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世界文学名著《蒙田随笔集》《论法的精神》精选摘抄

    发布时间:2019-10-31 点击:

    世界文学名著《蒙田随笔集》《论法的精神》精选摘抄

      【《蒙田随笔集》:诗意地栖息】

      【作家小传】

      1533年2月18日,人文主义思想家、古典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出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皮埃尔·埃康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在蒙田出生后不久就连任波尔多市市长。当时的法国贵族并不重视学识,而蒙田的父亲恰恰相反。蒙田在三岁时开始进行拉丁语培训,从六岁起开始在居耶纳中学进行长达七年之久的学习。

      1549年,时值法国政局混乱,波尔多市发生暴动,为了让蒙田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皮埃尔·埃康将蒙田送到图卢兹大学继续学习法律专业。在蒙田21岁的时候,他得以进入佩里戈尔最高法院工作,担任推事一职。从此之后,蒙田的仕途可谓青云直上,他在1557年进入波尔多市最高法院工作,还得到亨利二世国王、查理九世国王、纳瓦罗国王等皇室贵族的赏识,除此之外,1581年到1585年蒙田还两度连任波尔多市市长。

      在父亲去世以后,蒙田得到一大笔遗产并成为蒙田城堡的主人。1571年,处于事业辉煌时期的蒙田选择了隐退,开始撰写有着“思想的宝库”之称的《随笔集》,在蒙田之后的生涯里都以撰写《随笔集》为主,他在自己的一篇拉丁铭文中写道,“趁年富力壮之时,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在平安与宁静之中度过有生之年。”

      1592年9月13日,蒙田在智慧和宁静中与世长辞,其身葬于波尔多裴扬教堂,正如他自己所言,“命运让他过得称心如意!”蒙田一生的著作极少,除了《随笔集》就只有一本《意大利旅行日记》,但是蒙田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地位却是极为显赫的。

      【作品导读】

      生活在文艺复兴后期的蒙田是一个文学化的哲人,他与拉伯雷、加尔文并称法国古典散文三大家。很多人称蒙田是一个人类感情的冷峻观察家,主要源于其对于生活和人性独特而真实的体验,并力图不矫揉造作地展示出来。

      作为虔诚的人文主义者的蒙田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自由满怀崇敬的人。

      他强烈地抨击经院哲学,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对知识的热忱寄托在仅有的著作中,他的怀疑主义向处于动荡中的人们揭示了“我知道什么”的真理。

      他提出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广泛而全面,摆脱了以往学究式的教学方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田生活的时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尽管人文主义思潮得以广泛传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有了初步的解放,但由于长年战乱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禁锢,宗教纷争和暴力冲突使刚刚接受新思想的人们陷入蛮荒瘴疠之地,人们丧失了对于人性自我的正确剖析和合理表现,而蒙田的思想却如沙漠中的清泉洗去人性中的黑暗、迷茫,他用一种怀疑而又清醒的人文主义力量要人们看清自己,看清社会,看清自然,能够知道和思考“我知道什么”,能够自在地生活。

      蒙田的思想是通过《随笔集》展现出来的,其中的智慧俯拾皆是。他将这种形式称之为“essai”,即为“尝试”,而正是通过这种简单的尝试,蒙田开创了近代文学史上散文写作的先河。正如伟大事物的诞生往往起源于偶然的事件或平凡的动机一样,蒙田开始写作这本《随笔集》的时候,只是想记录自己对于人性、生活的体验,却没有想到它会成为所有“正直人的枕边书”,使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人为之着迷。

      在《随笔集》中,蒙田将语言的瞬间爆发力置于朴实自然的韵律中,将思想的深刻性融入平淡无华的意境中,将晦涩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简单而轻盈,他的文笔亦如他对自己的描述一样“介于快乐和忧郁之间”,简洁有力、趣味横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着光芒闪耀的思想,使得这本诞生于16世纪的著作虽然古老却永远现代。

      有人将《随笔集》的三卷分别归纳为哲学中的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享乐主义,其中不无道理。这本集文史哲于一身的伟大著作将蒙田的哲学观点通过对细小而琐碎的事物的思考传达出来,他从个人的内心活动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自我的深层剖析和全面解读反映出人性的弱点、死亡的意识、生活的热情以及生命的追求,强调自我的真实和坦诚,使观书如观其人、如观自身、如观16世纪的欧洲,进而又可反观现代人的灵魂。正如尼采所言,“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

      【精彩片段】

      我们去相信这个人说的话么:“要问世界是为谁创造的呢?自然是为那些头脑灵活,善用理智的人创造的;他们是神,是人,肯定是最完善的创造物。”(巴尔布斯)这种荒谬的提法,我们怎么否定也不会过分的。

      但是,可怜的人,他身上究竟有什么值得享受这样的特权呢?仰望天体这些不朽的生命,它们那么壮丽华美,它们那么有规律地运转不息:当我们举目凝视广垠的苍穹,星光闪烁中的以太;当我们思索日月的运转;——卢克莱修想到这些天体不但主宰我们的生命和时运,人的行为和生命都取决于日月星辰。

      【——马尼利乌斯】

      还主宰我们的爱好、我们的推理、我们的意志;它们的影响可以任意摆布万物,我们的理智也是这样告诉我们和这样感觉的。

      【理智承认遥遥相望的星辰】

      通过秘密的法则支配着人,地球通过有序的行动旋转,命运的变化也受这些信号调节。

      【——马尼利乌斯】

      星辰稍一转动,不但是一个人,不但是一位国王,就是王朝、帝国、整个尘世都随着变化,(来源 . )这些不觉察的行动会产生极大的效果,甚至可以对国王发号施令!

      【——马尼利乌斯】

      如果我们的德行,我们的罪恶,我们的能力和知识,还有我们对星辰力量的理解,把星辰跟人类相联系,以上这些从我们的理智来判断,都是通过星辰的启发和恩赐而来的。

      一个人怀着疯狂的爱,跨过海洋摧毁了特洛伊,另一个人的命运是制定法律;这里有孩子杀害父亲,父母杀害子女;兄弟进行阋墙之争,这场战争不取决于我们,命运强迫人闹得天下大乱;我谈到命运,也是从命运而来。

      【一西塞罗】

      如果是天赐予我们这份理智,我们这份理智如何能与天相比呢?如何把天的精神和原则包容在我们的知识内呢?我们观察到天体内的东西叫我们吃惊。“是什么样的工具、杠杆、机器、工人,建成了这么一座壮丽恢宏的建筑?”

      我们怎么能说日月星辰是没有灵魂、生命和理智的呢?我们对它们除了服从以外并无其他交往,如何能认为天体是愚蠢的、静止的和没有感觉的呢?

      我们怎么能说,我们看到除了人以外没有其他创造物会运用理智呢?这是什么话!我们还见过类似太阳这样的东西吗?只因为我们没有见过就不存在吗?

      只因为我们没有见过太阳旋转,太阳就不旋转了吗?如果我们没见过的东西就不存在,我们的知识就大为贫乏:“我们的思想领域是那么狭窄!”

      【赏析】

      该片段选自《随笔集》中最著名的文章《雷蒙·塞邦赞》,体现了蒙田怀疑主义的思想。整个文段借引用先贤圣人的名言对自己所描述的思想进行吐露,不断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同时又对论述的问题加以提问,使读者推人及己,犹如身临其境并迫使读者进行深度的自我反思,不断自我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极具艺术魄力。作者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将对人的认识和人自身的批判娓娓道来,对人的理性和自我给予肯定和颂扬,使思想在顷刻间发出璀璨的光芒,推动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

      【相关链接】

      【《意大利旅行日记》】

      蒙田的一生著述非常之少,除了《蒙田随笔集》以外,仅有的作品就是《意大利旅行日记》了。《意大利旅行日记》是在蒙田逝世以后,被尚斯拉德的教堂司铎普吕尼神父在1770年发现,经过诸多专家、学者的确认后,由国王图书馆馆长默尼耶·德·盖隆编辑出版的。

      在后半生决定“投入智慧女神怀抱”的蒙田是在1580年离开蒙田城堡的,这样一个习惯在书中漫游、思索的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决定走出深埋的书堆呢?有人说蒙田是因为家族遗传的肾绞痛,也有人说是因为战争。不管是因为什么缘故,仅仅是换了地方而已,蒙田从来没有离开自己的知识海洋和思考状态。蒙田的旅行就如蒙田的随笔一样,他没有像游客那样去的都是名胜古迹,而是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去发现和研究人性,继续自己的思考和对人类的解读。《意大利旅行日记》可以说是16世纪意大利的一面镜子,真实地还原了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风貌,独特地展现了希腊精神的传承与新旧罗马的交接,也流露出蒙田不同于《随笔集》的一些情感,或带有嘲笑,或带有埋怨。因为是其逝世后出版,保留了创作时的原汁原味,其中的真性情展露无遗。

      1581年,蒙田接到了那个被自己称之为“重担”的任务—~担任波尔多市市长,蒙田中止了自己的旅行,但是蒙田智慧的旅行却并没到此而终止。

      【《论法的精神》: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指南】

      【作家小传】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于1689年1月18日出生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这是一个贵族世家,孟德斯鸠的祖父和伯父相继担任过波尔多法院院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孟德斯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岁时就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

      1716年孟德斯鸠袭男爵封号,先后担任律师、波尔多议会会长、波尔多法院院长等职务,期间孟德斯鸠不断学习,兴趣涉及哲学、社会学、法学,甚至自然科学,并且都有很深的造诣,还根据自己的认识撰写过很多相关论文。

      孟德斯鸠常常去巴黎居住,目睹了路易十四晚年和路易十五母后摄政统治下社会动荡衰败的景象,他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历经十年之久,在1721年整理写出《波斯人信札》。书中对当时法国社会进行的批判引起了极大反响,奠定了孟德斯鸠的学术地位。1728年之后孟德斯鸠在奥、匈、意、德、荷、英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三年的学术旅行,尤其对英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回国后潜心著述,1748年出版了长达27年时间研究准备的《论法的精神》,这部作品也成为孟德斯鸠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

      1755年,孟德斯鸠病逝于巴黎。

      基于孟德斯鸠的伟大贡献,他被评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波尔多甚至将两条街分别命名为“法的思想”和“孟德斯鸠大街”,1982年的200法郎背面印有孟德斯鸠的头像和一个手持“法的精神”字样徽章的寓言人物。

      【作品导读】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封建君主专制日益没落,封建贵族加重对贫困人民的剥削,逐渐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深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随时会爆发,欧洲各国兴起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对法国产生了影响,这一切都为孟德斯鸠的理论提出奠定了基础。

      作为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反对当时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统治,虽然身为贵族,却在法国第一个举起反对封建专制的大旗,他将社会科学与神学分离,将上帝与个人分离,倡导个人自由和权利平等,完全摒弃了神学的作用。

      孟德斯鸠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论法的精神》,书中提出的用三权分立的相互制衡维护公民自由的理论成为历代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美国更是将三权分立列入宪法,法国宪法同样深受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我国清朝晚期进行的百日维新也充分吸收了孟德斯鸠关于君主立宪的思想,之后民国的法制同样体现了很多《论法的精神》中的重要理论。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向读者详细论述了各种国家政治制度,以及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社会的发展状态,以极其宏观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形成后国家的演变历史,是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社会学家。

      但是孟德斯鸠的理论重点并不在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矛盾,而是探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下社会生活、文化、制度、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得出社会的平稳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健全合适的“法”的建立。孟德斯鸠认为,同万事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而生长覆灭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遵循秩序,即法,而法是对不同文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观察和调整。

      孟德斯鸠论述了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各类政府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根据法的性质、作用和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不同的政府机构,以形成相互制约。孟德斯鸠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异常推崇,认为是适合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的政治制度。

      同时,孟德斯鸠还在论述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地理因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即不同的气候、地形对人们社会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的影响,认为统治者在制定社会制度和法律时应当结合考虑具体的地理因素。

      有学者认为,孟德斯鸠的思想只是在提醒君主和封建统治者不可全面专制,只有将一部分权利转让出去,才有可能避免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认为孟德斯鸠只是社会改良派。但这并不影响孟德斯鸠在哲学、社会学上的贡献和积极意义。

      【精彩片段】

      那些有足够的天赋给自己的民族或给另一个民族制定法律的人,必须对这些法律的形成方式给以一定的关注。

      法律的文体应该是简明的。《十二铜表法》是精确严谨的样板:孩子们都能把它铭记背诵。可是,查士丁尼的《新法》则非常繁冗拗口,所以必须加以删节。

      法律的文体应该是质朴的,直接表达往往比影射表达要好得多。东罗马帝国的法律是没有任何威严的。人们把东罗马帝国诸君王说成是用词华丽的演说家。当法律的文体变得十分夸张时,法律则被看成是一部卖弄炫耀的作品。

      法律的语言在所有人身上都会唤起相同的观念,这是最基本的。红衣主教黎希留同意,人们可以向国王指控一个大臣。但是他又规定,如果人们所指控的事情无关紧要,指控人将受到处罚。这就阻碍了人们讲出对大臣不利的实话。因为一件事情重要与否完全是相对的。一件事情,对一个人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人就不一定重要了。

      根据火诺利乌斯法律,把一个脱离奴籍的人当做奴隶买回家的人或使这个脱离奴籍的人忧虑不安的人,要被处以死刑。此法不应该使用忧虑不安这样一种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因为使一个人忧虑不安,完全取决于这个人的敏感程度。

      当用法律作出刑罚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金钱来处罚。因为有无数原因会改变金钱的价值。货币价值改变后同一数额的金钱已不再是同一种东西了。

      人们知道那个鲁莽的罗马人的故事。这个鲁莽的罗马人见谁就打谁的耳光,然后按《十二铜表法》的规定给每个被打的人二十五苏的赔偿金。

      当法律已经把事物的观念很明确地加以定位之后,就不应该再回到那些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上来。路易十四的刑事法令就是如此,在精确地列举了国王的案件之后又加上了这样一句话:“以及那些始终都由国王的法官审理的案件。”人们刚刚走出专横的境域,但又被马上推了回去。

      据查理七世讲,他曾听说在适用习惯法的地区,各方当事人违背王国的习惯,在案件判决三四个月,甚至六个月之后才提出上诉。所以他规定,除了检察官有舞弊或欺诈现象或有阻挠起诉人的重大和明显的原因之外,各方当事人应立即上诉。这项法律的后半部分毁掉了它的主要部分,并且破坏得非常彻底,以至于后来当事人在三十年内还在上诉。

      【赏析】

      作者在这段话中对制定法律时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具体明确地针对每一论点提出相应的事例进行证明,用各个国家和君主的实际作为为例,增强了说服力。另外作者在举例时多用正反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因为所用例证都是历史事实,因此十分具有鲜明性,使得论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论点更加稳固。这样的论证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法律研究的透彻严谨。

      【相关链接】

      【《波斯人信札》】

      《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唯一一部小说,由一位波斯贵族青年游历法国期间给友人所写的161封信组成,信件时间跨度从1711年到1720年。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法国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了再现,完整而深刻地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贫穷,同时也揭露了一些亚洲社会的制度弊端。作者试图以这种再现批判方式引起民众的觉醒,从而唤起人民的反抗意识,为资本主义改革建立社会基础。

      【《论罗马盛衰的原因》】

      《论罗马盛衰的原因》是孟德斯鸠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集中体现,书中孟德斯鸠根据罗马帝国兴起、强盛、统治、征战、腐化、变革等方面为读者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并在描述中不断穿插自己对于当时罗马帝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认识,使读者不仅理解了罗马的兴衰史,同时也接受了孟德斯鸠的社会理论。通过对罗马帝国发展的分析,孟德斯鸠最终认为罗马帝国的兴衰是由政治制度的优劣和民众品性的良恶决定的。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