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太极拳教学经典语录

    发布时间:2019-10-25 点击:

    太极拳教学经典语录

      昔太史公司马迁曾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研究学术、从事著作的最高境界。近代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学术,一贯相传的是经过古圣先贤创造发明;随着时代的演变进步,后代先哲不断加以阐释充实,这是接续着发展出来的,具有其时代性与实用性,不是重复说明的。”

      此者与周易系辞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大意略同。

      刘师之《太极拳语录》,经详细研阅,深感其理论博大精深,正确悠远;其文词条分缕析,明白晓畅,一如零金碎玉,美不胜收。举其要者,如其中说明:“练拳须与天地气贯通,三才合一”。分析说明谓:六神统一,引魄体上升与灵体合,吸收天上真元。乃是一股热流,引入阳维穴,经手掌或指发出,即属热线。六神统一,引灵体下降与魄体合,吸收地上真元,乃是一股冷流,引入阳维穴,经手掌或指发出,即属冷线。

      【又谓:练太极拳有四个层次】

      一、注意架式。架式姿势,必须正确纯熟。

      二、明白关窍。守真气穴、昆仑顶、腰椎及虚五与十三、收发真气。其气发于骨与玄化规,才有大力量。

      四、出神人化。以灵体吸收天上之真元,贯人腰椎与尾闾。

      太极拳之为道技并重,内外兼修之拳术,而为中国文化之重要部分,正可于是见之。

      综合以观,刘师语录皆为其实验心得,研究体会;又语语皆出于先圣前贤之薪传大意,实为我国太极拳理论上与实用上之最好读物。最后,谨套用先贤程伊川先生两句话:“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注解】

      势,是由力量所激发的动向。转圆石于千仞之山,日势;洪水之就下莫之能御,日势。方动之始,正有可乘之机,有机可乘,谓之得势。郑曼青老师说:“太极拳之力,譬如薄于一纸片,其对方击出之力,譬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何以御之?若以正面御之,虽千斤铁锁,不足为用也;然以一纸片沿其流,顺其势而去之,则纸片又何能伤也。”这与道家所说“知其力,用其势”,儒家所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同其旨趣。可知这势是活的、柔的、有生机的、自然而然的。

      而架只有形体的存在,没有气机的内容,是死的、硬的、无生机的、壁立而不动的。所以三丰真人定名为十三势,良有以也。太极拳谱十三架势所载“势架程序”所称“势架”。

      系指十三势拳架55个势子排列顺序,势指十三势;架指十三势套路55个势子。观各家之著作,式与招有时是同义字,势与著有时亦是同义字,所以十三势,可以称为十三式,可以称为十三招,可以称为十三著,但不能称为十三架。

      【注解】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一阴一阳也,一动一静也,一分一合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再分可以发生无限的变化,科学家称此为演绎法。拳术家可以用以走化、黏连粘随对付任何来犯的敌人。合则有凝聚卜三势的劲气合而为一的意思,准备发放劲气,攻击敌人,科学家称此为归纳法。拳术家用以凝神聚气,蓄势以待敌人。天下事有分就有合,有合就有分;有归纳就有演绎,有演绎就有归纳。故合者,归纳也,一气之凝聚也;分者,演绎也,一气之鼓荡也。

      【注解】

      练太极拳,讲求的是气势,不是端死架子。一伸即变化,或旋或扭,八卦即成,八手即可合而为一,分而致万,使敌人不知如何抗御;一缩即凝聚,则不动如泰山。虚以待敌。

      此亦是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仍归一气之谓。太极拳之进退穿插,全仗步法。这步法不是随便乱动,而是都依元气而化生。今日一般人多走于外架的盘练,忽视人体的结构,不研究内窍外穴,殊为可惜。称元气,指元真之气言。

      【注解】

      鼓荡,动也、气也、一气之分也,即由先天化后天之意;内敛,静也、神也、一气之合也,即由后天合先天之意。故真人习拳,特别重视起势与收势。

      【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是三丰真人为道门弟子及社会人士精心设计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动功。特别重视八卦五行,行拳者必须在八卦五行中求生克之理。八卦五行皆由土生,土中含有一点先天元气。此气为十三势之基,若无,五行、八卦不能生化。这即是说:无先天,后天便无法生出,如果只有后天而无先天元气为基,即成有架无气之空架。

      【注解】

      技击家将拳术分为两大类:一为外家拳,一为内家拳。

      外家拳着重练外形,内家拳着重练内气。太极拳十三势虽为内家拳,着重练内气,但亦重视练外形。十三势练外形时,特别要求:沉肩、坠肘、松腰、坐胯。而于每一要求中,必须与内气相合,使神经、筋脉、骨节之元真扭结不散,随着伸缩钻翻,贯注于内窍外穴,方合规矩,才生效验。不能只求其外形架式之美观。

      【注解】

      太极拳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所以特别讲求步法。如步子不合,重心即有偏差;重心有偏差,身体即不沉稳;身体不沉稳,一动便倒矣。所以迈步时,必须以尾闾上下对直,并以支持身体重心的脚后跟相合,身体才能正直,不偏不倚,中劲相聚,神气贯顶,这步子就叫三元步法。如忽略此点,妄谈顶头悬与一气贯串也。

      【注解】

      太极一动,即分阴阳。伸为动,为开,属阳,可以千变万化;缩为静,为合,属阴,乃即归为一气。所以行功时应精神专一,默默用神意去内听自己的气机与内窍外穴转动的节律,配合外架之旋扭伸缩,开合伸缩,变化凝聚,是即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归一气也。故无阴阳,即无太极;无阴阳变化,就不是太极拳。

      【注解】

      太极拳论中,虽曾释听劲之要诀,但均未说明听劲之种类。其实听劲有两种,即外听与内听。外听即习推手时所用,是听对方的劲气而予应答随化;内听乃是自己盘架时应六神合一,以灵觉去听自己的劲气,配合关窍之玄机。久久习之,自己身中的气机与转动,才能配合使各个筋骨关节都能默默相结合致用。

      【注解】

      天地之间,都是无形支配有形。只有练太极拳,才是有形控制无形,方为人道之真谛。因为先天赋于后天所现形于天地者,为宇宙自然生化转变之法则,人身同于天地,当亦不出天地之数。练太极拳的人同修道的人一样,是以后天之身,返回先天之机,亦有形控制无形,才能成其金刚不坏之体,与天地同寿,同道能不深悟!

      【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一种深奥而难练的武术。不但要遵照老师的指导勤予苦练,尤须虚心研究人体的结构,了解内窍外穴。如果你不懂生理卫生、气血荣卫,勉强将动作配合呼吸,不仅练不出功夫来,恐怕反而会引出许多毛病。试想: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绝不是勉强附会几个名称,凑成八数即谓之八卦,凑成五数即谓之五行。

      既说卦,就不能忽略卦气;既说五行,就不能不知生克。是应深入了解者。

      【注解】

      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前者为伏羲氏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者为文王八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五行为: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三势:搠、履、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中央戊己土,所以中定属土,土中含有一点先天元气,万物都由土生,十三势若无此气为基,五行、八卦就不能生化。故五行之所以能相生、相克,八卦之所以能干变万化,全赖此中一点先天元气也。

      附伏羲先天卦和文王后天卦图。

      【注解】

      十三势既有先、后天之分,因取名为搠、履、挤、按、采、捌、肘、靠而喻为后天八卦,则其形象圆,既为圆形,则一切动作都应由圆中而生变化。不管发、放、收、化,都在腰椎扭转,配合旋肩、运肘、坐胯。外面的八势形成,而内在的元真相催,如此发人才能有劲,所以势者,劲气之变化也。十三势者,十三种劲势之内含也。

      【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既为圆形,则其一举动,其劲即含于八卦圆圈之中,出手一旋一扭,迈步一进一退,八卦即成。其中八种劲气内含相随,连绵不断,尽在圆中求契机、求变化。

      【注解】

      太极拳技艺精湛者,往往没有看到彼动,即将敌人发出寻丈之外,这并不是玄妙,而是彼利用圆中之劲旋弹制敌。

      这旋弹之劲,即为八势合一之劲。所谓八势合一,即为后天还于先天,其所发之劲,即成先天混元一气,所以发人而不见其形。这就是内功拳。如果不重内功,只片面分作八个架子来练习,十三势之精华便完全没有了。

      【注解】

      太极者,一阴一阳也。这一阴一阳,在太极拳来说,便是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开一合、一进一退、一伸一缩,变化万端。若行拳时无此阴阳变化之招式,就不是太极拳。

      一动而无阴阳,即非太极。所以我们不可武断,指说某派是死架,不是太极拳。当然,所谓阴阳,自然包括外形与内气两方面。因为不管何事,总有正反两方面的,有外就有内,有有形就有无形。万不可疏忽。

      【注解】

      搠、履、挤、按,即坎水、离火、震木、兑金,四正方也;采、捌、肘、靠,即乾金、坤土、艮土、巽木,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为后天卦位。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后天卦主用,所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即太极拳内八字之用法,就是由五行而生,由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来。比如用棚字,如果一搠到底,就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就是没有阴阳。没有阴阳,就不能称为太极之式;又如采,原有虚实不定之意,彼若真实,则我采之,未有不跌。彼若能虚受,还我以靠,我如真采,必被彼靠而翻仰。

      若我之采为虚,彼靠则扑空,扑空则未有不倒。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生克变化,其用甚宏。应予深切研究。

      【注解】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开头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变生至无穷无尽。可知阴阳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太极拳招式之变化也是无穷无尽,如有其穷尽,而将招式固定起来,则“太极”之意已失矣。岂仅是“阴变阳,阳变阴,虚变实,实变虚”一点而已哉!

      【注解】

      进为阳,退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这是大原则,不可把他看成死的。须知前进时有阴阳,后退时亦有阴阳。在观念上不能把阴阳分开,如一分开,就有间断,有间断,就造成旧力新力的说法。所以用直劲发人,或用直劲后退,都会造成不良的结果。因此,前进时要用腰胯之旋扭而上,以右手化,即以左手发;以左手化,即以右手发。所谓化,就是发,发就是化。如腰不扭一往直前,或双脚叉着不移动,身体前俯后仰,这就是致败的架子。

      【注解】

      圣人划卦,观天察地,是自然的,八卦是阴阳自然的生化而成,不是人造的。凡人所造者都是死的,天地阴阳自然的生化,才是活的。所以太极图的旋转是自然的。

      【注解】

      三丰祖师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说:“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生化,始育万物。”可知天地为一阴阳,万物亦为一阴阳也。比如我们打太极拳,不但是手上有阴阳,即脚上、腿上、膝上、胯上、腰上、肩上、肘上、腕上、掌上、指上,以及体内的关窍与元真之气,都在一举动之间,阴阳连接变化,为一整体,才能产生大力量。

      【注解】

      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太极拳“天人合一”的道理。尤其老庄哲学,认为人与万物同源。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十三势,教人“功拳并练”,告以“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并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相辅相行,方足致用”。久久习之,则在一举动之间,本身的阴阳相结之气,与天地元真之气,亦能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拳式,才能称为太极拳之高手。

      【注解】

      拳通太极而称之为太极拳,当然与太极的自然生化有关,有其道,有其理。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都是太极拳理,这拳理就是真理、道理。它处处以“道”为体,以“理”为用。如果我们练拳架不守“道”,此势如何能“用”?“用”而无“理”,这就不是太极拳了。

      【注解】

      太极拳的步法很多。不管你用什么步法,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阴阳分清,配合腰胯。如果迈步不用腰,所有之步皆为死步。步子死了,那就只有挨打的份儿。

      【注解】

      凡属拳招步法,都是由先贤的经验累积而来,皆有其优点,亦有其缺点,有其长处,亦有其短处。此即是有生必有克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应用上,不可坚持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要看在角度上、时间上、空间上、速度上等等条件如何而使用之。

      【注解】

      生理卫生学者告诉我们“人体的神经作用是交叉的”,教人们不可患冲。比如人的左脑神经出了毛病,所引起的后果是右半身神经麻痹;人的右脑神经出了毛病,所引起的后果是左半身神经麻痹。我们打拳的人,便应深切了解这一道理。比如用的前弓箭步,左搂膝按右掌,一般的打法是:前腿弓、后腿蹬,扭腰、左手搂膝、右手按掌。各位想想:蹬后腿,是想借蹬力加强出掌的力量,可是按出来之掌是右掌呀,这不成了蹬右腿出右掌吗?这与人体的神经结构是相冲的,与太极的自然生化是相反的。过去的拳书将此势定名为“搂膝拗步”。拗步者,剪子股步也。这种步法是完全借重在扭腰胯,将重心移至左腿,震左(右)足,发右(左)掌,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注解】

      太极拳讲阴阳变化,虚实分清,是要顾及全面的。必须全身各部都要配合,因为全身各部都有阴阳。有人认为练拳时只要将身体的重心放于一只脚上,另一只脚斜放于地上,就是虚实分清,这是有研究的。因为脚掌与脚跟亦有阴阳,虽然将重心放于一脚,前脚脚跟仍抓着地,形成两个脚跟、两个脚掌用力,就是阴阳不分。必须将虚脚脚跟提起,只用脚掌着地,才能算分清(桩步除外)。尤其弓箭步,将前腿一弓,后脚蹬出,若后脚跟不起,不管怎么说,都不能算虚实分清。因为两个脚跟用力不动,则转动难以灵活。因此,如用前脚跟,就要用后脚掌,反之如用后脚跟,就要用前脚掌(或蹬、或扭、或钻),这就是阴阳变化,虚实分清。否则即为双重,是应注意。

      【注解】

      藏步是一种半自动的步子,如骑马蹲裆式及四六、三七步等。这种步子多是发人时用之,所以不能停留时间太长,应随势而变化。

      【注解】

      活步,就是动步。动步时,没有两只脚同时放在地上的时候。比如弓箭步,连续起来就是走路,人在走路时,自头至脚,自然而然,后脚赶前脚,阴阳相合,不断地变化,这就叫活步。

      【注解】

      步子不死,就是活步。只有活步,身体才能灵活运用,不管敌人从哪一方向攻来,都可将其制服。

      【注解】

      既称步子,就是动的。不管快动或慢动,总是在动。如果两脚放在地上不动,那就不叫步子了。

      【注解】

      不管什么步,步子总在一条直线上,这是将步子放在地上不动时的说法。好像没有想到腿还会动,还会变化。应该想到不管什么步子都在一条直线上,不过是角度的问题。请从各家的步法使用上去体会。

      【注解】

      练习太极拳者,不管使用什么步法,当你发劲之时,你的肘必须与膝合住劲,肩必须与胯合住劲,手必须与足合住劲。如果步法与“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三点不合,那就错了(一般称此为外三合)。

      【注解】

      太极拳与形意、八卦拳一样丁字步很多。有人认为丁字步不合使用,两只脚放在一条线上,身体不稳。但是形意、八卦拳内照样高手如云,尤其在北方都以学此拳为荣,说丁字步是活的,没有把步子死住。所以我们学太极拳应该多看多悟。

      【注解】

      丁字步又称丁虚步,其重心始终在后腿,完全合乎实战的要求。如果发人时,系借后腿之蹬力,前脚稍提,与所发之掌同起同落,掌打到那里,脚就落到那里。如果重心移前腿时后腿必须随之跟步。敌人如在此时攻来,借腰跨一扭,后跟之虚腿,即横跨击之,无不应手而去。

      【注解】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应以全身之整劲为据,凝结越小,效果越大。腰跨一扭,就要打人。唯跨步击人时,应求紧凑,跨的越宽,力量越小,越散漫而无聚劲。聚劲消失,则肘、膝、肩、胯不能相合而与拳理相违。

      【注解】

      步法在拳术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首求步法灵活。

      步法灵活了,身法、手法、眼法也要求其灵活,并要互相配合,彼此照顾,随着意念而动,以灵引导,绵绵不断,圆转旋化,动而无定。所以太极拳无定式,无空式。

      【注解】

      学习太极拳,不要存门派之见,需虚心研究,踏实练习,慢慢心领神会,必有所得。比如打“搠”式,部分习拳者都是一搠到底。这个姿势正确否?值得研究。因为搠,内有试敌的意思,不是把手棚着向前去。要知棚劲在于腰,不要把劲放在手上与肩上,所以要了解运劲的阴阳所在。如此,才能发生变化,运用自如。

      【注解】

      棚为八法之首。如果一棚到底,那是死架,架子死了,哪来变化可言。所以在拥的一瞬间,就要视敌人的动态,或旋、或扭、或转、或化,而变掌、变拳、变指、变发、变聚、变采、变捌、变肘、变靠,尽在一搠之中。

      【注解】

      八字,就是棚、履、挤、按、采、捌、肘、靠八个字,通称八势。不管你使用哪一势,八势的劲势只是一个。虽然劲势不见于形,然其形中要有真形也。

      【注解】

      八手合一,就是八法合一。对敌之时,如能将此八手之劲合为一个,再与灵性合住,在此一瞬间出手,即为八手合一。其速度如电光火石,其变化无穷无尽。

      【注解】

      太极拳练架式,讲求的就是轻灵活泼,所以《太极拳论》一开头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如果习拳者按照规矩,久久习之,亦可熟能生巧。对敌时,如能掌握时间,控制空间,亦可以灵活运用巧劲制敌。如果继续修炼,可以达到“虚极静笃”、“无气纯刚”,则发人不见其形,便到了还虚合道的境界。这就是太极之功。

      【注解】

      太极拳属内功拳,原为道功拳,练习时最重要者,要靠精神,去发挥人身窍穴的元真之气,如果不明生理卫生,不懂人身窍穴,即无法激发出体内的潜能。虽可练得筋强、骨壮、髓满,往往为力所拘,不能进入化境,如果此关不能突破,太极之功不能得也。

      【注解】

      开始练习太极拳,应力求自然,不必做作,在自然中要不失规矩。在自然之中练拳而又不失拳规拳理,那就需要明师以指导之。明师者,真正明白拳规拳理之大师也,这不是指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名气之名师。须知名师易得,明师难寻。得明师,要什么,有什么。

      【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开始是一势一势练习的,这一势学会了、习熟了,再学另一势。十三势都学会了、习熟了,然后再求势势的连结与贯串,最后乃能运用自如。(这里讲的势与式是同义字,式与架又是同义字。不赘。)。

      【注解】

      十三势各形之势,把一形如一手之势,一手如三思之动,三思如空虚而发。所以习拳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到此时,形意也好,八卦也好,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沌沌,一气混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八卦?更何有搠、履、挤、按?又何有手、眼、身、法、步?故练拳不只在于形式也。

      【注解】

      举凡是拳,无不重视外在之形式,唯太极拳属内家拳,特别要求六神元真之气圆满无亏。因为元真之气圆满,形式虽方,亦能活动无滞。如果元真不足,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活通神。内家拳就是要练此元真之气。

      【注解】

      太极拳练内重于练外,练神重于练形。一切随意之变化而变化,自自然然,没有丝毫呆滞。元真之气,可以通顺运化周身各体系中,无微不到。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以练拳者不可守定成规成法而应用之。

      【注解】

      开始练太极拳,老师所以教以成规成法者,旨在变化人的气质,增加入的智慧,明了人的心性,化除后天之气质,复其先天之元真。如果练至着熟而阶及神明,则已无所谓体,无所谓用,灵感性通,发人于无形。所以太极拳之至极处,已无所谓身、无所谓步,无所谓法。只有混沌一气。而一气之中,又有身、有步、有法,有体、有用。

      【注解】

      太极拳是从无到有,以有还无的,开始拜师学拳时,就要规规矩矩,不可固执己见。“十年不出门”,必有所得。迨势之熟透,意动身随,看似空无一物,而气已至。练拳如至此后天返先天之妙境,以灵为体,以性为用,灵性合一,这就得道了。

      【注解】

      太极一动即为后天,静而归于一气,又为先天。比如气宜鼓荡,就是开展,动也;神宜内敛,就是紧凑,静也。动为后天、为用;静为先天、为体。太极拳有体有用,有动有静,所以学太极拳不可固执己见,致有偏差。比如太极拳主张不用力,尚柔。学者既不可为力所拘,更不可为柔所蔽。

      因力由骨发,柔由筋生。骨为灵,筋为性。灵属阳,性属阴,如只用灵不用性,即有偏差,如果性灵能够合一,太极之功即可达于化境,奥妙无穷。

      【注解】

      练拳在开始时,先平心定气,去除妄念,是为静。在此静态中,精神集中,注念全身经脉与骨贴里,并贯注每个小关节,使筋骨内元真相合,然后开始盘练架势,是为动。所以太极拳是动静兼练的一种拳术,不能单独强调静,也不能单独强调动,如有偏差,拳势即受影响,而不能灵活运用。

      【注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可知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如同一部机器在操作转动,从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这部机器在动着,实际分析起来是每一个小齿轮或每一个小螺丝钉在动,都在发挥它的本身效能。

      所以我们练习拳架,应该是一整体,要注意到每一个小环节的功能,与其他环节的配合及发挥其潜在之力量。

      【注解】

      太极拳一动就分阴阳。一般练太极拳者,多受了全身放松的影响,以至把脚板上的站力,差不多都松尽了。同时转身时,几乎完全用在脚跟上,似乎用脚掌的时候很少,这是值得研究的。因脚掌属阳,有站力有轻身力。脚跟则属阴。

      人的站力是脚掌与脚跟的合力,是钜力。其弹力在脚掌上,蹬力在脚跟上,应用时一点也不能弄错。如用之不当,身体即站立不稳,易受敌攻。

      【注解】

      如以脚掌用力时,同时便应以大脚趾与二脚趾用力抓地,此时脚上的力量即传到膝上去;如再把脚跟微微蹬力,脚上的力量便传到胯上去了。由此可知,脚力与膝、胯间之关系。

      习者不妨试试。

      【注解】

      练拳时,如果脚无蹬力,胯力即无法发出,胯上的力量发不出,肩上的力就受影响了。肩窝内发不出力,肘劲便没有了。肘上无劲,手上指上便不要谈了。脚、膝、胯与肩、肘,手之关系如此,平时练习便应注意。

      【注解】

      太极拳一动就分阴阳,他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我们练拳,知道双重为病,其实双松亦是病,不管双重或双松,都是阴阳的偏差,都会产生不良效果。

      【注解】

      我们在习拳时,要养成一个习惯: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总要使重心之脚掌用劲踏着地,同时大脚趾与二脚趾用力抓地(其余三脚趾是随着大、二两脚趾抓力)。

      不可放松。如果脚板平放于地,阴阳不分,蹬无蹬力,弹无弹力,要想应付敌人的攻击,那是不可能的。

      【注解】

      太极拳也是一种拳术,是拳术就是打人的,如果弹无弹力,蹬无蹬力,更不知弹力、蹬力发于何方,怎么能御侮制敌?须知扭转、弹力在脚掌;蹬力发敌在脚心。因脚心是全脚之中枢也。

      【注解】

      太极拳对敌时,多是主张前进攻敌的,但亦有后退的时候,但不管前进或后退,都应主动。前进时,外三合要如一;后退时,外三合亦要谨记而不乱。如此,才能促成内三合之统一,形成一个整劲儿。

      【注解】

      外三合,是于发劲时用的。不管什么步法,如能与此三点相合,便是对的。

      【注解】

      行拳或对敌,不进就是退,不左就是右,刻刻都在不停地进行,所以太极拳之架势、身法与步法,不可一刻离开脚上的变化。

      【注解】

      应用时,如扭腰、胯,虚脚必须随腰、胯而移动。如扭腰、胯时虚脚连地不动即为死步。这样在敌发来时,便无法走化,使自己退到死角上去。

      【注解】

      脚上虚实变化,一般都是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在身体的移转上求变化,这种方式不能说不对,如果对敌时遇上高手,黏随的功夫高于你,要想将前腿变虚而撤身,恐难躲过敌人的发劲。因你一有退意时,对方早已听知,在你要退未退之时已将你发出。如何应付这种情势?重要的功夫当然还在脚上。要想虚前腿,只需把前腿脚跟微微一提,后膝稍屈,腰膝之劲合住,视敌而动。如想实前腿,后腿脚跟一提,前腿放满,并使脚掌、脚趾抓力。如此脚上的虚实变化,不过是脚跟的提放而已,比较撤身变化在时间上快得多了。

      而且在变化时不显于形,使敌无法捉摸虚实之走向。

      【注解】

      如果敌人上步攻来,我只需将前脚跟微微提起,后脚放满,利用腰化敌劲。唯化时要注意自己的腰胯活动的空间。

      绝不能让敌劲逼死。

      【注解】

      当敌劲要将自己的腰逼直,而失去旋转强力时,要在受逼时扭腰胯步,万不可后退以避敌。要知太极拳是借力击敌,如敌力来时你先后退,如何能借到敌力呢?

      【注解】

      与人交手时,先不要怕,如有不怕之心,才能应敌而借力。盖能借力,当然是在敌方接近时,才是借力成熟的时机,所以千万不能放松。一般的想法是先撤身,俟敌发劲将完,后劲未生时,再开始反攻。这样的应敌,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遇上高手,便非吃亏不可。

      【注解】

      太极拳一动就有阴阳,举手投足,手上就有阴阳,足上亦分阴阳,腰一旋转,就是阴阳。在观念上,一般人认为力有新旧之分,劲有先后之别,他是间断的。但是太极拳跟太极一样,是旋转的,其阴阳是不间断的。绝对没有阴已完而阳未生,或阳已完而阴未生的时候。如有,恐怕天地早已毁灭了。这是自然现象,必须明白。

      【注解】

      下丹田又称下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亦有称为在脐下一寸五分者,属阴。脐动脉与脐在此结合,可是在解剖学里却找不出这么一个东西。因此有人认为下丹田即胎元,即肚脐也。

      【注解】

      因为肩一下沉,你的颈部无形中微微挺直,并且有上顶之劲存在,胸部也微微内含,腰部自然而坐,这是一连串自然变化。肘部下垂于膝,使肘劲即与脚掌之抓劲相合,由此可知沉肩垂肘,就是外三合的方法。

      【注解】

      练拳时必须精神专一,留心脚掌与脚跟之运动。如用脚掌时,要注意将骨之凸面筋脉去贴裹骨上;如用脚跟时,即应注意将骨之凹面筋脉去贴裹骨上,这是练内功拳之秘,亟宜注意。

      【注解】

      我们打外三合时,由前脚掌所传导的劲力,是经膝到肘而到手;由脚跟所传导之劲力,是经胯至肩、到肘而至手,是一前一后聚会手上而发。发时扭腕,是阴阳合劲,这还是外形的牵连。要知这种外形的连合,即促成内三合之集结,可使全身发生变化,以定内功的基础注解牵动往来气贴背,这是普通的说法。拔背不是弓背,不是只表面,实则关系内气。气贴脊背,此为面的看法,在此背的地方尚有一窍,重要非凡,如能将贴于背之气集合于窍内一点,便能发生更大的变化。这窍名叫脊空穴,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背而肩而肘而手指发出。劲力至背脊时蓄而待发。

      【注解】

      一般人将气分为两种:一为后天之气,就是呼吸之气;一是先天之气,就是元真之气。人的生命就靠此先天元真之气,但又不能没有后天呼吸之气,即必须后天呼吸之气贯串先天元真之气,才能生生不息,益寿延年。可这后天呼吸之气,只能到达肺部,立即进行交换工作,将此气化为我身内之元气,才能发生灵能动力。这后天之气是绝对不能进入血管及各器官筋脉之内。护士打针,如果不慎,从针孔内进入空气,立时红肿,严重时还须开刀治疗。所以,气沉丹田之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元真之气。

      【注解】

      一般人对气海与丹田,总是混淆不清的,认为气海就是丹田,丹田就是气海。其实气海是在脐上一寸三分,即脐静脉与脐之结合处,属阳。

      【注解】

      以肚脐为中心,其上一寸三分为气海,属阳;其下一寸三分为丹田,属阴;其左一寸三分为阳鱼;其右一寸三分为阴鱼。天左旋,地右旋,道家以此练后天八卦,以此为人生命蒂之所在。其实这阴阳之气,有调合上腹与下腹的作用。

      如果吸下腹,上腹自出;吸上腹,下腹自出。如忍便溺,一收下腹,便溺自回,故练气者以此为起点。

      【注解】

      人之生命是由脐而生化。脐内往下有脐动脉两条:一条通往膀胱之前面,下与阴趼相结合,所以脐一收,阴趼自动;一条通往膀胱之后面,与动脉结合,并分与肠骨动脉向后通往仙骨、尾闾、真气穴等处。所以练拳者,有将里胯往胯跟抽劲而练的方法。因为抽劲的姑果,则与脐窍直接发生关系;又因里胯内就是肠骨动脉,能使此种筋脉与里胯贴合,再向胯根处之仙骨合住。再上通真气穴,走夹脊、玉枕、至玄关、灵台,再走任脉仍归于脐。此处与生俱来即含有阴阳二气,调合上半身循环与下半身循环,故不管人体内外任何一部分都与此处有关。

      【注解】

      内家拳术,多守着动静的原理而求其臻化。认为动者属阳,静者属阴,概不出阴阳变化。因此,今人甚多把动静做阴阳看,或与刚柔相比,从某一角度来看是很有道理,但却忽略了动静二字的原始意义。盖天地之始,原为一气,静也。

      俟阴阳交合而有动,是为后天;动后有静,仍归一气,是为先天。简而言之,动静者,先天后天也。练拳者,要能从后天之体内,得到先天一气,如不得明师,恐难之又难矣。

      【注解】

      太极拳对敌的原则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从字面看,并不感觉难懂。若深入研探,便会引出很多问题。比如我们人类本来就是后天的产物,虽然体内含有先天之气,并不是几个拳式就能把此气引发出来,也不是静静一站,此气就源源而来的。因为静是在先天而形成,那么我们后天所生的人类,一站就能达到先天吗?所以我们认为:人类既是后天所生,在练拳时,就应该从动中去找静,方不失为正确的途径。

      【注解】

      初练太极拳,如能身心轻松,肌肉不紧张,那就很不错了。如若认为这就是静,那还是浮浅的见解。必须按照规矩,持久练习,精神统一,要在全身各内窍及各筋脉,与各骨节的元真合成一个,发出所谓元真之气,才能达到真静的境界。

      所以,在练拳的进境上,要分出假静与真静两个层次,这就是工夫。

      【注解】

      我们平日练太极拳,看似慢吞吞,软绵绵,轻松自然,而他的工夫却是有层次的。先练形,这是人人可以看得见的,千万不可轻视盘架子,只要你有恒,就可摸出劲道来;次练神,这完全是练自己身体内的精、气、神,外人是看不到的。

      而且要从练精到练气到练神到合道,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是形与神合,意到气到劲到,化敌于无形,制敌于无形。可知化劲是神形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至此时可与天地同体,岂有一开始就练化劲的道理。但却有人认为:我没有学拳架,一开始就学推手,照样可以夺得冠军。真是无知。

      【注解】

      我国养生家对于养生之道提出了“内外兼修”四个字。

      外修者,武艺也,动功,练形,其动中有静,必须固灵根;内修者,修道也,静功,练神,其静中有动,必须养灵根。

      灵根就在脑内,心亦在脑内,心一动,形就动,而灵根则要固守之,使全身元真之气聚而不散,集中一点,要用到哪里,就到哪里,活活泼泼,从心所欲。心一静,神就静,而灵根便要温养之,使全身元真之气畅流周身,无微不到,轻轻松松,陶醉自然,是一种无上的享受。不管内修外修,功夫到此境界,便可感而随通,化之无形。

      【注解】

      大家都知道,练太极拳要松柔。我们初练太极拳时也都遵照老师的指示尽量松、尽量柔,但这些松柔,都是做出来的,不是从功夫上产生出来的。比如心平气和,我们平常练拳哪一个不是保持平静的,假如有人持枪刀追杀你,你能否仍然保持平时之安静与沉着。所以先贤告诉我们:心平气和,身体松柔,都是磨炼出来的功夫。

      【注解】

      上面将练形与练神说了很多,说明练内比练外重要,练神比练形重要。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虽然重视架式的演练,但千万不可忽视拳理研究。

      【注解】

      我们研究拳理,必须深切了解:动有动的规矩,静有静的法则,如果是装模作样的动静,拳我无益。要知静是由内表现于外,动是由外传达于内,必须内外合一,动静兼宜,功夫到此境界,已无所谓之动静,无所谓之内外,感而随通,化之以无形,此真动静也。

      【注解】

      太极拳的门派很多,如陈、杨、武、孙、吴、郝、李、赵堡等。所以架式亦很复杂,如三十多式、四十多式、五十式、八十式、-。五式、-。八式等。旧式太极拳为一零八式。其内含三十六天罡阳手及七十二地煞阴手。交配而用,变化多端,无尽无穷。今人随意篡改,任意解释,殊堪浩叹。

      【注解】

      什么叫天罡?什么叫地煞?就宇宙言:天有天的天罡,即天上10条回归线所分化而成三十六天罡;地有地的地煞,即地上12条龙脉所分化而成七十二地煞。就人言:人的天罡,是由大脑十条主要神经腺所分化而成三十六天罡;地煞,是由小脑十二条主要神经腺所分化而成七十二地煞。如将天地的天罡、地煞合了人身的天罡、地煞,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练拳到此境界,即与道合。希望同仁深入研究。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