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人生感悟经典句子2017_一品句子

    发布时间:2019-10-24 点击:

    人生感悟经典句子2017_一品句子

    【老人也要持之以恒】

    长在山顶上亭亭玉立的松树,不论春风夏雨还是秋霜冬雪,它都毫无畏惧,总是保持着它那苍翠的本色,幽幽地、年复一年地站在那里。这是何等的定力,何等的静气啊!

    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别的任何人、任何事都干扰不了他,任何诱惑都迷乱不了他。这样的人的定力和静气,也是令人敬佩的。

    门罗是加拿大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主妇。人到中年,已是四个孩子的妈妈,此时她才开始学着认字、写字。她天天学,天天写,从不间断。她说:“我每天对自己的写作页数有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配合写字的活动是每天步行五公里。如果我知道哪一天没有办法走那么多,我必须在其他时间把它补回来。”就这样,至今她已出版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l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2013年在她82岁的时候,她终于登上了文学创作的顶峰,获取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仅有小学学历,通过自己始终不懈的努力,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极具感染力的小说,并成了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作序出版,它填补了我国史学领域里的一项空白,对我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就一般老人而言,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不可能都去学习写作,更不可能都成为作家。但只要认认真真地做点什么,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即使没有什么成果,其过程也必定十分精彩。

    【为边缘化生活高兴】

    有些从工作岗位,尤其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久的人,往往感到很不习惯。权力没有了,单位的事、他人的事远离了,烦琐的事务没有了,人情也似乎淡漠了,于是便产生了失落和被边缘化的感觉。

    在社会名利场上追逐的人,习惯于竞争拼搏的人,自身有一种惯性的力量,突然急刹车难免不适应,内心里还有一股向前冲的欲望。在此情况下,不是听一次课或有人疏导一下就能有效。其转变、适应必须有一个社会角色易位的过程,必须对人生的不同阶段来一次再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时间和实践的磨炼。

    有位退休的政府官员在谈及上老年大学学习绘画时说:“我知道自己画不出什么名堂,成不了画家,只是为了收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一种新的生活。当自己的心思和双手用到构图上,用到涂涂抹抹上,就不会再想别的了。”蜜蜂整天围在花朵上,专心致志地采粉酿蜜;蚯蚓钻人深深的泥土中,为疏松土壤默默地做贡献。它们都是潜心务实的高手,都是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榜样。

    年纪大了被社会边缘化是一种正常现象。太阳不会老在中天,月亮总会有圆有缺,人哪能老是处在社会的主流之中呢?

    被边缘化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应当成为老年人的自觉。不仅在社会上要主动处于边缘位置,在家庭中的支配权上也应逐渐让位。

    老年人被边缘化不仅不可怕,而且是超脱、自由自在的必要条件,是享受甜蜜静妙人生好时光的开始。不应为被边缘化而牢骚,而应当为边缘化生活而高兴。

    【不可后悔的三件事】

    青年人喜欢向前看,老年人喜欢向后看,这是人生的规律。向后看,就是回忆往事。

    老年人虽然大都喜欢回忆往事,但由于经历和性格不同,回忆的内容自然也大相径庭:有的人愿提“当年”,有的人不忘“走麦城”,有的人喜欢回味过往的甜蜜,有的人常常反刍昔日的苦楚……不管回忆什么,最好不要再揭过去的伤疤,不要停留在对过去的后悔中。

    不能后悔出身。出身不仅指家庭、父母,同时也包括童年、乡土与恋情。你没有生在富贵之家、书香门第,那不是人能决定的;家庭父母未能给你荫泽呵护,那多是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后悔有啥用?应该懂得,父母给了你一条命,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这就是莫大的善缘福缘,后来的路只能靠自己走。

    不能后悔工作、经历。人之所以做了那份工作,从事了自己的事业,那都是逢缘而成,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事业、工作是什么?是你跻身社会的位置,是你的饭碗,是你人生之旅所乘坐的车和船,同时也是回报社会的平台。悔恨不该当初,懊丧耽误了年华,自怜生不逢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味的、多余的。你已经努力地工作过了,而且从中获得了享受和快乐,这不就是福气吗?经历了不就是财富吗?

    不能后悔机遇。什么是机遇?机遇如流水,如阵风,如浮云,如闪电,不知何时来,从何而来,又往往稍纵即逝。本来它就是很难抓得住的东西,没有抓住的又何止是你呢!上帝在你前进的路上筑了一堵墙,不是又给你开了一扇门么!已经到了该歇脚、该笑的时候了,何必再去后悔呢!

    一个诚实笃定的人,一个注重当下的老者,对已经过去的任何事,都应是淡定的、无怨无悔的。

    【年老要有三不怕】

    有些老年人顾虑多端,谈起话来常常流露出说不尽的怕。

    人老了,各种能力大大减退,有些怕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理解的,有些怕是不必要的。

    一怕年龄大。其实年龄大是好事,是福气。没有福气的人哪有长寿的?这不正说明你是人生道路上的大赢家么?旧时,在高寿老人的门上常贴有这样一副对联:“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人活着,比松树存活的难度大得多,坎坎坷坷数十年,能够顺利地活到今天,这是多么不容易、多么令人庆幸的事啊!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还恐惧起来了呢?有一点是切不可忘记的,那就是感恩。没有一个好的社会,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没有亲朋好友的关爱,能行吗?这些关爱是我们依然健康生活的原因,也是我们继续美好生活的强大保证。所以,为什么要怕年龄大呢?

    二怕难自理。有的老人说,现在我还能行动,可未来不能动了怎么办?有的说,眼下自己还能缝缝补补,未来看不见了怎么办?还有的说,目前生活还能自理,未来失去了能力怎么办?……总之,未来不可知,预先早怕下。可是这种“预怕”有什么用呢?纯属多余。每个人都有三样东西,这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三样东西中,过去不可挽回,未来还不知啥样,能够掌握控制的只有现在,而且现在还在渐渐逝去中。好好地珍惜现在,把功夫用在当下的生活上,这是每位老人部应当做好的。至于未来,“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必去想那些除了伤害毫无用途的东西。

    三怕无人陪。人是群居动物:青少年喜欢结伙,中年人喜欢聚群,老年人喜欢扎堆,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孤独也有十分可贵之处,那就是可以清心,可以守神,可以静养。故对老人而言,孤独是非常必要的。古之圣人多属孤独者,成绩卓越的作家、画家、医学家、养生学家,乃至释道之家的大师,无不都是孤独者。孤独之独,是独立、独有、独享,是心灵与生命充盈的过程,是反思、反观、反省的好机会。所以,孤独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必要的、可亲可爱的。

    【学会精神享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就是高洁精神的可贵。不追名逐利,把金钱物质看得淡一些,头脑清醒了,自然就能领略人生的真谛。能够守住心中的宁静,让心境平静如水,自然就能有豁达的胸襟,也不会被眼前的区区小利遮蔽了视野。倘能修炼到“明志”“致远”了,大抵就算升华到了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了。当然,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退一步,再看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虽然失去了荣华富贵,过着“箪瓢屡空”的清贫日子,但他的心再也不用被束缚在那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之中,回归到了平静与自由中。能在山野放歌,在园林小憩,在茅舍中独斟,在悠闲中寻乐,这是何等的精神享受,何等清纯的人生啊!

    精神享受无须多高的代价和成本,只要愿意宁静,守住宁静,让自己的心灵洁净一些,就可以获得长久而又真正的快乐。

    或许有人说,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早已变成了一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商品社会。人们聚在一起,不是谈论钱多钱少,就是议论房子、车子,心灵怎么能得到宁静呢,哪里还谈得上精神享受呢!诚然如此,但那毕竟是年轻人的事。对七老八十的人来说,还有什么能诱惑得了呢!

    即使达不到诸葛亮、陶渊明所说的那种境界,抽点时间读读书,与睿智之人静静地交流一番,用他们的思想光芒照耀一下心田,同样可以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到远处名胜去旅游,到近处山林散散步,将自己融人大自然之中,不同样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吗?

    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明月冬有雪。精神盛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能不能自己解放自己,让自己的心纯净明彻起来。

    【信任是一种能力】

    2013年初,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中曾出现过这样一组镜头:一个小伙子在街上扶起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不仅不表示感谢,而且反诬小伙子骑自行车将她撞倒,致使其双腿动不得。后经多名目击者证实,警察又回放了路口探头的录像,完全可以证明小伙子是清白的,老太太是诬陷、讹诈。当记者问小伙子: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还敢伸出援手救人吗?小伙子爽快地回答:“我肯定还会施救,因为这是良知的驱使。”啊,这是多好的回答!

    由此可见,信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就是对自己信任的一种延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值得信任的人和事,只要你信任,就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放弃了信任。一个心理健康、有良知的人,往往会模糊处理问题,只要能把握大势,符合常情,就会选择信任,勇敢地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而心理不健康、多有猜忌的人,则会过分看重那些没有把握的极小一部分的可能性,患得患失,迟疑不决。

    “人之初,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信任,因为每个人的自然倾向都是愿意被社会主流所接纳、愿意与人为善的。

    换言之,就是说每个人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反道德、没良心的事情。至于那些极少数“性本恶”的人的极端行为,并不意味着人性的没落,也不能成为对每个人都要严加提防的理由。

    社会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信任,人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信任。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不能“一人被蛇咬,人人怕草绳”。所以,还是要信任社会,信任大多数,从信任中获得人格上的滋养和提升,从信任中体悟生活的快乐。

    【天上不会掉馅饼】

    凡是经常钓鱼的人都知道:鱼儿刚刚咬钩时,不要立即挑竿起线,因为鱼儿从咬钩到将整个鱼钩吞下去、扎结实要有个过程。通常鱼儿被鱼钩刺痛之后,它会拼命地挣扎;越挣扎鱼钩就扎得越深、越紧,这样,它就再也无法挣脱掉了。人们莫以为只有鱼儿如此愚蠢,其实有些人也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比那些上了钩的鱼儿更傻,其下场也好不哪里去。

    只要是一个活着、有需求的人,不管年龄大小、经验多少,或多或少总会有趋利的思想和行为,总爱占便宜,总希望“天上能够掉下馅饼来”。岂不知,这种趋利的思想和行为,就如同人生中的鱼,也正是那些大搞坑蒙拐骗之类的人寻找的目标。你的趋利思想和行为一旦被他们发现了,并一不小心上了他们的“钩”,不仅会侵害到你的利益,而且会伤害到你的心灵。之后,你就会不断地负痛挣扎,其结果就是痛苦叠加,最后直至毁掉美好的人生。

    人的贪欲,过多的非分之想,佛家称之为“业障”,属于心理障碍。医治心病只能从养心育怡着手,把心放得大一些,多往心里充实一些积极而又健康的生活内容;要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远离诱惑,不要贪图便宜,用正面的力量把那些沉积在心底的不良私念和欲望挤出去,使心胸坦荡些、阳光些,方可避免误吞“鱼钩”的错误。

    【时间的辩证】

    时间是什么?商人说时间是金钱,官员说时间是升迁,常人说时间是生命……由此可见,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并不是统一的,时间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有人把时间比作长河,有人把时间称之为隧道,其实这些说法都不确切。因为时间是空的,是无限的。你无法留住它,也不能与之赛跑。对于人,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明智之举就是珍惜时间、善待时间,充分利用好属于自己的那段时间。

    【杨柳与松柏】

    杨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看似充满无限的生机,在寒风和冰雪面前,它们却胆小得很,怯懦得很,未经几个回合,其翠绿的戎装便凋零殆尽,显出一派苍白和灰暗。

    松与柏多生长在贫瘠的山丘,不管遇到的是和风细雨还是凛冽的冰霜,它都是那么从容,那么安详:不管身处酷暑还是严冬,它总是那样挺拔无畏,桀骜不屈。

    杨柳的叶片在春天萌发得很早,长势很旺;但一到秋天就变得枯黄,风一吹就随处飘零,显得十分凄凉。苍翠的松柏之所以常青,并不是因为它永不凋落,而是因为它不张扬,在老叶未落之前另有新的叶芽慢慢生成。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松柏总是衰老得很慢,而且活得刚劲有力——老年人应当像松柏一样,活得坚强些,再坚强些!

    【基督与孔子片语之比较】

    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中有这样一条:“己所欲,施于人。”其意思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要给予别人。而我国孔子在《论语》中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意思是说,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晃眼一看,二者似乎是相同的,或者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你仔细琢磨,二者的内涵相去甚远。

    基督的主张是,自己所需要的就给予别人。那么试问,你所需要的东西,别人就一定需要吗?假若你要施于人家,人家不需要,怎么办?如果一方非要给予不可,另一方就是不要,弄不好就得吵起来、打起来。而孔子的主张可就高明得多了。

    你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如果我喜欢你也喜欢,你自己可去索取;倘若你自己索取不到,需要别人的给予和帮助,那是另一回事。

    作为一个老者,对于自己的晚辈或他人,如果想进行施教或帮助时,一定要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关怀的名义教训别人、以爱的名义施加压力。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往往会落个有好心无好报、出力不讨好的结局。

    【爱好小议】

    佛教净土宗的莲池大师在谈到人的爱好时曾说:“为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在他看来,人的爱好有清浊之分、好坏之别,并依次将其分成了五个等级:最坏的爱好是好财好色;稍好一点的爱好是古玩和琴棋书画等;进而是读书学习;更高层次的爱好是读内典;最高境界是净心。在我等俗人看来,佛家的要求标准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他的划分也不一定正确,但其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好财好色的确不好,这是尽人皆知的;读内典、净心,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也不必刻意去做。但有许多好的和比较好的爱好是适合老年人的。再就是,对于爱好无须划等级、分高下,只要自己感兴趣,有益于增进身心健康,而又无碍于他人,就是好的爱好,就应当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亲和效应可为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年人喜欢找老年人。年龄不相上下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街坊,哪怕是天南海北、素不相识,只要相遇,就很容易扎到一起,聊得十分开心。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颇具心理学家所说的“亲和效应”的特征。

    老年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亲和效应”?理由很简单,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相近或相似之处。他们一经接触,便感到投机、投缘,倍感亲切,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所谓亲切,可以是人缘、地缘、学缘、事缘,也可以是兴趣爱好、志向境遇等。只要在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能说到一起,就有可能成为不断交往的纽带,结成朋友,从而便扩大了坐活范围,增加了新的生活内容。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凡有条件的老人,都应当走出家门,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亲和效应”,寻找与人们的共同点,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的生活内容更加充实。

    【“今不如昔者”可休矣】

    我时常听到有些老人抱怨:“现如今的菜没有过去的菜味了,肉也不如过去的香了,连吃的粮食也不行了……”还说:“过去的老人在家里是一家之主,说啥是啥,现在谁还听你的?

    过去讲义气,讲交情,可现在呢?”……总之,谈起过去就津津乐道,似乎什么都是好的;说起现在,便不是撇嘴就是摇头。其实这仅仅讲了问题的一面,而且是非主流的一面。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沉淀下了不少的好东西,过去有些东西确实是很不错的。但别忘了,千万别犯了“九斤老太”的错误!对传统、对过去,必须做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果蔬、肉类或其他食品,也许过去的味道好一些;但那时的产量有这么高、这么多吗?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是历史糟粕,现在还能让它盛行吗?传统的东西并非什么都是好的,该舍弃的就得舍弃,而且必须舍弃。这才是社会的进步,这才叫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

    老年人喜欢忆旧,我不敢说忆旧不对,但我总觉得不如畅谈当下的美好更开心、更愉快。有人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依然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我热爱这前无古人的新时代!

    【“文化”辨】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定义据说不下二百多个。而平常人们所说的某某人有文化,某某人没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所指的仅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层面,大抵只是认字和掌握知识多少而已。最近读报,看到有人对“文化”做了如下诠释,他说:“一个人具备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方能称之为有文化。否则,就不配有文化之称号。”

    由此看来,“有文化”是一个很高、很全面的评价,一般人难以担当。只是识文解字,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识字不多、知识不甚丰富的人,不一定没有文化;而识字多、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文化与知识不是一回事,而与道德修养则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数学家苏步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说过:“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知识没文化,这个问题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具有通过社会舆论给人以教育和约束的作用。

    有些没有上过学或上学比较少的老年人,常说自己没有文化,但他们的道德水准并不低,有着“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为人善良,对社会、对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怎么能说没有文化呢?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有文化。尤其那些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老年人,他们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在生活中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懂得做人的道理,而且终生践行,你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吗?不仅有,而且底蕴不浅。

    总之,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能光看表面的、浅层的东西,而应全面而又深入地看其本质。

    【小杂感】

    1.人老了,活动范围越来越小,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所以,越老的日子越好过。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宽大的胸怀——能享受一切,也能忍受一切。

    2.年纪大了不服老是一种反常现象,并非是一种好心态。

    装扮年轻,强迫自己变年轻,其实就是造假,其窘态难以达到美的目的。

    3.快乐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金钱和物质,而在于精神,在于心灵。大其心,能容天下之事,不为鸡毛蒜皮所累;虚其心,可纳天下之善,不会自以为是;平其心,待人接物能去.

    私,自能赢得别人的善待;安其心,适应世事变换而不惧,随缘度日可怡然。

    4.心地狭小,不仅所有的事都会变大,而且不敢担当;心胸宽阔,不仅所有的事都会变小,而且容易解决。斤斤计较,极易产生心病;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就会坦荡无恙。

    5.精神可以战胜物质,其事例比比皆是。快乐的享受大都来自精神,只要心灵纯净,心智健康,即使是忍受,也可以变成享受。反之,即使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而仍然怀有更大的贪欲,快乐也不会与你为伍。

    6.-个不想攀高的人,那就用不着怕跌;一个无求于人的人,那就用不着曲意逢迎;一个死都不怕的人,那就可以无所畏惧。

    7.不论处境如何不顺,都应当勇敢面对,不能逃避,更不能抱怨,逃避和抱怨将会受到更大的惩罚。

    8.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生活本身也许不乏乐趣,关键就看你的胸怀是否宽广。在穷人蜗居的窗子上,照样有阳光投进来;粗茶淡饭的日子,照样精彩快乐。

    9.爱管闲事不是好习惯,但它却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病病怏怏、躺在床上死去活来的人,无论如何他是不会理会你的扮相如何或穿戴是否人时的。

    10.“撒手人寰”,顾名思义,就是说人在离开人世的时候,手都是撒开的。什么票子、房子、车子等等,都是握不住、带不走的。

    【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人既要有物质生活,也必须有精神生活;毫无精神生活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我虽然远离了喧嚣的闹市,生活在清寂的山区,但仍有书刊、报纸、电视等为伴。倘若没有它们,生活的空间必将空空荡荡,生活的内容也必然贫乏许多。

    垂垂老矣的我,也希望有一定的精神生活。所以在茶余饭后或小劳之后总想找本书翻翻,拿起笔来胡乱地写写画画,如实在没有什么好写好画的,我会沉于无边无际的遐想之中,尽管荒唐怪诞,不可名状,但那也是我的精神食粮。

    我已没有了与人交换的东西和价值,但我还有自己的灵魂。我要坚守,陪伴着自己固有的灵魂走向另一个世界。

    我虽然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能力,但我依然生活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我要自由、自主、自尊,我要保护自己的灵魂,使之健健康康地进入天国。

    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活了八十年了,大而化之地了解了一些人生的情况,但还有许许多多一窍不通:如感情的产生与变化,物欲的膨胀与消失,灵魂的存在与延续等等。我还在思索着,恐怕至死也难以搞通。

    人的灵魂是存在的,生亦有之,死亦有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人生临近黄昏,一切都变得冰凉,即使在盛夏,也感觉不到热乎。我不明白,是我的心自己变凉了,还是外界凉了我的心?

    我的心身均已丧失了人世的资本,所以被社会、被潮流投畀山野;不仅是落伍者,而且是孤独者。但我并不自卑,也不自哀,因为我有所坚守——拙朴自好,清寂安宁,历史上有我永恒的参照系。

    我有高于一切、贵于一切的自由,所以我富有,我知足。

    幸福是多种多样的,我所拥有的幸福是简单的、纯粹的,对此我感到十分满意。

    我老了,不再等待什么,也不再寻觅什么,只想老老实实,安安静静,直至最后一息。

    凡是我拥有的,都是我所需要的,也都是最好的;凡是我没有的,我不管它好不好,我都不会再去追求它——即使有人向我舍施、向我馈赠,我也不愿接受,因为它不是我的。

    我的灵魂似乎不安于已经衰败不堪的躯体,有时飞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包括地狱和天堂。那里有美有爱有友情,同时也有丑陋和龌龊。尽管一切的一切都不尽人意,但我尚有驰骋的空间。

    我不能超越自己,也不想超越自己,但永远也成不了别人的附庸和追随者,我就是我。

    种种栽栽,耕耕浇浇,莳弄菜苗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即使一无所获,也足以令我愉快和陶醉。做别的事情也是这样,如果事情的本身便能给人以满足,即便结果一无所获,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也是适合的。

    一个无人爱的人,是孤独者;一个不爱别人的人,是冷血者。孤独者只要有爱心,他仍会在孤独中获得幸福。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他必将会成为一个可悲的孤独者,一个不幸的人。

    爱的本质是一种奉献,快乐和幸福就在奉献之中。爱的奉献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也不是分内的任务,它完全是出于内心的自觉,没有半点功利目的。

    上一组:关于人生感悟的一段话_一品句子 下一组:经典感悟人生句子_一品句子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