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史记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_一品句子【6-5】

    发布时间:2019-10-23 点击:

    史记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_一品句子【6-5】

    ⊙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注释】《史记·蒙恬列传》。轻虑:考虑事情轻率。独智:独断专行,自以为是。

    【解析】蒙氏家族是秦朝开国功臣集团的重要成员,深得秦始皇的信任。

    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政变,因畏惧蒙恬、记恨蒙毅而用谗,秦二世昏庸不察,准备处死蒙氏兄弟。子婴以“考虑事情轻率的人不能治理国家,自以为是的人不能保全君位”来劝秦二世不要草率从事,诛杀忠臣,因而丧失民众信任,涣散军队斗志。但二世不听,终杀蒙氏兄弟。

    ⊙天下昏乱,忠臣乃见。

    【注释】《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此语出自《老子》“天下昏乱有忠臣”一语。见(xian):通“现”。天下昏乱的时候,忠臣才显现。

    【解析】常言道,危难之时见真心。敢于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句话出自《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胜数。”意思是,必须把士兵置于生死关头,才能使他们拼死作战,然后死中求生,获得胜利。

    【解析】韩信破赵之战,指导思想就是必须把士兵置于生死关头,使人人都为自己拼死作战,以获得战争的胜利。因此,韩信一反平常的布阵方法,背水陈兵,把士兵置于死地以激发他们求生、抗争的欲望,最终取胜,留下“背水一战”的著名战例。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

    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旅打胜仗的历史事实来看,确实如此。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四句是当时的成语。《晏子春秋·杂篇》“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解析】这是广武君(李左军)的自谦之词。韩信背水一战大获全胜,俘虏了广武君。他明白当初如果武安君(陈余)听从了广武君出奇兵劫自己粮草的计策,就不会有破赵之战的胜利,也许被俘的就是自己。所以对广武君恭敬有加,并向他恳切询问伐燕攻齐的可行性。广武君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的看法。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狂夫:没有见识的妄人,与圣人相对。没有见识的狂妄之人的话,圣人也可以选择采纳。

    【解析】这话是广武君的自谦之语。意谓我的看法虽然卑陋,但还可供韩信参考。说明决策之人,应当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对待每一条建议。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析】善用兵的人用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短处,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在伐燕攻齐的问题上,广武君分析了韩信的长处——攻城拔寨,威震天下,民心顺从;也指出了韩信的短处——士兵疲敝,粮草尽竭,敌国坚守。因此他建议韩信采取“先声后实”战略:按兵不动休整士卒,摆出向北进攻的态势,而后派使者到燕国把自己的绝对优势显示给燕国看,这样燕国不敢不听,齐国也必然从风而服。韩信依计而行,果然顺利地征服两国。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四句是当时流行的谚语。《国语·越语》范蠡有云:“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与不取,反为人灾”。与此意同。与:赐予。咎:追究罪责。

    【解析】韩信投奔刘邦做了大将后,一系列成功的征战使得他名声大振,并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之势。项王(羽)心知韩信已成为决定天下胜负的关键人物,便派武涉、蒯通劝韩信叛汉。蒯通以相术说韩信,要韩信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认为这是上天对韩信的惠顾,并恫吓韩信:“上天赐予的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来了不行动,反而遭受灾殃。”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乘载,分担。

    【解析】面对蒯通的劝诱说辞,韩信不为所动。他恪守“乘人家车子,就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服,就要关注人家的忧虑,吃人家食物,要死在人家的事情上”。这样的报恩观点,是封建社会君臣的信义。它维系着封建社会的运转。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析】针对韩信表达的忠于汉王之情,蒯通指出,当初张耳、陈余还是百姓的时候,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因救钜鹿之围等事发生争执,两人结下怨仇。张耳背叛项王,提项婴的头逃跑,降了汉王,汉王借了他的军队杀死陈余。

    这两人的交情可谓深厚,为何反目成仇?祸患产生于两人争夺权势时贪得无厌,而又各怀鬼胎。他暗示韩信拜立为齐王,是自己贪功重名之心作祟,终会引起汉王的不满,威胁自己的地位。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析】封建统治者多容不得出类拔萃的人在自己身边。韩信破魏取代、攻赵、收燕、平齐、败楚,军功卓著,才智过人,无人能比。蒯通指出:“勇敢和谋略超过君主的人就有危险,功劳超过天下人的人无法封赏。”结果,韩信由于功勋赫赫使汉王的忌疑与日俱增,至拜韩信为齐王,汉王已露出了杀机。韩信的勇略、功勋、地位以及韩信离心倾向构成了对刘邦的潜在威胁。

    ⊙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随:顺从,引申为安心于。厮养之役:指劈柴养马之类杂役性的事。万乘:指天子帝王。古代称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兵车百乘。守:留恋。儋(dan)石:儋通“担”。古代百斤为一担,百二十斤为一石。阙:通“缺”,失去之意。

    【解析】“安于做杂役的人就会失去争取君权的机会,留恋于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席位。”这句话旨在告诉人们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要不懈地去努力追求,切不可庸庸碌碌,安于现状。人们常说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是此意。蒯通说这些是想打动韩信,不要安于现状,应树立自己的旗帜。

    ⊙智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析】人常说“该断不断,必有后患”。果断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优柔寡断终会坏事,这个道理是蒯通说给韩信听的,告诫他聪明人应当机立断。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跼躅(juzhu):徘徊不前。驽马:劣马。安步:稳步向前。

    【解析】这句话用对比的手法,把骏马徘徊不前与劣马稳步向前的不同结果说得非常明白。果断决策,努力向前者,即使自身条件不好也会有所收获;临事而迷,左顾右盼,徘徊不前者,自身条件再好也不会成功。所有人应引以为戒。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时:时机,机会。

    【解析】蒯通劝韩信反叛汉王,反复强调莫错失良机。以韩信当时的情形,蒯通认为只要抓住时机,就会大功告成。他感叹说:“功业难成而易失败,时机难遇而易失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注释】《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解析】汉朝天下初定,陆贾时常向高祖进言称颂《诗》《书》。高祖骂道:“老子是骑在马上得天下的,哪里用得着《诗》《书》呢?”陆贾说:“骑在马上得天下,难道也可以骑在马上治天下吗?”夺天下和治天下,无论目标和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陆贾以商汤、周武用武力夺天下,却文武并用治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吴王夫差、智伯穷兵黩武,国家败亡,秦严刑苛法失天下为例,来开导高祖。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注释】《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解析】吕后专政时,分封诸吕为王,吕氏家族独揽重权,想要加害少主,篡夺刘氏天下。当时丞相陈平很担忧,感到无力抗争,在家忧思。他和当时的太尉绛侯周勃关系疏远,两人虽都忠于汉室,有挽救局势之心,但形不成统一的意志和力量。陆贾看到这一点,便从中牵线搭桥,去拜见陈平,对他说:“天下安定,重视丞相;天下危急,重视武将,如果将相和睦,士大夫就会来亲附,士大夫亲附,团结在一起,即便发生变乱,大权也不会旁落。为国家社稷考虑,现在就看你们两位怎么掌握了。”陈平听了陆贾的话,拿五百金为绛侯祝寿,绛侯也厚加回报,此后两人互相接纳,成为扼制吕氏势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最终在以两人为首的大臣宗室联合之下,铲除了诸吕,保住了汉室江山。陆贾“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的话,还表现在国家危难动乱关头,掌握军队的将领便成为关键之所在,因此他劝权势和声望都列第一位的陈平,要主动去联络周勃。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注释】《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裘(qiu):毛皮衣。腋:腋窝,特指兽腋下的毛皮。榭:建在台上的高屋。榱(cui):椽子。意思是: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楼台亭檄的椽木,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夏、商、周三代的功业,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解析】一场伟大的斗争,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司马迁说:“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指进定都的建议),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总结了刘邦建立汉朝是集中群雄的智慧。

    ⊙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注释】《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语本于《老子》。诎(qu):通“屈”,弯曲。委蛇(weiyi):同“逶迤”,曲曲折折的样子。意思是说:最正直的东西,看来像是弯的;万事万物的道理,本来就是曲曲折折的。

    【解析】这是司马迁在论赞中称道叔孙通的话。叔孙通先做秦博士,后为项羽部属,最终归顺刘邦,阿世取容,似乎不合封建礼教中的“正”与“忠”。司马迁在这里却敢为叔孙通叫好,称赞他洞察时势变化,在曲折中求发展,为巩固西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注释】《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解析】“得到百斤黄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声允诺”。这是当时楚地的谚语,是对季布“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侠义品格的衷心赞叹。成语“一诺千金”源出于此。

    ⊙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注释】《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廷尉:官名,在汉代是最高执法官。天下之平也:是天下公平的象征。《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廷尉,秦官”。廷,平也,治狱贵平,古以为号。倾:不平。措:放置。

    【解析】常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做起来其实很难。顶住压力,公平执法,需要莫大的勇气。张释之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一次汉文帝出行经过渭桥,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惊了文帝的马,文帝抓住此人交给张释之处置,廷尉罚了这人的款。文帝很不高兴,张释之说:“法律之所以称之为法律,是要天子和百姓共同遵守。此案按照法律应当这样判,若加重处罚,法律就在百姓心中失去了信用。”他又说:“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一有偏斜,天下执法官吏就会随之任意轻重,老百姓的手脚还往哪里放呢?”张释之在这里指出法律要公平,不能为任何人(哪怕天子)所左右,法律要求天子和百姓共同遵守,这在古代是极为宝贵的,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张释之是真正懂得法的价值、维护法的尊严的法官。

    ⊙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

    【注释】《史记·田叔列传》。

    【解析】了解、认识一个人,方法很多,可观其行,看他做什么;可听其言,看他说什么;也可看他重用哪些人,与哪些人交往。正如文中所言“不了解人君,可以看他重用什么人;不了解那人的儿子,就看他交接的朋友”,颇有道理。

    ⊙舐糠及米。

    【注释】《史记·吴王濞列传》。像狗吃食物,吃完了糠还要吃米。舐(shi):舔。

    【解析】吴王刘濞势力不断扩大,日益骄横,对汉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在晁错的力谏下孝文帝决定削减吴王土地。吴王害怕削减土地没止境,欲发动反叛,于是派应高挑唆胶西王反汉。应高指出汉削减诸王土地就如“舐糠及米”,是想自外而内逐渐蚕食诸侯王的土地,这样终有一天自己要被全部吃掉。胶西王听信应高的话,与吴王共同发起了“七王之乱”。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

    【注释】《史记·吴王濞列传》。

    【解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之说充满了天命论的观点。

    当吴王的军队被击败逃散时,汉孝文帝颁布制诏给将军们,说:“行善之人,上天以福报答他,作恶之人,上天用灾祸报偿他。”

    ⊙毋为权首,反受其咎。

    【注释】《史记·吴王濞列传》。毋:勿。权首:主谋或首先起事的人。咎:灾祸,灾殃。

    【解析】司马迁对晁错尽忠受祸深表同情和愤慨,但他从晁错之死中获得的只是“不要做主谋,否则会受到惩罚”的结论。他没看到汉景帝听信袁盎谗言,采取舍车(舍晁错)保帅(保自己)的错误态度才是晁错遭祸的真正原因,景帝才是晁错之死的罪魁祸首。

    ⊙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注释】《史记·韩长孺列传》。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

    【解析】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并派人行刺朝廷谋臣,事情败露后,景帝下令搜捕二人。由于两人藏匿在梁孝王家,始终没有抓到,韩长孺去见梁孝王,以太上皇和临江王的际遇让梁孝王明白,明智的君主绝不会徇私而误国,劝梁孝王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

    ⊙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注释】《史记·韩长孺列传》。鲁缟(ga。):鲁国出产的一种白色生绢,十分轻薄。冲风:猛烈的风。漂:通“飘”,飘扬,吹动。

    【解析】在对待匈奴问题上,韩长孺力主和亲。他指出,汉军深入匈奴腹地作战,劳师远征,定会人疲马乏,这就如同强弩发射的箭飞到末程,连鲁国的白绢也射不穿;猛烈的风吹到最后,连飘起鸿毛的力量都没有了。这形象地指出了出兵匈奴劳师远征的不利因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史记·李将军列传》。

    【解析】作为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者身为表率,方能令行禁止。否则,虽有法令,不能推行。

    ⊙地者,国之本也。

    【注释】《史记·匈奴列传》。

    【解析】任何时候,国土都是一个国家主权的神圣象征,绝不允许外族侵犯,冒顿杀父自立为王,当时东胡强盛,就派使者向冒顿索要匈奴的千里马,冒顿询问群臣,左右都认为不应给,冒顿说:“跟人家是邻居怎么能吝啬一匹宝马呢?”于是把千里马给了东胡。东胡王以为冒顿软弱,又大胆向冒顿要单于的阏氏(后妃)。群臣大怒,要攻打东胡,冒顿说:“跟人家是邻居怎么能吝啬一个女子呢?”于是把单于的一位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王越发骄横向西入侵,要求把东胡和匈奴两国间的大片荒地划给他们。冒顿问左右大臣,大臣认为给也可不给也可。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给他们呢?”于是杀掉主张送土地的人,出兵攻打东胡。冒顿的眼光比臣子要远得多,千里马、美女远比不上土地的重要。

    ⊙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

    【注释】《史记·匈奴列传》。

    【解析】“唐尧虽然贤能,但好多事业想办没能办成,只有得到大禹,依靠大禹治理洪水之后,九州方得安宁。”司马迁用这段历史,说明再贤能的君主,也需要大臣的辅助,事业才能成功。以此讥刺汉武帝不能任人择贤,而采纳小人浮说,攻伐匈奴,动摇国之根本。

    ⊙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

    【注释】《史记·匈奴列传》。如果想要弘扬圣王之德,统一天下,唯在选择任用将相啊。

    【解析】司马迁在这里大声疾呼,安邦定国,最重要的是要选贤用能!自古以来,得人者得天下。周文王因为有了姜太公,所以能败商纣而兴八百年周室;刘邦因为有张良、韩信等相、帅的辅佐,所以创汉朝四百年江山;刘备也是因为有诸葛亮和关羽等的辅佐,才得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真可谓不胜枚举。帝王的建功立业说到底不能仅凭个人的智慧,而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够选贤任能。司马迁在此处提出这个问题是针对汉室当时任人唯亲的政治现实提出来的,意在警醒统治者,注意选贤任能,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匈奴未平,无以家为也。

    【注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解析】卫青是汉朝打击匈奴的主将,立有赫赫战功。他为打击匈奴呕心沥血,天子曾为他兴建府第,并让他前去视察,卫青说:“匈奴没有消灭,哪有心思顾家呢?”表达了卫青誓把匈奴逐出中原,使汉朝边塞永保安宁的爱国情怀。

    ⊙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注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此三句话出自《礼记·中庸》。

    【解析】“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勤学好问就接近于智,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仁、智、勇是儒家崇奉的道德标准,被公孙弘视为白治其身的三大法宝。

    力行就近乎仁,好问就近乎智,知耻就近乎勇,指出了走向仁、智、勇的起步之路。

    上一组:史记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_一品句子【6-6】 下一组:史记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_一品句子【6-4】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