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关于俗语的句子_民间俗语大全

    发布时间:2019-11-25 点击:

    关于俗语的句子_民间俗语大全

    1、 【乘龙快婿】“乘龙快婿”是对称心如意女婿的美称,它是一个组合词,源自两处,两源合一而成。 单说“乘龙”,也是对女婿的美称。典出《太平广记·四·萧史》引《神仙传拾遗》。据说,秦穆公有个女儿名叫弄玉,善吹箫。秦穆公把弄玉嫁给萧史。萧史也善吹箫,并作风鸣。过了十多年,一天晚上,他们吹箫似凤声,引得凤凰飞来到其房子上。于是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后因称佳婿为“乘龙”或“萧史”。如杜甫《李监宅》诗:“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再说“快婿”,同样是指称心如意的女婿。典出《魏书·刘晒传》,据载:郭瑀有女方二八.郭看中了刘晒,有心择晒为女儿良偶。于是,在自己的座位前另设一席子,对着弟子说:“我有一女儿,年方长成,欲觅一快婿,谁坐下这席子,我就把女儿许给谁。”话音刚落,刘昞就起身坐到席子上,神态庄重地说:“刚才听老师说想找快婿,我刘昞就是这个人。”郭璃遂将女儿嫁给他。后来,人们便叫称心的女婿为“快婿”。 后世人们又把“乘龙”和“快婿”合起来用,称称心如意的女婿为“乘龙快婿”。

    2、 【竹叶青】竹叶青酒享誉中外,难道它的名字与竹子有关? 竹叶青与汾酒同一产地,它以汾酒为原料,另以冰糖、白糖、竹叶、陈皮等十二种中药材为辅料,酒味美甘润。 传说山西酒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请众人品尝各种新酒,以便排列名次。这年,酒会又要开了,一家酒坊老板让两个伙计抬上一坛新酒先去,说自己随后就到。这两个伙计抬到半路汗水淋漓,正遇到一片竹林,便进去歇凉。由于口渴难忍,便偷偷开坛将酒喝了一半才继续往前抬。可是酒少了一半不行,因此,他们走到另一片竹林,见石根下有一湾小时,便用水把酒坛灌满。出乎意料,在酒会上,大家一品都说是好酒,评比结果,名列第一。 酒坊老板发现此酒比自己酿造的酒好得多,便追问那两个伙计,伙计说了实话。酒坊老板知道那竹泉是酿酒的好水,便在那里开了口井,将酒坊迁过来。 从此,便酿出一种绿晶晶、青澄澄的好酒。因其色如竹叶,井在竹林,就把它叫“竹叶青”了。

    3、 【追星族】“追星族”指对明星崇拜到迷恋程度的人们。时下,追星族成群、跟风。看看蔡明、郭达、赵丽蓉的小品《追星族》就完全明白什么叫追星族了。 “追星族”一词,起源于1974年至1976年之间的台湾地区。当时的媒体,把追随著名歌星凤飞飞的一群青少年,称为“追星族”。这些青少年,为了追星,常常逃课、旷工,凤飞飞到哪里演唱,他(她)们就跟随到那里,给凤飞飞呐喊、造势。这种追逐明星的人群就被媒体称为“追星族”。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新名词——粉丝。

    4、 【五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农民所盼。“五谷”的说法源自春秋战国时代。《韩非子·难二》中说:“务于蓄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人多。”它说明了掌握蓄养的规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迅速繁殖,五谷才能顺利生长,收入就会增多。 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庄子·逍遥游》注五谷为麻、菽、麦、稷、黍;《周礼·夏官·职方氏》注五谷为黍、稷、菽、麦、稻。后泛指各种庄稼。

    5、 【灯谜】灯谜来自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时叫“瘐辞”,也就是隐语的意思,民间俗称“谜”。那么,猜谜怎么和灯谜联系上了呢? 据传,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对人的衣帽穿戴最是看重,只要是比自己穿得好的,他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恨之入骨。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的人叫李才,后边的人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客人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作揖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了大门。 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心生一计,要斗斗这个“笑面虎”。转眼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做了一个。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各家各户门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挑着自己的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着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情,也挤到花灯前,花灯上题着四句诗,他命身后的财房先生念给他听:尖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服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哇哇大叫:“好小子,胆敢骂老爷!”就要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道:“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个‘针’字,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气得干瞪眼,没啥可说,转身狼狈地溜走了。 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剑现在。

    6、 【大红袍】“大红袍”是一种茶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贵珍品,产于福建崇安东南的武夷山。这里方圆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 大红袍和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名品合称“四大名枞”。说起“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生了一种怪病,整天没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听说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来秀才考中了状元,被御赐一件大红袍,招为东床驸马,专程来到武夷山谢恩。状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着他从天心岩南下,来到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老方丈说,当年你犯厌食症,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状元听了,先在石壁前摆下香烛贡品,对着三株树行了三叩九拜大礼。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后来,人们就把三株树产的茶叶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上“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7、 【乌纱帽】乌纱帽早已成为历史,它的词义已变成官员职务的代称。其实,乌纱帽刚一问世时,并不为官员所独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据史载,乌纱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期间,当时,南朝有个叫休仁的人,他以乌纱抽扎帽子边沿,称其帽子为乌纱帽。随后,又有人用白纱甚至杂色纱扎帽边,这样也就有了“白纱帽”、“杂纱帽”了。这许多帽子官民都可戴。 到唐代,乌纱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艺。天子视朝时,按南朝旧制戴白纱帽,民间则盛行乌纱帽,只是一种俗帽,因其比较洒脱而为隐士山人偏爱,当时乌纱帽是一种十分随便的穿戴。 到宋代,才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乌纱帽,连皇帝也不例外,乌纱帽两旁各有一根长翅(可参照宋朝皇帝的画像),足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免于抖落,官员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镇仪”,据说这种特别装束是为了保证戴帽者走起路来端正庄重,保持做官的尊严。 明朝时,官员仍戴这种乌纱帽,但皇帝已经不戴了。明朝规定:官员上朝和办公时,皆须戴乌纱帽,穿团领衫,束腰带。帽翅长度较前缩短了,而且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高,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双翅越宽。 乌纱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词义却保留了下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经常能听到丢官就是丢掉乌纱帽。

    8、 【刮地皮】“刮地皮”比喻贪官拼命搜刮民财。过去的国民党不是被老百姓称作“刮民党”吗。“刮地皮”源自《新唐书·程日华传》,讲述这样一则故事。 唐德宗时,沧州刺史李固烈贪财好利,拼命搜刮,敛聚了大量钱财。他离任返回恒州时,准备把搜刮的钱财全部带走,激起了军士们的愤怒,有人说:“如今马瘦人饥,刺史自私吝啬,丝毫不顾我们的死活。他刮地而去,我们还有什么盼头呢?”于是杀死了李固烈及其全家,推举程日华为刺史。

    9、 【三姑六婆】“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明代有个叫陶宗仪的学者,他著的《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指生婆)也。”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林之洋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这里把三姑六婆用作贬义。如果把三姑六婆单拆开来看,其成员可谓有好有歹。媒婆和生婆在以前谁也离不开。

    10、 【死板】“死板”指一个人做事不灵活,不知变通。它源于古代铸钱技术。 钱粮台是古代官府铸造钱币的地方,那时的钱都是铜水、银水倒进一个一个的模子铸造出来的。而这种造钱的模子,每板都是六十四枚。这种铸钱技术始于宋代,清代翟灏的《通俗编》里面讲到宋代规定铸钱的时候,每一模板是六十四文,这说明定制“板板六十四”的模子始于宋代。为防止盗版贪污钱,规定“板板六卜四”不得变更。而最早解释这一俗语的是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不活,即死也,这是“死板”一词的直接来源。

    11、 【掉链子】“掉链子”用于调侃人们做事情正在兴头上或关键时候,突然卡壳做不下去了,导致事情失败或无法进行。 “掉链子”源于北京口语,具有调侃意味。对喜欢玩单车(自行车)的人来说,都知道车行半路掉链子的尴尬。假期三五知己轻装短打,太阳镜一戴,单车径上风驰电掣竞技,绝对是赏心乐事,大家争先恐后踩动脚踏,链条拉动车轮飞车之时,突然“喀嚓”一声,脚丫子再也蹬不动了,那沾满油污的链子突然掉将下来,眼见驴友们载着欢声笑语远去,自己却要下来挂链条,本来高昂的情绪顿时一落千丈,像泄了气的皮球。 北京的自行车是上百万人每日上班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对脚下“私家车”掉链子的扫兴、尴尬、着急、无奈,体会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开联想,发明了“掉链子”一词,真是形象之至。

    12、 【东宫】“东宫”一般认为是皇后的代称,其实也是“太子”所居之地。 从历史正史来看,“东宫”向来是太子所居之地,有时也指太子,与所谓娘娘并无任何联系。那么,为什么太子及其所居之地号称“东宫”呢? 据《唐两京城防考》描述,宫廷分为三个部分:中间主体部分称太极宫,其前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后半部分是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之处;太极宫左右各有一块狭长的城区拱卫,西部城区称掖廷宫,多居宦官杂役,并设太仓;东部城区即称东宫,是太子曰常起居的地方。这种居住习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确立了。《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毛亨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因此,有时候也称太子为东宫。 太子号称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地位仅次于在位的皇帝,因此历朝历代对太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视,为其配备一系列属官,又称东宫属官。东宫属官基本上是仿照朝中百官的结构体系来设置的。东宫仿照三省六部设立太子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等机构。实际上就是小一号的三省六部。而东官属官往往是其登基后实施朝政的组织基础。 不过,“东宫娘娘”的说法也有一定根据。《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年载:“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曷为谓西宫?有西官则有东宫矣。”诸侯的正房夫人居住在中宫,右媵(即嫔妃)住在西面,称为西宫,左媵住的地方被叫做东宫。《汉书·刘向传》云:“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其注云:“师古日:东宫,太后所居也。”在汉代,太后住在长乐宫,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东面,因而又称太后为东宫。

    13、 【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换算口诀,比喻推卸责任。它始创于民国初年。 之前的老秤,每斤为十六两,如成语“半斤八两”即来源于此。后更换为十两一斤的新衡器,为了换算方便快捷,有人编了《斤秤流法》普及推广。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称“一推六二五”,说的是旧称的一两,等于新秤的六钱二分五厘。此口诀一诞生,伴随生出新的意蕴。久而久之,其原意随着旧秤的退出,被人遗忘,而次生的新意,却落地生根,甚至可以永久流传。在于以此形容当事人逃避责任,唯妙唯肖。“退”也,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祸他人,找替罪羊。恰好“一退六二五”谐音“一嘟噜”,多少麻烦事,悉数向下推诿,比起“踢皮球”,意象更从容潇洒。

    14、 【续弦】“续弦”是男子丧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对原妻的父母称为“续闺女”。那么为什么再娶称为“续弦”呢? 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还用“琴瑟和谐”、“琴瑟相调”来比喻夫妻情笃、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断了,就弹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丧妻称为“断弦”,再娶自然就是“续弦”了。 用琴瑟比喻夫妻,这大概与《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有关。“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动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当然还是离不开琴瑟,正扣续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来喻指夫妻和谐,因为琴与瑟两种乐器被古人视为雅乐正声的代表,常在古代礼仪中合奏,琴不离瑟,瑟不离琴,正喻夫妻和谐。

    15、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句俗语形容干成事的时候不多,坏了事情的时候却不少,或好事到了他手里也会干成坏事。它源自一则民间传说。 传说从前一个秀才,发奋苦读,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到了晚年,老秀才心灰意冷,放弃了追求功名,这时候却喜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成事”,一个叫“败事”。一日,秀才要去集市上闲逛,嘱咐妻子督促二子写字,大的要写三百,小的要写二百。秀才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妻子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竟成了干不了好事,一干就坏事的意思了。为后世所引用。

    16、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俗语现在用来比喻办事情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一个条件或只等一个命令。它源自《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末,即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209年1月23日之间,正值冬季,按照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的常识,这个季节绝对不会有东风。但天有不测风云,裴松之注《三国志》说:“……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就告诉我们,赤壁之战,确实起了南风。 当时,曹操与孙刘联盟一个在江北,一个在江南,两军对峙。曹军不习水战,船在江中不稳,一则晕船呕吐,二则站不稳不利作战。庞统献计“将船用铁钉连接,如履平地”,实则为孙刘火烧战船做准备。曹操不知是计,大喜,采纳。 周瑜与孔明不谋而合计划采用火攻,一切准备妥当,只是东风不来。周瑜因此急火攻心,病倒不出。孔明前去探视,屏退左右,开出药方,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过药方,愁眉立展,病竞痊愈。这才引出“诸葛亮借东风”这出好戏,创造了赤壁火烧战船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7、 【老板】“老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营企业主的代称,“大老板”就是资本家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告”,实现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现象,具有亿万资产大买卖的富豪称“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摆地摊的摊主也称老板,反正见怪不怪,人们也都习惯了。那么,“老板”是怎么来的呢? “老板”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这里只选择一种,“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称戏班班主的。如梅兰芳在旧时称梅老板。清代张涛《津门杂记》云:“优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讹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处’,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出身,积有资金,遂畜雏伶,自立堂门。”这里再明白不过地说明,戏班班主称为“老板”,他们多是梨园子弟出身。 戏班班主被称为“老板”,是从唱曲中的“拍板”来的。要节奏鲜明,就得有指挥棒,指挥戏曲演唱的指挥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长条板子。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的“盖凡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曾说:“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这就是说,演唱者要唱得腔纯板正,才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来。正因为曲坛领袖或戏班班主多是“腔纯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正因为他们老于板眼纯正而歌,所以把他们称为“老板”是再形象不过了。

    18、 【爱人】“爱人”是夫妻间的互称,这一称谓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解放区,是平等、互爱、进步的称呼。由于它是革命的产物,至今还限于中国大陆范围内。 由于称谓不同,还曾闹过笑话。某中国人去国外工作,他按照国内的习惯向自己的外国同事介绍妻子说:“这是我爱人”。结果,那些外国同事一脸狐疑地看着他们,有的还在窃窃私语。这种状况直到宴会结束,两人都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以为他在介绍“情人”,因为“爱人”的英文直译就“情人”的意思。 “爱人”最初出现在新文学作品中,比如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这样的描绘:“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但那时“爱人”还不是广义的对妻子和丈夫的称呼。最先使用“爱人”这一称谓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当时解放区提倡男女平等,以前类似“屋里的”、“做饭的”这些称谓带有歧视色彩;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又带有资产阶级味道,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社会反响很好。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对配偶的新称谓“爱人”,便在全国流行开来。

    19、 【泼水节】在影视剧中,看到泼水节很浪漫、很好玩、很开心。其实,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傣历的年节,在农历清明的后十天。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傣族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个火魔,使傣族家乡变得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走了七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其中一个最小的叫依香。她聪明伶俐,为了除掉火魔,她设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历六月(农历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兴时,假意奉承说:“大王,火、刀、剑、水,哪一样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极,便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有一个办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头发,勒紧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机,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头就掉下来了。可火魔的头一落地,马上就着了火,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 依香赶忙把其他六个姑娘叫来,轮流抱着魔头,不让魔头落地。魔头火热滚烫,姑娘们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泼水降温。她们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头才死去。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历六月(农历三月)举行泼水节。

    俗语有哪些-民间俗语大全【一】

    20、 【在劫难逃】“在劫难逃”形容遇到不可解决或无法挽救的灾难。这个词语的中心词是“劫”,“劫”是佛教用语,表示时间极长,同“一刹那”相反。 古印度传说认为,世界经过若干万年就要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就叫做“劫”,也叫“劫波”。关于劫的长短,各佛经说法不一,但总的说来,一劫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做“四劫”。到“坏劫”时,将会有水、火、风三灾出现,最后世界归于毁灭。也有说法认为,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中劫包括两小劫,而每小劫则为一增(人寿自f一岁开始,每百岁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岁减一岁,减至十岁)的时间。这样看来,将永远恢复不了的东西比喻为万劫不复还真是恰当。如果遇到“四劫”当中的“坏劫”,当然是“在劫难逃”了。

    21、 【热狗】现在,“热狗”在城市小吃市场上很流行,这种吃法简单方便,很受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欢迎。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 据说,最早出售热狗的人是一位叫特瓦洛的德国巴伐利亚移民。他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摆卖香肠,因为刚烤的香肠烫手,他便用两片面包把它包起来,以方便顾客拿着吃。约20年之后,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在马球场上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灵机一动,画了一幅两条人物化的香肠,样子好像两只狗在相互对吠,非常有趣。他的这幅名为“热狗”的漫画在报上发表后,人们便开始把这种夹香肠面包叫做热狗了。

    22、 【红尘】人们常说看破“红尘”,就是说把人间的事看透了,看明白了。 这里的“红尘”指的是人世间的世道。但早期的“红尘”并无此意,那红尘最初指的是什么呢? 唐代杜牧《过华清官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的红尘是指驿道、闹市街衢的飞尘,形容都市的繁华。徐陵《洛阳道》有“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之句,其中的红尘也是形容繁华热闹。 到了近代,红尘则多指人世间,常为佛家所用。如《红楼梦》第一回在释题中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人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意思是说,那块石头无才补天,便被大士真人带到世间。

    23、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俗语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细或缘由而心中纳闷。那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传说。 一说源自苏州西园寺,寺里有座罗汉堂建成一个“八卦”形,五百多个罗汉布置得往返循环,上上下下,将房屋的角角落落全部利用了起来,实在高妙。据说,设计这种奇特建筑的人,是本寺一个老和尚,他身高丈二有余,大家不喊他法号,都喊他“丈二和尚”。施工中,他一不画图纸,二不将施工计划告诉大家,只管招呼大家干活。一个“八钋”式的建筑,左拐右拐,东弯西弯,把一般工匠弄得晕头转向,都叹息:“丈二和尚弄得我们摸不着头脑。”等到竣工那天,大家细细一看,这个八卦形的罗汉堂精美极了,大家称赞:“难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在是本领太高了。”从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话就传开了。 二说来源于山西普救寺。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北,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西厢记》故事。元代时,普救寺的香火旺盛,僧人们除了化斋念佛就是吹拉弹唱,很喜欢关汉卿的昆曲戏,一个俗名叫张耳的和尚尤其着迷,演唱起来废寝忘食,常常忘记到斋堂吃饭。尽管师兄师弟好心提醒,张耳依然如痴如醉。有时想起吃饭了,可到了斋堂以后,别的和尚早已吃过,第一个拿勺盛饭的从来没有张耳。寺里有个僧人爱开玩笑,说“张耳和尚摸不着头勺”。这句话传到普救寺外,日久天长就成了“丈二(张耳)和尚摸不着头脑(头勺)”,一直流传至今。

    24、 【插草标卖人】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或为父母者无奈将儿女出卖,在街市上将草标插在儿女头上,表示出卖;或贫家女儿无钱葬父,头插草标跪在街头自卖自身。这些场景十分悲惨。它源自古代插草标卖物的市场惯例。 这种插草标卖物的市场习惯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长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售。这就是约定俗成,插草卖物成了标志。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标价规则,如,一根为贱卖,两根为平价,三根为贵卖。

    25、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俗语比喻观察人要看他的实质,不能以貌取人。典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翁独占花魁》。 古时候,一个年轻人叫秦重,他痴情一个叫花魁娘子的妓女,她本是一个苦命人,却被妓院视为摇钱树,要十两银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个卖油郎,本钱只有三两银子,有什么办法才能接近她呢?只有拼命攒钱。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银子,于是走到对门银铺里,借天平对银。他的银成锭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银匠是小辈,没见过什么世面,见了这么多银子,心中很是吃惊,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称,不多不少,刚刚十六两。秦重如愿以偿,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痴情,跳出火坑,嫁给了秦重,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26、 【闺女】“闺女”指未婚女子,也指女儿。其来源与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有关。 未婚女儿的住处称作“闺阁”。原来,古代住宅,在大门与堂室之间,还有一个小门,叫做“闺”,相当于后来的二门。《公羊传》宣公六年写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的情况:“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勇士人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门:守大门);人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闚其户,(盾)方食鱼飧。”这段描述准确地勾勒出了勇士经过的路线:大门——闺——堂。闺门以内即主人起居之处,因此,后来称内宅为闺。枚乘《七发》日:“今夫贵人之子,必官居而闺处。”后来才引申为女子的住处。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闺塾》:“……闺门内许多风雅。”《宋史·涂端友妻传》日:“吾闻贞女不出闺阁。” 古人没有满足于将女人的居室称为闺阁、闺房,而进一步将不少有美女人的称谓与闺挂上了钩:称女儿为闺女,称富贵人家的女儿为闺秀,妇女品德高尚的叫闺范,京剧中演少女的演员叫“闺门旦”等。女儿出嫁叫“出阁”,不出闺阁的女子(未婚女子)当然就叫“闺女”。

    27、 【犹豫】“犹豫”是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却源自两种动物。 据古书上说,“犹”是一种猴科动物,虽灵巧,却生性多疑,一旦发现人或其他“敌情”,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躲藏在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待一切平静,它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树上。 如此反复多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疑神疑鬼”。 《说文》载:“豫,象之大者。”豫,是一种长得像大象的动物,虽力大,但是常是遇事无主意。 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的特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犹豫”一词,既形象又确切。

    28、 【十三点】“十三点”是用来贬斥傻里傻气俗称“傻帽”的人。此俗语原产上海,称那些半疯半癫者为“十三点”。 此俗语所以称为“十三点”,是因为玩麻将或其他游戏开始时抛色子比点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个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玩时一般将两个色子抛起,落地后朝上的两个面上的点数相加,相加后最大的点是十二点。显然,十三点是不识数,傻帽啦! 还有一说,“十三点”暗合一个“痴”字,痴字是十三划,十三点自然就是呆痴之意。 “十三点”本来是女人喜用的贬斥他人的词语,它既生动却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现在无论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脱口而出,不再由女人专用了。

    29、 【披麻戴孝】旧俗子女为父母居丧,要服重孝,身穿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绳等,叫披麻戴孝。它的由来,有个传说。 从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儿子成家后都不孝敬老娘,为了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反哺之情,老婆婆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后,不需要你们花什么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埋了就行。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看屋后的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是怎么过日子的,直到我闭上眼睛为止。 兄弟俩经老娘_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很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这些小家伙儿总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当小乌鸦长大后,妈妈飞不动了,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的嘴里。等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猫头鹰却不一样,妈妈老了,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兄弟俩越看越内疚,渐渐地改变了对老母亲的态度。可偏偏在这时候,老母亲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安葬那天,他们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衣服,模仿猫头鹰的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从此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渐渐地黑孝衣变成了白孝衣。

    30、 【寿桃】在我国有一民俗,每逢父母或长辈生日,儿女或晚辈都要送一个大寿桃,并祝父母或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么,送寿桃的习俗源自哪里呢? 据说送寿桃祝寿的习俗是从孙膑开始的。孙膑十八岁时离家学习兵法,与家人无音讯达十二年。一年五月初五那天,孙膑想起今天是母亲的六十岁生日,便向师父告假回家探母。临行前,师父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并说:“这桃是不轻易送人的,我送你一个带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接过就辞别师父急忙行家赶。孙膑回到家,看见母亲憔悴的面容,心里难过极了。 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父送的桃献给母亲,老母亲接过桃吃了一口说:“这桃比冰糖蜂蜜还甜。”桃还没吃完,老母亲容颜大变,皱纹一扫而光,青丝如墨,双目明亮,牙齿重生。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孙膑,也在父母生日时,送上鲜桃祝寿。在冬春初夏没有桃子时,人们就用面粉做成寿桃,蒸熟了送给父母拜寿。

    31、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 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在、}: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篡夺刘氏江山。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去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另外,还有一则传说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有关。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赶忙上前搭救,并问明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进宫后再也无缘和亲人见面,也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深感同情,答应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之后,东方朔在长安城中摆了卦摊,求卦的人们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人们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说,只有当今天子能解救你们,我给你们写个偈语。老百姓拿着偈语,赶紧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消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城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还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后,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里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32、 【胡同】城镇、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据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说:“街也,今京师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异体字。明朝沈榜《宛署杂记》说:“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可见,“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 据考证,“胡同”一词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词。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语和女真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调和语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来汉族人把“火瞳”译为“胡同”,成为汉字化的外来语词。 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 胡床人们常在古代文献或诗词中见到“胡床”或“床”字,有时误解为是睡觉的卧具,即现在的床。其实,古时候,“床”并不是专指卧具,而大部分作为坐具使用。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至迟到唐代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寝具)。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现在的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军旅之中,相传大约是公元二世纪的汉灵帝从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称“胡床”。可见,“床”在前,“胡床”在后,床与胡床是两种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灵活。胡床若用绳绷扎,则称“绳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转动折叠,故又称“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看来这种坐具非常便于携带,因而常为战争时将军出征所带,所以后来便发展为权力的象征——交椅。

    33、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二月二”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从汉代就开始了,那时,二月二又称青龙节、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源自古老的天文学。人们曾经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辰的位置,据此判断季节。其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每到二月初的黄昏,角宿一星和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类似龙的双角,东方在五色为青,故称“青龙抬头”。虽为惊蛰节令,其时,兴云播雨的龙,却还在睡懒觉,故此,或供飨以六畜牺牲,讨好哄之;或以木杆敲击房梁,惊而扰之。种种招数,皆为呼唤龙的醒来。北方滹沱河一带有个习俗叫“二月二,通地气儿”。在二月二日早晨,人架龙而动:那耕地的犁杖,一对扶手,若龙角高翘;雪亮的犁刃,呈龙头之形;犁尖下新土似浪涌,搅动烟雾氤氲,叫做“二月二,通地气儿”。 二月二,在民间是个重大节日,传说之多,民谣之多,是其他节日不可比拟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二月二,敲锅底,烧陈菜,吃陈米;二月二,龙抬头,人抬脚……

    34、 【盲人骑瞎马】这句俗语形容有的人做事情莽撞,不计后果,不做调查研究,乱闯瞎撞,以致碰壁,非常危险。那么,真有盲人骑瞎马的事情吗?一般不会,它源于“危语”游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复作危语。桓日:‘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日:‘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日:‘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从上面的晋朝画家顾恺之和南郡公桓玄、荆州刺史殷仲堪做的“危语”游戏中,我们了解到:盲人骑瞎马,并不是双目失明的人骑着瞎马,而是从一个参军的口里演变出来的。以上危语,全是极端,世上没有一件他们所言之事,全是开玩笑(游戏娱乐)。

    35、 【老佛爷】现在,清代的影视剧泛滥,将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误导大家一提到“老佛爷”就认为是慈禧太后。其实,“老佛爷”并不是慈禧太后所独有的,甚至不应她所有,是她强加于自己的。 “老佛爷”源于清初。清朝是由满族(先初称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首领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爷“曼珠”的转音,是佛爷吉祥的意思。以后代代相传,清朝建立后,将满语的“满柱”译为汉语的“佛爷”,于是“佛爷”就成了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虽独断朝政,但她没有做过女皇,何来“老佛爷”之称。 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呢?其中有一个故事。光绪初年,慈禧为了再度垂帘听政,使用种种手段为自己大造声势。心腹太监李莲英明白主子的心意,令人依照慈禧的模样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面新建了一座观世音像,接着向太后谎称万寿寺大雄宝殿有双佛显光。慈禧去之后发现大雄宝殿还是原来的三世佛,勃然大怒。李莲英请太后到后殿御览,慈禧转到三世佛后,果然看到一尊观世音像,李莲英大喊“老佛爷到”,在场的大臣们立刻跪下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太后故作不解地问道是哪个老佛爷啊,大臣们立刻回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爷啊!”“您就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请您再度垂帘听政,解救万民。”这一席话让慈禧太后心花怒放,很快“太后老佛爷”之称就举国上下无人不知了。慈禧太后强奸民意称她“老佛爷”,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6、 【生意经】“生意经”指做生意的方法和窍门。生意经源自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自己弃官经商,并写了一部叫《计然》的书,总结自己的经商经验:一是“务物完”,即要妥善保管好商品。二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宝”。即当东西贵时,要收存货出尽;价格便宜时,要把收购储存视如珠宝。三是“无息市”,即资金流动要迅速。他利用这些经验经商,一下子成了巨富。 后来,生意人把《计然》当做必读之经典,把范蠡当做下海经商之典范,《计然》成了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生意经”。

    3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词语通俗易懂,现在使用频率非常高。那么,它典出哪里呢?它出自两千五百年前的《论语》。 孔子的弟子学习研究精神非常高,一日,又讨论起来。有人问,对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吗?无论是对待分内分外的工作,是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啊?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相持不下,就去问老师。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古人都知道,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职工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这是很有道理的。 越俎代庖,就会做出一锅糊涂汤。 但如果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来推诿工作,那也不应该。应该的是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协作意识,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38、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此语的意思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耐力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可以通过时间和事情考验和证明。 此语来源于一个传说:宋朝时,路遥为南京绅士,富甲一方,为人大度,好善乐施。马力是开封府尹包拯麾下马汉的侄子,当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 马力原本赶考顺道投靠叔叔马汉,走到南京时盘缠用尽,身患重病被困客栈。 马力闻得路遥乐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说明他与马汉的关系,路遥热情接待,为他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马力读书。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义结金兰。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纹银助他上东京(今开封)赶考,马力得中,从此二人也失去了联系。 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道中落无以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行乞到达开封,谁知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马力回家听说后,知是当年恩人来过,一面痛斥家人无礼,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赶路遥。日久追上路遥后说明原委,二人化解误会。后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于是就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39、 【偷香窃玉】“偷香窃玉”常用来比喻男子暗中引诱、玩弄女子的行为,属贬义。其实,它的原意不是贬义,是好事多磨,有情人终成眷属。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溺惑》。据载,晋人韩寿,是三国时魏司徒韩暨的曾孙,英俊潇洒,才华出众,在当时权臣贾充门下任司空掾(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吧)。 贾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史上著名的白痴太子司马衷,小女儿贾午,尚未出阁。 贾午在府中偶见韩寿,就被韩寿的美貌迷住,经常到韩寿办公的地方偷窥。但是,一连好多天,韩寿也没来,贾午相思成疾,卧床不起,不吃不喝。 婢女大多知道小姐是暗恋成疾。一婢女自告奋勇愿往韩寿住处,将贾小姐的意思代为转达。韩寿闻言心花怒放,当即与婢女定下三更时分前往贾午小姐的闺房,与美人幽会。 两人一番恩爱缠绵之后,韩寿惊奇贾午身上有一种幽香,这种幽香非常特别,从未从别的女人身上闻到过。贾午告诉他,这是外国人进贡给皇帝的异香,皇帝特赐给她老爸,她从老爸那里要来的,一经沾到身上,几个月都不消失。自打那以后,韩寿欲罢不能,隔三差五跳墙人室与贾午小姐约会。 时间长了,搞得韩寿身上也有了异香。同事们不解,大男人擦什么香水。 贾午的父亲也嗅出来了,好熟悉的味道啊。他终于想起来了,那是皇上特意赏给自己的香水,别人有钱也买不到啊。在家中我也只给了宝贝女儿,难道她和他…. 贾充和夫人把几个婢女叫过来,一番软硬兼施,婢女全招了:“小姐和那韩公子早就在一起了。” 贾午知道是香水惹了祸,怕老爸加害于情郎,哭着闹着说除了韩寿宁死不嫁。生米既已做成熟饭,贾充把韩寿叫来,韩寿是又恐又羞,急忙认错。 贾充说:“你要真喜欢我的午儿,就娶她吧。”韩寿巴不得有这种好事,连忙叫道:“岳父大人在上,请小婿一拜!” 后人津津乐道韩寿偷香的风流韵事,便有了“偷香窃玉”之说。只可惜“偷香窃玉”之好事多磨终成眷属,却变了味儿,转意成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拈花惹草。

    40、 【领袖】“领袖”现在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领袖”的本义是衣领和袖口。衣领和袖口在衣饰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领”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中就有“苍头衣绿耩,领袖正白”的描写。 第一次将领袖用来形容人的是《晋书·魏舒传》,其中写道:“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意思是说魏舒仪表堂堂,气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领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称世人之表率。后来,人们逐渐将同一类人中的突出者称为“领袖”。现在,专用于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41、 【开门七件事】中国有这样一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说每户人家开始一天的生活,就有七件东西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 其实,宋代就有了“早晨起来七件事”的说法。不过当时的七件事与今天的七件事略有不同,宋代的七件事是指“油、盐、酱、豉、姜、椒、茶。” 而且这七件事的说法在宋代并没有完全定型,还有“八件事”的说法。南宋吴自牧编撰的《梦粱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酒酱醋茶。”到了元代,七件事才固定下来。元杂剧《刘行首》二折念白中有首《当家诗》:“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这一首,很多元杂剧,例如《玉壶春》、《度柳翠》、《百花亭》都有“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内容。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一生潦倒,做了一首感怀诗《除夕口占》:“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这才道出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连过年都吃不上油盐酱醋,何况平时乎! 明朝还有一首无“醋”诗歌,蛮有意思,不得不录。当时有一才子,不顾其妻再三规劝而纳下小妾,其妻十分愤怒赠诗一首:“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理家。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和茶”。耐人寻味的是,在开门七件事中,她交付的只有六件事,唯独留下了一件——醋。个中滋味,不难理解。

    42、 【以貌取人】“以貌取人”的意思是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相貌,而忽视真才实学的错误做法。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往往漏掉贤才。 “以貌取人”源自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由做武城帝宰,把武城治理得极好,百姓称赞,市井繁荣。孔子闻知,十分高兴。有一天,孔子亲自来到武城,问道:“由啊,你用什么办法把武城整治得这样好呢?’孔子由回答说:“我都是按老师的教诲,以礼治城。”孔子又问:“是否还有贤能的人在给你帮忙呢?”子由答:“有,就是子羽,许多治城的办法都是他告诉我的。”孔子一听,吃了一惊,原来,子羽也曾向孔子求教,因他相貌丑陋,被孔子拒之门外。后来,子羽就自修孔子的思想学说,成就很大,因他也是武城人,所以经常为子由出谋划策。此时的孔子真是后悔不迭,连声叹道:“我错了,我错了,我以貌取人,失去了像子羽这样贤能的人,实在可惜呀!”

    43、 【百货店】现在的百货公司、百货商场货架上摆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品种之多,数以万计。那么,为什么非叫“百货店”呢? 相传,清朝年间南方有一家杂货铺,生意兴隆,铺里的货物样样都有,掌柜的便为自家的店铺起了个“万货全”的字号。 一日乾隆帝南下私访,一见“万货全”的牌子,就想,这口气也太大了。 当下,乾隆把伙计叫来,开口说道:“我买把粪钗子。”小伙计赶紧递过来几把。乾隆一看说:“我不要铁的,要金的。”小伙计一看来头不对,急忙把掌柜找过来。掌柜说:“小店确实没有金粪钗子。”乾隆说:“你这里不是万货全吗?”掌柜为了求得太平,忍住气,叫伙计把招牌摘下来,然后说:“小店备货有限,今后不敢吹‘万货全’了,客官如看得起小店,就请给起个字号吧。”乾隆随口说道:“就叫‘百货全’吧。”后来,店主听说此人是乾隆皇帝,喜不自胜,赶紧把“万货全”改成“百货店”了。自此生意做得更兴隆了,发了大财。这事传开后,其他店铺纷纷效仿。从那时起,“百货店”的名称被正式固定下来了。 可叹,当下这“百货店”老字号牌子被“购物中心”、“超市”所取代,很少能见到“百货店”、“百货公司”的牌匾了。

    44、 【杀鸡焉用牛刀】此语比喻不能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谁能想这样一句俗语竟然出自孔圣人之口。 《论语·阳货》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游任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城里有弦歌之声,微微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武城这样一个小地方没有必要推行礼乐大道。子游一本正经地说:“过去您教导我们说:‘君子懂得礼乐之道就会有仁爱之心,小人懂得礼乐之道就容易被役使。’我正是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呀!”孔子听后对其他学生说:“子游说得对,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45、 【明星】“明星”现多指在文体等方面成绩突出、受人追捧的人,如歌星、影星、球星等。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上源自天,下源自地。 首先说天。“明星”,古书上指金星,又叫太白星,这是肉眼能观察到的亮度较高的星。有月,众星捧月。无月,明星耀眼。这是“明星”一词的最早出处。 其次再说地。《太平广记·采仙录》日:“仙女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明星”原是华山仙女的名字。 不管太白金星也好,仙女明星也好,都是光彩耀目,众人仰慕。所以,近代人们常以“明星”比喻成绩卓著、出类拔萃、引人注目或某一领域知名度很高的人。如”电影明星”、“歌星”等。众明星参加晚会叫“今夜星光灿烂”。 (一品句子整理)

    46、 【老皇历】“老皇历”比喻陈旧过时的规矩。那么,“皇历”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个演变的过程。 我国自古重视历法。西汉以前,我国使用六种古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黄帝历最为古老。唐朝诗人卢照邻《中和东·歌登封章》:“炎图丧宝,黄历开璇。”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所以人们习惯称历书为黄历。 另外,“黄历”也叫“皇历”。因“皇历”的封面多用黄色纸张,故也被称为“黄历”。历朝历代都有历法,不过都是以黄历为基础。到了唐朝,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并宣布今后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官方印刷。从此,历书就被称作“皇历”了。 “皇历”里面记载的历法,一般是以年为限,第二年就应更新,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那一定是错误的。因此,过时的“老皇历”是使用不得的。不能与时俱进,坚持旧观念,拿老规矩办事,往往容易出错,就被人们讥笑为“老皇历”。

    47、 【圈阅】现在领导传阅文件,看完后都要划圈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把这种做法称为“圈阅”。许多人认为“圈阅”是现代人发明的,殊不知古已有之。 “圈阅”的发明人是宋代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要在公文上“画圈”呢?原来早在魏晋时期,官员们就有了在公文上签署名字的做法。当时,他们在阅办公文时,也要郑重签署自己的尊姓大名,以示负责或同意。到了唐代,官员们为了快捷,便在公文上只写自己名字的一个字,很快在官场风行起来,一直到宋代依旧如此。 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大刀阔斧推行新政,每天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忙得不可开交。可再忙也得在公文上签上:“石”字。据《事林燕语》记载,王安石是个急性子,在签写“石”字时,把“口”简化草写成“。”,引得群臣们有议论。再后来,王安石干脆连“石”字的一横一撇也省了,只匆匆画个圆圈就算完事,甚至这个圆圈也画不圆。许多人不知道王安石搞得什么名堂,他阅过的文件常常又转了回来,把王安石搞得很恼火。他在一次朝会上特意说了画圈的事,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大臣们这才知道宰相的圆圈儿是“阅毕”的意思。如此一来大家跟着仿效,画圆圈便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这种做法被后人所认可,官场中画圆圈儿的做法就约定俗成地延续下来。

    48、 【登龙门】“登龙门”一词,比喻得到权威人士的引进或提拔而抬高身价,增长声誉;又比喻旧时科举考试,殿试得中。 一般辞书都认为,“登龙门”一词出自宋代《太平广记》,相传,黄河流经陕西、山西交界的龙门山时,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鲤鱼从江海游来,跳跃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鱼只是少数,而鱼一登龙门,鱼就变成了龙。那些登不上龙门的鱼只能仍然做鱼。 但《太平广记》成书于宋代,而早在汉、唐就有了“登龙门”之说。 在汉代鱼跃龙门的传说与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鲤鱼,而汉代是鲔鱼。 高诱注《淮南子》说:“鲔,大鱼,长丈余。仲春二月,从西河上,得过龙门,便为龙。”《汉书》李奇注云:“鲔出巩县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龙门之浪,则得龙矣。”由此可见,“登龙门”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汉代。 但把“登龙门”比喻殿试得中,则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日:“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49、 【酒】酒,对中国人来说,是太重要了。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曹操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反讽日:“借酒浇愁愁更愁。”李白还说:”举杯邀明月”。苏轼说“把酒问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当中,也是“无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谁发明的呢? 关于酒的发明,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是“猿猴造酒”。传说猿猴将采摘的苹果储存起来,时间一长,苹果发酵成酒,醉倒猿猴。 一说始于大禹时代的仪狄,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记载,上古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造酒,是指仪狄用此法造酒,献给大禹而言的。仪狄是个官员,他造酒是为了献给大禹邀功。 另一种说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传说杜康生于周朝,是个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装进竹筒里带着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忘记带走。半个多月后,他赶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他遗忘之物,打开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经发酵变成液体了。村里人喝了都夸这种液体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了,并办起了杜康酒店。

    50、 【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 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 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51、 【想象】“想象”词典上的解释为“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顾名思义,“想象”就是对大象的想念。它源自《韩非子·解志》中记载:“人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国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人已经很难见到活的大象了,人们只能看到死去大象的骨骼,于是人们就对着以前画下来的大象的图案意想过去的大象到底有多大,长什么样,这就是想象。 夏商时期,北方是有大象的,当时北方也是亚热带气候,但到了战国时期,气候变得干旱,北方的大象就逐渐迁到南方,北方于是就看不到大象了。 徐中舒先生在193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的论文,指出河南一带是大象的产地,商人服象用于军事也是当时的历史事实。河南省简称“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是以出产大象闻名的。河南一家出版社叫“大象出版社”,紧扣省名。 对于曾经见过但后来又见不到的大象,人们自然特别想念。可见象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从想象大象引申为想象一切。

    52、 【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原意是小巫师遇到了大巫师,相形见绌,功力法术都无可施展。现在常用于比喻两者相比,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大家在运用此语时,一般带有讽刺或诙谐意味。 此语出自《三国志·吴志》注引的《吴书》。原文说:“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可见,古代本事不大的小巫见到神通广大的大巫时有出丑,造就了此语。小巫见大巫,有班门弄斧、关门舞刀之尴尬。 古代的“巫”和“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郎中为人看病,常伴有求神祈福、烧香念咒等巫术。小巫则只会装神弄鬼,拿一些符咒香灰给人“医病”;大巫则确有真本领,除了有时也有拜神驱魔举措之外,更重要的是还真正诊脉问病开药方治疗。病人得益于大巫,当然绝非小巫可比了。因此,小巫见大巫,必然灰溜溜神气全无啦。 古代医学不断进步,逐渐巫医分家,中医学脱离巫术,成为为人类做出辉煌贡献的骄人学科。然而,现在还有巫婆躲在偏僻之地装神弄鬼,看来真是怕见“大巫”呢。

    5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本意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开出的花艳丽动人,结出的果实甘甜可口,所以大家就会经常来欣赏,时间久了,树下自然就会踏出一条小路来。它的寓意是比喻为人真诚,踏实自律,成就突出而不炫耀,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敬,朋友和学生就会多起来。 此语典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西汉名将李广,为人谦恭谨慎但不善言辞,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因在一次战斗中飞身夺得敌人马匹,射杀追骑无数,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几次仗,战功卓著,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和士兵同甘苦,深受广大官兵和百姓的爱戴。他的事迹,有诗为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前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后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都描写了李广将军的传奇故事。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称赞道:“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此典就来源于此。李广虽然战功赫赫,但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封侯,有一成语日:李广难封。尽管如此,他能忍辱负重,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盛赞他,非常贴切。不是吗?朝廷不封,后人自有公论。

    54、 【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 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 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 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 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 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55、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人们常用到的一个俗语,言简意明,富有哲理。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此语出自《菜根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伤于察也,二语立存,精明而浑厚矣。” 这句话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对己,如何对人。对己要严,要光明磊落,要宽以待人,与人共事要和睦相处,与世无争,不能存有害人之心。 但另一方面,不可单纯地以己推人,以为天下人都和自己样,那就坏了,该设防还是要设防的。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天下无贼》,其实天下并不太平。如果疏于设防,可能像吕伯奢遇到曹操一样,可能像东郭先生遇到狼一样,可能像农夫遇到冻僵的蛇一样。这些血的教训应该吸取。

    56、 【井水不犯河水】“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井水不犯河水”源自我国先民的居住环境。 我国古代先民最早是生活在河水旁边,因此,长江、黄河孕育了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临河而居,汲水方便,而且河谷地区土壤相对肥沃。先民以游牧为主,生活地点基本上是因气候或自然环境而定的,所以经常迁徙。 井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深远的影响。有了井之后,先民摆脱了依赖自然气候的制约,以往仅仅居住在河谷,现在基本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了。而且有了井水,人们逐渐聚居在一起,可能出现城镇,以至于出现大的城市。由传统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农耕生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部落继续崇尚游牧生活,没有发展农耕,不打井,继续逐水草而暂居。因此,有的历史学者认为“河水”其实代指的就是游牧民族,是依赖于部落之间酋长的联盟制度建立王朝的。而“井水”则代表的是定居,是农耕文明。 历史上游牧的少数民族经常侵扰中原的农耕民族,所以中国古代王朝一直边患不断。而以“井水”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则基本上不会主动侵扰“河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所以,有“井水不犯河水”一说。

    57、 【大满贯】“大满贯”现在多指在某项体育比赛中,在不同的赛事中连得几个冠军,称之为“大满贯”。如乒乓球比赛,有世界杯(一年一次)、世锦赛(二年一次)、奥运会(四年一次)三大赛事,在三大赛事中如果都得了冠军,就是乒乓球大满贯得主。中国荣膺这一称号的有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刘国良、孔令辉、马琳,还有今年的伦敦奥运会金牌得主张继科。所以,大满贯是很高的荣誉。追究大满贯的词源,出自战国末期韩非子的《韩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日:‘是其贯将满矣,子姑侍之’。答日:‘吾恐其以我满贯也。”’满贯就是钱多的意思。此词原本是绳子穿铜钱达到全绳用到尽头,也就是铜钱贯满全绳之意。如果家有万贯,岂不就是个财主?引申义对于造孽最深、作恶最多者,也称之为满贯,成语所谓之恶贯满盈的就是,却绝不用作形容做善事。打小牌有习惯用大满贯小满贯的说法,也是绳子贯满铜钱引申而来。这种赌博游戏,非善事也。古代传统思维方式视钱多并非完全的好事,所谓满溢损是也。满贯容易惹是非,所以多引申为非善事。转义为荣誉,是近年的事。

    58、 【门外汉】“门外汉”即外行人,不论男女。“门外汉”的直接出处来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写的《坛经·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阐释佛教道理的诗句),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门外汉”一词。苏东坡仕途坎坷,遂笃信佛教,多与僧人交友。 有僧人对他加以评论。《五登会元》卷六:证悟法师与庵元禅师二人评论苏被的佛学修养。证悟认为苏东坡很有修养,庵元的评价却是“尚未见路.……是门外汉耳。”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门外汉”。 后来,“门外汉”泛指外行和对某种业务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59、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面。 此俗语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巧遇见鹅仙女,被其美丽所倾倒,大动凡心,遭鹅仙女呵斥并状告至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随手将嫦娥月宫中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罚其下界为蟾蜍(癞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却了一件宝物,令癞蛤蟆磨难结束后完璧归赵,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监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由此而来。

    俗语有哪些-民间俗语大全【二】

    60、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虽是外来语,但已经普及化,甚至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在遇到险情时,便无自主地喊一句“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阿弥陀佛”是梵文的音译,是大乘教佛名。“阿”是没有之意,“弥陀”是无限量的意思。“佛”是极聪明人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位佛的名号,这个佛的寿命无穷无尽,永远不老,年岁无限。同时,他身上的光明也是无限的,照耀起来可以达到无穷无尽的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见到他的光明,所以又称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将“南无”和“阿弥陀佛”连在一起,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向阿弥陀佛致敬!”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负责管理这个人人向往的地方。他在佛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在许多寺院佛殿中,阿弥陀佛与佛祖、药师并列而坐,即佛经常说的“三尊”,由此可见阿弥陀佛的地位之高。 阿弥陀佛出家前也和佛祖一样,是一位令人羡慕的王子,自愿抛弃尊荣地位,投身于佛教事业,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为此他一心学佛,进步很快,脱颖而出。据《阿弥陀经》说,如果谁能念他的名号,且心中不乱,不染杂念,长此以往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消除人生中的一切罪障。平时多念“阿弥陀佛”能消灾免难,可获如意吉祥。如遇有急难,只要诚心念几句“阿弥陀佛”,佛力就会助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无论是佛家,还是俗人,“阿弥陀佛”总是挂在嘴边。

    61、 【下半旗致哀】“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一个国家领导人逝世,或者发生重大灾难,习惯上要把国旗升起后下降到离国旗杆顶端一段距离(距杆顶三分之一处),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周恩来去世后,不仅中国下半旗致哀,就连联合国也为周总理破格下半旗。因为联合国规定只为联合国成员国的元首下半旗。足见周总理的威望之高。 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据说最早出现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兹·伊斯”号的英雄船徐徐驶进泰晤士河,它的桅杆上飘半旗,象征船员们对已故船长的敬意。该船长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不幸去世的。他在船员中的威信极高,他去世后,船员极度悲痛,便把桅杆上的旗降下一半,表示对船长的敬仰和悼念。以后许多船只沿用了这种哀悼方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传到陆地上,后来被官方承认,并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62、 【十里长亭】在戏曲、影视中常常见到“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但只见一亭,不见长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十里长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秦汉时每隔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脚,亲友远行也常在此话别。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马匹给养、行人口粮、酱菜和韭葱,类似驿站。 “十里长亭”原意并非送别,后来表示送别,这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风险,一旦离家,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饯行,到有洗尘接风。特别是送行,必须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来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边临时设立帷帐,准备酒肴送别行人。 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在古代诗词、戏文中有很多吟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别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长亭;中国名剧《梁祝》送别一场,也是在十里长亭,虽然没有筵席,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谓之“十八相送”,场景感人泪下。文人墨客多用“长亭”这一特定场景表达离情别绪,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别时都安排在十里长亭。

    63、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这一俗语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后,抛弃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属于一种忘恩负义、晶行不端的行为。典出元朝。 《元史·彻里帖木儿传》记载,元顺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议罢科举。参政许有壬是科举出身,因此坚决反对。太师伯颜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门宣读罢科举的诏书时,专门让许有壬做了听诏的班首。许有壬害怕招致祸患,于是勉强答应了。治书侍御史普化讥笑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自此赋予“过河拆桥”新的含义,至今未变。

    64、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俗语是指阴谋家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已为人们所共知。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从此,魏国大权旁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会将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继承了皇位。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他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虽然没有杀死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所杀,但比当傀儡受气有志气得多。

    65、 【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 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 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66、 【女大十八变】谓女孩子从小到大变化多,且有“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之说。 “女大十八变”这个俗语,本谓龙女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语出《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日:‘尼家不用开堂。’尼日:‘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日:‘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后转义到民间指女子从小到大容貌、心理等变化很大。

    67、 【牛鬼蛇神】“牛鬼蛇神”指奇形怪状的鬼神,比喻社会上的丑恶事物和形形色色的坏人。那么,是谁把这四种东西搁在一起的,它源自佛教。 “牛鬼蛇神”原指佛经故事和佛教艺术中的鬼神形象,“牛鬼”见于《妙法莲华经》:“复有鬼者,首如牛头,或食人肉,或复啖狗。”“蛇神”出于密宗曼荼罗画,密宗经典《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载:“曼荼罗画”的构图有“西面门南,西方水天神,被甲头上蛇头,手把龙索。”两处合一便有了“牛鬼蛇神”一词。

    68、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俗语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它看似一条农谚,却是一个典故,典出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 说的是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有个叫柳宣教的书生考中进士,当上临安(今杭州)府尹。上任时,厅下一应人全部来参拜,唯独城南水月寺住持玉通禅师不到。柳宣教怀恨在心,决心报复他,定下一计,让一个叫红莲的绝色女子去与玉通禅师私通。玉通禅师得知上当,当晚自处圆寂。他死后,同样没有放过柳宣教,投胎柳妻,生下一女,名叫柳翠,不守妇道,干尽风流韵事。佛家认为这是玉通禅师对柳宣教的惩罚性报复,该到此为止了,便决定找个机会度玉通禅师出世。也就是说要使玉通禅师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门。所以,佛家委派法空长老点化柳翠。 一天,法空长老来到柳翠门前化缘,柳翠问道:“师父,你有何本事来此化缘?”法空长老说:“贫僧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说些因果之事。”柳翠问道:“什么因果?”法空长老说道:“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是因,得是果。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一番话,说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们都说是活佛显化,很多人赶来送葬。

    69、 【七巧板】“七巧板”是孩子们的益智玩具,在现代社会长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玩过七巧板。“七巧板”还被制成各种花色图案,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被称为“唐图”,“唐”代表中国,类似于“唐装”、“唐人街”一类的称呼。“唐图”被李约瑟称为“东方最古老的消遣”。那么,七巧板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所谓“燕几”,同“宴几”,就是请客人吃饭的小桌子。宋朝有一位叫黄伯恩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而且热情好客,他首先发明了一种用六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又增加了一小几,把它改进为七张桌子组成的宴几。七张宴几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设计原理,视宾客的多少,任意拼成不同形状的桌面。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方形,六人拼成六方形等,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这就是传统七巧板的雏形,为后世的拼图玩具开创了先河。 后来,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在一起呈蝴蝶展翅状,分开则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 现在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七巧板最初的确是用桌子摆出来的。

    70、 【泰山】妻子的父亲被称为“泰山”。这一称呼从何而来?出处有三。 一说认为称妻父是“泰山”,是由于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唐六典》记载:“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由此可见,泰山顶上确有丈人峰。这一说法到宋代又被确认,宋代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也说:“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之天长,‘泰山’也成为妻父的尊称。”这是唐宋资料所载,非传说,后世便称妻父为“泰山”。 二说“泰山”之称源自晋朝。清代赵翼著《陔余丛考》一书,其卷三十七说,晋人乐广为卫瑜妻父,卫瑜尊其为“乐丈”,“乐”、“岳”谐音,“乐”讹为“岳”,“乐丈”讹为“岳丈”。其实,卫瑜尊其妻父乐广为“乐丈”,名副其实,无可厚非。“乐丈”讹为“岳丈”是后人之事,也未尚不可,符合约定俗成规律。后又从“岳丈”变为“岳父”。“岳”又使人联想到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因而妻父又被称为“泰山”。为了与“岳父”相并称,人们将妻母尊称为“岳母”。为了与“泰山”相并称,便将妻母称为“泰水”。这圈子兜得也太远了,不过,它的轨迹是乐丈——岳丈——泰山,落脚点还是“泰山”。 三说是源自唐朝。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命中书令张说为封禅使,前往泰山修庙筑路。 张说顺便将女婿郑镒也带了去,把修庙筑路的任务交给郑镒办理。郑镒是个贪官,偷工减料,趁机大捞一把,赃银翁婿二人平分。这当然得到张说的欢心,于是张说给郑镒破格提拔。按照唐代官制,去泰山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却像坐直升机一样一下子升了四级,从九品芝麻官一下子成了五品大员,绿衫换成了大红袍。 工程完毕,唐明皇领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举行封神大典。他见工程质量很糟糕,心中十分不悦,正好又看见负责施工的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了颜色,气不打一处来,指着侍立在一旁的郑镒问群臣:“诸位爱卿,尔等可知郑镒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群臣慑于张说的权势,不敢直言。此时,一个叫黄幡绰的伶人灵机一动,当即用手指了指脚下的泰山,并用眼睛瞄着张说,一语双关地说:“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碍于张说的面子,不便发作。 此言一下子传遍朝野,听者无不掩面失笑。后人因此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不料久而久之,戏称变为尊称。

    71、 【半截人土】“半截人土”比喻病老将衰的人活在世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半截入土”源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东坡志林》,其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半截人土”的寓言:桃符抬头望着艾人说:“你这个小草芥,怎么能在我上面?”艾人就低头讽刺桃符说:“你已经有半截在土里了,还想争做高人吗?”这里的桃符和艾人都是古代人在元旦时用来怯邪、辟毒的东西,桃符钉在门旁的土里,艾人挂在门上,所以艾人嘲笑桃符“半截入土”。它们的原意是比高低,可后来人们用“半截人士”比喻快死的人了。

    72、 【耳环耳坠】女子戴耳环耳坠,古已有之。它源自两个传说。 其一,相传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双目失明了。后来她幸遇一位名医,名医在征得姑娘同意后,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朵上,以示水远不忘名医之恩。当姑娘戴上耳环后,她更显得眉清目秀,并逢人传诵名医的声名。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相继传开后,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至今,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据现代中医证实,针刺耳垂确能治疗眼疾。 其二,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只有老两口,四十多岁才得一女孩儿,夫妻们把女孩视为掌上明珠。姑娘长大了,娇惯成一身的坏毛病,走路摇头晃脑,没一点儿女孩的温柔端庄。老两口非常着急,怎么规劝都不见效。这样的女孩出嫁都成了问题,这可怎么办?老两口灵机一动,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在姑娘两耳下各系一短绳儿,绳儿下端系一贝壳,这样,只要姑娘头一晃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而刮脸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会意识到别人在羞她,从此以后走路就不乱晃头了。 后来很多姑娘纷纷仿效,以便使自己显得端庄文静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坠的装扮习俗。随着耳坠材质的不断高档化,戴耳坠确实高雅端庄,气质不凡。

    73、 【马上】“马上”一词是形容时间很短的意思。“马上”最初的含义就是在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古代有马上得天下一说,并说开国皇帝是马上皇帝。 “马上”指时间短,源自元朝。元朝由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蒙古骑兵素以作战征讨勇猛、行动迅速著称,可能由于这个原因,“马上”就有了表示速度快、时间短的含义。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爷,有的马上就说了罢!”明唐顺之《请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马上差人赍文星驰付山西保定二巡抚处。”用的都是这个意思。后来,“马上”一词就被大家所接受,并转化为表示时间极短的含义了。

    74、 【牛头马面】“牛头马面”比喻各种阴险丑恶的人。它源自佛教,传说中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面像马。“牛头马面”是地狱的公差,让人在阴间受上刀山下油锅等刑罚的差事都是他们去做。牛头最初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大无比,能排山倒海。阿傍在世时,因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头传人中国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成双,于是又配上了马面。“牛头马面”可以说是土洋结合。

    75、 【全聚德】“全聚德”是北京最知名的老字号烤鸭店,驰名海内外。 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杨全仁在北京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1864年,杨全仁买下了前门大街一家濒临倒闭的“德聚全”干鲜果铺,开始经营烤鸭和烤驴肉。开业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请当时的书法家钱子龙书写了牌匾,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76、 【铜臭】“铜臭”用来讽刺只知钻钱眼的市侩气。“铜臭”意为钱味,但反过来成“臭铜(钱)”也很形象。 它源自《后汉书·崔烈传》。东汉时,崔烈花钱五百万买了个司徒的官职。那时,称丞相为司徒,司徒与太尉、司空合称三公,三公是辅佐国君掌管军政的最高长官。由于崔烈此官职是花钱买来的,因此人们议论纷纷。崔烈也自知别人有议论,就问他儿子崔钧说:“我当上三公,别人有什么议论?” 崔钧说:“论者嫌其铜臭。”他儿子说别人嫌你身上有钱味。久而久之,钱味(铜臭)变成了“臭钱”,反而对那些钻眼的人,特别是对象崔烈那样买官的人的抨击更重了。

    77、 【酸奶】“酸奶”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料,它源于保加利亚,成于西班牙商人。 很久以前,以游牧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着灌满羊奶的皮囊随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荡。由于气温、体温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变馊而呈渣状,少量这样的奶倒人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很快变酸。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伊·缅奇尼科夫在研究人类长寿问题时,发现保加利亚人百岁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这些高龄人都爱喝酸奶。他断定喝酸奶是使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缅奇尼科夫经过研究发现,酸奶中有一种能有效消灭大肠内腐败细菌的杆菌,他将其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萨克·卡拉索受到启发,他开始生产酸奶。 最初他把酸奶当做药品在药房销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建立了一家酸奶厂,并大作广告,不久便使酸奶风靡世界。

    78、 【五音不全】“五音不全”形容人缺乏音乐天赋,唱歌不合律拍,常跑调。现在,歌曲演唱需要掌握七个音符,才能演唱出悦耳动听、千变万化的各种音调,我们熟知的音符有七个:1234567,何来五音不全呢? 原来,七音符是乐谱中记录声音变化的符号,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五音的说法,则是中国古人的发明。自从人类发现声音存在差异,便开始探求其中的规律。早在先秦,人们正经提出了五音的说法,即宫、商、角、徵、羽。 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认为五音对应五脏器,所以声音随之变化,如脾对应宫音,它的声音慢而缓;心对应徵音,其声雄壮明快。后来,古人又增加了两个音,即变徵、变宫两音。变徵是角音与徵音之间的乐音,变宫则是羽音与宫音之间的乐音。

    79、 【梨园】“梨园”是戏剧界的雅称,不过它真的和梨树有关,它源自两种说法,但都与唐玄宗有关。 其一,清朝学者孙星衍在《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记述:“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以唐玄宗为祭祀对象的庙宇)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树,因名日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 其二,现代学者李尤白《梨园考论》认为,梨园位于长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后来该园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将其变成一座演习歌舞戏曲的专用场所。 不过,无论哪一说,把“梨园”演化成戏曲界的代称,无疑与唐玄宗有直接关系。《新唐书》中《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史书记载,“梨园”起于唐无异。可见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戏曲的专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唐朝政府发展了太乐署的职能,以梨园为场所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文艺人才的艺术学院。从学生来源上讲,除了最初应招的宫女之外,玄宗还将太乐署里面的优秀人才选拔过来。经过筹备,当时梨园里仅乐工就有数万人。像这样庞大的皇家艺术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后世戏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为其鼻祖,当之无愧。“梨园”就是当时最大的戏园子。

    80、 【伞】“伞”是下雨天出行谁也离不开的雨具。“伞”是谁发明的呢? 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 传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都要往返送饭,若遇上雨天,免不了挨淋。鲁班便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小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内暂避一下。然而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于是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知道媳妇的想法后,茅塞顿开,动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块布,安上骨架,装上把儿,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81、 【出家】“出家”为佛家语,是梵文“波吠尔野”的意译。也有的译为“林居者”,指离开家庭生活到寺庙里修行。源于印度吠陀时代和婆罗门教的遁世制度,佛家也采取了这一制度。 那么,中国何时有了“出家人”?这种做法自佛教传人中国就开始了。据宋赵令时《侯鲭录》卷一记载:“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济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第一个出家的男性是汉明帝时期阳城侯刘峻,第一个出家的女性是济阳(今山东济阳)女子阿潘。 出家有多种形式:如心出身不出,这指的是在家学佛;身出心不出,虽然走出原来的家庭,但对于名利仍然恋恋不舍,实则没有出家;身心俱人空门,割除了一切世俗欲念,开始真正修行。一般意义上的出家修行,要和原来家庭脱离一切关系,不再有任何瓜葛。按照《增一阿含经》要求:剃除须发,连姓名也不能要了,依照释门排序,重新取一佛家名号,开始与俗家完全不同的生活。

    82、 【元宝】“元宝”的来历有两个说法。 一说是古代的铜钱币名称。元宝之名首见于五代。据《文献通考·钱币》介绍:后晋石敬瑭时期铸造钱币,因其年号为“天福”,所以把新铸的钱币叫做“天福元宝”。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铸造新币,新币遂用新年号为“某某元宝”。这在《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有记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日‘元宝’,而冠以年号。”这是把铜钱称为“元宝”的来历。 二说元朝忽必烈时期,以国库银子铸成银锭,作为货币流通,叫做“元宝”。这种元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元史·杨浞传》说到白银元宝的来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总管全国财政的国用司,以杨浞为国用司员外郎,负责主持国库业务工作。他不仅是财务专家,也是个很细心的管理者。他发现国库白银在出入时,有偷拿零碎银子的现象,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杨浞向朝廷建议把散碎白银熔化,以五十两铸为一锭,银锭上再铸“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这样的大锭银子偷盗就不容易了。朝廷认为杨浞的建议有理,遂下令熔铸元宝。所铸元宝呈马鞍形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这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元宝”实物。 以上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宝”名称首次出现,是铜钱的称谓;元代“元宝”是白银铸造的实物元宝,这种元宝始于元代。

    83、 【五服】“五服”是说古时候丧服按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后来用出没出五服表示家族关系的远近。习惯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五服,原是指古代丧服的五个等级,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而制定的。丧服分五等,重轻有差,越亲近者丧服越重,是为“重孝”。 一等是斩衰。为期三年之服。这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边不缝。斩就是斩布制成丧服,不缝辑。儿子、未嫁女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妻为夫,都用一等丧服。 二等是齐衰。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缝边整齐。细分起来,齐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别。孙为祖父母服丧为期年,曾孙为曾祖父母服丧为五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为三月。 三等为大功。这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较齐衰所用精细。服丧九月。 如妻为夫之祖父母。 四等是小功。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较大功服更为精细。服丧五月。 如为伯叔祖父母,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 五等是缌麻。这种丧服用细麻布(缌)制成。服丧三月。如夫为妻的父母,妻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缌麻。 现在丧服没有这么复杂,且各地戴孝风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办的追悼会,改为一律戴黑纱。 后来,丧服又用来直接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五服”遂由指丧服向指亲属关系转化。“五服”之内者为亲属,五服之外者就不是亲属了,即所谓“六世亲属竭矣”(《礼记·大传》),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84、 【黑纱】中国人治丧,儿女后辈只穿孝不戴黑色,农村现在也如此。后来,西风东渐,才开始戴黑纱,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职人员。那么,戴黑纱从何说起呢?它源自欧洲。 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 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 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戴黑纱的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85、 【楷模】是自然界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系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形为椭圆,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日“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模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清康熙年间遭雷击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与亭今都完好。 但模树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载:“……临川吴文正公澄间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义也’。日:‘何以取木为义?’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谱》’。”这儿提到的模树很神奇,其叶随时令而变,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后世以树喻人,故把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模范”。两种神奇的树木合在一起,即为“楷模”。

    86、 【狗不理】一提“狗不理”,人人都知道是天津那个“狗不理”包子铺。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名叫高贵友的年轻人,其父四十得子,由于期望他无病无灾,健康成人,好养活,故取了乳名“狗子”。高贵友十四岁到天津学艺,在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里做小工,练就一手好活。三年师满后,他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自立门户,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制作的包子色香味美,加上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引得十村百里的人都慕名而来,生意十分兴隆。由于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不可开交。后来高贵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新的经营点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按价给相应的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离店时,高贵友常常忙得顾不上跟他们说话。 于是街坊邻里都取笑他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者干脆把他的包子店改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对此也一笑而已,并不介意。此名一经传开,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名扬中外,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做工上,它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每个包子褶花疏密一致,宛如白菊花形,都是十五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所以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据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悦,道:“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这个一百多年老店至今生意兴隆,为保住名声,慎设分店。但头脑活络的商人却打起了擦边球,“天津包子”却在全国遍地开花。

    87、 【小品】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知识小品”、“科技小品”等栏目,打开电视可以看到相声、小品等曲艺类节目。小品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们很早就成为文学家族的一员。因为小品有隽永而精辟的特点,文章短小,写来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鲁迅先生的小品文达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经典。因为在佛经中,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全本称为“大品”,节本称之为“小品”。如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摩呵般若波罗蜜经》,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两种。二十七卷本称为《大品般若经》,十卷本称为《小品般若经》。文学中的“小品”便由此而来。 小品又向文艺领域发展,并且异军突起,一枝独秀,是当前民众离不开的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节目,更是受到亿万观众的青睐。

    88、 【做生意】“做生意”指商业经营,俗称“做买卖”。为什么把“做买卖”说成“做生意”呢? “做生意”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世说新语·言语》引用的一个故事:以前孙吴(指孙权听建立的东吴政权)时曾有人把鸟翼用剪刀剪下,扇起风来力不减,如同圆扇一样。但当时没有“生意”,直到晋灭吴以后,才得到大家的使用。这里“生意”一词是说物品能够引起人们发生兴趣,才会被人去买。后世遂将经商做买卖之事称为“做生意”,意思是引入感兴趣之后买卖方才具有生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有“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即去改业做生意”之语。此乃把做买卖称为“做生意”的首次记载。也是做生意的源头。

    89、 【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钱财。“敲竹杠”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清朝末年,各水陆要冲设置关卡,查禁烟土,但禁而不绝。烟贩挖空心思把烟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时,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船舱每个角落,未发现烟土。这时,一个老师爷吸着长烟袋,缓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烟灰,烟袋锅儿敲得竹篙“笃笃”直响。船上商贩心中有鬼,吓得面如土色,以为师爷已经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银子悄悄塞给他,请求包涵。他这一举动,倒把师爷闹糊涂了,还是师爷脑筋转得快,看了看竹杠,这才笑纳了银子,将船放行。从此,“敲竹杠”就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 二说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额交易都是用铜钱,店家接钱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中,晚上结账时倒出来盘点。当时上海有家店铺,老板很滑头,对待陌生主顾常常随意提价。每当伙计接待陌生顾客时,店主以敲竹杠为暗号,敲一下提价一成,坑骗顾客。 三说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码头,中外客商云集。当时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各路客商的交汇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贩,白天经商,夜晚为了节省开支就在码头附近路边屋檐下打地铺过夜。这就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财”的机会。他们以维护治安为由,向小商贩勒索钱财。小商贩就动脑筋把铜板、银元、纸币藏在挑运货物的抬杠里。可时间一长,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内情,不交所谓的保护费就敲敲商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贩们惹不起这些歹人,破财免灾,就从杠棒中倒出些银两来“开路”。从此“敲竹杠”成了强行勒索的代称。

    90、 【中国】中国的英译名是China,有历史学家考证,英文china-词来源于印度梵文“支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的音译。秦朝统一六国后,威名远播,周边国家就根据中文发音来称呼这个强大的帝国,并按照印欧语系的拼写方法,将“秦”拼写成chin,chin后来被附加了一个元音,成了“China”。 还有,把瓷器翻译为China,则是在China-词产生之后,“这和中国瓷器的兴盛有关。中国素以瓷器扬名世界,八世纪之后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运输远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器王国”,但中国China得名与瓷器无关。

    91、 【做生日(做寿)】生日人人有,生日年年过,但怎么过,差别却很大,有句俗语叫“穷不过生日富不过年”。其实,过生日和做生日不是一回事,做生日是有讲究的。 “做生日”的习俗由来已久,有明确记载的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自滋以后,二亲若在,生至经日,尝有酒食之事耳。”唐代封寅的《封氏闻见记·降诞》记述更确凿:“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会。”那么,做生日的本义是什么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感激母亲赋予生命。十月怀胎,备尝艰辛。好不容易盼到孩子临盆,可以说喜悦与痛苦并存,新生与死亡同来,母亲需要承担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负担,常言说“儿生娘苦日”,做生日的本义就是感激母亲赋予生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是劳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过做生日追思母恩。在这方面有几个皇帝做得很好。隋文帝杨坚生日那天不许杀猪宰羊,要求举国吃素以追思双亲;唐太宗及五代时后汉高祖都不搞生日喜庆,而是举行纪念仪式。《颜氏家训》的作者还痛斥有些人设酒庆生日为“无教之徒”。可见,当时“做生日”多是出于感激和纪念父母。 还有一种说法是消灾去邪,是带有原始色彩的做法。古代因为医疗条件简陋,接生方法不够科学,一旦遇有难产,母子性命堪忧。因此,古人把孩子诞生这天当做危险之日,成为提心吊胆的关口,因而要消灾避邪,祈求平安。每到孩子生日这天,要给孩子精心制作红衣服、红腰带、红帽子等作为生日礼物,一日庆祝生日,一日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希望化险为夷,保证健康的作用。特别是遇到本命年,成年人要特意买一条红腰带系上,成为风俗。 做生日还有一种说法是庆祝生命的延续和兴旺。这天父老乡亲前来送礼祝贺,备酒庆祝。做生日的习俗延续至今,应该三说合一,庆贺在内,感恩在内,消灾在内,三全其美,许多人都是这样践行的。

    92、 【傻瓜】人们把愚蠢的人称为“傻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瓜本没有傻与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左传》记载:范宣子对晋国国君说:“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姜戎氏的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岭一带。后来人们把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姓姜的人称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于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从不偷懒。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又因他们是“瓜子族”,所以称他们是“傻瓜”或“瓜子”。 清代《仁恕堂笔记》有记载:“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这样产生了。

    93、 【半老徐娘】“半老徐娘,风韵犹存”。典出唐·李延寿《南史,元徐妃》。 “徐娘”历史上真有其人,她的名字叫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萧绎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多情之人,他喜欢的是“媛女”,就是“美少女”,所以,当徐昭佩为萧绎生下一男一女后,大概发胖变丑,不再光顾。她试图挽回皇帝对她的爱,竞走极端给丈夫下了剂“猛药”——萧绎是历史上有名的独眼皇帝,对自己瞎眼的事很忌讳。徐昭佩对自己的独眼龙老公,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竟别出心裁地弄出一种“半面妆”来对付他。 你不是一只眼吗,我只在半面脸上化妆。萧绎明知徐昭佩的刻薄用意,当场拂袖而去,更加不来了。 徐昭佩深宫寂寞,芳华虚度,这时她已经年近不惑了。她终于按捺不住,找到一位眉清目秀、举止风雅的美少年暨季江。由于萧绎眼睛不好,又喜欢读书,所以常令左右侍臣轮流读给他听,暨季江就是其中之一。 一开始二人还是偷偷摸摸,后来索性公开来往。暨季江胆子也大,不但敢给皇上戴“绿帽子”,有人问他感受如何,他就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尚多情。”意思是说柏直这个地方的狗,老了还能狩猎;溧阳这个地方的马,老了却还有神韵;徐妃,虽然老了却仍然多情。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便此而来。当然,徐昭佩淫性不改,落得个被皇上踢死的可悲下场。

    94、 【秀才】现代汉语词典对“秀才”的释义为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现泛指读书人。“秀才”绝不是明清两代才有的,它比举人、状元还要早得多,它源远流长,最早始见于《管子·小匡》。到汉代,秀才成为举士科目。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宋代凡应举者都称秀才。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明、清两代,秀才成为府、州、县生员的专称,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秀才”,现在一般用来泛指读书人,如“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也用来形容会写文章的人,如某某在领导眼里就是个“秀才”。 肠断(断肠)“肠断”形容悲痛到极点。竟源自一只猴子。 《世说新语·黜免》载:齐桓公进入蜀地,经过三峡时,兵士中有个人捉到一只小猴子,结果,母猴沿岸随着船队追赶,走了一百多里路程,而且哀号不止,执著永不放弃。当船行到一个较窄的河道上,母猴奋力一跳上了船,想去抱回小猴子。然而,母猴还未站稳,便一头栽到船舱里。士兵剖开它的肚子一看,它的肠子断成一寸一寸的了。它虽然是只猴子,竟有这样的爱心,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后以“肠断”喻极度悲伤,亦说“断肠”。衍生出“肝肠寸断”这一成语来。

    95、 【县官不如现管】“县官不如现管”其意不言自明。那么,这个“县官”和“现管”各是指谁呢?此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源出有二。 一说这个“县官”是指天子。据地理学专家考证,上古时代的“县”,指的是帝王所居之地,即王能(国都),以后又逐渐发展到泛指全国。如有一个词叫“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所以,古代的天子自然又称为“县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庸知其盗买县官器。”司马贞解释说:“县官为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能内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日县官也。”因此,“县官不如现管”的本义应该是:即使做了皇帝,在许多方面也不如掌握实权的地方官。 二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天,县衙门口贴出告示,说三月进行乡试,金秋进行大考。 不巧的是,县太爷病了,无奈,只好把这个美差委托心腹县主簿单淦。 这个单淦是个地道的财迷。得到这个美差后,他就想方设法捞一把。 再说准备应试的这些人,想通过给主簿送钱送礼的方式得到个一官半职。 在这其间,单淦已经收到了不少财物礼金,但贪心不足的他仍不满足。最后一天正要关门时,一个衙役报告说来了一个后生,要来应试。单淦非常高兴,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再捞一把。可出乎意料的是来人身穿绸缎却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单淦怒由心生,便不搭理那个人了。那人也不示弱,问道:“老爷,今天难道不报名了吗?”单淦冷笑一声,说:“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进庙不烧香,时间过了!”那人说:“我是……”。单淦一下子火冒三丈,吼道:“快回去吧,枉读诗书不知礼,哪配应试?”说罢,转身走了。 原来那个身穿绸缎的人是县太爷的小舅子,他冲到县太爷家,把事情的本末说了一遍。县太爷在病中有感而发,唉声叹气地说:“真是县官不如现管呀!”这句话不胫而走,迅速流传开来,到今天仍在使用。

    96、 【应声虫】“应声虫”用以比喻讽刺那些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便说:“己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那么,世上真有应声虫么? 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杨勔得了一种怪病,每次说话的时候,肚子里都有一个小声音在仿效。数年之间,这个声音越来越大。一个道士见到后十分惊讶,他说:“这是应声虫,如久不治,会传给妻子儿女,应当去读《本草》,读到哪味药,虫子不答应了,服用了就可治病。”杨勔照着去做,当他读到雷丸时,虫子忽然不做声了,于是赶快吃了一些,病就好了。 据《中国药典》载,雷丸又名竹苓、雷应、竹铃芝,属白蘑科真菌类,有杀虫消积功能,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等病的治疗。不知“应声虫”是什么怪病,但雷丸治肚子里的虫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应声虫是传说,传说是靠不住的。但,为我们留下了“应声虫”这一词语,比喻只知道随声附和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97、 【明镜高悬】“明镜高悬”比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那么,“明镜”源自何处呢? 晋代学者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在秦都咸阳官内见到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其中一块有特异功能的方镜引起了他的注意,此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官人,胆张心动者辄杀之。”这块方镜因存在秦皇宫,故称之为“秦镜”,又因其有察识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凡遇有坏人坏心肠都可照见得一清二楚。所以,后来人们把善于断狱,能看透坏人面目的清官喻为“秦镜”。但是,人们又对秦代的暴政畏之如虎,不愿把这面宝镜与其联系在一起,慢慢地秦镜便演变成“明镜”。而那些封建官员们,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又有察知坏人坏事的本领,便都在公堂上挂起了“明镜高悬”的大匾,几乎成为封建衙门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了。 在封建时代,“明镜高悬”真要起到作用,就没有那么多贪官赃官了。

    98、 【刘海】指少女或儿童垂在额前的整齐的短发。这一叫法,源出三说。 一种说法是这种叫法来自一个人——刘海。他是五代时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传是辽中进士,尝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称正阳子来谒,海蟾待以宾礼。道人向他索取金钱十枚,鸡蛋十个,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形似塔。刘蟾惊呼:“危哉!”道人日:“君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弃官隐于华山,终南山。 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富商贝宏文家当佣人。有一次,他在贝家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时,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刘海这时已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他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 他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少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这样的发式。后来,将少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 二说来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个村叫“刘海庄”,村中有座“刘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刘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汉朝刘海大仙”六个大字。 那么,刘海怎么后来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刘海庄世代相传的刘海,做过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贬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 刘海得道成仙返老还童后,喜欢把额前的头发留下来,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刘海头,称作“刘海儿”或“刘海儿发”。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东汉末年,为躲避战火,刘海寺里的一个疯僧将刘海寺里70厘米高的刘海铜像砸下来,带到山西,现在存放在五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刘海铜像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刘海儿”发型也正源于刘海额前的头发式样得来。 三说来自武则天。据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曾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审查谋逆者的名单中,武则天发现有上官婉儿的名字,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印)。后发现是上官婉儿为了救她而卧底叛乱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变得更好看了。但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婉儿便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刚好盖住那个朱砂记。宫中嫔妃们看了,觉得竞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刘海儿”,后又传人民间。

    99、 【半瓶子醋】“半瓶子醋”借喻知识浅薄,对某种知识、某种技艺一知半解,却又喜欢自己吹嘘的人。 这句俗语出自《古今杂剧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半瓶子醋”和“半盆子水”差不多,还有句类似的俗语叫做“整盆子不响,半盆子晃荡”,意思同“半瓶子醋”一样,指那些不求上进,一知半解自吹自擂的人,很是让人厌恶。

    俗语有哪些-民间俗语大全【三】

    100、 【男拜观音女拜佛】民间有“男拜观音女拜佛”的说法,走在大街上你也会发现“男戴观音女戴佛”的现象。 “男拜观音女拜佛”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但它的形式重于意义,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和谐社会的愿望。 女性,往往多愁善感,而佛的宽容大度、静默恰好可以化解难以解开的愁绪。所以,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静气,冷静从容,豁达心胸,积极进取。这样一来,少了些许嫉妒和小心眼,不再捕风捉影,少说别人的是与不是,多一些宽容豁达,能像弥勒佛菩萨一样海纳百川,从此快乐似神仙。 而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生活当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以及会受到多种不良诱惑的影响。他们难免性情变得暴躁起来,而且容易起争斗。因此,常拜观世音菩萨,能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与平和,一生平平安安,快乐如意。

    101、 【难兄难弟】“难兄难弟”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是指兄弟同样优秀,难分高下。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日:‘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这段话说的是东汉时期,陈太丘陈寔廉洁奉公,具有高洁的品性,深受百姓爱戴。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也是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一次元方的儿子陈群(字长文)与季方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两个小孩子谈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两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父亲品德高尚,为此争论得不可开交。 为了争出高低,这两个小孩子找到祖父陈寔评判。陈寔听完两个孙子的陈述,回想元方、季方的成长,觉得两个孩子都是好样的,于是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说,元方是哥哥,但很难说胜过弟弟;季方是弟弟,但也很难说超过哥哥。也就是说兄弟二人品德才华俱佳。两个孩子听了祖父的话,都满意地回去了。 后来,人们就利用“难为兄,难为弟”的谐音,变成了“难兄难弟”,词义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由兄弟优秀变成了兄弟落难。

    102、 【国手】“国手”指精通某种技能在国内数第一流的人,也特指人选国家队的体育选手。不过,足球运动员又称之为“国脚”。有许多人认为“国手”是现代词汇,其实古已有之。 国手源于古代的一句谚语,本意是指善于下棋的人。有古代谚语为证:“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意思是再聪明的人,再善于算计的人,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国家的一流棋手还有输棋的时候,意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中“围手”就是指的善于棋弈的大家。后泛指国人中的佼佼者,指才能、技艺出类拔萃的人。如中国派出参加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选手也称国手。

    103、 【死马当活马医】“死马当活马医”,其含义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做出的拯救举动。典出宋·朱翌《猗觉寮杂记》。 在古时候,有一个人的良马死了,伤心地闭门谢客。郭璞找上门来,说可以将马救活,那人先是不信,后来一想,反正马已死了,姑且听听他怎么说吧。郭璞何许人也,晋书有《郭璞传》,郭璞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训古学家,还是一位高明的兽医。 郭璞指点:“派一个健壮劳力,拿一根长竹竿,往东行走二三十里,遇到一片树林,就用竹竿猛打,会得到一个小动物,把它拿回来,马就能活过来。” 那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果然得到一只像小猴子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一见死马,立即凑过去,与马接吻,猛吸马的鼻子,不一会,这马就站起来,又跳又叫,与平常无不异。 这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出处。

    104、 【狮子镇邪】我国盛产老虎,不产狮子,而被称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没有被尊为镇邪之兽,反而由狮子来担当,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狮子的传人和宗教传人有关。 首先,狮子作为物种传人中国的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提到在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5年),安息国王遣使进献狮子以及符拔等奇异猛兽。伴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更多的狮子被使节们带到中国来。魏晋南北朝也有几次西域国家进献狮子的事例,不过仍旧为数尚少。到了唐代,中国古代史上这个最为发达的对外交往时代,狮子才频繁传人中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开始熟悉狮子,并撰写诗词歌赋来描写这种来自草原的百兽之王。当时,人们以能一睹雄狮风采为骄傲。 其次,异域宗教的传播大大丰富了中国狮子文化。特别是佛教的传人,与狮子的传人几乎是同时。西域多种宗教与狮子有关密切的关联。佛教以狮子吼来形容佛祖佛法的威严,用狮子来充当菩萨罗汉的坐骑;波斯古代宗教则以狮子为护法神兽,身带双翼守护着神坛或殿堂。这些内涵通过宗教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借助传人中国的佛教,尤其是祆教、摩尼教等,狮子开始在中国承担起护法镇邪的重任,在中国人眼里,狮子成为威严尊贵的象征。从此在皇家陵阙、权贵门前,纷纷树立起一对对门狮;在宫廷舞台盛大庆典上,不断上演气势磅礴的“五方狮子舞”。甚至民间也以狮子为吉祥物,用来驱邪,房顶、墙头放有石狮子,门洞的门墩也雕刻成石狮子,用来镇宅。

    105、 【理发店的三色转灯理】发店是统一的三色标志,一般都有一个玻璃圆筒.里面绕着红蓝白三色相间,不断向上旋转的条形彩柱。这种标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说,在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敌人追捕,跑到一家理发店躲藏。敌人追到理发店时,理发师傅们在敌人面前说东道西,巧妙机智地保护了那位革命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法国政府为了表彰理发店工人对革命的贡献,便在理发店门口装饰其象征法国国旗上红蓝白三色的彩柱。这是对理发店的最高奖赏,也是理发店的荣耀。后来世界各地的理发店认为这种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纷纷效仿。

    106、 【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发展而成的,已有二百年历史。过去它有蹦蹦戏、大口落子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名为“二人转”。原有三种演唱形式:一是二人对口演唱的二人转;二是一人演唱的单出头;三是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近来又有发展,增添坐唱、群唱等形式。俗语所谓的二人转主要指第一种,即二人对口演唱的形式。

    107、 【走后门】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某种目的,通过找关系谋取不当利益叫“走后门”。“走后门”已成一种潜规则,发展成不仅单靠亲朋好友的情感谋取好处,必须以金钱开路才能奏效。如买官叫“跑官”,“走”古义“跑”也。此典故起源于北宋末年。 公元1100年,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任蔡京为相,蔡拼命排斥和贬谪哲宗时的旧吏,因此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一次朝廷设宴,安排文艺演出,艺人们在筵间演出这样一幕:一个大官高座,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经查看戒牒是元祐年间的(哲宗时的年号),大官立即令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废牒要求补发,一问又是元祐年间出家的,大官又立即令剥下道袍,复为百姓。总之,凡涉“元祐”之事一概排斥。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俸金一千贯,皆为元祐钱,该如何处置?”这大官略沉思后,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108、 【生、旦、净、丑】“生、旦、净、丑”是京剧的表演行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博大精深。京剧表演行当最齐全,初概括为五种,即生、旦、净、末、丑;现为四种,生、旦、净、丑。每一行当又细分为若干种,如生,有老生、小生、武生等。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据传是反其意而得名的。 “生”,是生疏的意思。而角的演出老练成熟,故反其意为“生”。 “旦”指旭日东升。日为阳,而且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反其意为“净”。 “丑”,指属相,丑属牛,牛很笨。而演丑角的人,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智慧,反其意为“丑”。

    109、 【同心结】“同心结”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为永结同心。那么,“同心结”源于何时呢? “同心结”源于《诗源》里的一个故事:文胄与相邻的女子姜氏相爱,文胄送给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开箱子,用双针穿上连理线,织成同心结回赠文胄。缕缕丝线织进无限情思,从此“同心结”成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结”是用两股彩绳或彩带,绾成连环回文样式再抽紧而成,因其形态是两股彩绳交相盘于“结”的中心,代表着男女爱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结同心”之意。 “同心结”有真实记载的首见于南北朝。南齐歌妓苏小小作《西陵歌》说到了“同心结”:“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诗中也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记述,可见,从歌妓到最高统治者,都知道这种表示爱情的信物了。 如今,男女青年仍旧对“同心结”情由所钟,一旦成为定情之物,则永久珍藏,以作纪念。现代人还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带在身上,作为束发的带饰、腰带的结饰、身上的佩饰,此形影不离。

    110、 【干杯】在宴会上,“干杯”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杯不干,罚酒三杯。孰料,在国人面前如此普及的“干杯”一词,却是个外来语。 据说“干杯”一词起源于十六世纪的爱尔兰,原意为“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饮酒者常有这样的习惯,将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和消除酒的不纯性。直到十八世纪,“干杯”才有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为祝酒颂词。

    111、 【辕门】“辕门”是古代的军营之门。如京剧《辕门斩子》,因杨宗保在两军阵前私自招亲,其父杨六郎在辕门怒而斩子,后被众将劝解而得救。 此词源出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袭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适的位置留有出口,则以两车相向成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由车战转为马战,虽战车早被淘汰,凡遇安营扎寨,仍用“辕门”一词,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

    112、 【吹牛皮】人们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句话来讽刺那些说大话的人。为什么把说大话称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两种说法。 先说吹牛。关于牛,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财产就是牛和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和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别是到了提亲年龄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内容就是有很多牛马。能说会道的媒婆乐此不疲,领着女方的亲戚指着别人家的牛群,说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财产,反正游牧也没有定所,多说点比少说点强。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 再说吹牛皮。古时候,我国黄河上游一带居民,还没有学会造船技术,他们用牛皮缝制成一种皮筏子当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时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来,筏子才能在水面上当船使用。可是没有足够的力气,皮筏子是吹不起来的。因此,对那些光会说大话没有真本事的人,人们便会对他说:“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来!”这就是吹牛皮的来历。

    113、 【千金小姐】“千金小姐”是敬辞,多称别人的女儿。女孩何以称千金小姐,典出春秋伍子胥。 “千金小姐”和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有关系。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为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金多指黄铜,“千金”实为铜千金。 后人借“千金”以言贵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诺千金”等均是。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 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率军队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年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以后就流行起来了。

    114、 【活见鬼】俗语“活见鬼”是用来形容事情的离奇、不合情理。如某某说:“我刚把眼镜放到桌子上,转眼就不见了,真是活见鬼。”从科学角度看,鬼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活见鬼。但古代人却相信有鬼,并且相信人能见鬼。 活见鬼的故事多来自于古代“鬼怪录”一类的志怪传说。但有些也来自文献资料。那么,什么人容易“见鬼”呢? 一是巫。三国时吴国人韦昭在注《国语》时说:“巫觋,见鬼者”。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说:“巫党于鬼,故巫者为鬼巫。”这些人似能自由出入阴阳两界,沟通人鬼。他们是古代职业见鬼者,多半也能从“活见鬼”中看出效益来。 二是患狂癔病或病人膏肓的人。《黄帝素问灵枢经·癫狂》说:“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这是说患癫狂症的人容易见鬼。病人膏肓的人也能见鬼。南齐梁人陶弘景《真诰》卷十五注云:“昔有人病,在地卧,于病中乃见鬼于壁穿下,以手为管而吹之,此即是鬼吹之事也。” 三是儿童也能见鬼。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有一伧小儿,放牛野中,伴辈数人,见一鬼,依诸丛草间,处处设网,欲以捕人;设网未竟,伧小儿窃取前网……即缚得鬼。”鬼要捕人,反被人捕。 按现代科技解释,巫能见鬼,骗人(钱财)也;狂能见鬼,疯幻也;小儿见鬼,脑功能发育不全,幻觉也。马克思观点,神鬼乃颠倒了的客观世界的反映。

    115、 【小报告】人们把告黑状等目的不纯的报告称为“小报告”。这种“小报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见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 上奏折参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职责的一部分。唐代时规定,由“下之所以达上的”官文书有“表、状、笺、启、辞、牒”等六种形式。到明代时,朱元璋通过改革,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许大臣之间写秘密奏折,报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内容一定属于机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晓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议之外的一种非正式文书,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强、无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参与等特点,类似于现在的小报告。 从洪武时期实行密奏形式,永乐之后逐渐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围更加广泛。密疏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专制皇权,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 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报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条控制官员的信息渠道。但同时也为心术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机会和条件。被人暗算了,还不知道是谁。

    116、 【古筝】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相传形成于秦朝,盛行于隋唐,后流传到全国、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 相传,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 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爱撒娇的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个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 宛无义闻声急忙赶过来,不由得愣住了,只见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义气,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唉声叹气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半边瑟竟发出更好听的声音。 宛无义早忘了责怪女儿们,他把半边瑟分别作了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比原来好弹,声音也更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叫做“筝”。从此以后,筝就在秦国流传开来。

    117、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人们形容女子长得漂亮,往往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比喻。美貌与这四种事物何干?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说从古就有,分别是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都还分别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传说。 “沉鱼”,是指西施。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美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这时,有鱼儿游过,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了。 “落雁”,是指王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昭君便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下来。从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代称。 “闭月”,是指貂蝉。《三国演义》说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她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飞扬跋扈,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王允与貂蝉共同设下美人计、连环计,密谋杀死董卓。为此,王允和貂蝉便以父女相称。为了宣扬他女儿长得如何漂亮,王允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是指杨贵妃。传说杨玉环进宫后,很是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鲜花说:“花儿呀,花儿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啊!”她边说边用手摸了花儿一下。不想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恰巧,此事被一宫女看见。宫女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这件事传到唐玄宗耳朵里,喜出望外,大肆渲染,此事也就传开了。

    118、 【吧】“吧”字在中文中只是个语气助词,无意。但这里讲的“吧”,却是个名词,多指一些小生意的处所。 “吧”字是个外来音译词,音译英文ba了时用了“吧”称“酒吧”,使得“吧”字有了新意。不过英文的ba了只指卖酒的地方。想不到构词功能强大的现代汉语将“吧”大大发展了,“吧”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天南海北,走在城乡大街小巷,“吧”堪和“店”、“铺”比,什么“网吧”、“话吧”、“茶吧”、“氧吧”,好山好水的大自然也冠以“天然氧吧”之称。老外们走进中国“吧”,会奇怪地摊开双手惊讶不已,慨叹洋吧中国化的再创造。

    119、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此语是形容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的人。 这个词语源于明代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刘基,字伯温,元代末年进士,朱元璋第一谋臣,能掐会算,据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间百姓心目中奉为神明,其名望在诸葛亮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有一年夏天,刘基在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以次充好骗人钱财。 可是,卖柑子的小贩面不改色地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有好几年了。买的人很多,谁也没有说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满意。”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界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有,岂止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只会欺压百姓。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子,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大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哑口无言。回家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达篇文章。 听了卖柑小贩的一番高论,您有何感想?

    120、 【哀乐】“哀乐”在功能上如同古代的挽歌,都是哀悼亡者。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挽歌重上层社会,而哀乐则是为悼念去世的革命者和普通百姓的哀歌。它源自革命圣地延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马呵、时乐蒙等同志深人民间采风,在安塞地区搜集到了这支陕北民乐商调式哀乐。不久,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同志的大会上,首次唱了由安波同志记谱和填词的挽歌。解放战争时期,此曲传到了晋察冀解放区,作为挽歌形式使用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军乐团团长、指挥罗浪同志为了礼仪的需要(国家需要有庄严的哀乐),把此曲配置了和声作为军乐队的礼仪曲使用,这样.这支哀乐被沿用下来。

    121、 【关帝】“关帝”即“关羽”。曹操封过关羽“汉寿亭侯”,刘备封其为“五虎上将”之首,他生前保刘备登上帝位,自己从不做不忠不义之事,怎么成了“关帝”呢?这源于后人对关羽的崇拜。 宋代,关羽被宋徽宗先封为“忠惠公”,再封为“崇宁真君”,又封为“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的称号。元代的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的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常君”。 由此,关羽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关帝”了。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崇拜都是有增无减,到了清朝达到顶点,清德宗光绪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二十六个字,是封号最长的一个,对关羽的崇拜到了极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地。

    122、 【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知”现在的用法是形容什么也不知道或抵触回答问题。源自春秋时期。《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因为对敌情不甚清楚,所以建议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作为一名指挥员谋划军事行动,自开始到中间,再到末尾都要搞清楚,而后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种情况都不知道,这不是作难吗?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谓“三不知”,原是指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而言的。

    123、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国人不管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家团聚,吃年夜饭,因而形成中国独有的景观——春运,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人山人海,一票难求。 春节的主调是庆丰收,除邪气,求得来年吉祥如意。春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纪年,定公历1月旧为元旦,将旧历元旦改称春节。传统意义的春节时间较长,一般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月)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其中除夕(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民俗活动很多,如祭祖、拜年、走亲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各地还有多种娱乐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唱大戏等,现在又增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了。

    124、 【王八】过去,社会上一些寡廉鲜耻的人,往往获得“王八”、“王八蛋”、“王八羔子”之类的骂名。那么,“王八”从何而来? 首先,“王八”原来真有其人。据《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记载,“王八”是五代十国时前蜀主王建的大名。“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隆眉广颡,状貌伟然。”因为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专门从事偷驴、宣宰牛、贩卖私盐的勾当,又加上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与他同乡里的人都叫他“贼王八”。金人元好问《杂著》诗:“泗水龙归海县空,朱三王八竟言功!” 再者,“王八”还可被视为“忘八”的谐音。《通俗编·品目》说:“《七修每类稿》:‘今詈人日王八,或云忘八之讹。言忘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忘八”便是八项德行中缺最后一项即无“耻”了。 再次,将“王八”和乌龟扯在一起。《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日北斗龟,二日南长龟,三日五星龟,四日八凤龟,五日二十八宿龟,六日日月龟,七曰九洲龟,八日王龟。”作者将神龟分为八种,第八种名为“王龟”。于是后人便将这列在第八位的王龟简称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变成了乌龟的别名。这时的“王八”还属于神龟类,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多奎演出的名剧《钓金龟》,这龟也够神的,是宝贝。 最后,乌龟、王八、无耻牵连到一起,“乌龟”又跌进了妓院。指挥妓女应召陪客的假母习称老鸨,她的丈夫就被称为“乌龟”、“龟奴”。妓女日常和嫖客们打情骂俏、搂搂抱抱,而这个时候,老鸨的丈夫只能躲到一边去。 后来,推而广之,大家就把所有那些妻子红杏出墙的丈夫,都称为“乌龟”、“王八”了。

    125、 【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 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称为“大丈夫”的不多,因为它的标准实在太高。“大丈夫”一词源出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资格称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景春讨论大丈夫的对话。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认为,说到大丈夫,只有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可当之无愧。张仪和公孙衍两人,一连横,一合纵,相当程度上左右着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这两个人,称之为大丈夫。 对景春的说法,孟子立场鲜明地坚决予以驳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大丈夫,他们展现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灵,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数典忘祖的势利小人。孟子认为只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虽然鄙视张仪、公孙衍,但孟子的主张在当时却到处碰壁,不被诸侯采纳,不被看重,而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却能左右诸侯,发挥着决定天下安危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丈夫”一词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为大丈夫演化。

    126、 【金钥匙】在外交场合,常见中国官员在访问外国某一城市时,被当地市长赠与一把该市的“金钥匙”,这是怎么回事呢? 赠送“金钥匙”,是欧洲各国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它表示国家或城市对外宾的敬意,也是一种隆重的欢迎仪式。古代的欧洲城堡都有城墙和城门,都要用钥匙启锁。因而这种具有实用意义的钥匙,在人们心目中代表一种开放或通向禁区的权力,还是高贵饰物和官阶的标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礼的英国掌礼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钥匙。由于钥匙的特殊意义,在欧洲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礼节:由一个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员,将钥匙赠送给某位外宾,以此作为尊敬和欢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无间的友谊象征。直到现在,城垣和城门早已不复存在,但仍然保持着赠送金钥匙的传统礼节。

    127、 【结婚】“结婚”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民俗说。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没有固定的婚姻,每当黄昏,便自由结合择偶而居,这种婚俗,至今还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现在还实行走婚。所以,汉民族把最早的“黄昏夫妻”称之为“结昏”。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实行,语言学家便把曾经标志混乱婚姻的“结昏”改为“结婚”。“婚”字的衍变,是混乱婚姻向文明婚姻过渡的见证。 另一种说法是阴阳说。《礼记·昏义》孔颖达疏说:“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这就是说,把婚礼安排在昏时进行,是取其阴来阳往的意思。“阴来阳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白天即将过去,夜晚即将来临,阴阳交替之时,即是黄昏。另一层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亲迎新娘,新娘在临近夜晚时来到夫家。这种自然的阴阳和人事的阴阳相结合,正好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古人看来,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礼这一重要礼仪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阴来阳往和天的阴来阳往相配合,这种婚礼就合乎天意,婚姻就会获得美满幸福,同时也会给通婚的两个家族带来福泽。所以婚礼必须在昏时举行。 这是“结婚”一词的原意,现在结婚仪式不据泥于黄昏,“吉时”在中午居多。

    128、 【剪彩】现在,剪彩之风大时兴,小到店铺开张,大到国家重点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铺老板,上到国家领导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剪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美国商人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新店开张前,清晨打开店门并横系一条布带。这样既可防止开张前被闲人闯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徕顾客。布条取走,宣告商店正式开张。1912年有个叫威尔新的商人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华狄密镇开了一家大百货公司。按照传统风俗,清早便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等待正式开张的时刻。威尔斯十岁的小女孩牵着一条狗匆匆走出店门,无意中碰断了布条。顾客以为公司已经开张,于是蜂拥而人,争先恐后地购买货物,给开张之日迎来了大吉大利。后来竟在第二家百货公司开张时,有意让其幼女碰断布带,果然开张大吉。于是人们互相仿效,大为推广。后来,布条被五彩缤纷的彩带取而代之,人们在开张时刻用剪刀郑重地剪断彩带,“剪彩”因而得名。

    129、 【碰杯】饮酒时碰杯的由来有两说。一说来自古希腊。据传说古希腊人认为:人们喝酒时,鼻子能闻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头能尝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们想出个好办法,即在饮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让这种清脆的响声传人耳中,以满足“五官”之所需。 二说来自中国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庆或亲朋好友间饮酒,还有会盟、生意场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饮酒。古人为防不测,约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诚信。这些场合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一种礼仪,形成了饮酒的礼俗。

    130、 【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皇后、太后屡见不鲜。但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当属清朝的慈禧太后,她实际掌控清朝的大权达48年之久,她死后三年清朝灭亡。那么,“垂帘听政”始于何时,是谁的“发明”呢? 历史上国君或皇帝因种种原因无力亲政时,权力旁落王(皇)后或太后手中的情况,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但,真正垂帘听政则始于武则天。《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自此,多有皇后、太后效法,但都未称帝,中国的女皇,只有武则天一人。

    131、 【大写数字】汉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但因为字形简单,容易篡改,为了防止有人涂改账册,就必须用大写数字。那么,是谁发明了大写数字呢? 目前最早可见的大写数字,出现在唐代石碑武则天的《岱岳观造像记》中。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做壹、贰、叁、肆、伍、陆、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考据大家顾炎武论断大写数字出自武则天当十分可信。这一论断,在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中得到证实:“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妄自加凿的。 武则天制定大写数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原来,武则天的初衷是为反贪建廉,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改成了大写。 这一改革,大写数字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有人说,大写数字是朱元璋发明的,这显然是移花接木。唐碑有证在前,有人想把功加在朱元璋头上也是枉然。不过,明太祖朱元璋对大写数字也有贡献,他把“漆”变成了“柒”,把“陌”变成了“佰”,把“阡”变成了“仟”,也算是个完善者。

    132、 【典当】“典当”亦称当铺或称质库,是专门收取抵押品以获利润的行业。 典当源于我国南朝寺院的僧库。典当何以和寺院有关?大概是南朝历代帝王大都信佛,给寺院的赏赐甚高,寺院经济发达,僧侣地主成为社会最富有的阶层之一。寺院所有的财富除他们挥霍外,便用于放债生息。加上寺院建筑规模巨大,往往成为南北商人贸易场所。商人一时资金周转不灵,可将货物抵押给寺院,向寺院借高利贷,久而久之,寺院“僧库辄作质取利”,典当由此产生。

    133、 【订婚戒指】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 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戒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了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西风东渐,我国小青年订婚也是必送戒指。

    134、 【上当】“当铺”是一种买卖,自愿交易,这种商业行为在我国早已有之。“上当”现在的词义是被捉弄,利益受损。它的来源始于明末清初,与一只花瓶有关。明末时期,北京城有许多当铺,当铺的管事人叫“朝奉”。“同仁当”当铺有个姓张的朝奉,站堂口十余年,见多识广。不料,这位从不失手的老朝奉被人骗了。一天,忽然闯进一位老者,声称有只宝瓶要押当。张朝奉接过瓶子一看,果然是一只“雨过天晴”的宝瓶,堪称无价之宝。如将鲜花置于瓶内,不浇水不施肥,可保鲜花艳丽长存。老者声称家遭大难,急等用钱,开口要价十万两银子,后以八万两银子成交。 老者走后,老朝奉急于验宝,将一束鲜花插入瓶内,结果三天不到,这花就没了生机。老朝奉急忙到“宝古斋”鉴定,结果是景德镇成化年间出产的瓷瓶,连八十两银子也不值。老朝奉赶忙回店向东家汇报,二人商议,转天向诸位同仁下帖,就说“同仁当”由于错认“宝瓶”倾家荡产,不得已宣布当铺关门。第二天“同仁当”在后院请了四桌宾客,老朝奉声泪俱下讲了自己被骗的经过,末了转身拿起花瓶摔成碎片,众人看了愤愤不平。这消息很快传遍北京城。 老朝奉摔花瓶不久,那当“宝瓶”的老者又来赎当。老朝奉变戏法般拿出那只所谓的宝瓶“雨过天晴”,当场清点银两,二人钱货两清。 原来,这个老者是个老奸巨猾的江湖骗子,专骗当铺银子,没想到落人老朝奉的圈套,引诱他再次上当铺来赎,如果拿不出押当品,当铺还要赔偿挨罚。那贪心不足的骗子果然“上当”,这事又在北京风传开来,便有了“上当”一词。

    135、 【黄牛党】“黄牛党”现在指票贩子。如春运期间他们高价倒卖火车票,奥运期间他们高价倒卖奥运门票等,属违法行为。“黄牛党”与“票贩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名称,怎么把它们扯到一起呢? 先说“黄牛”。当代诗人藏克家有首咏牛诗《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深情讴歌了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老黄牛在中国人心中,是代表忠诚、勤奋的文化符号,并被称为“老黄牛精神”。可如今的“黄牛党”却与牛的忠诚形象背道而驰,是人人喊打的票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黄牛党”的叫法源自近代上海。通常指那些赚取毛利的人,常如“黄牛群之骚动”,抢购物资或票券。从这个意义说,还是和“黄牛”有关。 “黄牛”不犁田是不务正业,散牛成群确实骚动扰人。

    136、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此俗语初为“鸟瘦毛长,人穷志短”,比喻人到穷困之时,再也无计可施了。此典出自《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常言道‘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来十多个村童教书写仿,渐渐粗茶淡饭,习惯了,绝不想分外受用,又常被春儿数说,追思往事悔之无及。如此苦熬十五年。” 说的是扬州城外曹家庄有个富人的公子叫曹可成,人才出众,是个监生。 可他不会持家,挥金如土。他看上了本地妓女赵春儿,偷偷将父亲家产抵押换钱,用五百两银子为赵春儿赎身。曹父一死,债主逼债,把曹家田房尽行盘算光了。曹公子只得在坟堂安身。赵春儿看他可怜,与他些银子,他又被闲汉们哄骗一空。没得饭吃,他才想到“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童教书,换些粗茶淡饭……后赵春儿看他真有悔过之意,将埋藏在地下的千余银挖出供他求官。因他饱历世故,深知甘苦,宦声大振,直升知府,重整了曹家家业。

    137、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句非常有益的俗语,意思是为人要宽宏大量一些,虽然有理,不要太计较,更不要把人逼到绝路上去,放人一马,有利于化解矛盾和恩怨,且不可得理不饶人。 宋朝时蔡州褒信县有个道士,善于下围棋,开始只在本县下棋,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能赢他,于是他便离开本县前往京城。到了京城,和当时著名的国手对弈,竟又赢了。逐年下来,下棋所赢的银子,使他成了富翁。后来他年纪逐渐大了,便开始深悔过去下棋过于认真,损伤了很多人的面子。因此,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此后,再下棋时他便心存容让,有意给人家留点面子,不让别人输得太惨。后来,他成了德艺双馨的国手。

    138、 【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至理名言是勉励人们要惜时如金。要知其来源,先要知其时间是怎么得来的,寸阴是多长时间。 古代用日晷计时,日晷是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的计时仪器。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晷针垂直地穿过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之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上划上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投影就会投向晷面,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表盘,以此来显示时刻。将晷面上的格子用“寸”来衡量,晷针投下的阴影,就叫“寸阴”。 那么“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阴”一词了。如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南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当效禹王,寸阴是惜;当效文王,日昃不食。”此处均是用“寸阴”代表光阴。将“寸阴”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其诗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后来元代诗人同恕《送陈嘉会》也这样比喻:“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说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编著的《重订增广贤文》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此,这句话就十分流行。

    139、 【海外赤子】“海外赤子”即我们海外华人,侨胞,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他们的根都在华夏。把他们称为“赤子”,正是对祖国母亲而言。 “赤子”一词本指婴儿,源自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来将赤子一词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签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直到唐朝才有了“海外赤子”的雏形。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太宗对大臣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后来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140、 【半路出家】“半路出家”这一俗语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说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幼出家,一种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种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以后称为“释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时候,已经通晓世间的一切学问,年龄稍长,见世界上人类和其他动物互相残杀,互相吞吃,循环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难免. 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痛苦,欲求一个解除苦恼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岁那年,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修行,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决不灰心,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处,说法劝化他人。释迦牟尼如此说法,前后长达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岁涅槃。 其实僧人大多数为半路出家,只有少数是在寺庙里长大,从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说法,被俗世借用转义,变成了半路转行。

    141、 【象棋】象棋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普及且深奥无止境的一种棋类游戏。 乍一看来,象棋好像产生在汉代。因为棋盘中心格的界河中写有“楚河、汉界”字样。其实,它是借用两军对垒的局势,渲染气氛,与楚汉相争无关。 中国象棋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多与周朝文、武二王有关。《诗·踯颂序》中说:“维清,奏象舞也。”周文王时已有击刺的战斗技术,武王作乐,象征击刺排练为舞,故取此名。说明象棋是一种战争厮杀的棋戏。还有人认为象棋就是周武王所造:“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日象棋。”到底哪种说法有道理,至今没有定论。在没有史料和文物实物出土之前,所谓定论,只是讨论者一家之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高人(有智慧的人)所创,历代研习完善,才形成了超人的智慧。看看象棋活动的发展轨迹,或许对认识它的产生会有帮助。 象棋活动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如《楚辞·招魂》:“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早期象棋活动到南北朝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象棋迷,首次撰写出《象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象棋博弈的指导书籍。到了北宋,象棋就基本定型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北宋墓中发现了瓷质象棋,黑白子各十六枚,与今象棋十分相似。明代的象棋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其标志是棋书、棋谱多达17种。 清代的棋书、棋谱大都完整保存下来,基本分为三类:应用棋谱、残局谱、全局谱。这些棋谱是历代象棋活动的经验总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42、 【待字闺中】“待字闺中”是指到了婚嫁年龄,但还没有出嫁的女子。 “闺”,女子的卧室。 “待字闺中”源自《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笄”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周代礼俗,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二十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女子在成年礼上通常会取字。 “待字闺中”这个词的出现不会早于宋代。宋以后,一般家里有子女出生,必定请当地的秀才或者精通民间五术的人,来家里给孩子排出“生辰八字”,然后写到红纸上,收藏起来待用。这种排“八字”的做法在古代被称为“子平术”。这个“子平术”是宋代人徐子平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而成的,推算年、月、日等占卜方式,俗称“合八字”。不论男女,到谈婚论嫁时,请命师合一下“八字”。因此,当家里有未嫁的女孩,于是就要找人求“八字”或求人拿“八字”来合,如“八字”合不上,就不能结婚。故“待字闺中”,这里的“字”就解释为“生辰八字”。古人觉得,将要结婚的人的“生辰八字”要保存得非常好才可以,因此结婚后才可以公开“生辰八字”。 所以“待字闺中”也就是尚未聘娶的意思。

    143、 【秦】“秦”字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字。然而,它的来历非同一般。 传说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做“菜”。 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他造的“秦”字流传千古,武则天造的“墨”字,却是昙花一现。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倨傲得意。他觉得“王”已经不能适应自己的功德,还要再找一个比“王”更高大的词,来标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国家也是一样,他觉得国号“琹”字不好,“一块木席上坐两个王,这怎么行?要找一个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好字。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心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而历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栗”改为“秦”。从此“栗国”就成了“秦国”。 然而,秦始皇虽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远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梦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仅传两代便被起义军灭掉了。秦朝虽短,不影响秦始皇千古一帝。

    144、 【悬壶】“悬壶”听起来生疏,但在医院和医生那里却备受追捧,也经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写着“悬壶济世”的匾牌。其实,“悬壶”就是行医的代名词。它来源于《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据记载:东汉时的费长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经是管理市场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场上,有一个卖药的老翁。这个老翁卖药时会在自己的摊位前悬挂一个壶,等到散市的时候就跳人壶中。集市的人都没有看到他的这个举动,只有费长房正好在楼上看到了。于是他带着酒肉等礼物去拜访老翁。老翁见他心诚,就带他进入壶中。只见壶里别有洞天,“玉堂严丽,酒甘肴盈”,二人尽兴而出。后来,老翁对费长房说:“我是神仙之人,因为犯了错误所以才受到责罚。现在对我的责罚期限满了,我就要离开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离开呢?”费长房于是追随老者学道,经历了许多考验与磨难,学成后返乡,“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土地神)”,成为一代名医。传说,他后来因为失去了护身符,而被众鬼斩杀。 壶公与费长房的传说,令后世行医者神往不已,“悬壶”就因此成为行医的代称。因为“壶”与“葫”谐音,所以常以葫芦作为药铺的标志,也因此有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说法。

    145、 【席梦思】一提起“席梦思”,大家会说,那不是非常舒服的软床吗?其实,席梦思原本不是床,他是一个人,是他发明了席梦思床。 一百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商人叫扎尔蒙·席梦思,他很有生意头脑。 1870年,席梦思萌发了用铁丝编结床绷子的念头,经过屡次试验,终于在1900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用布口袋包起来的弹簧床垫子。它就是现今的“席梦思”的雏形。 又过了十多年,席梦思请被称为“天才机械师”的约翰·加利设计了一台生产弹簧垫子的机器。三年后机器研制成功,弹簧垫子被大批量生产,它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开始人们管它叫“睡得美”,后来贴上了正式标签,用的是老板的姓——席梦思。

    146、 【槑】“槑”,最近在网络流行语中十分走红,出现频率非常高。有人觉得在日常调侃中讽刺别人呆已觉不够,开始用双呆“槑”,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比呆还呆,超级呆。 那么,“槑”真的很呆吗?它不仅不呆,而且很俏,很香,很招人喜欢。 “髁”字由俩“呆”组成,但并不读“dai”,而读“me1”,音同梅,“槑”是“梅”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里这样解释:“髁即梅。其形: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其神: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毛泽东曾赞誉它“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至今,在开封包公祠的匾额上还有“槑”这个字,其匾为“槑花堂”,即“梅花堂”。用“槑”喻包公的品格,傲雪斗霜。 网络上见字起义(谚语日秀才识字识半边)的“髁”与古写梅字的“槑”,其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字典上守住其义,网络上任其立异,它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有归宿吧!

    147、 【一个女婿半拉儿】民间有一俗语,叫“一个女婿半拉儿”,它源自唐朝。 在中国古代,朝廷为了巩固其统治,常采用“和亲”的办法,即把公主远嫁番邦,结为亲家,以避战争。唐朝尤为突出。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唐帝国经济文化繁荣,为边疆各族人民所仰慕。开明的唐太宗又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被全国各族人民拥戴为“天可汗”。当时,少数民族酋长都以娶唐朝公主为荣,唐太宗也以许配公主作为密切民族关系的纽带。 公元788年,唐德宗以咸安公主嫁回纥可汗。回纥可汗恭敬地回信说:“昔为兄弟,今婿称半子也。陛正若西戌,子请以兵除之。” “婿称半子”说法一出,立刻被人们接受。不久,刘禹锡作文引用说:“乃命长嗣,为君半子。”“一个女婿半拉儿”的俗语原来是历史上民族团结的产物。 不过,时至今日,此说有些过时,国家提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已占到家庭的绝大多数,生儿生女已不再计较了。

    148、 【黄色书刊】“黄色书刊”指那些低级庸俗、淫秽色情的书刊。后把一切和淫秽色情有关的书刊和行为都称之为“黄”,并把“黄”的危害与“赌”、“毒”(吸毒贩毒)并列,并称“黄、赌、毒”。那么,为什么把这些不健康的东西称为“黄色”呢? “黄色书刊”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的报刊业竞争十分激烈。《世界报》和《日报》的竞争最为疯狂。他们大量刊登色情、凶杀、犯罪等内容的新闻,并用耸人听闻的编排手法进行处理,以吸引读者,扩大销售,达到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1895年,《世界报》创办《星期日专刊》,其刊载的连环画《黄色孩童》(亦译作《黄色青年人》),内容低级下流,不堪入目。由于此连环画的主角是一个身穿黄色衬衫的孩子,当时就把这种专门登载庸俗低级内容以取悦招徕读者的报刊称为“黄色报刊”。以后,这一称谓和它的含义扩展到世界,中国也不例外。今天,我国扫除精神污染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展“扫黄、打非”。

    149、 【千字文】《千字文》是古代一部儿童启蒙读钧,它在“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最早,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千字文》是怎样编成的呢?它和曹植的《七步诗》一样,也是一篇救命(自救)的文章。 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 周兴嗣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个很有名望的才子,在朝廷担任谏官,为人十分耿直。有一次梁武帝要发兵攻打一个近邻小国,周兴嗣直谏说:“对待邻国不能逞武,只能感化。”梁武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据理力争,终于把梁武帝给惹火了,把他打人天牢,定成死罪,三天就要杀头。 周兴嗣的同科好友方树生得知这一消息非常着急,就设法救他,趁上朝之机启奏梁武帝说:“周兴嗣触犯龙颜,应该杀头,但他在百姓中颇有声望,何不让他将功抵罪,现在学堂里正缺少启蒙读本,陛下可命人选择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叫他在一夜之间串连成句,每句四个字,共二百五十句.编成一本书,供儿童阅读识字。他如真能在一夜之间编成,可将功折罪,陛下就免他一死,如编不成,再杀他不迟。” 梁武帝也觉得杀掉周兴嗣有些不忍,就将人情卖给了方树生,便下令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 当天晚上,方树生拿着一千个字到狱中去探望周兴嗣,把自己如何设法救他的经过说了一遍,周兴嗣十分感激,立刻动手编写起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到三更时分,已经编好了一大半。可是再往下编,就越编越难了,到天快亮时,还剩下“乎、语、哉、者、谓、助、也、焉”八个字。周兴嗣是搜肠刮肚,总也连不成句。这时,方树生已来到牢房门口,周兴嗣求助道:“尚余八个字,还未成句。”方树生道:“周兄大才,八个字焉能难倒你哉。” 周兴嗣听了“焉能难倒你哉”这几个字,心中猛然省悟。他想八个字中,语助词多矣,我何不编成“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立即提笔写完了最后两句。 周兴嗣终于在一夜之间将《千字文》编完,累得须发皆白。方树生拿了周兴嗣编好的《千字文》,急匆匆上朝见驾。梁武帝看了十分满意,下旨免去死罪,把《千字文》刻印成书,作为儿童启蒙读本。此后历朝历代都把《千字文》作为儿童的启蒙读本,周兴嗣为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立了大功。

    150、 【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是指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嘴上功夫过硬。这个俗语出自两个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国去请援兵,并签订联楚抗秦条约,任务十分艰巨,平原君立即挑选赴楚随员。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找上门来,自荐前往。经面试,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 到了楚国后,经双方艰苦谈判,楚王还是不想出兵。毛遂见状,手提佩剑,闯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来不及了,只好服软。毛遂便义正词严地分析楚秦两国的利害关系,坦陈赵楚两国缔约的重要意义,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遂即缔约,并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感慨地对别人说:“毛先生这次使楚,办成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厉害,胜这百万之师啊!” 那么,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呢?原来这跟佛教有关。相传和尚只要将《法华经》诵读千遍,死后舌头不烂。而且还有例证,《法苑珠林》卷十八记载,一个名叫释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 《史记》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烂舌”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烂之舌”了。

    上一组:俗话_民间俗语大全 下一组:中国的俗话_民间俗语大全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