的行为。当我们读着“子罕不受玉”、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时,当我们读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警世名言时,当我们读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美诗句时,浩然之气在我们心中能不油然而生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好处正如贾平凹说的“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

    书培养人高雅脱俗的气质,健全完善的人格。

    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伤仲永的故事换来的只是叹息。成长需要智慧,如果你天资聪慧,请你读书,它能让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你天资愚拙,请你读书,后天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遗憾。数学能锻炼你的逻辑,文学能升华你的情感,历史能增长你的见识,蓦然回首,茅塞顿开,那扇禁锢思维的门早已开启,不亦乐乎。正如培根所言:“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此乃读书之大境界也。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每天读点有益的书,对人的精神有滋补作用。因为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学做人,学做事;读书能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读书可以塑造我们的人生,读书可以使我们旷达,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书可以使我们永不衰老,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美丽!

    【感悟】

    书是一面镜子,它使人明理,使人成长。人生一乐是读书,有书为伴一心甘甜。读书,似品茶,若弹琴,像下棋,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感悟。书是人生圣坛、智慧官殿、恩想宝库,书是集千古精华的精神盛宴,所以我们要多读好书,因为读书会使我们变得聪慧。

    【佛门名家】

    【支遁】

    支遁(约314-366年),东晋僧人,本姓关,字道林,25岁出家。隐居余杭山间,研究《道行般若经》和《慧印三昧经》等。在吴地建立支山寺,旋住灵嘉寺,又至石城山立栖光寺。他“每至讲肆,善标宗会”,以好谈玄理而闻名当世。常与名士谢安、王羲之等交游。曾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论《庄子·逍遥游》,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他对《般若经》颇有研究,提出“即色本空”思想,成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撰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指归》、《圣不辩知论》、《辩三乘论》、《释蒙论》等,均佚。又作《大小品对比要钞》,原书也佚,序尚存《出三藏记集》卷八中。关于禅学,撰写过《安般经注》、《本起四禅序》等。相传他主张顿悟。现存2卷本《支遁集》系后世所编。

    【一味地墨守成规就不会进步】

    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佛语禅心】当医生的不对症用药而固执地只用一张药方,一定会误人的性命。学佛的人不知众生根基各有深浅而固执地执着一部经的义理去诽谤其他经典、宗派,就会误自己的慧命。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这匹千里马了,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这个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一个人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墨守成规,死抱教条,不懂得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一味地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

    有一种鱼叫做狗鱼,它很富有攻击性,且喜欢攻击一些小鱼。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狗鱼和小鱼放在同一个玻璃缸里,在两者中间隔上一层透明玻璃。狗鱼一开始就试图攻击小鱼,但是每次都撞在玻璃上。慢慢地,它放弃了攻击。后来,实验人员拿走了中间的玻璃,这时狗鱼仍没有攻击小鱼的行为。这个现象被叫做狗鱼综合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有时是很悲哀的。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的原因之一:世界在不断发展,必须关注这些变化并调整行为。墨守成规的观念将带来毫无生机的局面。

    因此,我们做事不可墨守成规,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改变已有的策略。

    【感悟】

    一位哲人说过:做人做事不要轻易就被一个成规束缚住了。墨守成规是前进的绊脚石,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去自我完善规则的人才能成功。

    【佛禅小故事】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搭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一心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日:“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日:“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日:“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

    【——《四十二章经》】

    【佛语禅心】一个僧入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他的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后悔不想继续修行之心。佛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曾做过什么事?”回答说:“喜欢弹琴。”佛问:“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样?”回答说:“那就发不出声音了。”佛又问:“弦太紧了怎样?”回答说:“那就弦断声绝了。”佛再问:“如果弦不松不紧正适中怎样?”回答说:“各种声音都协调具备了。”佛说:“出家人学道也是如此,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那身体就会疲倦。”

    心理学中有种心态叫“空杯心态”,那何谓“空杯心态”?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小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就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心态即人的心理状态。任何人的心理状态都有两方面,即任何人的心态都分为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拥有了积极的心态之后,他就树立起了人生的信念,有了信念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会觉得工作时很有信心,也很快乐,而且在工作中一旦有了成绩,他的信念则会愈发坚定,他的心态也会随之更为积极,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相反,当一个人的心态处在消极的一面的时候,他会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念,没有了信念也就没有了干劲,身上原来拥有的能力也会因他的信念的消失而消失,这时的工作也就会越来越不好做,人生也就会越来越不顺心,工作越难做,人生越不顺心,信念就越不坚定;信念不坚定,心态就越来越差,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影响我们成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还有心态,它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它也决定着自己的视野、事业和成就。因此,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明确的目标加上积极的心态,是一切成功的起点。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自己的心态决定的。

    【感悟】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个人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成败。没有谁能够决定整个世界,但人人都能决定自己的,心态。你自己的一心理、思想,感情,精神完全由你自己的,心态创造。好的心态是你做大事的资本,也是成功的关键。

    【佛门名家】

    【韩清净】

    韩清净(1884-1949年),中国佛教学者、居士,原名克宗,又名德清。1921年,于北京讲《成唯识论》,为讲经弘法之始。后在房山云居寺,专治法相之学。1925年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宣读所著《十义量》一文,博得与会者赞许。1927年于北京创立三时学会,讲学刻经并重。

    讲学专重唯识学,对六经十一论,都做深入研究;所刻经典,校勘精细。

    著述有《唯识三十颂诠句》、《唯识三十论略解》、《唯识指掌》、《唯识论述记讲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赞》、《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别释》、《能断金刚经了义疏》、《佛法略谈》、《因明入正理论科释》、《瑜伽师地论科句》等。弟子有周叔迦等。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活出真正的自己来别人是别人,你是你,都有各自的活法。要活出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佛陀】

    【佛语禅心】别人永远是别人,你永远是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法。我们要活出自己来,而不要羡慕别人,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在河的两岸,分别住着一个和尚与一个农夫。

    和尚每天看着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看起来非常充实,令他相当羡慕。而农夫也在对岸,看见和尚每天都是无忧无虑地诵经、敲钟,生活十分轻松,令他非常向往。因此,他们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共同念头:“真想到对岸去!换种新生活!”

    有一天,他们碰巧见面了,两人商谈一番,并达成换身份的协议,农夫变成和尚,而和尚则变成农夫。

    当农夫来到和尚的生活环境后,这才发现,和尚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那种敲钟、诵经的工作,看起来很悠闲,事实上却非常烦恼,每个步骤都不能遗漏。更重要的是,僧侣刻板单调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虽然悠闲,却让他觉得无所适从。

    于是,成为和尚的农夫,每天敲钟、诵经之余都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在彼岸快乐工作的农夫。

    至于做了农夫的和尚,重返尘世后,痛苦比农夫还要多,面对俗世的烦忧、辛劳与困惑,他非常怀念当和尚的日子。

    因而他也和农夫一样,每天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对岸步履缓慢的和尚,并静静地聆听彼岸传来的诵经声。

    这时,在他们的心中,同时响起了另一个声音:“回去吧!那里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生活!”

    是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天堂。倘若我们一味只羡慕别人拥有的,而丢失自己已经拥有的,那只不过是一种一换一的交替,一种得与失的互补,说不定有时你所得到的还大于自己失去的。生活中我们太多的羡慕,其实有时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就算拥有,也不一定给自己带来幸福与快乐,有时更是一种烦恼与累赘。羡慕别人的生活,也常常会给自己造成迷茫和不安,甚至让自己痛苦和悲伤。羡慕别人最大的代价就是失去自己,经不住诱惑最大的代价就是伤害自己。

    因此,与其羡慕别人,不如羡慕自己。学会羡慕自己,你才更容易珍惜拥有的。学会羡慕自己,其实也就是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如果一个人忘却自己而盲目地羡慕别人的一切时,那么他永远感觉自己是世上最悲哀、最不开心的人。

    诗人卞之琳《断章》中有这样的经典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人诗句里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当你欣赏别人那道风景时,其实自己也成了别人欣赏的风景。别人的存在点缀与吸引着我们的视野,而我们也悄然地构成了别人眼里的美丽景致。

    【感悟】

    别人永远是别人,你永远是你。我们总是习惯干羡慕别人,但是很少有人想到羡慕自己。其实,只有懂得羡慕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人。

    与其羡慕和嫉妒别人,不如活出真正的你自己来。

    放低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更多茶杯只有低于茶壶,才能被注入香茗。

    【——佛陀】

    【佛语禅心】茶杯只有比茶壶低,才能被注进香茗。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

    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了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放低自己,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调做人,就是不张扬、不炫耀、不卖弄,不随意抬高自己的价值,不像有些人那样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放低自己,是个心态问题,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估量问题。自觉非同一般、高人一等,便会放不下架子,也夹不住尾巴,只能颐指气使、俯视于人。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常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才会与人平等、看人平视、待人平和。

    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便会有无穷的动力和后劲。无论你是天之骄子,还是尘土满面的打工仔;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目不识丁;无论你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如果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你放低了自己,就不会骄傲自大,就能欣赏到别人的每一个优点。

    同时别人觉得你是虚心的,是尊重他人的,就会愿意讲出他的好建议,为你提供帮助。如果不放低自己去欣赏别人的话,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好,很骄傲,不但会让别人觉得讨厌,而且不容易学到别人的长处,也学不到更多的东西。

    放低不是降低,更不是贬低。相反,低调做人、潜心做事的人不但不会降低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反而会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承认和人们更普遍的尊重。有一则谚语说得好:“口袋里装着麝香的人不会在街上大吵大嚷,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经说明了一切。”

    【感悟】

    海为什么会如此伟大?关键是因为它的位置最低。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僳大海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才能装下很多东西,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佛禅小故事】

    【大与小】

    一次,有人问大珠禅师:“如何才能算大呢?”

    禅师答日:“大。”又问:“多么大?”师日:“无边际。”

    此人又问:“如何才能算小?”禅师答日:“小。”

    问:“多么小?”师日:“看不见。”

    便又问:“大无边际,小又看不见,究竟何处是?”

    大珠禅师反问道:“何处不是?”

    保持内,心的宁静很重要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佛陀】

    【佛语禅心】宁静是来自内心的,不要向外界寻求。

    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无奈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

    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却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情小孩子却办到了。那么多大人费了那么大的劲没有寻到手表,小孩子没费多大的劲却轻易地找到了。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因此,保持内心的宁静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因为有了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才会有厚重汪洋的华章;因为有了董仲舒孜孜求学“三年不窥园”的静气,才会有真正的学问。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宁静,浮躁不安,所谓理想和事业,都是空话而已。

    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要给自己增加一些学者睿智。当人类越来越享受到充裕的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干枯了自己的灵性。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剧烈的人际竞争,这个功利主义的世俗世界,将人的自我逼向了角落。

    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要远离一会儿喧嚣,进入一个宽松、和谐的世界。

    这个世界非常闲适,是一把藤椅、一本闲书、一杯浓茶的闲适。或握卷在手,挑灯阅读,摒弃杂念,聆听心的吟咏;或斟酌文字,挥洒心迹,透过字里行间,在宁静淡泊的心境中书写人生感悟,不为纷繁所扰,不为世俗所侵,让宁静的心灵滋润平凡的生活。

    宁静是我们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修养程度的展现,更是我们修身明志的最佳心灵空调。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会用心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博大与人生的深邃,才能真正地与心相对视,才能像找手表的小男孩那样听到来自生活中的“滴答声”。拥有宁静,才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犹如满身伤痕的大树上默默绽出的片片新绿,又如自开自谢的野花,尽管平凡、卑微,却不失坦然和自珍。宁静的人生,就是在沉默中奋进。

    【感悟】

    宁静就是心情平静沉着。日常生活中能处处保持平静的一心态,不但可以澄明一心境,把握身体气血运动的全面平衡,以达到养心健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全面仔细地考虑问题,有助于处理好周围的一切事情。因此,保持内,心的宁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敞开胸怀,从心做起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和别人有仇,整天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整天为什么忧愁憔悴成这样啊?”。

    他回答说:“有人伤害我,我却没有能力报复他,因此发愁。”这个人对他说:“你只要念《毗陀罗》咒语就可以害他。但有个隐患,就是还没来得及伤害他,反而先害了你自己。”他听后,很高兴地说:“请你教给我咒语。即使害了我自己,我也希望能报复他。”

    【禅心】害人必先害己,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理。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往往被第三者从中取了渔翁之利。

    故事中的愚人已经被仇恨迷失了心智,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召唤出吃人的魔鬼,可是即便他报了仇又能怎么样呢?到头来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徒留下自己的妻儿在世间无人照管,难道这才是他最后想要的结果?两败俱伤往往是一场争斗最坏的结果。其实愚人要报仇,其本意是要把自己心中的悲愤之气抒发出来,并没有自杀的打算,但是一旦他学会了恶毒的咒语,那么在对对方实施攻击时必先伤到自己,如此一来在悲愤还没有消除时自己就已经受伤,又从哪里来的力气去对抗仇人,既伤了身又伤了心。

    从心做起,从自我做起,试着用宽广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去包容每一个人,用你真诚善良的心去感化他,只有这样,你的内心才会时时充满快乐与美好。放弃个人的成见,当你能够选择放弃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你内心的博大,便可以从容跨越生命中的低谷,抵达另一座高峰。

    ⊙——认清本质,勇做自己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从北印度来到南印度,住了很长时间,娶了南印度的姑娘结为夫妻。

    有一天,妻子给丈夫做好了饭,丈夫拿过去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也不怕烫。

    妻子当时很奇怪,就对丈夫说:“这儿又没有盗贼夺你的碗,有什么急事让你这样匆匆忙忙、不能安心地慢慢吃呢?”。

    丈夫回答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秘密,不能告诉你。”妻子听了,以为有什么特殊的奇异妙法,就好言好语再三催问。

    过了好长时间,他才回答:“从祖父以来,我家都是狼吞虎咽。我现在仿效他,是因为家传的老毛病。”

    【禅心】马戏团的猴子只会单纯地模仿人类的动作,却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些动作所包含的真正意义。

    丈夫并不了解自己的祖先为什么这样吃饭,而仅仅是为了保持一个传统就要依旧模仿祖先吃饭的样子,哪怕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也要依葫芦画瓢一点儿不差地去生搬硬套。如此秘密,简直可笑至极!地球时时刻刻都在旋转,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前不停地发展,因循守旧终会被当今时代所遗弃,只剩你自己在一片文物的故土中苟延残喘。古今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必定不同,前朝的遗老遗少已远离这个时代,而飞速发展的今天早已经将他们遗忘在了时间的某个角落。

    勇敢做自己,冲破他人的雾锁重重,才会寻找到自己最属意的彩虹天堂。

    ⊙——举一反三,准确判断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打发佣人拿着钱到别人果园里去买芒果给他吃。

    他嘱咐那个佣人说:“你要买那好吃的、味道甜美的果子回来。”佣人拿着钱到果园里去买芒果,果园的主人说:“我这棵树上的果子都是又甜又香,没有一个不好吃的,你尝一个果子就知道了。”买果的佣人说:“我现在得一个一个地尝尝,然后才能买。如果只尝一个,怎么能知道都是好的呢?”他就拿起果子一个一个地都尝了一遍。

    佣人拿着果子回家后,财主看到之后很生气,原来所有的果子都被咬了一口,财主非常厌恶,于是全都扔了。

    【禅心】很多事情不用亲自一一尝试,学会用脑思考,远比所谓的身体力行要省却好多时间和力气。

    佣人对财主的忠心只是愚忠,不懂得分辨主人话中意思,只会徒增主人家的烦心。只要具备稍微的生活常识就会明白的道理,佣人很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参透主人之意。让他亲口尝一尝,并不是说每一个都要吃,从一个芒果的滋味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所有芒果是什么滋味。举一反三的道理相信没有人不懂,但是能够真正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人,才称得上是智者。

    自己才是自己的守护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推断事物发展的方向,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此一来,便不用再受控于自己的无知和对未来的恐惧。给自己的人生掌舵,坚守克服苦难的信念,勇敢地面对挑战,用耐心和细心去举一反三,便可成功驶往人生的灯塔。

    上一组:佛学基本知识常识_佛学名家介绍 下一组:佛门名家佛法故事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