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人到暮年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19-11-25 点击:

    人到暮年经典句子

    【崇高的健忘】

    许多老年人常常抱怨和担心自己的健忘,似乎像染上了什么重病似的,整天说来道去,忧心忡忡。其实,健忘并非是一件坏事,有的健忘甚至是一种大度、智慧和境界。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有两个类似的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青年画家黄永玉刚到上海,无亲无故,身无分文,生活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这时,巴金从他人那里得知后,立即借居于他,托楼适夷为其安排投稿计划,唐瞍介绍他去给人画像,巴、楼、唐三位大师级的名人都对黄永玉进行了无私的帮助。更为感动人的是,臧克家在为黄永玉捎转稿费时,好多钱都是从自己的腰包里垫付的。但这些老作家从未将真实情况说出口,过后有记者采访他们,他们都说记不清了。

    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孙冶方。孙冶方是共产党里的老资格,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当他得知舞蹈家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时,便主动对她说:“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对经济问题产生了兴趣,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陈老却说:“不记得了。”

    资华筠以为老人年纪大了,记忆模糊了,嗔怪他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你是引路人,你倒好,竟把人家忘记了!”不料陈翰笙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

    至于做对了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并没有什么功劳。”

    从以上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同时也能窥见世道人心。当今也有这样“为善不念”的好人,其中也不乏离退休的老人,如甘祖昌、陈善洲等,他们为国家、为他人都做了巨大付出,但他们也说:“记不清过去那些事了。”啊,这是多么崇高的健忘啊!

    【为老五戒】

    一、戒刻薄《菜根谭》提醒人们:待人不可“刻之极,薄乏尤”。意思是说为人要厚道,切不可太刻薄。对人刻薄,是一种进攻性的举动。看似是占了便宜,是一种胜利,事实上却恰恰露出了自身浅薄的本质,既伤人又害己,故不得不戒。

    刻薄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菜根谭》一书列举了四种:一是“受人之恩虽深不报”,二是“怨则浅亦报之”,三是“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四是“善则显亦疑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受到别人的恩惠虽然很深,但从来不知道回报;别人因小事惹怒了他,怨恨虽然不大,他也要千方百计地加以报复;听说人家有什么不好的事,虽然隐隐约约,并不确定,他也坚信不疑;人家的善行义举虽然很显著,他也多方加以怀疑。很显然,凡是刻薄的人,多是嫉妒、自私、以我为中心的人。这种人不仅让人反感,自己也不会痛快。

    一、戒敏感何为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的快速反应之谓也。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上需要敏感,年轻人在学习或工作中需要敏感,但对老年人来说,敏感却不再是一件好事。相反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所需要的倒是钝感。

    所谓“钝感”,也是一种能力,即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能力,甚至还能将负面的东西转化成正面的东西的能力。为什么老年人不需要太敏感?因为老年人无须顾及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而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如果你什么能力都没有了,依然还那么敏感,对别人所说的什么、做的什么,都一一记在心上,那不仅生活得很累,甚至还会无端地增加一些苦恼。何必呢!所以,对老年人来说,敏感无益,钝感无伤,实际上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糊涂”一些,就会生活得轻松一些。

    三、戒固执相对而言,老年人经多见广,生活经验丰富,这无疑是长处。但切不可以比为资本,拿着旧皇历度量今天的时日,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尤其在家庭中,在晚辈面前,动不动就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大有“语欲胜人”之势,别人都得听我的。岂不知,这就是某些老年人常犯的“固执病”。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这样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其意思是说:对外人、对陌生的人,可以表现出爱心和温柔;对亲密圈子里的人,却往往表现出不满和厌烦。这一现象的背后就是佛家所说的“我执”,即“我的地盘我是王”,“我是一家之主我说了算”。这就是说,老年人的“固执病”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形成的,改起来比较难,但不得不改,因为“固执病”也是伤人害己的。

    四、戒吝啬所谓吝啬,就是不够大方,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法国作家莫里哀有一部闻名于世的中篇小说,名之日《悭吝人》,故事的主人公叫阿巴贡。他视金钱比亲人还亲,爱惜金钱胜过爱惜自己的生命,“穷”得啥也没有了,只剩了大量的金钱,最后死在钱堆里,成了可悲而又可笑的吝啬鬼。我国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苟延残喘数日,连话都不能说了,但只因多点了一根灯芯,就是咽不下那口气,此可谓中国式的阿巴贡。

    美国的卡耐基说:“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智商低下,有那么多钱却不知怎么用;其次是想把巨款留给儿孙而不是社会,自私得可耻。

    禅学中有“物以为春”之说,其含义就是布施,即把自己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奉献给别人或社会。布施之人不一定多么富裕,即使一无所有,只要胸怀爱心、爱意,照样可以布施,此谓“无财之施”。如“眼施”,就是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再如“言施”,即用赞美的语言与人为善,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点个赞。眼神、表情、语言是心灵的反映,一个人只有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肯于赞美他人的优点,他才能发出发善的目光和声音。

    所谓“眼施”或“言施”,就是精神上的布施。反之,如果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吝于说别人的好话,就是心灵贫瘠,精神上的吝啬。精神吝啬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亚于物质上的吝啬,其结果必然破坏和谐,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五、戒瘾所谓“瘾”,是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瘾是一种兴趣,有时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快感。但当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时,它却会剥夺你生活的多样化和可能性。从平衡的角度来说,瘾是对生理和心理平衡的破坏,是对正常生活和生命的摧残。如毒瘾、烟瘾、酒瘾等,对人都是十分有害的。

    有些活动并不坏,适当玩玩有好处,如下棋、打牌、上网、打麻将等,可以当成一种爱好,但最好不要成瘾。一旦成了瘾,过度迷恋,就会违背初衷,有害无益。所以,任何瘾都是一种病态,都是值得警惕和克服的。

    【“过犹不及”浅释】

    “过犹不及”,可以说是事情发展的规律。许多事物的本身可能不完善,有缺憾,但在矫正或修补的过程中,一旦“过”了,同样不好,甚至还不如原来。

    在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一个人身上的某个器官有缺陷,出现萎缩状。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摆摊卖药的老道士,其摊位上恰有治这种病的药丸。他从老道士那里买了一粒药丸,当场服下,顿觉那个有缺陷的器官就好了,心中自然高兴异常。这时老道士对他说:“现在没有来买药的,请你为我看一下摊位,我去静处方便一下。”这人趁老道不在,又将那颇有奇效的药丸偷服了数粒。这下可坏事了,原来有缺陷、已经治愈的那个器官,立马肿胀了起来,而且胀得让人难以行动。病人向老道求解药,但老道士却说再也无能为力了。没有办法,那病人只好带着更大的缺陷怏怏而去。

    在当今社会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事例:有的人本来患的是小病,他却大治特治;本来是应该用量很少的药,他却大量使用;本来可以不用的医疗手段,他却非用不可……其结果只能是小病治成大病了、大病治死了,造成了不应有的悲剧。

    治病是这样,平常说话、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快乐是找来的】

    有的老年人闲来无事,为了不陷入寂寞无聊,就自发地组织起了社区歌唱团、舞蹈队,有的组建了太极队、门球队,经常练习,时有赛事,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勃勃生机。还有的进入老年大学,不断地搞一些琴棋书画之类的活动……既无名可争,又无利可图,偌大的年纪,何以如此奔波?他们自己较为一致的说法就是:寻找快乐!的确,他们还真的从中找到了快乐。

    人到老年,能干的事渐渐少了,自己主动寻找快乐,不失为明智之举。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得好:“一个个小小的兴趣加起来就是大快乐,每天找个小乐趣,串起来就是美好的人生。”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享年70岁,比我国的孔圣人晚82年,在当时能活70岁,已属高寿。但他在生活中,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处处寻找快乐,全身充满了童趣。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他的得意门生柏拉图外出散步,看到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沙堆,垒城墙、城堡什么的,他二话没说,立即加入到了孩子们之中,与孩子们又说又笑,又玩又闹,显得十分开心。直到孩子们玩累了,散去了,他两手沾满沙土,依然恋恋不舍,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说:“啊,今天玩得太高兴了!”柏拉图感到很好笑,不解地问他道:“像这样的小事,也值得如此高兴吗?”苏格拉底反问道:“人的一生,能遇到多少快乐的大事?”的确,能在一件小事上快乐起来就很好!

    快乐没有现成的,也等不来,可以主动地去寻找。没有大的快乐,善于将小快乐积起来、串起来,就不愧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

    【防治“钱害”之良方】

    为了给人防病治病,明朝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了《本草纲目》。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防止“人为财死”,唐代的张说(音yue)写了《钱本草》,可谓是一个奇特的单方。《钱本草》全文仅有一百八十余字,其名声自然不能与《本草纲目》相提并论,但其寓意之深刻,哲理之透辟,堪称奇文,值得一读。因篇幅不长,现全录如下,以供大家赏析: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张说字道济,河南洛阳人,唐玄宗时任中书令,被封为燕国公,擅长文辞,当时朝廷的许多重要文件,都由他来主笔撰写,因此有“大手笔”之美誉。他所写的《钱本草》是以药喻钱,其用意在于针砭时弊,告诫世人应当如何认识金钱、对待金钱。

    奇文发端,首先扼要介绍了钱这种“药”的性质和功效。

    钱的味道是甘甜的,人见人爱,颇能引人注目。它的用途既大又广,遇饥寒困苦,用上此“药”立马能解;甭说个人,即使兴国安邦,也离不开它。但在官场上,它能玷污贤臣名士,使清正廉洁者畏惧。那么应当怎样服用这种神奇之“药”呢?作者告诫人们不能贪多,以不多不少为好。少了则冷,多了则热,冷热相激就会出毛病。采这种“药”不像采摘树上的果子,采的时候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此“药”如果运用得恰当,确能上感鬼神,下通人脉;而积聚多了不散发,则能招致水火盗贼之灾;若放手散发而不注意积存,则饥寒与困苦就会缠身难脱。所以,这一积一散大有学问,是正确运用这种“药”的根本之道。不过分爱财就是有德性,用合理的方式赚钱就是义气.不求非分之财就是懂礼让,有了钱能济贫扶困就是仁爱,按期还债就是讲信用,虽有钱但对自己无妨害就是智慧。以上这道、德、义、礼、仁、信、智七个方面做好了,方能让钱这种“药”长期为人服务,使人健康长寿。如若不是理性地利用钱,则能削弱人的意志,伤害人的精神,必须加以提防和禁止。

    人,尤其是老年人,不管你的钱多也好,钱少也罢,不管你对钱是怎样认识的、怎么支配的,均可以《钱本草》作为参照,从中汲取某些合理的成分,当好钱的主人,而不至于让其妨碍自己的身心健康。

    【益寿对联浅释】

    在古往今来的众多联语中,以延年益寿为题材的颇多,其中不乏佳作。现摘录如下:一、桂兰一庭勤爱日,春萱百万缓延年。

    这副对联说的是一种老年人的养生方式:那就是以勤为本,热爱生活,种种草、养养花,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健身、陶冶性情,的确能收到延年益寿之效。

    二、闲敲棋子心情悦,闷拨瑶琴兴趣薄。

    此联说的是心情的重要性。当心情舒畅的时候,无须什么名贵之品、高雅之举,闲来无事下下棋就十分高兴;如果心情不爽、长期压抑,拨弄的即使是“瑶琴”,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好兴趣。

    三、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在生活中的许多环节中,养生都讲究适度;没有不行,过犹不及,什么事都不能过多、过分。爽口的美味吃多了,久而久之必然生病;开心的事情做过了头,也必然成为灾难。恰如其分虽然难,但只要注意管得住自己,也并不是做不到的。

    四、莫将酒钥开愁眉,少用心机织鬓丝。

    养生以自然为好,在寿限几何的问题上想得太多,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会加快衰老的步伐。以酒浇愁不仅不能消愁,而且会使痛苦进一步叠加。俗话说:“运动健体魄,省心益健康。”此言不假。

    益寿对联不是祝寿对联。祝寿对联多是祝福歌颂,图的是吉利动听;而益寿对联则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如能按照它说的做,并能持之以恒,必会有所收益。

    【喂养动物的启示】

    我喂养过猪、牛、羊等大牲畜,也养过猫、鱼、鸟等小动物。时间长了,我从它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懂得了一些道理。

    一、牛,上天让它长了两个胃,却偏偏只让它吃草,以至于它从来不知道天下还有更香更甜的食物。即使老天只让它吃草,它也能忘我地为人们拉车犁地,忍辱负重,从不抱怨。牛把草卷在嘴里,慢慢地咀嚼,大口大口地吞咽,吃得十分香甜。其他动物羡慕不已,还以为草的味道和营养挺好呢。

    无欲无求,心无贪念,方能懂得品味生活,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二、圈养的群猪,每到吃饭的时候,它们就躁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撞门,嗷嗷大叫,吃不到食物决不罢休,那副“等、靠、要”的嘴脸,实在让人心烦。听到外面有人走动,便竖起耳朵听;看到树影摇晃,就以为喂它的人来了,看样子真是心急如焚。食物人槽后,只能听到呱唧呱唧抢食的声音,再也不来回窜动了。

    猪只管口福,全然不顾长肥后的命运。今日贪吃,明日丧生,这就是“等、靠、要”的下场。

    三、猫的最大特点一是馋,二是无情无义。如果你平常喂它馒头或米饭,它可以吃得很香,长得很胖。但如果中间你喂它几天鱼或肉,然后再让它回过头来吃原来的食物,它就会不屑一顾,翘着尾巴咧着嘴,哇啦哇啦朝你叫,意思是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俗话说:“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你家再穷,哪怕是忍饥挨饿,你养的狗也不会跑到别人的家里去。但猫不行,谁家给它好吃的,它就会到谁家去。故有“狗是忠臣,猫是奸臣”之说。再就是,馋而不得往往就会偷,这也是不小的毛病。

    四、养过鱼的人都知道:只要你经常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投放饲料,鱼儿就会经常在那里云集。人们一走到那里,它们就会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拢,等待食物降临。待鱼儿们长大以后,养鱼的人用不着为捕捞而费心,只要像往常那样,撒上一把饲料,接着把网一撒,整个一群鱼十有八九就会落入网中。

    可见鱼儿不懂得,经常有好处的地方,往往也是要命的地方。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意思:人有两面性,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兽性的一面。所以,禽兽乃至鱼虫的某些特点和习性在人的身上也是有所体现的。人有人的特质,但同时也可以从动物身上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文明,更加高尚。

    【合理的生活】

    当代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在其《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人的合理生活”这一令人关注的话题。

    什么样的生活是“人的合理生活”?梁老先生说:“没有一物看得上,就没有计较安排。这就是合理的生活。”说得直白点就是,他提倡人们不要格外追求什么,要顺着自己的本性去做,跟着直觉走,凭着良心行事;听凭感觉的冲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对的,就是合理的人生,就是真实、真诚而又不自欺的合理生活。

    他认为人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应当禁欲,不要刻意向外索取,也不要清静自守。正确的人生,应是取自身乐趣之活动,各自找个适合自己的地方去活动。喜欢科学就钻研科学,喜欢艺术就去弄艺术,爱好种种植物、养养动物,就去种种养养……喜欢什么都可以,找个适合自己的营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也就有了个人的价值和乐趣。

    怎样才能得到合理的生活?简言之,一是做事不要太苦,二是欲望不要太高,三是用物不要太奢,四是待人不要太苛。

    如果生活得“太苦”“太高”“太奢”“太苛”,那肯定就是不合理的生活。生活的本质是要自然,要痛快,但不要懒惰和敷衍;要学习,要劳动,有所得,有所悟,但不要妨碍别人、伤害别人。

    道德是人生规则,也是人生艺术,自然也是合理生活的艺术。

    【正确认识自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说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参透一个人的本质是不容易的,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事实的验证。那么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容易吗?也不见得。人生在世几十年,虽然自己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打交道最多,但由于自己与自己没有距离,看不到自身有什么或没有什么,所以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甚了了。这大抵就是诗人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次是自己很容易忽略自己,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是属手电筒的——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再就是由于过度自信和自卑,使自己始终生活在盲目之中。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一是,人老了,可以“静坐常思己,不再琢磨人”;将自己参悟透了,使自己做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就会厘清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并不是说老年人不能憧憬人生,不能向自我挑战,而是说凡事知己知彼,要有自知之明。二是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株无名小草;也无论你是一座高高的大山,还是一颗小小的沙粒,都是一种天然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无须别人恭维,只要自己欣赏,你就会拥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就会有足够的生活信心和动力。三是要关爱自己,随时随地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情。遇到气愤的事情,找个清静的地方散散心,通过某种形式宣泄一下心中的郁闷之情。忧伤时,要注意心疼自己,或出去散散步,或找个知心朋友叙谈叙谈,莫让阴霾的情绪伤着自己。劳累了,就不要勉强继续干,要明白人最可贵的就是自己的身体。有病时,不可讳疾忌医,该看大夫就去看大夫,该治就要治,只有自己关爱自己,才能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

    【自己值得爱】

    人人都应当爱自己,老年人更应如此。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被重复,不能被复制,弥足珍贵。人生过程中的成与败、祸与福、得与失、荣与辱,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无足轻重的。没有生命,就没有其他的一切。

    英国诗人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又算什么!”简单地说,如果没有人生,一切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生命是世界上最最值得我们爱惜的宝贝。

    古往今来,尽管时有感叹人生虚无的声音,但更多的是规劝人们珍惜生命,爱惜光阴。人生是条单程路,凡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无论阅历、体验,还是快乐、享受,只能在现世中得到;今生如若得不到,那就再也没有得到的希望,只能成为永远的遗憾。

    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喜欢,必须首先爱自己。假若你连自己都不爱,你也不可能真正地爱别人。富有者方能馈赠,自爱者方能爱人。这既是必然的因果,也是人际关系的规律;爱自己与爱社会、爱他人的奉献精神并不相悖。有一点需警惕和克服,那就是不能过度自私。

    我们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独立个体,最最切己的冷暖和痛痒,唯有自己才能最为真切地感知。别人对你的关切和爱护,其针对性和真切感,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爱自己那么具体和深刻。

    自己爱自己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体现在时时刻刻的具体行动上。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自己释放自己,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做到自由、恬淡、安逸、闲适,不为外界所扰,不为物欲所累,优哉,快哉,安享自己所喜欢的生活。

    【学会倾诉】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同样,凡是人,大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如郁闷、烦躁、焦虑、苦恼等,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每个年龄段的人均会有一点心理问题,但老年人群尤为突出:或因子女不孝,或因亲友失和,或因疾病缠身,或因担心未来等等;再加上老年人事务少,空闲多了,与他人交流得少了,自己思虑得多了,所以心理困扰也就难免多一些。

    有了心理障碍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排除和解决。整天闷着、扛着,使郁闷的气氛越来越浓,问题越积越多,久而久之便会损身伤神,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当下的老年人,是在绝对服从、整齐划一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强调的是集体,压抑个人意见的表达和诉求,长此以往便学会了颂扬和批判,却不会理性地、建设性地对话和沟通。

    时至今日,老年人应该懂得,社会发展了、进步了,再坚持过去那种理念不行了。有问题、有意见,不要用抱怨和倒苦水的方式来表达,而要学会用正面、合理的方式来表达,学会正确地倾诉——向家人、向朋友、向有关组织和领导倾诉。通过倾诉排除心理困扰,从倾诉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倾诉完全可以成为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会生活】

    一看这个题目,有的老年人可能感到好笑,我活了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会生活?生活还用学?是的,即使你年龄再大,阅历再丰富,生活也还是要不断学习的。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在变,你也在变,许多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老年人要掌握一些生活的基本要领,同时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学习一些新知识,方能使自己生活得更加自如、更加从容。一些智者在这方面总结出了不少经验。现简要介绍几条如下,以供参考:一、仅凭个人的愿望,客观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你无力改变现实,那么生活的第一要务就是虚心地承认和接受现实。否则,你的心理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无限的痛苦。

    、在生活中不仅要懂得一些常识,最好能将常识加以升华,使之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成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如果你能幽默起来,就会把一些纠葛和苦涩变成笑话,倘能如此,你自然就会快乐起来。

    三、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肯定是有的,关键在于对其要有正确而积极的态度,不要被它吓倒。同时,还要学会用发散思维考虑问题,从多角度观察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是一堵墙,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就是一个门路。

    四、人,尤其是失去大部分能力的老年人,要有尊严,但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能力。既然你已失去了能力,那你还有何理由强调尊严!过分自尊,无异于自寻苦恼。

    五、毋庸讳言,我们所处的社会还有一些不公平的地方,对此你不要牢骚抱怨,更不要总想去改变它;要改变的是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你所处的环境。

    六、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不平衡,就会产生抱怨:抱怨社会,抱怨他人,抱怨亲属……越抱怨心情越激愤、越苦恼。所以,抱怨是种心理疾病。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尽力使自己的心理达到平衡,情绪达到平静。

    【跳出信息的包围】

    我常常听到人们说: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的,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你每天都会从电视、广播、手机、报刊、广告等形形色色的媒体上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或听或看或读,整天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就是主动忙于信息,甚至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被挤压去许多。

    有些人是因为工作或事业的需要而离不开信息,有的人是为了娱乐或好玩;但有些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看电视、看报纸的目的并不明确,只是一种习惯,否则,似乎就减少了许多生活内容。我并不是反对看电视、看报纸,也不排斥外界信息。我只是强调应当适当,莫让信息将自己淹没了、吞噬了,莫在铺天盖地的资讯中失去了自我。

    这个世界上人多、事多、资讯多,属于主旋律的很多,乌七八糟的噪音、浊音也不少,你何必整天围着它转呢!依我看,那些纷纭嘈杂、贯耳盈目的资讯,并不比乡间的鸡鸣狗吠好多少。再说,除了外在的东西,难道就没有自己好想、好说、好做、好反省的东西吗?一个人,如果能拿出一定的时间,沉静地思考一下,关照一下自己的内心,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静思和自我关照是一种感性的平抚、生命的智慧、心灵的安顿,人生不能老在浮泛的浊流里升沉,不能老被外来的声色所左右,不能老跟着人家的节拍转动。必要时,“放一著,退一步”,静下来,单纯些,便会获得可贵的福分。

    【学会转身】

    在人生的过程中,需要坚定、坚持,要有韧性,有定力,也需要适时转身、转意。否则,碰到南墙不回头、死钻牛角尖,可能会造成人生的莫大悲哀。正像一首歌词所说:“山不转水转。”山与水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生只要学会了“转”,就会有出路,有门道,有生活的余地。天无绝人之路,即使遇到了危机,山穷水尽,看似到了绝境,只要灵活一些,做到随机应变,必定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学会转身,首先要学会转意。人生处世多年,多有已成定势的习惯和成见,如若不转变,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和麻烦,使自己生活得很苦。因此,在要紧的时候要懂得“回心转意”,转愚为智,转迷为悟,转邪为正,改变思维定式,改变固有的活法,自然便会出现新气象、新天地。

    再就是要适时抓住转机。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转机:从青少年进入中年,从中年步人老年;从上学到就业,从这个岗位到那个岗位,从工作到退休;从乳臭未干到年富力强,从如日中天到老态龙钟……这都是人生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转机。老年人为了适应新环境,开辟一片新天地,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都可以看作是转机。抓住转机,赋予生活一些新内容、新滋养,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转苦为乐,更好地安度晚年。总之,老年人生不能死心眼、一根筋。要想开点、灵活点,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回忆的甜蜜】

    人老了,不可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而不能自拔,也不能再揭昔日的伤疤。但梳理一下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和甜蜜的记忆,却是应当的。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慰藉和美好。

    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中,由于急促匆忙,许多场景、事情虽在脑海里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但往往缺乏咀嚼和品味,使之如闪如电、如风如云,飘然而过。过来的人再回首、再反顾,那人生的风景似乎更值得留恋。即使是当年经受的艰难困苦和挫折,也能在回忆中变成信心和力量。

    回忆不是开倒车,不是算旧账,而是洗涤心灵,是对精神财富的整理。许多人生的珠玑在过往的岁月里被掩埋着,许多宝贵的阅历和经验没有来得及梳理。通过必要的回忆,使不明白的明白了,不清晰的清晰了,自然就会使你更理性、更智慧,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往前的,文化是顾后的。必要的回忆是呼唤、是挖掘、是传承。世界上许多文化之塔和巨构,都是在回忆之中建立起来的。《论语》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回忆而成的,《史记》是司马迁通过反观和调研写出来的,《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著就的……至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塞万提新的《堂吉诃德》,又何尝不是生活回忆的结晶呢!

    拾起对往昔的甜蜜回忆吧,回忆起来更甜蜜。

    【苦恼与快乐】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此处晴空万里,彼处也许淫雨霏霏。人的性格情绪也是如此,往往带有两重性:既有阴暗烦恼的一面,也有阳光快乐的一面。二者并存于一身,常常时隐时现,互相影响。

    人的灰暗苦恼,多潜藏在内心深处,由里及表,外在的表现是内在的反映;而快乐的正面情绪却恰恰相反,它是由表及里的。苦恼的附着力、穿透力远远大于快乐。快乐其性是彰显的,外销于人,颇有些装扮包装的意味;而苦恼则是向里渗透的,抗拒难以成功,是惩罚自己的慢性毒药。常人自不待言,那些睿智幽默的人能超越心理的灰暗和苦恼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只不过他们少些或者化解得快些罢了。

    老年人应当是智者,学会化解内心的苦恼,让自己快乐起来。

    【摆脱苦恼的出路】

    有些身处领导岗位的人,习惯于指手画脚,随意支使别人,稍不如意就对别人加以责备教训。时间长了,便养成了一种“指点江山”的习惯。退休赋闲后,依然延续了这种惯性。

    某些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对于晚辈的行为举止,总是觉得不顺心、不满意,不是指责就是呵斥,闹得别人不高兴,自己也陷入没完没了的苦恼中。

    这些老者的心里似乎有一种力量——一种批评抨击的“负能量”。将这种力量闷在心里自己难受,爆发出来就会使人难受。咋整?最好的出路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将这种“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

    所谓培养兴趣,就是寻找自己喜欢干的事,如琴棋书画、跳跳唱唱、外出旅游、找朋友聊天等等。总之,只要动动脑,活动一下手脚,就会有所增益,有所收获。

    【兴趣爱好以“适合”为好】

    在我认识的一些退休老人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多种多样,无所不有。

    有的人愿意出去旅游,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可谓广识古今名胜,饱览名山大川。有的人则认为,旅游是花钱买累买罪,很不值得,远不如参加老年合唱团、舞蹈队,与歌友舞伴一起唱唱跳跳,既愉悦心情,又锻炼身体,比什么都好。也有的人说,上了年纪的人,既不宜东窜西跑,也不适合唱歌跳舞,那些都是青年人的事,老年人何必那样张扬!与其那样劳神费力,还不如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聊天呢。至于喜欢琴棋书画、种花种草、饲养宠物、养鸟钓鱼……无不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谁也别想说服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可以说出许多全然不同的观点和理由,每个人都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至于哪个好、哪个坏,哪个对、哪个错,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其实压根儿就不需要别人说三道四,即使非说不可,恐怕说也是白说。

    说不说不重要,关键是做。老年人均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经济等条件和兴趣爱好,只要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去哪就去哪里,完全不必在意外界的看法和说法。

    【“享受”不适】

    种种不适大都是改变造成的。某些有身份的人,在位时有职有权,说话有人听,遇事有人办,整天门庭若市,前呼后拥,可谓威风。一旦离职退休,在家赋闲,立马冷清下来,变得门可罗雀,开始时难免不适。即使一般职员、工人,在岗时必须早出晚归,整天忙忙碌碌,生活内容可谓充实。人老了,不能再干了,一旦离岗在家,突然闲下来,手里像是没了抓手,也会感到不适。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抽烟,天天喝酒,顿顿吃肉,没有烟酒鱼肉似乎就没法过日子。有一天,医生告诉他已经患上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必须严禁肥甘,不能再吸烟、喝酒了,他同样会感到十分不适。老年人,诸如此类的不适还有很多,没有这样的不适,还会有那样的不适,要想一点不适没有,几乎不可能。

    有了不适怎么办?一是直面现实,二是学会“享受”。

    不适就是不舒服。医治不适没有灵丹妙药,最好的药物就是时间。时间长了,不适就会变成习惯,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渐渐地淡化,直至消失,甚至真的就会成为一种享受。

    在某种情况下,不适并不是坏事,起码不全是坏事。门庭若市,灯红酒绿,整天应接不暇,你想想能长期这样下去吗?

    长此以往能受得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原来的生活状态必然会改变,也应该改变,由改变带来一点不适,而且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真正的智者不仅不怕不适,而且还会主动地寻找不适。从不适中寻求淡泊宁静,从不适中寻求清幽静妙,从不适中寻求享受。换言之,如果没有不适的过程和经历,就永远没有真正的享受。

    【老年人生须内省】

    孔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他与孟子倡导的“自反”“反省”和“反求诸己”是完全一致的。其大意是,人生处世,与人交往,就必须不断地矫正自己、反省自己。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应该的,老年人当然也不例外。

    上了年纪的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与人交往的机会也少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由对外转向了对内,由向外开拓延伸转向了内敛。所以,这恰恰是反省自己的好时机。或许有人说,已经是垂垂老人了,还有什么好反省的!其实不然,我以为老年人值得反省的内容还不少呢。如老年人养生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在喜怒哀乐中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如,在与人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自己的语言是否得体,行为是否恰当……总之,要多在自己身上做功课,要做到佛家所讲的“了悟内缘”,使自己的心身更加健康,生活得更加纯净高尚。

    【当心养生陷阱】

    老年人无疑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多有不正常的现象,腰腿等肢体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因此,老年人自然便成了一些骗子的行骗对象。

    欺骗老年人的伎俩很多,陷阱无处不在。如有的是以利诱之,拿搞义诊、免费体检、试用医疗器材等作幌子,先给你一点小小的甜头,然后就是狠狠地一刀,无形中就骗走了你的钱财。再就是,有的以关爱温暖老年人为由,陪你聊天,给你按摩,先将你迷惑得晕头转向,然后就引诱你买他的医疗器材或保健品。还有的是以“血光凶兆”吓唬你,让你出钱或购物化解之……总之,不管以什么名堂、用什么手段,目的就是掏你的腰包。

    俗话说:“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饵不见钩。”贪利、图便宜是人性的一大弱点。老年人一定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不懂的事不要盲目地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遇到诱惑,遇到“不当之利”,一定要多警惕。

    【慎独与养生】

    慎独,是儒家道德准则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意在提倡人的内在修养和自觉。古人云:“无善无恶,与物无对,故谓之独。”一个人,在没有外界好与坏的影响下,不受外在的作用,而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意念和力量,这便可视为是自身的、独具的。如果这种意念和力量是正面的、积极的,那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正义和良知。

    慎独是人的内心和骨子里的体悟,是凭敬畏和自律的能力处世,是良好本性的体现,是内在的功力,也是一种高尚而清明的智慧。

    慎独不唯圣人君子所独有,就我们常人百姓而言,也可具备慎独的修养。因为有许多法律、政策、规则,都必须靠人的自觉去遵守。如果处处靠监督,事事靠强制,那还有什么素质可言?如不能偷人家的东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卫生等,这都应当是自觉的。否则,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和美丽的国家。

    【快乐应当自己找】

    不论在哪个年龄段,快乐无疑是人生中可贵的东西。尤其对早已摆脱事业、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快乐可谓是无价之宝。那么快乐从何而来?

    孩子的快乐,其环境、条件是大人给创造的;中年人的快乐或来自家庭的美满,或来自事业的成功。人老了,儿女不可能天天陪在身边,亲朋好友不可能经常厮守;再加上体力、精力大不如前,活动的圈子曰渐缩小,有时还要忙忙碌碌,照顾孙辈,操持家务,日复一日地原地转圈。不消说,快乐容易在无形中远离自己。

    老人的快乐不能靠别人给予,不能等待。必须自己解放自己——首先要解放思想,凡事要想得开、看得开,多方寻找自己的高兴和快乐,想方设法逗自己高兴起来、快乐起来。其实,这种心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老年病的辨证】

    年纪大的人,往往患有这样或那样的老年病。其实,这很正常。别说是人,就是一部机器,也难免出现大大小小的毛病。你想想,身上的各个器官或组织,数十年间它们为你忠心耿耿地服务,不管你走南闯北,还是风里雨里,它们曾为你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随着你渐渐地老去,这些尽职尽责、忠实可靠的部件,能不磨损、不老化吗?

    你的眼睛,年轻时既可远观,也可近睹,真可用明察秋毫来形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变花了,看东西模糊了,有时与人走个面对面还辨认不清男女老幼。也好,这样就可以我行我素,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了。

    你的耳朵,年轻时能听八方、辨声色,哪怕是昆虫爬行、树叶落地,都能在你的耳膜上产生振动。而随着你的老去,它也变得疲惫不堪,不再那么灵敏了;即使雷鸣炮轰,也不会引起你的注意。也好,这样你可以少听些闲言碎语,不再受外界喧嚣的干扰,心灵能得到更多的静谧。

    你的颈椎、腰椎,年轻时可伸可屈,可直可弯,游刃有余,不论登高下坡,还是负重远行,都是那么挺拔有力,似乎不知疲倦。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也疏松了,椎体移位了,椎间盘突出了,过去的那种坚强和力度,一去不复返了。也好,从此举手投足你就会变得温文尔雅,活像一个绅士,见人也不必再点头哈腰了。

    这说的是笑话,但其中也不乏借鉴意义。事物都有两面性,老人失去了可爱的容貌,失去了许多能力,可未必一无是处。起码你的阅历、经验是丰富的,知道了许多道理,看透了许多事物,心地应当是坦荡的;你肩负的重担已经卸去,不必再四处奔波、忙忙碌碌,可以静享生活,安度晚年。难道这还不是福气吗?

    【老年人弱点四题】

    在性情脾气等方面,老年人有许多长处,如安详、稳重、慈祥、和气等,这都是让人喜欢和尊重的因素。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有的人变老了以后,却不自觉地增加了一些令人不快、与己无益的弱点。

    一、爱唠叨唠叨,又叫絮叨,就是翻来覆去地说起来没完没了。尤其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别人不以为然,而有些老人却把它看得比天大,所以就犯了唠叨的毛病。

    此“病”固然算不上大病、重病,但常常会讨人嫌、招人烦,同时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犯此毛病者常常与自以为是有关。在某些行为和事情上,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应听从、服从自己,如果别人不能言听计从,于是他就唠叨了起来。殊不知,你的认识或经验有的已经时过境迁,你的“认为”不一定正确。再说,既然自己不能亲力亲为了,就应当相信别人,别人做的不一定比你差。退一步说,即使差点,甚至很差,又有什么要紧呢?

    一、喜欢怀旧许多老年人不厌其烦地念叨过去,总想着早已逝去的美好时光和亮丽的昨天:过去的人如何如何纯朴,过去的事如何如何好办,过去的天空多么多么蓝,过去的大地多么多么绿……相比之下,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抱怨:现在的社会多么糟糕,年轻人多么不守规矩……岂不知,这种拿过去的某些优越性与现在的某些不足相比的做法,是对美好现实的视而不见,对满目疮痍的过去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深深地沉湎于过去,无异于躲在黑暗中不愿见到阳光,无异于在前进的道路上挖陷阱。有句话说得更直接:这实际上是想提早为自己举行葬礼。

    要高高兴兴地生活在今天,并不断憧憬更加美好的明天。

    因为回头看既没有出路,也没有希望,更找不到快乐。

    三、过于正经人老了,体力不如从前,精力相对不足,活力也不同程度地减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决不能认为老了就应该刻板、呆滞、死气沉沉;也决不能因为看到哪个老人活跃些,就认为是不正常,更不能给人家扣上“疯子”或“老不正经”的帽子。

    老年人应该活得轻松些、潇洒些。幽默、诙谐,有时甚至有点淘气,是对抗衰老的有力武器;爱开玩笑、说说笑笑是活力旺盛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整天满脸严肃,不苟言笑,信奉清教徒和一本正经的生活。这样的人不仅自己没有快乐,也会使别人感到局促不安。

    老年人要正经,但不可过于正经。有时适度地“疯狂”一下、宣泄一下,在不“逾矩”、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不仅是可以的、必要的,而且对身心健康也会大有裨益。

    四、拨弄是非拨弄是非,俗称“嚼舌头”,就是在人背后说三道四、说长论短;但说长的时候少,重点是议论人的短处。这样的人,往住在张三面前说李四,在李四面前说张三;今天跟你说别人的坏话,明天又跟别人说你的坏话。如此颠来倒去,事情本来是简单的,让他这么一拨弄,立刻就变得复杂了起来;水本来是清澈的,让他这么一搅和,立刻就变得混浊了;人际关系本来是清纯的,让他这么一拉扯,立刻就变成了“垃圾堆”。所以,这种拨弄是非的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肯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破坏者。

    拨弄是非的人其本质不一定多么坏,说别人的坏话不一定就是出于仇恨。因为这是他的习惯,不说别人就难受,所以让他改也难。

    【可贵的自控力】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能否保持心理平衡,是衡量一个人心智高下的重要标志,是考验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坚强、自我控制能力是否强大的砝码。比如球类比赛,不论篮球还是足球,有的球队相对水平很高,但由于受到一次不公平的错判或误判,运动员的情绪便发生了巨大波动。于是他们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行为失去了控制,全都乱了阵脚,导致形势急转直下,结果一败涂地。

    其实人也是如此。有的老者晚年突然遭遇一次不幸的变故,如丧偶、失去亲人、上当受骗或其他难以预料的打击,结果精神崩溃、一蹶不振,致使身体也垮下去;但有些老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却能勇敢面对,理性处之,使阴影慢慢淡化消失,生活很快就恢复平静,安之若素。人的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关键就看你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心智是否坚强。

    /、心“人格分裂症”有的老者时常流露出一种不大不小的心理障碍,即“恨人有,笑人无”。这种“恨”与“笑”还够不上道德问题,而是一种明显的心理性疾病。如果要为之命个名的话,那就是“人格分裂症”,也叫“双重人格症”。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看到人家富有,别人比自己强,他的心里就难受,不平衡。于是就臆想出各种理由,说人家走的路子不正当,手段是非法的,东西是肮脏的……说人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但就是不反省自己的不足,不检点自身的缺点。反过来,当他看到他有人无,他比别人强的时候,却又沾沾自喜,讥笑人家,说人家如何如何笨拙,如何如何无知无能,甚至加以诋毁和鄙视。

    医治这种心理疾病的处方很简单,那就是:首先不要人比人,人比人往往就会“气死人”;要承认人的差异,承认人的能力有大小,环境条件千差万别,水平也绝不会是一样的。再就是要摈弃偏见、嫉妒和猜忌,用客观、善意的眼光看待别人。

    【气量与报复】

    一个气量大度的人,肯定是宽容的、厚道的、豁达的,一些不良风气和行为,也影响和改变不了他;即使受到委屈和不公,他也不会产生报复之心。这正如将一滴墨水放人大小不同的容器里一样:如果放在一杯水里,这杯水立马就会变成黑的;放入一桶水里,这桶水的颜色会略有改变;如果放人一池水或大江、大海里,那么江与海的颜色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

    为什么?这就是“量”大的好处。

    一个气量小的人受不了一点委屈。一旦遭遇到不公平或不正义的事,就忍不下、受不了,感到非常委屈,恨不得立刻就要给对方以反击,进行报复。其结果必然是将矛盾激化,闹出更大的乱子。同样的不公或委屈落到一个气量大的人身上,他就会将其容而纳之,或消而融之,其结果于人于己都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可见气量是多么重要!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气量大起来呢?愚以为首先要有广博的见识。经多见广,心地就会宽阔些;心地宽阔了,气量就会相对大些。再就是要有仁慈之心。试想,如果你至亲至爱的人冒犯了你,你能报复吗?我想你是不会的。那为什么别人冒犯了你,你就非报复不可呢?原因就在于对别人缺乏仁爱之心。如果有了仁爱之心,便会有“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博大胸怀。三是要认真辨析别人冒犯你的具体原因,尤其要找找自身的原因;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求精准地化解矛盾。

    【“常欲小劳”好处多】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倡“常欲小劳”,这对老者来说尤为重要。有些老年人,或由于晚辈孝顺,或由他人代替,怕累着,便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劳动;有的甚至连轻微的家务也放下了,享起了清福。岂不知,这对老年人的健康并没有好处。

    美国人体运动学教授摩尔豪斯经长期实验证明,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只要几分钟不运动,血液循环就会减缓,心、脑得到的氧气和营养就会明显减少,思维也会迟钝。因此,一个只要还能动的人,就不要长时间躺着或坐着,应当积极地动起来。老年人体力衰弱,干不了重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侍弄一下花草,喂喂小动物,或有规律地做做健身运动,对延年益寿都是大有好处的。

    有位心理学家说:“你看地平线上的月亮,跟看头顶上的月亮,会觉得不一样大。你躺着想一件事,跟站着想一件事,也会不同。”呆呆地躺着或坐着,时间长了会有郁闷感、压抑感;动起来,或干点什么,起码能冲淡和转移一些不良情绪。

    “小劳”“动起来”,指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用“小劳”和适当的活动排遣惆怅,对抗慵懒和无能为力。同时还要坚持,做到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你的晚年生活就会充实起来,精神就会振奋起来。

    【管住嘴】

    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一条原则是“管住嘴,迈开腿”,说的是要节制饮食,加强运动。我这里的“管住嘴”的含义与吃无关,而是指说话的问题。

    有的人很爱说,很能说。说的本身不是毛病,关键在于说什么,该不该说。该说的可以说,而有些不该说的你也一股脑儿地说出来,就不能说不是毛病了。

    有的人喜欢说闲话,传播闲话,尤其喜欢传播有关他人是非的闲话,这就难免有搬弄是非之嫌。还有的人喜欢拿一些道听途说的闲话反复把玩,有时还加一点油,添一点醋,使之更加“鲜活”,更加“有滋有味”,然后四处推销,来一个“一传十、十传百”的叠加效应,闹得沸沸扬扬。更有甚者,不辞辛苦地到处寻觅闲话中的原型人物,以此当作珍贵的“礼物”,以好心好意的姿态无偿“赠送”给对方,便使闲话来了个“物归原主”。无疑这就是挑拨。

    对某些人来说,这种“搬弄”和“挑拨”也许是无意的,但其危害却是客观的、现实的、不容忽视的。老年人岁月无多,能力日渐式微,烦琐的事务日渐减少,也该到“闲谈莫论人非”的时候了。

    【心理与生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的心理与生理状况休戚相关,其密切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其思想观念就会悲观沉沦,情绪就会萎靡不振,兴趣爱好也会大大淡漠。在这种心理障碍的不良作用下,有的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如头晕、头痛、内分泌紊乱、肠胃不适等,严重的甚至可直接导致心肌梗死或中风,令人十分痛心。

    这就是说,疾病不仅仅是由于被病菌、病毒感染或机体组织自身变异或不调引起的,心理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心理不健康,产生了障碍,身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本来没有病就可能会染上病,小病可能会变成大病,大病甚至可能恶化而危及生命。故有的人被气死,有的人被吓死,此说并非危言耸听。

    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吃什么或喝什么。至于怎样才能使自己心理健康,在其他篇目中已经讲过多次,不外乎培养广泛的兴趣,参加力所能及的运动或劳作,多与别人交流等。

    冤、怨二气是为毒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老人总以为自己是“冤大头”,甚至充当了一辈子“冤大头”;一生虽未遭遇到大的冤情冤案,但出了不少冤枉力,吃了不少冤枉亏,花了不少冤枉钱,生了不少冤枉气,最终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直到如今依然感到委屈得慌,长期生活在冤气之中。再一种就是没完没了地抱怨:怨社会不平,怨领导有私心,怨他人不讲理,怨儿女不孝顺,怨朋友无情无义……总之,口中是怨言,心中是怨气,将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完全归咎于客观,唯独不能扪心自问,不做自我反省。

    不言而喻,这两种人的生活肯定是很累很苦的,很不自在。俗话说得好:“智者有过修身,愚者有过怨他人。”不管冤气还是怨气,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都是生发于自己的内心,指向的目标却是外界——总以为冤屈的制造者是外力,怨恨的对象是他人,自身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充气囊、出气筒。须知,这“气囊”“气筒”的滋味确是不好受的,受害也是最为深重的。

    近代民间教育家、伦理道德宣传家王凤仪说“怨人是苦海”,“含冤活受罪”,越是含冤怨人,心里就越难过,到头来不是生病,就是招祸。冤、怨的气本身就是毒,一旦积存于心,就等于服下了毒药。因此,凡有冤、怨二气的老者,一定要想方设法排遣之、化解之,使它不要成为自己的宿敌。

    冤、怨二气属于心病,心病须由心来治。也就是说,医治心病的方法也只能从心理上着手,别无其他良药。首先自己要当好“反光镜”,而不是当“手电筒”,要多烛照自己、检点自己,多“聚灵”、少“敛脏”,不要将过多的“火力”投向他人。再就是要学会“转移法”,当冤、怨二气发作时,你就或去劳作运动,或找亲友交谈娱乐,利用各种方式将注意力转移出去,也就是常说的消消气。三是虚静清心,做到心理清零,亦即将过去的一切不愉快统统抛却或忘记,让生活来一个“擦了桌子另上菜”,当一个新时期的快乐老人。

    上一组:《人生哲言》七字经典语录 下一组:老年人最佳的生活态度,生活感悟句子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