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生活开心辞典-心态决定状态

    发布时间:2019-11-26 点击:

    生活开心辞典-心态决定状态

    【爱与喜欢】

    我们常常把喜欢误以为是爱。

    那么,到底什么是喜欢,什么又是爱呢?

    让我们从心态的角度来进行区分。

    所谓“喜欢”,就是你符合我的标准我就喜欢你。你的长相、身材、做法刚好符合我的标准,所以我喜欢。如果有一天你年老色衰了,你的做法改变了,我就不再喜欢。

    而“爱”,不是关于自己的标准,而是关于对方的需要。比如我们说特蕾莎修女是一个平凡而有大爱的人,她在加尔各答的街上照顾那些麻风病人,她是爱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喜欢麻风病。

    爱不是占有,不是依赖,不是交换。

    爱是关于对方的。

    喜欢是关于自己。

    当分辨不清是爱还是喜欢的时候,可以自问一句:我的爱使对方快乐吗?

    据说,这是检验是否真爱的唯一标准。

    【笨】

    笨:竹+本。

    竹,其表日篦,其里日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广雅·释草》)意思就是说:竹子的表皮是篦,里面白的部分是笨。“笨”这个字最早是来形容竹子结构的,因为竹子的中间是空的,所以后来人形容没有知识学问的人为“笨”。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笨”字为什么是“竹字头”了。

    而下面是一个“本”字,我的理解,“本”的含义就是“安守本分”。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可谓够“笨”。然而,这个“笨”人却赢得了很多“精”人得不到的爱情、幸福、金钱和荣誉。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追打而锻炼出一双“飞毛腿”,(http:// . )在一次与同学的追打过程中,他偶然跑进了学校的橄榄球场,并在此后成了橄榄球巨星。

    大学毕业后,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撒腿就跑。直到跑到了一条河边时,他才猛地想起自己的好朋友布巴还没跑出来,于是他又奋不顾身地跑回去救布巴,同时还救起了许多同伴。战争结束后,阿甘因负伤救了战友而成为受到约翰逊总统接见的英雄。

    在一次反战集会上,阿甘遇见了珍妮,自此阿甘一直爱着珍妮,后来阿甘和珍妮相爱并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因为阿甘和朋友有约定,偶然成了捕虾船船长发了大财,成为了百万富翁。

    阿甘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坚守自己的本分。为什么一个这么“笨”的人能获得事业爱情双丰收呢?就因为他安守本分,拥有一个单纯、正直没有邪念的头脑。

    我们都知道“憨人有憨福”的说法,这句话告诉我们,笨未必是坏事。

    【厂】

    “厂”的繁体字是“廠”。

    简体字省掉了繁体字原有内核部分的“敞”字。

    这个字的构造表明:“厂”若不“尚文”,就徒有一具空壳。

    如果不仅指工厂,而是引申到所有企业,那么我们可以说,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不崇尚文化,就只是商业机器。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说明了文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海尔收购红星洗衣机厂后,首先派到厂里去的不是财务官,而是文化官。海尔的秘诀,是用海尔的文化激活红星洗衣机厂这条休克鱼。

    通常一开始创业时,很多人靠个人的打拼杀出一条血路,获得成功。随着企业发展,规模扩大,逐渐建立管理系统。但企业做大了,仅有硬性的系统也不足够,还要有软性的竞争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指墙上有一些漂亮的标语、定期办黑板报及组织员工外出旅游、聚餐,等等,文化更是一种氛围、一种共同的习惯。

    正如《鱼》(斯蒂芬·伦丁,哈里·保罗,约翰·克里斯坦森著)这本书里描述的西雅图的派克鱼市场一样,对那里的员工而言,上班是一种享受,因为在那里不仅每个人自己开心,同时也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又如星巴克,它从来不花一分钱做广告,而是把省下的广告费用在员工福利和培训上面。员工在这里可以学到关于咖啡的知识,还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咖啡文化,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被雇佣的员工,他们被称为“合作伙伴”……星巴克的高层写了一本关于星巴克的书,名字就叫《一切与咖啡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呢?与咖啡文化有关,与人心有关。

    这些文化也许无形,但你完全能感受到,正如一去到派克鱼市场,你就能体验到那份快乐和激情一样。

    我常问很多做老板的:“员工要什么?”他们往往很快就回答:“钱。”

    真的是这样吗?

    钱是重要的,钱是基础,但仅有钱是不够的。

    物质的激励是有限的。

    文化的激励是无限的。

    物质的激励是有限的。

    文化的激励是无限的。

    【承诺】

    中国的文字表达非常精准。

    “诺”代表诺言、宣言,而“承”则代表承担、行动。

    “承诺”的意思就是:口头上有了诺言,要用行动来承担、兑现。

    有两种关于承诺的误区。

    一种是只“诺”不“承”,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常说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号王子”、“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指的就是这类人。只“诺”不“承”的后果是说话不算,没有诚信,没有做人的品牌。

    而另外一个字也跟承诺有关——悦:兑现了内心的承诺,你就会感觉到由衷的喜悦。

    另一种人则刚好相反,只“承”不“诺”。只做不说,或者做了再说。这种人表面看似谦虚低调,其实不然。没有“诺”,没有宣言、没有靶子,别人根本不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无从挑战和检视。

    只“承”不“诺”,其实是心态上过于安全和保守,缺乏挑战性!

    承诺是金。

    承诺重如山。

    承诺不仅是向世界的宣言,更是一份自我要求!

    真正的承诺,是既“诺”也“承”。

    既重视自己的宣言和品牌,也有冒险的勇气!

    【创新】

    据调查,2010年最有价值的企业品牌是苹果!

    苹果有价值,就是因为它的不断创新,不断的创新让这个品牌几乎成为潮流的代名词!苹果的领头人乔布斯说:“创新来自于那些产生了新想法或者解决了难题之后,无论多晚都要彼此打电话的人。”

    显然,对于乔布斯而言,创新是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

    创新的重要性谁都知道,甚至有人说:不创新,就等死。

    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心智模式的突破。

    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要先在内在产生新的想法,才会带来外在的新行为和新成果。正如吸引力法则所说的,我们要在外面创造出来的图像,先要在我们的内心中创造出来。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的情况仍然值得关注。(来源 一品句子网)他在这本书的第十章开门见山地写道:“在管理的过程中,许多好的构想往往未有机会付诸实施……这不是根源于企图心太弱、意志力不够坚强,或缺乏系统思考,而是来自‘心智模式’。”更确切地说,新的想法无法付出实施,常是因为它和人们深植心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和行为相抵触。

    张瑞敏在总结企业管理的经验时说:“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观念改变。”

    所以,要创新,先创心。

    “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这是李宁的一句广告词。

    当然,旧地图自有旧地图的价值,起码它能帮助我们指引旧大陆。

    然而,要找到新大陆,就要在我们心中开始去描绘一张新的地图!

    臭:自大多一点。

    最臭的不是外在的气味,而是脾气,所谓“臭脾气”是也。

    外在的气味容易躲得过,内在的脾气不易放得下。

    臭脾气往往来源于自大的想法:老子天下第一。

    而狂妄自大是因为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有偏差。如果真正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反而可以变得谦逊。

    有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有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父亲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里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因为他家里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都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你绝对可以很“自大”!因为,每-人确实是很大的,不过真正应该“大”起来的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每个人的气量和胸怀。

    【错(一)】

    “错”——一个“昔”和一个“金”,也就是“昔日的金子”。

    “昔”字代表错是属于往昔的。过去的就过去了,后悔与难受都没有用,不用为过去的错而惩罚今天。圣雄甘地说:“如果不包括犯错误的自由,那么,自由就不值得拥有。”

    而“金”字则代表我们所犯的“错”里包含着金子,“错”自有“错”的价值。最简单的例子——错币最值钱。

    有一位化学家想找一种新材料,用几百种材料实验都没成功。别人替他惋惜说:“你做了这么多实验都没有成功,全都白费了,真可惜。”他却说:“我没有白费,起码我知道了几百种行不通的道路,以后就不用再走这些路了。”

    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有一次着火烧起来了,因火势太大无法扑救,大家都很难过。爱迪生望着燃烧的大火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旁边的人以为他在火灾的重大损失面前受不了,疯了。没想到爱迪生对大家说:“这把火烧得太好了,它烧了我全部的错。”此后没过多久,爱迪生就发明了留声机。

    其实,错是对的调校点,是让我们朝着对调整的一个参照物。

    害怕犯错的人是弱者——因为不敢尝试而失去机会,实际上也是一种看不见的错。

    敢于犯错的人是勇者——第一次犯错不是错,是勇敢。这时,错是探索的代价。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犯错甚至鼓励犯错,就是鼓励探索、鼓励创新。所以,有人甚至说:人不犯错就不可爱。

    重复犯错的人是愚者——重复犯错才是真正的错,说明犯错者没有汲取教训,没有反省能力。

    在错中学习的人是智者——学习让原来的错焕发出自己的价值,学习让每一次错都成为对的投资。

    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当然好。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关键不在错,而在于我们每次交完“错”的学费后是否真正毕业。

    【错(二)】

    有这样一首诗,写出人与错的关系。

    我走在街道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我掉进了深洞。

    我迷失……我彷徨,这不是我的错。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回到地面上。

    我走在街道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我没看见——我假装。

    我再次掉进了深洞。

    我无法相信竟到达同一地方,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回到地面上。

    我走在街道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我看见它在那里。

    我又掉进了深洞,这是习惯的力量。

    我知道我在何方,我张开双眼——这是我的错。

    我很快就回到地面上。

    我走在街道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我绕过它走向前方。

    我走在另一条街道上。

    按照我的理解,主人翁在诗的第一段是在否定自己的错,第二段里对自己的错是不服气,第三段开始承认自己的错,第四段有意识地躲开错,第五段讲从错中真正学习,懂得了要走上新的道路。

    想一想,你跟错的关系又是如何的?你现在正处于哪一段呢?

    【错(三)】

    害怕犯错是最大的错误。

    “敢去做就是好事,你现在缺少的只不过是经验。”领导鼓励一位新员工说,“因为,害怕犯错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害怕犯错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安全的环境里面,不愿冒险。

    “做多错多,能够不做最好不做,或者尽量少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诸如此类的话语就是害怕犯错的具体表现。甚至,这些话语渐渐演变为一些人的处事态度。

    这样的结果是失去锐气、创意和活力,心态保守,不敢去尝试新事物。

    事实上,从不犯错的人是没有的,从不犯错的人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犯错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自我反省、自我学习的好机会。正如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的:“我们允许下属犯错误,如果那个人在几次犯错误之后变得‘茁壮’了,那对公司是很有价值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犯错是在交那笔不得不交的学费。

    当然,别怕犯错也不是说可以永远犯错,更不应该犯同样的错。

    我们允许交学费,但也不能光教学费不毕业。

    人们习惯于为成功者献上鲜花和掌声,但在很多时候,如何对待失败者,往往会决定一个团队或者一个企业的成败。

    总之,拥有正确的态度,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错误的关系,就能够超越错与对的二元对立去做事、去成功。

    【道理】

    道理道理,“道”在前,“理”在后。

    有一次,有一位男士滔滔不绝地发表了一大通演讲,自我感觉不错。没想到演讲结束时他的一个朋友给他指出:“你讲了很多‘理’,但并没有明白‘道’。”

    这是常见的情况。有人理很多,但并不能印证。所谓“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或者“说就一大套,实际做不到”。

    所以有人指出:“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俗语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理是行走江湖的保障。

    俗语又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这种情况下,武力更能决定话语权。

    俗话还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时候财力好像又比“理”更有效。

    所以,讲理还要看对象,看场合。

    所以,除了有道理还要有实力。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实力会支持你的道理更加掷地有声!

    这个时代有很多能讲道理的聪明人,演讲大师已经可以批量生产。

    可有时候,“理”讲得越多,离“道”反而越远了。

    所谓,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以理透事,理透而事未必透。

    以事透理,事做到则所有的道理尽在其中。

    【董事与理事】

    几年前,我在深圳为一个朋友的企业举行了一次团队心态方面的内训。

    在训练的第三天,有一个从未发过言的学员站起来,跟大家分享他对管理企业的看法。

    他说:“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把人的职务分成两种,一种是‘董事’,也就是那些靠智慧吃饭的人;而另一种是‘理事’,就是我们这种,是每天打理事情的。有一次我听一位同事说他想做董事,其实就是说想当老板。而我现在也不是董事,所以不算成功。‘董事’换句话说就是‘懂事’,我们这次学习我觉得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懂事,懂得别人的心,懂得自己的心,这是我的体会。如何才能做到懂事呢?我觉得首先要有感恩的心态。”

    他的分享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我未必完全赞同他所有的看法,比如他认为只有当了老板才算成功,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不同的标准。

    不过,他的说法也是一个很新颖的角度,让我们去思考企业领导真正重要的事情——不仅忙于每天处理琐事,更有要经营人心的智慧。

    这才算真正懂事。

    【懂(一)】

    人要享谁的福,就要明白谁白道。

    【——王凤仪】

    懂——首先要用心,将心比心才能懂得另一颗心,所以“懂”字是“竖心”旁。

    “懂”右边的草字头代表一些杂草,也就是一些干扰。这些干扰是什么呢?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判断、标准。

    而草字头下面是“重”,也就是说事物的重点埋藏在杂草下。

    在一次训练中,我曾经跟一位母亲对话,这个母亲说他很爱儿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儿子很逆反,不听她的话。我给了她一个回应:“你很爱他,但并不懂他。”

    无独有偶,某次看电视时,屏幕上的一位心理学家在分析一个总是离家出走的孩子时说:“孩子出走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出走。”

    不理解是因为没有读懂对方。

    不懂对方,所以让我们的爱无效。

    爱不等于懂,爱也不能代替懂!

    实际上,懂对方比爱和恨都更重要。《孙子兵法》中早就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用心。

    拨开我们自以为是、自我设限的杂草,才能抓住事物的重点,真正地“懂”。

    【幢(二)】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兔子在湖面钓鱼,一连三天都没有收获。第三天当兔子收起钓竿准备离开的时候,湖面上蹦起一条鱼来。

    这条鱼很愤怒地骂兔子:“你这个小兔崽子,下次你再用胡萝卜作诱饵,看我不扁死你!”

    俗话说:此人之肉,彼人之毒。

    你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但自问一下,有多少时候我们在做用胡萝卜钓鱼的事呢?

    【云南的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另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个商场销售员,看到一位老太太来到商场看了看冰箱。于是就很热情地跟老太太介绍某款冰箱的性能、价格、用电情况等,讲了很多好处,还说最近这款冰箱搞活动有优惠。结果等他滔滔不绝地介绍完之后,老太太说:“对不起,我是来买洗衣机的。”

    网络上看到苏芩写的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懂比爱,更难做到。

    所以,要让那个懂你的人爱你。”

    有一首歌叫《懂你》,在我们说爱对方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我懂他(她)吗?

    【反省(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注意,这句话中“省”的对象是“吾身”。很多人每天也在“省”,不过“省”的对像丕是自立。面是别人,是环境因素。这是互相推诿的根源。

    有一家广东的企业上马了一个新项目,投入近千万,但最后失败了,老总开会让各个部门总结原因。在会议上,各部门主管轮流发言。营销部的主管说:“我们总结过了,不是我们销售部不努力,而是我们的产品生产时定位不准,不受市场的欢迎。”生产部的主管也发言说:“我们也总结了,其实我们的产品有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关键是缺乏好的销售策略。”

    这样的场景或许你很熟悉,表面上好像大家都在总结,其实谁也没有真正学习。这样的总结对下一次做得更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因为谁也没有反省,反而都觉得要改进的是别人。我们可不可以要求别人提升呢?当然可以,只不过这样你自己相对被动,只是活在期待中——如果别人永远不提升,情况就得不到转变。

    作家张晓风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那个名叫“失败”的妈妈,其实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为“反省”的爸爸。

    反省的意思就是,不是归罪于外,而是归因于内。不管环境如何,从我开始,自己做好了,环境也随之被影响。

    【毛泽东在《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中写道:】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正如很多心态训练都强调这个重要主题一样:你是一切的根源。

    反省是一种生活的主宰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方式——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当你自己改变了,或许你会发现,世界也随之改变;当你改变了,或许你会发现,世界根本不需要改变,要改变的可能只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

    你是一切的根源。

    操之在我。

    【反省(二)】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笑话:】

    某人跟朋友说:“昨晚邻居不断来骚扰我,敲我的房门,真不知半夜发什么疯。”朋友就问他:“那时你在干什么呢?睡觉了吗?”

    某人回答说:“不,我正用我心爱的小号吹奏一首乐曲。”

    反省一下,我们有没有在生活中扮演这类小号手呢?

    反省不等于自责、内疚、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反省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有效的总结和学习。

    因为,外在的结果只是我们所作所为的一种反馈。

    《孟子·离娄上》中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这段话翻译为现代的说法就是:“我对别人好而别人却不愿意亲近我,应反省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省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省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还记得孩提时代,当两家孩子发生纠纷、矛盾的时候,常听父母说一句话:会教育的父母首先会管教自己的孩子,不会教育的父母才指责别人。

    老师也说过,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指头指别人,还有三个指头指自己。

    这些话的意思跟孟子的说法是一回事。

    圣人的话一直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反省(三)】

    没有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

    【——苏格拉底】

    我想继续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形容什么是反省。

    就好像我们打网球,如果球被打出界,说明你击球时用力过猛;而打不过网,则说明你把球打得太低了。我们得到的结果只不过是我们行为的反应,我们不能怪罪结果不好,只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效。

    【以此类推——】

    有困难,反映自己能力不足:有麻烦,反映自己方法无效;有犹豫,反映自己胆识不够;有遗憾,反映自己谋略不精;有误会,反映自己沟通不良:有浮躁,反映自己心境不静;有大话,反映自己华而不实;有是非,反映自己口德不好;有争执,反映自己固执己见:有抱怨,反映自己不愿负责;有脾气,反映自己气度不大。

    以上说法是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的现代版。我们生活中所有不理想的结果都是一面可贵的镜子,因为这些结果正好是我们行为的反应,说明自己在某方面有所欠缺,需要进步。

    古人喜欢“如意”,因为,我们渴望环境“如”我们的“意”。

    然而,事与愿违的时候很多。

    所以,你可以等着环境改变来迁就你,或者,你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你可以强求别人来爱你,或者,你也可以把自己变得可爱。

    【饭】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文字很有道理,“饭”字缺了“食”就剩下“反”字。如果老百姓没有饭吃,就要起来造反的,民以食为天嘛。

    这是政治家的思维:重视“吃饭”,就是重视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

    还记得一部由刘德华主演的香港影片《雷诺传》,讲一个在黑白两道叱咤风云的警察的发达史。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影片快结束时,仆人叫老年的雷诺吃饭。雷诺盯着池塘的水面若有所思地说:“这么多年的打拼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吃饭’两个字啊。”

    这是江湖大佬的人生哲学:再复杂的江湖风雨,原来也可以化繁为简地总结成每个人只不过为了满足“活着”的动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是要吃饭的。同时,吃饭也有不同的选择——有人吃荤,有人吃素:有人喜欢独食,有人钟情“饭团”:有人粗茶淡饭,有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自食其力,有人吃人家的嘴短;有人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有人瘦是因为总也吃不饱,有人吃饱是为了有力气减肥;有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人“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有人吃饭为了活着,有人活着就是吃饭。

    从一个“饭”字里,可以看尽冷暖人间的千姿百态。

    从一个“饭”字里,可以看尽冷暖人间的千姿百态。

    【防守与进攻】

    电视剧《亮剑》一开场就有一出精彩的戏:被日军攻击逼迫、处境已经很危险的八路军独立团在团长李云龙的带领下突然打起了反冲锋。

    不要说敌军弄不明白他在搞什么鬼,就连李云龙的下属张大彪刚接到李云龙的进攻命令时也很惊讶地说:“团长,现在是敌人在进攻呀!”

    张大彪的言下之意是:敌人在进攻,我们应该防守才对啊。

    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习惯性的思维逻辑:别人进攻,就等于我应该防守;别人防守,就等于我应该进攻。

    可是李云龙偏偏不按常规出牌。

    他说:“仗打到这份上,我不会别的了,就只会进攻。”——这是典型的以我为主的打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决定是应该防守还是应该进攻的标准,是战斗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怎样选择才能打赢这场仗就怎样选,而不是由对手的做法来决定:是按获取胜利的要求出牌,而不是按照对手的牌路出牌。

    防守与进攻,只是战术上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亮剑,将会亮出战场上打胜仗的气势。

    不会打仗时就意味着不需要按常规来打了,或者说按常规打法来打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也可以创造新的打法了。

    这说明李云龙这个人的心态很开放,灵活而务实,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有时,规则是用来遵守的。

    而另一些时候,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放下】

    在一次训练当中,我跟学员说:“你们来到这里学习不是来收获什么的,而是来放下一些东西的。”

    放下是收获的另一种形式。

    举一些例子:放下懦弱,你就收获勇敢;放下自卑,你就收获自信;放下封闭,你就收获开放;放下冷漠,你就收获热情;放下虚伪,你就收获真诚;放下骄傲,你就收获谦虚。

    放下就是自在。

    放下就是快乐。

    善于比喻的人说:“握紧的手拿不了东西,只有放开双手才能拿到东西。”

    幽默的人说:“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

    智慧的人说:“放得下放不下,到最后全都要放下。”

    然而有人说:“我就是放不下怎么办?”

    那就拿着呗。

    【功劳与苦劳】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这种说法从心态上只是强调我“做了”,而没有关注我是否“做到”。

    有苦劳、没有功劳,代表有行动、没成果,代表行为无效。

    所以,有人针锋相对地提出:“企业只计功劳,不计苦劳。”

    国外也有一句话说:“W。rkHard,W。rkSmart.”意思是“努力工作,有效工作”——努力固然重要,有效更为关键。

    企业只计功劳不计苦劳的说法,其实就是说企业关心的是结果而不是行为,关心的是你做到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这里很有些成王败寇、以成败论英雄的意思。

    企业当然可以抛开一时成败,看得更长远,从而更包容每个个体的表现。

    而对个人来说,从“做了”到“做到”,从“苦劳”转化为“功劳”,正好是可以学习的一课。

    【沟通】

    沟通沟通,“沟”是行为,“通”是结果。一“沟”的目的是要“通”,“沟”而不“通”则表示“沟”得无效。

    沟通这么重要,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沟”而不“通”呢?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我们嘴上说要沟通,其实是在指责对方、要求对方,或者想要说服对方。沟通的障碍,在于双方只想对方听自己的,而不愿意听对方的。

    有时候,沟通变成了吵架,夫妻间的沟通很多属于这种情况。

    吵架其实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只是用了“争吵”的方式来沟通,但起码你还可以知道对方的想法。最糟糕就是连架都不想吵了,双方冷战,没话说了,连沟通的基本渠道都没了。无论怎样,只要有沟通在,感情就还有机会。

    不仅要关注跟他人沟通,更要关注我们如何与自我沟通。很多时候,我们跟外界沟通不好,正是因为我们跟自己没有沟通好。

    想一想,平时我们每天在跟自己沟通什么?

    我行?我不行?

    有可能?没可能?

    坚持?还是放弃?

    面对?还是逃避?

    他人即地狱?还是凡事皆有利于我?

    正是这些内在外在有形无形的沟通,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

    【过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个时空: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过去的事过去了,但人还过不去,所以这一段“过去”还不算真的过去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禅宗案例,大概意思是这样说的:老和尚带小和尚下山。下山之前老和尚交代小和尚男女授受不亲,要小和尚记在心里,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在山下过一条河时,正巧碰到一位女子行动不便,过不了河。老和尚二话不说,就把女子背在背上,送她过了河。小和尚心里一直纳闷,师傅这样做不是破戒了吗?但是又碍于情面不好说破。走了十几里路后,小和尚实在忍不住,就向师傅说出自己的疑虑。老和尚回答他说:“我过完河就把那个女子放下了,没想到你还背在身上,还背了十几里路!”

    小和尚不善变通,不懂得与人方便时无须死守规条。

    其实,小和尚不是把女子背在身上,而是把老和尚的过去背在身上不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扮演小和尚的角色。

    因为,我们常常跟自己或别人的过去纠缠。

    比如:我不能原谅他,因为他过去让我伤透了心;我不能再信任他,因为他过去辜负了我;我不能再跟他合作,因为过去跟他处不好:等等。

    跟过去说再见是一种智慧!

    因为,我们的现在不由我们的过去决定,而由我们的将来决定。

    所以,在情感中历尽沧桑的人说:“去爱,就像从未被伤害过!”

    【和】

    一个“禾”加一个“口”,构成了“和”。

    “禾”,禾苗,延伸来说,泛指粮食;“口”,嘴,口的功能包括吃饭、说话等,这里重点指“吃”。

    有粮食吃,就能和。

    我们纵观中外历史,古代的老百姓造反大多因为没有吃的,活不下去,所以“和”不了了。

    所以,要想“和”,就要让别人有饭吃,有活路。

    我们跟别人“和”不了,是因为我们往往唯我独尊,只看到“我”,而看不到“我”之外的其他人!我一个人赢成了我们共赢最大的障碍。

    你赢他输,他不甘心;你输他赢,你不甘心。只要有人输,就难以言“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不仅跟人,跟自然环境也是如此。消耗无度,杀鸡取卵,后果就是全球变暖!

    和。

    和平。

    和为贵。

    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兴。

    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道理我们明白。然而,真正要想跟别人“和”,就要让别人有出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

    一个“和”字,展开无限活路!

    【患(一)】

    简单地看“患”字,是由一个“串”字加一个“心”字组成的。

    汉字一个中心则为“忠”,两个中心则为“患”。

    如果两个人能达成共识,就会形成一个中心。“患”是两个“中心”叠加在一起,意思就是两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碰在一起就会造成“患”。为什么有“患”?就是两个人的“自我”在交战。

    在一个家庭中、一个企业团队里,或者说在任何合作关系里,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其实就是不同的处事标准聚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因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生活想法、活法。如果每个人只是执著于自我的一套,就会有“患”了。

    夫妻离婚,常常解释说“我们性格不合”,其实人跟人的性格肯定是不同的,至于合还是不合,就看双方能否放下自我,跟对方融合。

    【一位朋友跟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对恋人经过七年的恋爱长跑之后结婚了。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新婚仅七天后他们离婚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选择离婚的原因——两个人只不过因为挤牙膏的方式不同,一个从底部挤,一个从腰部挤,而彼此都看不惯另一个人的方式。

    仅此而已。

    正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

    相爱的时候通常看到的都是对方最好的一面。而相处的时候就是每个人真实自我暴露的时候,是彼此标准与习惯碰撞的时候。如果这时双方不能放下自我去包容对方,就有“患”了。

    爱对方,就要接纳对方的缺点。

    否则,你就要问问自己:你所爱的究竟是对方这个人呢,还是自己的那一套标准?

    【患(二)】

    【哲学家叔本华曾讲过一个寓言故事:】

    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冬天为了取暖而靠在一起。然而因为靠得太近,身上的硬刺就会刺伤对方,于是两只刺猬就分开一点,保持一些距离。不过,隔得太远之后彼此又觉得寒冷,于是又靠在一起。反复这样,它们开始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至于刺伤对方,同时也可以互相取暖。

    这是人际关系的写照。

    “刺”就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我”,在现代汉语中是第一人称代称,但在古代,“我”字最初的含义是一种兵器!

    彼此的自我意识处理不当就会“刀兵相见”给对方造成伤害。

    【无数情感电影中千变万化的情节其实无非就是这样:】

    两个人相处,一会儿患得,一会儿患失;一会儿患有,一会儿患无:一会儿患赢,一会儿患输;一会儿患爱,一会儿患恨;一会儿患生,一会儿患死。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又见不得,离又离不开。

    太强的自我意识使人成为隐形的刺猬,反复探索距离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与别人的自我意识相处。

    从“我”到“我们”,只不过是一字之差,却是人生要学的一堂大课!

    【患(三)】

    在别人遇到好事时,我们常有的反应是: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中彩票的不是我?为什么炒楼赚钱的不是我?

    在自己遇到坏事时,我们常有的反应是: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别人股票赚钱而我的股票套牢?为什么偏偏是我乘坐的航班延误?

    可是,反问一句:为什么好事一定要是你?为什么坏事一定不可以是你?

    凭什么上帝要对你更特别?

    【“我患”无处不在——】

    没钱患穷,有钱怕人偷。

    工资少的盼加薪,工资多的怕交税。

    有人患现在,有人患未来。一个朋友说现在物价飞涨,以后起码要有一千万才可以活得好。

    穷人想要富,富人想更富,更富的人想当官,当官的想当更大的官,更大的官想当皇帝,当皇帝的又想要长生不老。

    真是人生有尽,所患无穷。

    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在这里,“身”是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小我,哪里还有什么忧患呢?

    何时可以止住那个“我”,何时就可以止住“患”。

    何时可以止住那个“我”,何时就可以止住“患”。

    【机会】

    有这样一个定义:机会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当大家都看到的时候,也许这个所谓“机会”的价值就不大了。

    而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需要有远见、勇气和冒险,有时也需要放下短期的利益。

    《工作之乐》作者丹尼斯·威特利说:“悲观者只看机会后面的问题;乐观者却看见问题后面的机会。”

    我们已错过很多的机会——房价没涨时买房的机会、逢低买入时炒股的机会,等等。

    但是不必惋惜已经失去的,否则我们也失去现在拥有的。泰戈尔的诗歌说:当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将失去群星。

    有时,把握机会需要活在当下。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功夫不负有心人。能把握机会是因为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一直在努力地准备着。

    曾经有一家企业进行了一次很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接受采访时,别人问企业的老总:“你们是如何策划出这么成功的营销的?”

    老总回答:“我们不是策划,而是规划。可以说,我们是每一个步骤都计划到,也都做到了,才有这次的成功。”

    李嘉诚说:“我的成功完全不靠运气,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很多人同样经历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时期,只是,李嘉诚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

    所以,机会不在外面,在你的看法里。

    机会不在外面,在你的看法里。

    【加薪与加心】

    有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花边新闻,说是一些大城市的白领们流行着把香港明星李嘉欣的图片设置成电脑桌面。初一看,挺纳闷,好像李嘉欣突然成了白领们的偶像。一深究,才明白其中的玄机。原来,“嘉欣”与“加薪”谐音。白领们的这一举动或是祈祷能得到加薪,或是暗示老板该给自己加薪了。

    想要加薪,无可厚非。问题是电脑上设置一张明星照片恐怕无济于事,否则,直接设置洪金宝的照片不就行了——洪水一样多的金元宝滚滚而来!

    有一个在知名外资企业做高管的朋友跟我分享他是如何教育员工的。他说:“你应该想的不是如何赚老板的钱,而是如何跟老板一起去赚市场的钱。要知道,市场的钱可比老板的钱更多!”

    事实上,很多人没有这样想或这样做。

    正如一本管理书上说的,很多员工每天早上一走到办公室门口心就死了。

    而死心的员工是难以创造卓越的工作成果的,创造不出好的成果,自然难以加薪。

    有人这样总结成功的秘诀: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想的不是自己要赚多少钱,而是客户需要什么的话,你就会成功!

    如果把老板看成是企业内部客户,而且是一个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大客户的话,这句话也可以如此类比: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想到的不是自己要加多少薪水,而是自己能帮老板创造什么的话,你就会成功。

    你的薪水救星其实不是李嘉欣,而是你自己的心!

    你应该想的不是如何赚老板的钱,而是如何跟老板一起赚市场的钱。要知道,市场的钱可比老板的钱更多!

    上一组:金玉良言古今劝世贤言 下一组:开心辞典-心态比能力更重要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