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中国常用文学常识大全

    发布时间:2019-10-31 点击:

    中国常用文学常识大全

      文学常识【一】国学经典文学常识

      1、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古代四大类书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

      5、八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6、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7、五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8、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9、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0、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1、书法四体

      正、草、隶、篆

      12、文房四宝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5、三书

      《魏书》《蜀书》《吴书》

      16、乐府双璧

      《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17、史学双璧

      《史记》《资治通鉴》

      18、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魏晋南北朝)

      《史记》《汉书》《后汉书》(唐开元之后)

      19、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0、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1、左思《三都赋》

      《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

      22、南朝三谢

      谢灵运、谢安、谢眺

      2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4、李清照三名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25、北宋文坛四大家

      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26、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2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28、清代词家三绝

      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嵩

      29、扬州八怪

      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李方膺

      30、北宋四大书法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31、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页

      32、南宋诗坛四大家

      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33、大李杜

      李白、杜甫

      34、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35、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36、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37、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8、唐宋散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9、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40、元末明初吴中四杰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1、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

      42、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梧桐雨》

      43、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雷峰塔》《桃花扇》

      44、中国十大古典喜戏

      《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阁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

      45、中国历史上十大女诗人

      班婕妤、蔡琰、左芬、苏蕙、谢道韫、鲍令晖、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46、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二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47、民间四大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48、《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49、《论语》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

      50、《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大事。

      51、《吕氏春秋》

      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

      52、《战国策》

      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共33篇。

      53、《楚辞》

      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

      54、贾谊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55、《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史。

      56、《汉书》

      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

      57、《孔雀东南飞》

      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58、曹操

      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59、诸葛亮

      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为其代表作。

      60、曹植

      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代表作为《七步诗》。

      61、《搜神记》

      笔记体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

      62、陶渊明

      东晋诗人,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都是其代表作。

      63、《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

      64、《后汉书》

      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65、《木兰诗》

      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66、王之涣

      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

      67、王维

      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别》《使至塞上》。

      68、孟浩然

      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

      69、王昌龄

      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

      70、李白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

      71、杜甫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许多诗流传千古。

      72、白居易

      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代表作有《长恨歌》《忆江南》《卖炭翁》。

      73、韩愈

      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

      74、柳宗元

      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江雪》《捕蛇者说》。

      75、杜牧

      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等为其代表作。

      76、岑参

      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7、刘禹锡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乌衣巷》《陋室铭》。

      78、范仲淹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79、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80、苏轼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均有极高成就。倡导诗文革新运动。

      81、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提倡变法。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作有《伤仲永》《游褒禅山记》。

      82、李清照

      北宋女词人,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夏日绝句》。

      83、陆游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存诗9300多首。代表作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

      84、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85、文天祥

      北宋政治家、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文,代表作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86、柳永

      北宋婉约派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代表作有《雨霖铃》《少年游》。

      87、周敦颐

      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代表作有《爱莲说》。

      88、姜夔

      南宋词人,代表作有《扬州慢》。

      89、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作有《窦娥冤》。

      90、施耐庵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水浒传》。

      91、罗贯中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所著《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92、吴承恩

      在民间传说、杂剧和其他著作的基础上创作《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

      93、冯梦龙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通俗小说作家。作品以所辑《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最著名。

      94、蒲松龄

      字留仙、剑臣,号柳泉,代表作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

      95、方苞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代表作有《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96、吴敬梓

      所著《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

      97、曹雪芹

      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98、龚自珍

      清朝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99、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改良主义思想家、宣传家。代表作有《少年中国说》。

      100、顾炎武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 )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五、诗句与人:

      ①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④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⑤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⑥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⑦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⑧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⑩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毛泽东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九、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十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十二、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平旦3-5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纪时法。

      日出5-7

      食时7-9

      隅中9-11

      日中11-13

      日昃13-15

      晡时15-17

      日入17-19

      黄昏19-21

      人定21-23

      夜半23-1

      鸡鸣1-3

      平旦3-5

      文学常识【二】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笑纳”并非笑着纳

      “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对方送的礼物自己笑纳了。

      “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客人可以“笑纳”吗?要对方把“远方客”作为礼物收入。这不成了笑料了吗?把人作为礼品请对方“笑纳”,这多少有点不人道了吧!把“笑纳”改为“笑迎”,才是正确的。

      2、“蓬荜生辉”是谦辞

      “蓬荜生辉”又可说成“蓬荜增辉”、“蓬荜生光”、“蓬闾生辉”,其中,“蓬”是“蓬草”;“荜”通“筚”,即用荆条、竹子等编制成的篱笆等物。“蓬荜”连用,是“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如杜甫在《客至》中写道:“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然只是诗歌中的比喻,但也说明他当时的生活很贫苦。

      “蓬荜生辉”是个谦辞,表示的是“简陋的房屋也发出了光辉。是谦词,多用于对他人来访或题赠诗人字画等表示感谢”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只能出于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3、“首当其冲”非首先

      “首当其冲”原为“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下》:“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需在注意的是“冲”字。在现有所有的词典中,编者都将这个“冲”解释为“要冲”。可是,有一种说法却认为,“冲”字不能作“要冲”讲,应当理解作“战车,攻敌、攻城的战车”。因为“冲”字在古代还有一个义项:战车。“冲”的作用是用来冲击敌阵或撞击敌人的城墙,类似于今天的坦克,在正面向敌阵推进,步兵可以躲在其后面,用它作为掩护,杀向敌人。而于对方来说,首先面对它的人,当然要面临巨大的危险。这种说法,也有一点意思。

      4、“乌纱”为何那样“乌”

      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东晋成帝一时兴起,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统一戴一种用黑纱做成的帽子,是为最早的乌纱帽。到了南朝刘宋时,有个叫刘休仁的名士别出心裁,制造了一顶用黑纱抽扎边沿的帽子,也叫乌纱帽。因为样式独特,这种帽子很受民间追捧,很快风行一时,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得而戴之。隋朝时,乌纱帽成了等级的标志,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有严格的级别限制,一品官纱帽上的玉饰可以有九块,而六品之下的纱帽则不允许有任何玉饰。到了唐朝,乌纱帽更是摇身一变,身价倍增;据《唐书.舆服制》:“乌纱帽者,视朝及燕见宾客之服也。”《唐书》说得很清楚,乌纱帽是重要场合———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所必须戴的,是正规场合礼仪所必需。在这一刻,乌纱帽完成了从灰姑娘到白天鹅的转变。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为防止大臣在朝廷之上交头接耳,就下了一道变态的诏书。命令所有的官员都要在乌纱帽两边各加一只尺余长的翅子,并装饰以不同的花纹以示官阶。这样,在朝堂之上,如果有人交头接耳,两只帽翅自然摆来摆去,有时甚至可能会把对方的纱帽碰掉,出于礼仪的考虑,朝廷之上,交头接耳的自然也就少了起来。

      乌纱帽最后一统天下是明朝的事情。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必须要戴乌纱帽,穿团领衫。并且规定,官阶越高,纱帽的双翅就越窄,反之就越宽。从此之后,乌纱帽成为了官员的专利品,普通百姓不许染指。从明朝开始,乌纱帽正式成为做官的代称。

      5、“劳燕”最惯是“分飞”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6、梧桐何以引凤凰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是人们普遍崇拜的象征祥瑞的神鸟。“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凤凰的华贵和祥瑞之气使得龙的传人们争相附凤,还成为俊杰之士的代名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梧桐乃古之嘉木,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梧实不食。由此可见梧桐是多么的高贵了。由于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所以人才也往往归于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7、“乱七八糟”两战乱

      “乱七八糟”这个成语同历史上两个重大的事件有关。

      “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到汉景帝时诸王势力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诸王强烈反对。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取得了胜利。

      “八糟”,同晋朝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有关。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司马炎死后,即位的惠帝司马衷为人庸愚弱智,朝权落入他外祖父杨骏的手里。这引起司马炎的妻子贾后的不满,她便暗中用计,杀掉了杨骏及其同党,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后来,为独霸朝野,贾后又将皇太子司马废为庶人后毒死。赵王伦趁机发动兵变,进攻洛阳。因为先后参与这场乱事的共有八个同姓王,所以这次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8、“蛛丝马迹”非“蚂迹”

      如果生活在农村,在一些老式厨房中可以经常看到蜘蛛。这些蜘蛛在厨房顶上结了很多蜘蛛网,这自然就是蛛丝了。在这老式厨房中还有一种小虫子,叫做“灶马”。灶马爬过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很明显的痕迹,这就是“马迹”。灶马爬过的痕迹与蜘蛛网经常在一起出现,两者又都是不很明显的,所以说“蛛丝马迹”的“马”应该是灶马的“马”,而不是作为家畜的“马”。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所以,灶马又可简称为“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那么,既然是厨房里的虫子,为什么不清除掉呢?原来人们相信灶台上有灶马,是丰衣足食的吉兆,甚至把它叫做“灶爷马”,把它当作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的坐骑。如此说来,这倒是很有趣了。

      9、无事不登三宝殿

      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佛指大知大觉之人;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休息的“禅房”。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进出的都是佛门弟子,俗人不可随意乱闯。

      那么,发生了什么事善男信女们才应去三宝殿呢?按照规矩,初一、十五拜佛诵经当然要去;新年、节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战争、灾荒、婚丧、生日、病痛……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仪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请僧人出庙,也必然要去;躯体康复、考试中举、生儿育女因许愿还愿也要去宝殿……可见,无事的话,谁会去“三宝殿”骚扰呢?

      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事相求当然要登“三宝殿”的。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办,找人托关系,请客送礼时笑着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实在是有点对不住佛门了。

      10、东西缘何称“东西”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好学多问,在未出仕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有次两人在巷子里遇到,朱熹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幽默地回答:“去街门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这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笑着回敬说:“真不明白?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明白了。”

      朱熹想,“东”即“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等;“西”为“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等;“南”属“火”,“北”乃“水”,“中”属“土”,代表一切一切有用的物质。朱熹很快就明白了,原来盛温和是用了诙谐的语言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南北”就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

      11、虚岁到底如何“虚”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虚岁”这个概念一般只用于男人,此即“男进女满”,意思是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况且在实际的计算中,虚岁也不仅仅就是周岁加一岁那么简单。虚岁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一个人一出生就算一岁;如果恰好这人出生在农历年年末,那么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如此算来,这个孩子到了满实岁一岁时,按虚岁就已经是三岁了。

      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每过一个春节,虚岁就应该加上一岁。如果一个人的生日是阴历的腊月中下旬,那这个人还没有满月他的虚岁就到两岁了。那种单纯认为虚岁就是周岁加一岁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

      12、“此致”乃到此结束

      几乎所有识字的中国人都写过信,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到底是什么关系,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其实,这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发布命令的公文时末尾要用“此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煞尾语。

      所以,从惯例上讲,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13、岂可随便就出家

      在古代要皈依佛门,必须经过合法的途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持有度牒。度牒就是国家认可的出家资格证书,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有度牒的就算是正规僧人,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会被为难,可免赋税和劳役、兵役等义务,得到政府的保护。为增加财政收入,官府经常出售空名度牒。《水浒》上说鲁智深溜下桃花山,“胸前度牒袋内藏了真长老的书信”,可见度牒是小心收藏的。“棒锤似粗莽手脚”的孙二娘也有温柔的一面:她取出度牒,缝个锦袋盛了,教武松挂在贴肉胸前———可见这本护身符在她心目中的分量。

      因此,出家绝非一件容易事,不是自己宣布出家就出家了,只有手持度牒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和尚,否则就是“非法”出家。

      14、太监不等于宦官

      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差别比较大的概念。

      “宦官”一词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战国时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而后来的太监则必须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一般宦官。因此,在明朝,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发展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才成为可以互用的两个词。

      15、“道人”未必是“道士”

      佛教是在东汉初年才正式传入中国,当时尽管道教以原始的形态在民间广为流行,但并不像佛教那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与严密的组织。但是,道教源于古老的巫术与神仙方术,加上与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传播植根于民众,传播范围也比较广泛。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佛教只有借“道”而行,采用了很多道教的名词与说法。比如,佛教又称为“浮屠教”,僧人也因之而叫做道人了。唐宋以降,随着佛教地位的上升,佛教有了足够的资本来同道教抗衡,于是便逐渐放弃了以前借助道教传播的招牌,取消了“道人”的称谓,才转用从古印度梵语中音译的“和尚”、“僧”等称谓词语。

      16、不孝本有三,无后为最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著名的儒家格言。《十三经注疏》注释道:“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就是:依据礼教,有三件事情可以称作“不孝”: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拿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儒家认为,在所有的“不孝”行为之中,无后乃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最重视的是伦理道德,他曾明确地要求做子女的对待父母应该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能“养”;父母临终时,子女应该能“送”;父母安葬后,子孙应该做到香火不绝,祭奠如仪。

      17、五福临门哪五福

      五福的说法,出于《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亦即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只有五福全部拥有才是完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在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着生性仁善、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古代中国人认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以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18、“三长两短”捆棺材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古时棺木不用钉子,人们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的。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到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生活中经常使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连棺材都绝迹的话,那么把“三长两短”指作棺材的说法也会像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的皮条一样消失。那个时候,恐怕知道“三长两短”来历的人会更少了。

      19“未亡人”限制性别

      “未亡人”,旧时寡妇的自称。如果是一个男人死了妻子,不论这个男人多么悲痛欲绝,他都是没有资格成为未亡人的。“未亡人”只能是寡妇,不能是鳏夫,这就是未亡人的资格。

      19、“附庸”也可有“风雅”

      “庸”的本义就是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小国、“小城”,因为太小,这样的小城没有资格直属于天子,而只能附属于别的诸侯国。因此,“附庸”准确的意思就是,“附”属于其他诸侯国的“庸”。

      根据古代礼制,天子的领地要超过千里,公、侯的领地方百里,伯的领地方七十里,子、男的领地方五十里。方五十里的领地就显得实在有些不入流了,这样的小地方不可能有任何政治地位,因此也就没有资格参加天子的朝会,附属于别的诸侯国就是它的宿命。

      “附庸风雅”本来是个十分中性的词,无非是“附庸”之地的“风”和“雅”而已。当“以大为美”的审美观发展到极端,对“大”盲目崇拜后,“美”和“文化”就这样被整齐划一了。其中折射出的心理十分复杂,耐人寻味。

      20、鸡丁”前面冠“宫保”

      “宫保鸡丁”的发明者丁宝桢,是清朝一位很有名的官员,他是咸丰三年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尤其喜欢吃辣。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时,自己创制了一种以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为主要原料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尽人皆知。

      很多人知道是丁宝桢发明了这道菜,但是知道为什么被冠以“宫保”的人就不多了。.

      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咸丰皇帝以后,这些个虚衔多用太保、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来命名,所以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资历深、官位高,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因为丁宝桢的“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他发明的菜也由此得名“宫保鸡丁”。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何为“宫保”,就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或“宫煲鸡丁”。

      21、柩不是棺材

      “棺材”和“灵柩”两词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只是“为装殓死人用的东西,一般用木材制成”;而后者是“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简单来说,“棺木”里面没有装人尸体,而“灵柩”有了死者尸体。可见“棺材”和“灵柩”两词并不是一个意思,千万不可乱用。如果有人作古,亲人可以为他去买副“棺材”;如果是说去买一副“灵柩”,等于说买来一个有尸体的棺木,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荒唐的事情,估计无人会做这种蠢事。

      22、“红得发紫”受艳羡

      作为服色,“紫”的地位本不如“红”。“红”在汉代称为“朱”,被视为正色,而“紫”是间色,又称杂色。在上古时代,间色是被人看轻的,而紫色尤其被视为一种惑人的邪恶色彩。在正统思想观念影响下,紫色的地位不如红色。

      当然,紫色虽遭到贬斥,却颇符合古人审美习惯。也就是说,紫色还是有自身的美,且受到人们喜爱。这就奠定了其地位变化的基础。

      那么,紫色的地位是如何上升的呢?这应当是与上流社会的风尚有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说的是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国人都喜欢上了紫色。那个时候,紫色衣服的价钱是素色衣服的五倍。齐桓公有点担心,就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衣服,紫色衣服很贵,现在全国上下都喜欢穿紫色衣服,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大王想制止这种现象,何不试着不穿紫衣?”齐桓公依言而行,三天后国内再无人穿紫衣服。

      在这种情况下,紫色得以与朱(红)色同为尊贵之色,甚至紫色的地位超过了红色。唐宋两代规定,三品以上高官服紫,唐代三品以下五品以上服朱,宋代五品、六品服朱色。这样,这两种颜色就变得越来越尊贵。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