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禅语悟道-净美心灵的禅语故事

    发布时间:2019-11-25 点击:

    禅语悟道-净美心灵的禅语故事

    【佛门名家】

    【大乘和尚】

    大乘和尚(约8世纪),中国汉地佛教禅宗在吐蕃的代表人物,一作摩诃衍那。早年在长安学习佛教禅宗。唐建中二年(781年),吐蕃据沙州(今甘肃敦煌)后,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命赴吐蕃,在拉萨及札玛(今札囊县桑耶寺附近)等地传教,赤松德赞妃没庐氏及贵族妇女30余人曾从他受戒,出家为尼。他倡顿悟说,著有阐明顿悟的著作。约于贞元八至十年(792-794),由赤松德赞主持,大乘和尚代表汉地佛教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展开辩论,先胜后败,被迫返回沙州继续传教,备受当地人民尊崇,称之为“国德”、“大德”、“蕃大德”,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影响从此逐渐减弱。

    【佛门名家】

    【大乘和尚】

    大乘和尚(约8世纪),中国汉地佛教禅宗在吐蕃的代表人物,一作摩诃衍那。早年在长安学习佛教禅宗。唐建中二年(781年),吐蕃据沙州(今甘肃敦煌)后,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命赴吐蕃,在拉萨及札玛(今札囊县桑耶寺附近)等地传教,赤松德赞妃没庐氏及贵族妇女30余人曾从他受戒,出家为尼。他倡顿悟说,著有阐明顿悟的著作。约于贞元八至十年(792-794),由赤松德赞主持,大乘和尚代表汉地佛教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展开辩论,先胜后败,被迫返回沙州继续传教,备受当地人民尊崇,称之为“国德”、“大德”、“蕃大德”,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影响从此逐渐减弱。

    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修养不够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佛陀】

    【佛语禅心】并不是别人让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修养不够。

    有一篇关于《一瓶水的修养》的故事。

    一位记者随同一所受捐助的师范学校老师迎接捐助者,捐助者是香港实业家,家财万贯。

    在机场,为了解渴,他们各自买了矿泉水。刚喝了几口,飞机就到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矿泉水扔到了垃圾桶里。他们看到大富翁从飞机上走下来,便迎上去向大富翁问好。

    大富翁态度很好,也很随和。他的手中像一些旅客一样拿着一只矿泉水的瓶子。他拿着那只瓶子和记者及迎接的老师说话,谈笑风生。人们看到,大富翁手中拿着的几乎是一只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了,随着他晃动的手,矿泉水发出轻微的声音。他拿着那只装有一口水的瓶子一直坐上了接送他的车子,还是没有扔掉。

    车里有水,有人递给他一瓶满满的矿泉水。他摆摆手,然后把那瓶中剩下的一口水喝完,把瓶子放下,才接过满瓶的矿泉水。

    他这次留下了500万元的捐款,他的名字叫田家炳,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

    除了爱心之外,更让人感动的是那瓶只装有一口水的瓶子。

    修养是什么?修养是通过文化、智慧、知识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它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这里的“修”主要是指整治、锻炼、学习、提高;这里的“养”,主要是指培育、涵养和熏陶。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所投入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精力,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讲究情操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要想成为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3种品质:渊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会愚昧草莽,缺少道德就会低级趣味,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平庸卑俗。

    一位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连续30年的实验,他挑选了10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儿童,后来成就相差却很大,有的拥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对象和20%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也是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心、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

    人的修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

    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须得有良好的修养,或谦虚,或感恩,或正直,或真诚,或诚恳,或忍耐。良好的修养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人类前行的路途上,修养永远是一面有价值的旗帜,在人类心灵的山岗上猎猎飘扬。

    【感悟】

    修养,不仅仅是品德,它还包括所有能力、境界的提高。修养是后天的产物,是人们控制命运、发展自身、挑战自身的结果。有修养的人不是懦弱,而是强者。他是众人尊敬和景仰的人,也是众人亲近和爱戴的人。

    【佛家典籍】

    【《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约产生于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其内容主要是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思想。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的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内一心的修养决定了一个人本质上的美丑】

    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谓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已。不知已亦众生数也。焉有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借口菩萨,逐外忘内。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佛语禅心】佛经上说:菩萨在还没有自度成佛的时候,就先能做弘法利生度人的事业。可是有一些愚痴的人看到这句话就说菩萨只度众生就行了,不用度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就在众生之中。哪里有度尽众生却把自己留下来不度的道理?所以不能以菩萨度众生为借口,只注重向外度人,而忘记了自己内在的修持。

    宋代的大学士苏东坡与当时很有名望的佛印禅师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参禅问道,免不了互斗禅机。但每次都是佛印禅师略胜一筹,为此,苏东坡心里颇是不服,总想找机会胜过佛印禅师。

    有一次,苏东坡又和佛印禅师在一起打坐参禅,苏东坡突然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的坐相如何?像什么?”佛印认真地端详了他一阵说:“苏学士神态庄严,仪表大方!我看学士您俨然就像一尊佛。”苏东坡听后非常高兴。佛印禅师随口问苏东坡说:“苏学士,你看和尚我的坐姿如何?

    又像什么?”苏东坡正在忘形之时,看到佛印禅师身着褐色僧服怡然端坐,心神若定超凡脱俗,但他故意揶揄道:“我看禅师您真像一堆牛粪。”说罢哈哈大笑。佛印禅师听到苏东坡揶揄的言语和笑声,不但丝毫没有动气,反而只是宽容地笑了笑。苏东坡见到佛印禅师没有反驳,自以为占了上风,于是便向朋友和妹妹讲述此事,称自己终于赢了佛印禅师。

    可偏偏苏小妹是位才女,对佛教性相之学也颇有研究。她听后马上对苏东坡说:“哥哥,这次你不但没赢反而输得更惨,佛印禅师赢得反而更加高明!”苏东坡不以为然地问说:“为什么?你说这话是何意?”苏小妹说:“哥哥,佛说相由心生,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是佛;而你看禅师像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粪啊。这还不算,你输了之后自己竟然不知道已经输了,可见你修行的境界相比佛印禅师来说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啊,所以我说这次你输得更惨。”

    苏东坡听后恍然大悟,不由得对佛印禅师以及自己的妹妹感到心悦诚服,真是“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心中有佛,说出来的定是美言;心中有屎,讲出来的全是屁话。

    修养,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珍视着,文人墨客的推崇,平民布衣的渴望,使得这一词语熠熠生辉,散发出的光芒照耀着世界。

    修养是一个人品德素质的反映,它往往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一个有修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谈吐是健康、干净的,他们的言词中找不到歧视和憎恨,有的只是友好和风趣。修养好的人不会刻意去装扮自己,正像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反,一个没有修养的人则会盲目追求,用浓妆艳抹、奇装怪服来掩盖他内心的空虚。

    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文明风度,表现在做人真诚、为人正直、宽宏大量;注重仪表形象,内外整洁,端庄典雅,举止文明;有高雅的气质,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行为检点,作风正派;礼貌待人,和睦亲朋志士;自尊,自爱,自勉,自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自夸,不炫耀,不自满,不虚伪;口吐智慧,散发知识,播扬真善美;言谈幽默和谐,知情答理,趣味横生,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能倾听他人意见,化解大小矛盾,促进团结、和谐、进步。

    【感悟】

    人,最重要的是自我修养,内一心的修养决定了一个人本质上的美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内,心的美丽是最好的“化妆品”。我们要努力加强内一心的修养,注重内一心的修养,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

    【佛门名家】

    【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335-417年),他一生最重大的贡献是西行取经,费时14年,取得律藏而归,并将沿途所见详细记录下来,成为后人西行的重要参考书籍。

    与唐朝的玄奘、义净一样,法显大师是我国到过印度并取回经典中最出名的僧人之一。《佛国记》是法显大师回国后,将他在旅行时的见闻,记录所成。此书描写当时印度以及中亚实情,是我国僧侣旅行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具有文献上的重要意义。

    归国以后,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驮罗合译《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等一百多万字。

    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智慧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八大人觉经》】

    【佛语禅心】要觉悟到由于迷惑无知,才使自己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而觉悟了的菩萨则常常认识到,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智慧,使自己获得宣讲佛法圆通流畅、无所滞碍的才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够得到远离生死、彻底解脱的大快乐。

    博学多闻的意思是: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博,意为“量多、丰富”,亦可解释为“通晓”。博学,意为学要广泛地猎取,以达到知识渊博、学识丰富、学问广博精透的境界。

    博学作为一种治学精神,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为无数名人志士所追求、所演绎。而中华民族凭借其古老悠久的历史,拥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也就自然成为一部抒写“博学”精神的宏大画卷。这个古老民族的“博”字情缘,使得人们对博学之人尤其钦佩与向往。“博学多才”、“博闻强识”、“博古通今”、“博大精深”、“博采众长”……几千年来,人们对“博”字的青睐与崇拜从未衰减,对“博学”的追求俨然融入了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经世致用之学,融入了我们古老民族成长过程中每一个或辛酸或喜悦的故事,在人们的心灵和中国社会的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博学”就是征服知识的一把利器。春秋战国众家学派也许并未料到,不是儒家、法家抑或某一个学派,而是人们对“博学”的追求将历史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博学”之风造就了泱泱中华“君子之国”、“雅士之邦”的美称。

    “博学”不是用来瞻仰,而是用来追求的。追求“博学”不是一句口号,不是远方的一抹绚丽云彩。《论语》一再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知而不愠”,这些句子告诉人们要以虚心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来追求“博学”。同时,“博学”不仅是广泛地猎取知识,还是仁义礼智信的一种修行。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就像苦行僧的万里取经一样,求学也同样需要一种仁义的胸襟,一种坚忍的态度。

    我们为什么说一个人博学呢?因为他知道的比平常人多一点,他的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博学多才的人愈多,社会就会愈进步。

    那么如何达到博学多闻?就是要勤学。所谓勤学,即勤学苦读,要忍耐、精进、吃苦,学问、技能才会有所成就。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得来的。学习技能、研究学问的过程都是先苦后甜,所以不要怕吃苦。我们都知道“勤能补拙”,勤下工夫,经过不断练习,最后必然学有所成。如果觉得自己脑筋不好,该如何补救?脑筋不好是因为妄想执着太多,所以要检讨反省,把过去的妄想执着通通看破、放下,把烦恼妄想忘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努力勤劳,要有恒心、耐心、信心,用心学习,如《中庸》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滚滚洪流要靠涓涓细流汇成,渊博的知识是靠长年苦学积累的。

    【感悟】

    博学多闻的人,往住在事业上有成就,在社会上有声誉,贡献也此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羡慕。因为有了博学多闻才有智慧,生活中才不会糊涂,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博学多闻的人。

    【佛禅小故事】

    【高贵的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刚从禅床上醒来,就听到一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聆听了一会儿,钟声刚一停,便忍不住询问侍者道:“早晨打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说:“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奕尚禅师就让侍者把这沙弥叫来,问这个眉清目秀的少年道:“是你在打钟吧?刚刚你打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什么?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从容而又纯净的声音,发出这种声音的,一定是真心诚意的人。”

    沙弥搔了搔头,想了又想,然后说道:“其实……我也没有刻意念着什么呀……我想起来了!我从前的师父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就是佛,必须敬钟如佛,以虔诚、斋戒的礼拜之心来打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地叮嘱小沙弥道:“你从前的师父说得很对呀!记住,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你将会受益匪浅。”

    人活着就要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日:“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

    【——《五灯会元》】

    【佛语禅心】凡是劳动,怀海禅师总是抢先去做,主管的人不忍心,私下将他的工具藏起来,请他休息。怀海禅师说:“我没有什么功德,怎能让别人替我劳动?”于是他到处找工具,没找到,也就不去吃饭。所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话传遍全国。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寺庙规矩,即有名的“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这种改革,曾经也遇到许多难,因为佛教一向是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后来,百丈禅师渐渐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如果不亲自劳动,那不成了废人吗?”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呢?”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

    百丈禅师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已经成为教内的古训。世界因劳动而改变,历史由劳动而发展,劳动可以改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可以强健体魄、开发智慧,可以注入生命的活力,可以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劳动最大的益处是使人脱离了无聊与空虚。

    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本质的核心要素。劳动者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前人植树,后人乘凉”。我们现在享受的社会,我们所运用的佛法,都是无数智者用劳动创造出的硕果,当我们心安理得在享受的时候,是否也应为后人创造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哪怕留下一块草坪,也是后人驻足小憩的场所。

    劳动是人存在的前提,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现。马克思注意到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社会。劳动也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源泉和基本途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因此人生价值也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人活着,就要劳动,只有劳动者才是幸福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

    【感悟】

    人的劳动,被赋予神圣的意义。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生活本身,是一种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种过程,自然是和谐的、身,心愉悦的,是为自己,也为他人而活着,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佛门名家】

    【教亨】

    教亨(1150-1219年),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7岁在崇觉寺出家,13岁受大戒,15岁外出游方。他先后出入过5座道场:嵩山戒坛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和嵩山法王寺,后应请住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间数年。金兴定三年(1219)圆寂。

    享有和睦的家庭生活,生命才会圆满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一《吉祥经》】

    【佛语禅心】奉养父亲母亲,爱护妻子儿女,从事无害的事业,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睦乃利德之气,和睦乃齐家之本,和睦乃安国之基。我们生活在世上,都希望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幸福快乐的生活由很多因素组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和睦。说到家庭和睦,首先得说说家庭。

    什么是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然而,要问家庭的内在含义,却不一定人人都晓得,而且看法也会各不相同。从表面上看,家庭只是共同生活的成员,共同生活的住所。而从深层次来理解,家庭,尤其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应该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安宁而舒适;应该是一种特有的氛罔;温馨而甜蜜;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自然而真切。有了这样一种特别的环境、特有的氛围、特殊的情感,一家人才能和睦地生活;而一家人只有和睦地生活;才会建立起一种特别的环境、特有的氛围、特殊的情感。

    汤普登论述了家庭、善良生活、美好思想,以及崇高意愿之问的顺序关系:“一个温暖甜蜜的家,可以带来善良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善良的生活,便不会有美好的思想,也不会涌发崇高的意愿,因为人的心灵必须寄托在健全的基础上。”马克思有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他的夫人燕妮勤劳节俭,温柔贤惠,使他完全不必为家务事操心。他的女儿们娴静淑雅,端庄稳重,使他得到很多的天伦之乐。正是这种和睦的家庭生活,使马克思在精神上得到巨大的支持,得到极大的鼓舞,得到宝贵的时间,得到无限的力量,从而能够使他充满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科学研究之中,并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要享有和睦生活,首先要处理好横向关系。在一个家庭中,起最关键作用的就是中青年夫妻。如果他们两个人的修养很好,关系融洽,与老人和子女的关系就容易搞好,家庭自然也就会保持和睦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使夫妻之间保持比较稳定的恩爱和谐的关系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相互欣赏、赞扬、关爱、信任、理解、谅解和忍让。

    其次,还要处理好纵向关系。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意思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仁义慈爱的基础,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是不会热爱社会、关心他人的。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进一步阐发孔子的孝悌仁本的思想。子女对长辈的关怀照顾,是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关心培养下一代是家长的一项主要职责,而对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则更为重要。

    因此,和睦的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是夫妻间要相互尊重和容忍。其次,对于长者,最重要的是尊重,是关怀。而对于子女,最重要的则是平等相待,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够享有和睦的家庭。

    【感悟】

    维斯冠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家庭的每一分子都应该和睦相处,而且彼此属于对方。”家庭的和睦,是个人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社会祥和的重要根基。享有和睦的家庭生活,生命才会圆满。

    【佛家典籍】

    【《阿含经》】

    阿含,梵语,义译为无比法,又译为法归,它的意义是“万法悉归趣于此”。

    【阿含经共有四部:】

    一、增一阿含经,共五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主明人天因果。

    二、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主破邪见。

    三、中阿含经,共六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主明诸深义。

    四、杂阿含经,共五十卷,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集不摄于前三经的篇章,因此称为杂阿含,主明诸禅法。

    这四部阿含经均属于小乘经。

    能够忍辱负重的人,方能成就大事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四十二章经》】

    【佛语禅心】僧人问佛:什么样的人有大势力?什么样的人最聪明?佛说: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因为他不怀恶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够忍辱的人没有恶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尘垢灭尽,清净没有瑕疵污秽,这样的人最聪明。从没有天地时开始,直到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没有未见过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没听说过的,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一切智),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聪明的了。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降伏,勾践佯装称臣,为吴王夫差养马。吴王患病,勾践亲口为其尝粪,获得信任,被放回国。回国后的勾践体恤百姓,减免税赋,并和百姓同吃同住。他还在头顶挂上苦胆,经常尝苦胆之苦,回忆在吴国所受的侮辱,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炼,勾践终于一举灭吴,杀死夫差,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同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污辱司马懿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难怪古人云:“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勾践、司马懿两人之襟怀真可谓宽广之致了。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忍,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就要忍得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胯下之辱、占攻之欺、争锋之伤……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宫刑之辱,怎能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的“太史公”?

    忍耐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能够吃苦耐劳、忍饥挨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才能战胜敌人,壮大自己。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与从不恶言厉色,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才是真正的懦夫。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胸怀坦荡磊落,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那就无事不能成、无功不可就了。古代所谓的豪杰人物,都有超过常人的修养,更有着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功夫。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他正是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

    【感悟】

    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干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则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不如此。

    【佛禅小故事】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那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管住自己是最大的福】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

    【一《法句经·好喜品》】

    【佛语禅心】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驰的快车。

    这就叫做善于驾驭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进入光明。

    德国音乐家巴赫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很想去汉堡听一位管风琴大师的演奏。可巴赫住的地方离汉堡有90多里路,穷孩子没钱坐车,只好带上干粮徒步上路。走累了在田野里休息一会儿,天晚了在农舍屋檐下的草堆中睡上一夜……为了听演奏会,他经常这样步行往返。这就是自制的力量,是自制力支持他走完全程。

    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对于一个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自制力也是重要的。衣食住行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成功地甚至是尽善尽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却非人人都能做到。

    因此我们要提升管住管好自己的定力。任何虚假的东西,往往都是与功利、私利和既得利益连在一起的。有些事情明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违心地去干,而且见怪不怪,甚至是非颠倒、荣辱颠倒,这都是出于利益的驱使的。“管住自己,天下无敌。”管自己管什么?就是管住私欲。管住自己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有的人管一时容易,管长期难;有的人职位较低时能管住自己,一旦职务不断提升便管不住自己;有的人习惯于管别人,而不管自己,走得过艰难坎坷,而走不出自我。

    热忱是促使你采取行动的原动力,而自制力则是指引你行动方向的平衡轮,正因为你身上的热忱和自制相等才使你达到平衡。这种平衡能帮助你的行动,而不会破坏你的行动。

    管住自己是最大的福,在日常生活中要管住自己的思想,大是大非面前不迷糊;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要的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像行驶于城市间的汽车一样,时时处处遵守公共交通规则,该停就停,该慢就慢,只有这样才会你来我往安全通过。人生一世,做人处事就像这行驶于城市的汽车,处处都会有红灯。我们不能在面对金钱、地位、荣誉等诱惑时,把握不住自己,偷偷地闯入红灯。

    【感悟】

    具有高度的自制力是一种难得的美德。人生处处有红灯,这就要求我们要管住自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要学会把握自己,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要能管得住自己、家人和身边的人,只有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平坦。

    ⊙——根除祸源,得偿心愿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个蠢人在家煮冰糖,正赶上有位富人来到他家,这时蠢人便这样想道:“我现在应该拿些冰糖浆给这个富人。”随即便倒些水在冰糖中放在火上煮起来。既然已经放在火上,又用扇子扇,希望能使冰糖浆快些交凉。

    旁人说道:“锅下的火不灭掉,只顾不停地扇,怎么能凉呢?”。

    当时很多人都嗤笑他。

    【禅心】很多时候,不是解决不了问题,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找对解决问题的门路。

    锅下面的火还在熊熊燃烧的时候,用扇子再怎么样去扇也不可能把糖浆的温度降下来。况且,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如此愚蠢的行为大有诸葛孔明火烧赤壁的雄心,这样做岂不是南辕北辙吗?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仅需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造成眼前现状的根本,然后只要简单地釜底抽薪就可以达到目的了,省时省力,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坦然面对,明辨是非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与大家一起坐在屋中闲聊,赞叹某个人道德品行极好,只是有两个缺点:第一是爱发怒,第二是办事仓促草率。

    此时恰好此人从门外路过听到了这些话,他十分生气,立刻走到屋里,抓起说他缺点的那个人,举手便打。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打人?”。

    这个人道:“我什么时候爱发怒和办事仓促了?他怎么这样说我,所以打他。”旁人说:“你现在就这样,正说明你确实爱发怒和办事仓促,为什么害怕说呢?”。

    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心里就产生怨恨的情绪,当时在场的人们都责怪他愚痴迷惑。

    【禅心】生病的人往往讳疾忌医,就像是自己身上的一块伤疤害怕被别人揭露出来一样。而人们最不愿意表露出来的事物,却往往正是自己的致命伤。这是人之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倘若刻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时时害怕被别人议论,不但自己整天活在遮遮掩掩中,而且万一事情败露难免恼羞成怒最后酿成恶果。

    ⊙——方向明确,义无反顾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帮商人,想要航行过海。然而,要进入茫茫大海航行得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才行。于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寻求下,找到了一位向导。

    既然有了向导,大家就一起上了路。来到一处旷野的时候,有一座祭天的祠堂,按照惯例,需要杀生祭祀,然后才能过去。于是这帮商人便商量说:“我们这些同伴乡党,尽是亲属关系,怎么下得了手呢?只有这个向导是外人,正好用他来祭祀天神。”于是当即把向导杀了,用他做了祭祀。

    祀天完毕后,众人却迷失了道路,不知该向哪里走,结果这些商人全都困死在旷野之中。

    【禅心】在沙漠中丢失了指南针会怎么样?答案是你只能在一个范围内转圈,永远也走不出这个沙漠。

    选择对的方向,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商人们的聪明在于找到了经验丰富的向导,正因为如此才能向着大海的方向前进,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的结局恰恰背离了他们出行的初衷。原因是这些商人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向导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便杀了向导。殊不知,向导和他们之间虽不是亲戚关系,但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得彼此成为一条绳上面的蚂蚱,唇亡必然齿寒。商人没有参透这一禅机,于是困死在旷野中,不怡恰是自食其果的表现吗?当你迷茫的时候,不妨休息一下,抬头看看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此,才能顺着路的方向到达属于你的彼岸。

    ⊙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个国王,生了一个女儿。一天,国王把医生叫过来对他说:“你替我给她开些药,让她立即长大。”医生答道:“我给她一种很好的药,能使她立即长大。但现在正赶上都用完了,我刚要去取。可是取药所花时间会很长,国王在此期间不能再看女儿,只有等把药取回来给她吃了,才可以让国王看。”于是医生便到远方取药。总共经历了12年,终于取药回来了。医生把药给国王的女儿叫她服下,之后让国王来见自己的女儿。国王见女儿已出落成这般模样,心中欢喜,随即自言道:“确实是好医生,给我女儿吃药,能使她立即长大。”便吩咐身边的大臣,赏给他珍珠宝贝。

    当时很多人,都笑话国王不长脑子,不知道计算一下女儿已经出生了多少年月,见她长大,竟说是药力的作用。

    【禅心】很多人都被虚幻的假象所迷惑,从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所在,甚至宁愿相信外物的作用也不愿意去相信自己。

    国王只是简单相信医生所给药物的作用,竟然忘记了最基本的时间问题。时间是改变一切的良方,国王只是看到了自己女儿的长大,却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衰老。12年未见,便已经是恍若隔世了,更何况女儿在一天天成长呢。国王的错误在于把两个毫不相关的时间点用药物的作用串联在一起,而中间本应有的联系却反而被他忽略不计。这是国王自我判断力的丢失,医生只是钻了国王思维上的空子而已,所谓的良药仅仅只是时间罢了。

    人和人之间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成功也并不是简单地由机遇和命运所决定,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比别人多用一份心,日积月累,便会获得生活质量和心灵上的提高。不要把它看得太过于沉重和漫长,其实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每天多一份自信、多一个笑脸、多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么你已经在向着更美好的自我迈进了。

    生活中,改变随时都在,只要你勇敢地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春花般的烂漫。

    【佛门名家】

    【蔡巴·贡噶多吉】

    蔡巴‘贡噶多吉(1309-1364年),元代藏族学者。西藏十三万户中最后一任蔡巴万户长。出家为僧后,取法名格微罗追。曾来内地向元朝朝贡。

    以编纂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目录知名,与西藏佛学大师布敦,仁钦朱有过往来,元至正六年(1346)撰《红史》一书,系研究藏族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曾联合萨迦、雅桑等地方势力与帕竹、绛曲坚赞作战失败,领地尽为帕竹夺占,蔡巴实力从此衰竭。

    人的美不在于外表,在于他的一心灵一个容貌再丑陋的人,只要他心地善良,我们也称之为美丽。

    【——佛陀】

    【佛语禅心】一个人不管他的容貌有多丑陋,只要他心地善良,我们也会认为他是一个美丽的人。

    他是个哑巴,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话,却说不出自己的感受。她是他的邻居,一个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女孩,她一直喊他哥哥。

    他真像个哥哥,带她上学,伴她玩耍,含笑听她叽叽喳喳地讲话。他只能用手势和她交谈,可她能读懂他的每一个眼神,从哥哥注视她的目光里,她知道他有多么喜欢自己。后来,她考上了大学,他便开始拼命地挣钱,然后源源不断地寄给她,她从没拒绝。终于,她毕业了,参加了工作,然后,她坚定地对他说:“哥哥,我要嫁给你!”

    他像只受惊的兔子般逃掉了,再也不肯见她,无论她怎样哀求。她这样说:“你以为我同情你吗?想报答你吗?不是,从12岁我就爱上你了。”可是,她得不到他的回答。

    有一天,她突然住进了医院。他吓坏了,跑去看她,医生说,她喉咙里长了一个瘤,虽然切除了,却破坏了声带,可能再也讲不了话了。病床卜,她泪眼婆娑地注视着他。

    于是,他们结婚了。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听他们讲过一句话,他们用手、用笔、用眼神交谈,分享喜悦和悲伤。他们成了相恋男女羡慕的对象。

    人们说,那是一对多么幸福的哑夫妻啊!

    爱情阻挡不了死神的降临,他撇下她一个人先走了,人们怕她经受不住失去爱人的打击都来安慰她。这时,她收回注视他遗像的呆滞目光,突然开口说话:“爱人已逝,谎言也该揭穿了。”

    人们惊讶之余,都感叹不已,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深厚的、像童话一样的爱呀!从此,她不再讲话,不久也离开人世。恋爱的男女仍拿他们当做谈论的话题,他们常说,你听过那对哑夫妻的故事吗?

    一位哲人说:“人的美不在于他本身,在于他的心灵。倘若你没有内心世界的美,那么我们就讨厌你漂亮的外表。这就如我们看见一个外表美丽的女士与老婆婆在巴士上争座位一样,我们会讨厌那个女士。毒蛇外表的颜色通常都是鲜艳美丽的,但有谁喜欢它呢?因为它的内在不美啊!”

    真正的美是内在的,是属于心灵的。当你学识渊博,当你多才多艺,当你心地善良,当你助弱帮困,当你气质优雅,一切的美都已经在刹那间展现无遗,而你周围的人们,早已经忘记了你也许并不漂亮的容颜,也不高挑有型的身段,他们看到的,是你的可亲可爱、可敬可佩,一种质朴伟大、洗涤心灵、让人无法抗拒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这种美,绝不会因为时光流逝、红颜老去而衰退,也不会因为空间转移、地点改变而模糊,它会保持鲜活,永久地激励着你自己、感染着周围的人,成为美丽的经典。

    【感悟】

    心灵美是一种美好的一心灵素质,这种素质,可以从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中得到体现。一心灵美能从一个人极其平常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体现。一个人外表的美不是最重要的,内心的美才是最重要的。

    信仰是一个人存活于世的生命支柱和。’力量源泉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佛陀】

    【佛陀】一个没有信仰,不忠厚、爱说谎话,也不考虑来世的人,很有可能会做出一系列邪恶的事情来。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据说,神在造人后,发现泥做的人总是软软的,一经风雨就会倒下,于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这根脊梁在人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多深的坎坷时,总可以让人屹立不倒。这根脊梁就是信仰。

    《士兵突击》塑造了一群顶天立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他们的侠骨柔肠让所有人感动,但更让我们感到心灵震撼的是他们不变的信仰,那才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信仰给了他们自信,信仰给了他们勇气,信仰给了他们力量,信仰给了他们生活的意义,信仰守卫了中国军人的灵魂。

    当多个个体有了共同的目标,于是就成了集体,而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他们的灵魂。灵魂也就是这个集体的生命,如果每个个体都不遵守这个目标,这个集体也就不会存在了。但如果这个目标成了每个个体的信仰,为之不抛弃、不放弃,那么这个集体就会越来越强大,而个体也得到了升华。

    许三多在这个集体中超越很多能者存在了下去,就是因为他有其他人缺少的,也是集体最需要的东西——坚定的信仰,他把信仰当做荣誉,不抛弃,不放弃,用生命去捍卫,最终感化所有人。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超越的,也是集体最需要的。

    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不抛弃,不放弃,集体才能强大,个人才能得到升华,这是我们从这部连续剧中学到的。

    信仰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绝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的。

    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等。

    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需要树立正确无偏的科学信仰。

    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感悟】

    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一个人存活于世的生命支柱和力量源泉,信仰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正确科学的信仰不仅能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信仰体现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它能赋予短暂的人生以永恒的意义。

    ⊙——辛勤劳作,收获希望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两个人,一起种甘蔗,共同发下誓言:“种得好的受赏赐,种得不好的,要受到重重地惩罚。”当时其中的一个人,心中自语道:“甘蔗非常甜,如果压取它的汁液再用来浇灌甘蔗树,那么收获的甘蔗一定会更加甜美,当然更能胜过了对方。”于是他立即动手压甘蔗,取出它的汁浇在田里,希望能够品尝到更美的滋味。结果却相反,不光败坏了种子,所有的甘蔗都死掉了。

    【禅心】妄图通过捷径取得成功的人,必将在成功之路上输得很惨。

    就像所有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愚人的出发点本是好的,但却因为自己的不当行径而导致了最后的恶果。细细想来,愚人种甘蔗不就是象征着我们自己的人生吗?每个人都渴望着在人生之路上能够先人一步到达成功的顶峰,有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也许只能换来衣食上的满足,而有人却想要投机取巧,以获取更大的成就,可结果却给自己的后半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生活竟是如此简单,每一分钟做好你自己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安心享受每一天的劳作,便能收获每一天所酿下的成功与希望。

    ⊙——高瞻远瞩,统览大局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个商人,借给别人半个钱,好久没有得到偿还,于是他便亲自前往讨债。

    半路遇到一条大河,船家要两个钱才肯渡他过去。到了借钱人家里,竟然没有人。等他回来再过河,又花了两个钱。

    为了半个钱的债务,却失去了四个钱,再加上往返途中的疲劳辛苦,要的债很少,失去的却太多。结果被众人责备嘲笑。

    【禅心】因小失大是因为你永远都坐在井里面,看不到外面广阔的蓝天。

    这个商人绝对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为了半文钱而失去了四个钱,怎么算都不划算。如果商人有最基本的商业头脑的话,在过河之初就应该打消去讨债的念头,那样的话仅仅失去的是自己当初借出去的半个钱。更何况借债的人并不一定是不还钱,何苦要急急地追着讨债呢?这样的人不但在商业上面无所成就,就连做人恐怕都很难得到及格的分数。

    日常交际中,此类人比比皆是。当然并不是单指那些看中钱财的守财奴们,更多的是无法看清全局而造成因小失大的我们的朋友和家人,甚或是我们自己。他们并没有坏心,只是一时间被所关注的事物蒙蔽了双眼,无法看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导致为了弥补一件错事造成的恶果而犯下更为严重的错误。一叶障目之后,在他们的眼中整个世界便只剩下了那片树叶,从而看不到面前巍峨的泰山,看不到更为秀丽的风景。

    站在人生的高度,俯瞰自己每天的忙碌,才会明白得到和失去原来只有一线之隔。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天平,寻找和你等重的目标与希望,努力去奋斗,就一定会得到你期许的收获。

    上一组:经典的禅语悟道 下一组:人生感悟佛语小故事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