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关于谦虚的名言_ 谦虚的话_经典语录_名言警句摘抄

    发布时间:2019-10-16 点击:

    关于谦虚的名言_ 谦虚的话_经典语录_名言警句摘抄

      【谦语】

      齐白石尝谓:“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当年别有才。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易实甫闲居日下,友人问其能屈志小就否?易对日:“枯鱼入水,岂遑择流;穷鸟奔林,乌暇问木?”遂荐为印铸局参事。

      秦宥衡上书袁世凯道:“可大在任贤,非修近何以召远?可久在同利,非节用何以裕民?大治无刑,刑不用也而不可以一日跻;大乱无教,教不行也而不可以当年止。”袁世凯答道:“名言谠论,敢不拜嘉?”

      袁世凯屡征康有为,康氏坚辞不就,袁世凯驰函道:“京洛故人,河汾弟子。咸占汇进,宏济时艰。爱国如公,宁容独善?”

      康氏答道:“问道求贤,三征未已。猥以衔恤,未酬隆情。情岂忘于忧国,而创深巨于思亲。”

      钱玄同曾问蔡元培:“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够考得翰林?”

      蔡氏笑道:“我也不知道,大概因为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

      林纾自谓:治韩文三十年,能解之却不能为之。

      同为“五四”时期北大学生领袖的罗家伦和傅斯年开玩笑说,蔡元培、胡适是北大的功臣,而他们自己是功狗。傅说:“胡适比我伟大,但我比胡适能干。”许纪霖在《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一文中把20世纪的知识分子分为六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和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后文革一代”。罗、傅应为第三代。

      1924年,泰戈尔由徐志摩等陪伴游览杭州西湖,并在净慈寺拜晤陈三立。两位老诗人,通过徐志摩的传译,各诉仰慕之情。

      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陈氏谦抑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家诗坛的。我则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

      1924年,顾维钧任外交总长兼代理时,曾签署一项国际文件,一式三份。内中一份签名时,将“威灵吞顿”误签了“威廉姆顾”。收发人员发觉后,将误签的一张签名处以墨水泼污。另打一份请顾氏重签。顾氏细看后,笑道:“是我签错了,你们能看出,使我可以改正,不致贻笑于国际,我非常感激!我不是万能,知识也有限,以后看到我错批公事或处理不当时,请你们随时指正,我非常欢迎!希望你们心目中不要以为长官是不会错。如果存这样想法,长官会给你们捧坏了。当然长官自以为不错的,也不乏其人。”翌日,顾氏还备了两桌丰盛筵席,招待属员们,以示谢意。

      林长民、林徽因父女酷爱文艺,林徽因尝对人说,她是父亲唯一的知己:其父女关系确非寻常。“中郎有女”,林长民生前常以此自喜:但也曾慨乎言之:“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在成都时,文协为庆祝其五十大寿,举行聚餐会;叶氏坚辞不获,只好勉从。在祝寿会上,叶氏一再表示自己平庸,“我说我为人平庸,并不是指我缺少种种常识,不能成为专家;也不是指我没有干什么事业,不当教员就当编辑员;却是指我在我所遭遇的生活之内,没有深入它的底里,只在浮面的部分立脚。”

      为答谢朋友们的盛意,叶老还专门而撰写了一篇题为《答复朋友们》的短文,作者自谦道:“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都平庸。为人是根基,平庸的人当然写不出不平庸的文字。”叶老又解释道:说自己平庸,指的是没有深入生活的底里,因而愿意在往后的小半截路上加紧补习,“懂得好恶,辨得是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如何尽职尽伦;不然就是白活一场。”最后,叶老表示感激朋友们的厚爱和宽容,说在这样温暖的人情中,他没有理由不打算着加紧补习。

      1945年10月,柳亚子将毛泽东赠他的《沁园春·雪》示与尹瘦石观看,出于崇敬之情,尹瘦石竞向柳亚子索求毛泽东的手迹,柳亚子遂将此慨然赠予,并撰跋文如下:“……余意润之豁达大度,决不以此自欺,否则又何必写与余哉。情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恩来殆犹不免自郐以下之讥欤?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瘦石既为润之绘像,以志崇拜英雄之慨,更爱此词,欲乞其无路以去,余忍痛诺之,并写和作,庶几词坛双璧欤?瘦石其永宝之。”

      俞平伯,旧才子也。曾祖俞曲园,进士及第,为清代有名的经学大师;父亲俞陛云是探花。先生13岁读《红楼》,15岁便考入北大,师从黄侃。俞先生一生成也红楼败也红楼。受批判时,他被指责为“用《红楼梦》研究对抗毛主席”,要他低头认罪,承认自己是“反动权威”。俞先生承认了“反动”,却不承认“权威”;他一再声称:“我不是权威,我不够。”语极坦诚。

      李梅孙闭户侍母,自号“梅道人”。有客笑道:“君可与海上之清道人、潜道人鼎足而三矣。”梅孙答道:“与世无争,或足比拟梅庵、病山,以论才学,弗如远甚。”

      翦伯赞作义和团运动的学术报告,自谦道只是“抛砖引玉”。

      郭沫若却说:“我是搞考古的,根据我的考证,翦老的报告不是一块砖,而是一块美玉。”

      梅贻琦服务清华大学25周年,清华师生在昆明为其举行“公祝会”。在会上梅氏听罢师生和广大校友对他的各种盛赞之辞后.

      起身致答谢辞,平和地说道:“方才听了几位先生以个人为题目说了不少夸奖的话,自己不敢说他们的话都是错的。因为无论哪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仔细想来,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这个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称赞的话语。…现在给诸位说一个比喻。诸位大概都喜欢看京戏,京戏里有一个角色,叫王帽的,他每出场总是王冠整齐,仪仗森严,文武将官,前呼后拥,像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正中端坐的‘王帽。因为好戏——除了很少的几出,如《打金枝》、《上天台》——并不要他唱,他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那么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他亦觉得‘与有荣焉’而已。……”梅贻琦待人平和从容,说话风趣而又适度。他遇到问题总是问别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同意就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如不同意就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的好。”或者“我看如果那样办,就会如何如何。”或者“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急颜愠色。由于他说话喜欢用“也许”“或者”等语助词.于是学生们送给他一幅对联:“大概也许或者是,可能恐怕差不多。”

      美国华盛顿大学时钟雯女士函托钱钟书先生转致一函与其“老友”茅盾先生,钱钟书致函茅盾先生云:“叨陪谈宴以来,忽已一年,伏想起居安稳。今春游美,晤华盛顿大学教授时钟雯女士,以译《桃花扇》得名者,于公仰望,不啻泰山北斗。顷得来函,求以一简转达记室。渠所谓老友云云,乃后生辈无知,使晚有僭妄之嫌,晚不任其咎也。”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各色各样的拜访者接踵而至,国内的报刊也开始出现重新评价沈从文文学成就的文章。与沈从文交谊甚笃的萧离调侃道:“沈先生的行情正在看涨。”沈从文对此却表现出惊人的平静。有人谈起他过去的文学成就,他总是轻轻地摆摆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九叶诗派”诗人陈敬容及徐继曾、杨周翰、王瑶三位北大教授去世后,金克木曾撰文以悼,并慨言道:“我对他们所知不多,自不能‘谬托知己’,只能说,我以为他们有一点共同之处是我实在赶不上的,那便是对‘真’的追求和执着与确信。

      陈敬容是以诗文追求情感的‘真’,另三位都一直在大学教书,是在学术上追求‘真’。他们很谦虚,又很骄傲。对自己真正知道的很骄傲,对自己所不知道或不大知道的很谦虚。知道学问无止境,即使是自己确实知道一点的,也不能说是全知道,也会有不足。我从未听到他们鄙薄别人,除非是‘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但对这种人也不出恶声,不过笑笑而已。陈是诗人,徐、杨、王是学者,所以有点诗人和学者的气派,但不是虚架子……。

      记得五十多年前曾见钱钟书有诗句云:‘拼将壮悔题全集,争说文章老更成。’非常欣赏,这才是学者兼诗人的境界。我是学不到了.。”

      启功听人称其为“博导”,总是自谦道:“我不是那个-博导’,而那个‘驳倒’,一驳就倒,不驳也倒。”又说:“我连中学都没毕业,哪知道什么博士、博导,我只知道‘果导,。”(按,果导者,药名也,专治便秘之疾。)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栏主持人采访启功,介绍道:这个栏目档次高,采访的都是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启功听罢应道:“我不够你们的档次,我顶多是‘东方之孙,。”婉言拒绝采访。

      一次,学者们相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召开“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学术研讨会”。会议结束后,大家请启功讲话,启功自谦道:“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在屋里玩耍,家中来了客人,大人为了把我们哄走,便对我们说:‘乖,你们真乖,到院里去玩罢。’我们小伙伴来到院里,都纳闷:‘大人说我们乖,我们乖在哪儿呀?’今天大家夸了我这么多的好话,又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的疑问:‘我到底乖在哪儿呀?…季羡林尝渭:“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范老有两句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今天我跟年轻人讲,我说今天这样子,下海出国我不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可是问题是,我们世界文化、中国文化能够传下去,还是靠几个人甘心坐冷板凳的,赶热潮的人多得很,坐冷板凳的人就少得很。”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