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史记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_一品句子【6-3】

    发布时间:2019-10-23 点击:

    史记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_一品句子【6-3】

    ⊙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注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此语出自《韩非子·说难》。认识事物并不太难,而如何处置所知却很难。

    【解析】这里指出认识事物和把这种认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去的差异。“识”不难,但“施”却不易。进谏的困难在于如何迎合君主的心理,知其君主的心理并不难,博得国君的欢心,却要花一番大气力。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注释】《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援枹(fu)鼓:援,执、拿。枹,鼓槌。挥动鼓槌击鼓。

    【解析】严法治军,军队才有战斗力,谙熟兵法的司马穰苴精于此道。他初任齐国将军之时,与景公的宠臣、傲慢的监军庄贾相约正午会于军门,庄贾因接受亲友的祝贺,饮酒到傍晚才到,穰苴斥责庄贾说:“身为将领从接受任命之日起,就应忘掉自己的家庭;亲临军营申明号令后,就得忘掉私人的亲情;在擂鼓进军的紧急时刻,就该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并依军法斩杀庄贾,齐军大震,从此纪律严明。司马穰苴不愧为一名“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名将。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注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于作战的将领要会利用形势,加以引导,使它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解析】战场上,风云变幻,高明的将领善于以实力作基础,运用自己的智慧、谋略,把乱转化为治,怯转化为勇,弱转化为强,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冲击力,压倒和消灭敌人。孙膑教导田忌就是根据这个原则,用减灶的办法,给敌人以假象,智擒庞涓,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在德不在险。

    【注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析】当许多人都如魏武侯一样在一味地慨叹山河之险、城池之固时,吴起却敏锐地看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并不在于山河的险要,而是靠一国之君能否以德服人,这是固国、强国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注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讲出道理),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

    【解析】这是一条谚语,司马迁引用来感叹孙膑、吴起有过人的才智,却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难。孙膑擒庞涓机智神勇,可不能防范早年受到的灾祸;吴起说武侯固国在德不在险,可他在楚国却因苛刻少恩而送命。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

    【注释】《史记·伍子胥列传》。( . 整理)放弃小道义,洗雪大耻辱,使名声流传后世。

    【解析】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为报父兄被平王残害冤死之仇,背弃楚国,逃到吴国,借吴国之兵复仇,攻人郢都,破楚,鞭平王之尸。伍子胥这样做,是违背道义的,因为他的行为与忠君的封建正统思想不相容。司马迁以愤惋之笔为伍子胥立传,以上便是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赞颂之词,称赞他雪耻是大义之举。这里亦包含着司马迁的叛逆精神和民主思想。臣报君仇,是对天命观和绝对君权的挑战,是强烈反抗精神的体现。

    ⊙隐忍就功名。

    【注释】《史记·伍子胥列传》。

    【解析】伍子胥的报仇之路很不平坦。他曾困顿窘迫于长江之滨,甚至讨饭度日,但他替父兄报仇的决心绝不动摇。他竭力克制忍耐以成就功名,终于破楚复仇,名扬四海。司马迁对此感受颇深,他受腐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就是为了写出《史记》,成一家之言。此处借赞子胥之行事以纾愤自解,寄意良深。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注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虑:思考,谋划。应:应付。卒(cu):同“猝”,突然,此指突发情况。辨(ban):通“办”,治理,准备。

    【解析】做任何事都应先有计划,事到临头才筹划往往会迷乱。子贡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者之一,他不仅善经商,还是个纵横大家。子贡为救鲁国.穿梭于各国之间,最终凭三寸不烂之舌扰乱齐国,使吴国被破,晋国强大,越国称霸。在说服晋君备兵以御吴军时,子贡告诫晋君,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事先不做好准备,就不能应付突发之事,事先不弄清敌情就不能战胜敌人。晋国终因有备而战,大败吴军。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疑:迟疑,犹豫。

    【解析】大凡有成就之人,做事多果决。商鞅以他雷厉风行的作风,辅佐孝公变法,改革秦国旧制,使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诸侯之霸,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

    【解析】时代不同,制度、法令有异,不必一味遵循前朝的老规矩。在变法和遵循旧法的论辩中,甘龙、杜挚(秦臣)坚持不改民俗教化,不改旧法。商鞅据理驳斥,认为治理天下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遵循古法。

    商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墨守成规的思想提出了挑战。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反听:听取反面意见。内视:反省自己。自胜:克制自己。

    【解析】善于听取反面意见叫做聪,能反省自己叫做明,能战胜自己叫做强。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想,说明人要学会逆向思维,听取反面意见,试着从反面考虑问题,这样往往会豁然开朗;学会从反面看自己,常常反省自己,会使自己多了几只眼睛而变得聪明;能够自我克制,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聪”“明”“强”都是成就大事之人应有的良好品质。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掖(ye):通“腋”,狐皮以腋部价值最高。诺诺:随声附和。谔谔(色):直言争辩的样子。

    【解析】这句话极形象地说明直言真话的可贵。历史上人云亦云的朝臣很多,敢于直言上谏的忠勇之士却很少。这就如同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只狐狸腋皮珍贵;一千人随声附和,抵不上一个人的直言争辩。纵观历史,倡导直言争辩的君主,国家往往昌盛,而喜欢听媚词的国君,王朝往往消亡。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貌言华也:貌言,虚言浮辞。华同“花”。至言:正言,真心话。苦言:刺耳的话。甘言:甜言蜜语。

    【解析】此语形象地说出了忠谏、批评之词与巧言粉饰之语截然不同的作用。策士赵良的直言,商鞅极为欢喜,因为他深知:花言巧语好比花朵,直言不讳好比果实,刺耳良言好比药石,甜言蜜语好比疾病。所以孰好孰坏他自是心知肚明。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此句不见今传之《诗》,大概是逸诗。得人心者兴旺发达,失人心者土崩瓦解。

    【解析】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百试皆灵的“试金石”。商鞅出行必得车骑簇拥,随从个个手持矛戟,否则绝不出行。赵良认为这是有失民心的事,给商鞅以劝谏。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此语不见今传《尚书》。

    【解析】“凭借德行的昌盛,倚仗强力的灭亡”,这是赵良高出商鞅的地方。

    他看到了只有依赖德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凭借暴力手段,国家必将走向灭亡。商鞅个人品质刻薄少恩,推行法制采取残酷手段,最终下场悲惨,与此有一定关系。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注释】《史记·苏秦列传》。蜚(fei):通“飞”。并兼:统一天下。

    【解析】没有强大的实力与丰富的经验,切不可冒失行事。苏秦告诫秦惠王,秦地四面天险,兵强民众,军队训练有素,可凭这些来吞并天下。秦惠王以“羽毛没有长成,鸟绝不可以高飞,我们的国家大政方针还不明确,就谈不上兼并别国”予以回绝。初试舌簧的苏秦无功而返。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注释】《史记·苏秦列传》。

    【解析】“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认为宁可在小的地方自己做主,也不愿在大的地方受人指使。苏秦以合纵游说韩王,他极言韩地势险要,拥有当世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士兵英勇,人数众多,再加之韩王的英明,本应成就一番大事,现在却向西服事秦国,拱手称臣,俗语说,宁可做鸡的头领,也不做牛群里的跟从,现在的韩国与“牛后”无异,自然招天下人耻笑。

    苏秦用此激将法激韩王合纵御秦,终获成功。

    ⊙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注释】《史记·苏秦列传》。患:祸患。至:来到。忧之:为祸患担心、忧愁。无及:没有办法可以补救。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事都应提前做好打算,如果等到患祸来了才醒悟,那就一切都晚了。防微杜渐确是我们防止所犯错误造成更大危害的好办法,只有把一切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避免后果不堪设想的失败。战国时的楚、秦两国势均力敌,楚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秦国的衰弱,苏秦去游说楚成王,告诫楚成王凡事要提早打算,把祸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如果等到秦国打上门来再去忧愁,恐怕就来不及了。苏秦劝说楚国加入六国“合纵”之盟约,以此来钳制秦国的扩张。苏秦的游说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他确实看到了问题的实质。

    这句话与我们后来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相近之处。

    ⊙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注释】《史记·苏秦列传》。因:依,凭借。功:成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办事情,能够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把坏事变为好事,将失败扭转为胜利。齐欲伐宋,苏秦之弟苏代为救宋急,写信给燕昭王,提出燕国一味讨好齐国,无异于灾祸临头。明智的人办事,能把祸转变为福,把失败转变为成功,如果大王想转祸为福,就应以楚、魏为外援,共制秦国和齐国。燕昭王听从苏代之谋,果破齐军。这句话实际涉及了一个随机应变、因机制动的问题。世事都处在变化之中,这也正是治事之难的原因所在。

    但有能力的人能够预先看出事情的变化,然后顺应变化,使事情向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转化。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注释】《史记·张仪列传》。王(wang):成就天下王业,这里做动词用。

    资:条件,凭借。

    【解析】司马错眼光深邃,在伐韩还是伐蜀的问题上主张先伐蜀国。他认为成就王业的三大凭借是:地、民、德。想使国家富强一定要扩展疆土,想使军队强大一定先让百姓富裕,想成就王业一定要广施恩德。伐蜀,可扩大秦国疆土,获取财富,充实国力,蜀是偏僻小国,国内混乱,伐蜀可获得止暴止乱的美名,可谓既得实又得名。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注释】《史记·张仪列传》。轴:车轴。铄(shu。):销熔。积毁销骨:众多的诽谤可以毁灭一个人。

    【解析】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凭自己如簧之舌,游说于诸侯国之间,或合纵以抗秦,或连横以破六国。他们对“人言”的领悟极深。“把羽毛堆积起来,可以沉船;把很轻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可以压断车轴;众多的诽谤可把金石熔化,可把骨头销毁”。正是因为看到了“人言”的魔力,众多的说客才会穿梭于各国之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注释】《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此语出自《楚辞·卜居》。屈原忠心耿耿却被怀疑,去求问龟卜,詹尹回答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说作为标准的尺寸,有时不能作为标准。用以占卜的龟卜虽是替人决疑的,但有时不能决疑。

    【解析】司马迁把这两句俗语,另翻新意。白起攻城拔寨,名震诸侯;王翦助秦始皇并六国统一天下,功绩卓著。两者皆有过人才智、过人功绩,替秦打天下却不能替秦守天下,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全。为什么?因为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注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三寸之舌:喻击中要害的言语。

    【解析】毛遂自荐的故事家喻户晓。毛遂以他的机智果敢脱颖而出,助平原君与楚结盟,请兵救赵。平原君也由先前轻视毛遂转而佩服有加,奉他为上客,并称赞毛遂三寸舌强过了百万军队,使得赵国不动兵刃与强楚结盟,解秦围赵之急。

    ⊙利令智昏。

    【注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解析】“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司马迁借此语讥讽平原君平庸贪利。公元前262年,秦进攻韩国,韩王割上党地区给秦。上党守冯亭不想归顺秦国而想降赵,派使者向赵王游说。赵豹反对,平原君却贪图冯亭的十七座城邑,劝赵王接受冯亭的投降,最终因此引发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军队被白起坑杀,赵国几乎灭亡。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注释】《史记·魏公子列传》。

    【解析】领兵在外打仗,为了国家的利益,君主的命令有时可以不接受。战争有关国家的兴亡,战争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国家的利益。将领在战争中拥有特权,对无助于战争胜利、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命令,可不去执行。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注释】《史记·春申君列传》。乱:祸害。应当决断而不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解析】办事果断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优柔寡断绝成不了大器。司马迁引用这句话说明春申君晚境悲凉的原因。春申君欲长保权势富贵,信任李园,不听朱英之谏,终于中了李园的奸计而遭杀害。在战国四公子中,他的结局是最悲惨的。

    ⊙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昏庸的君主奖赏他所喜爱的人,而惩罚他所厌恶的人;英明的君主却不这样,奖赏一定落在有功劳的人身上,而刑罚一定判给有罪的人。

    【解析】赏罚分明,才能引贤人拒佞臣。明主与昏君在这一问题上做法截然不同。明主以功论赏,以罪论刑,有依据,有法度,绝不偏私。昏君以个人好恶来度人,专制愚昧。

    ⊙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这四句诗与《逸周书·周祝篇》文近似。

    木实:果实。披:劈裂。心:本干。

    【解析】范雎谏诫秦昭王不要过分扩大诸侯都邑,不要对臣子过分尊崇。

    疆土的扩大会使诸侯产生野心,对臣子过分尊崇会助长臣子骄奢之气。这就如同树木上的果实太多会压折树枝,压断树枝会伤害树的主干;扩大诸侯都邑,会危害国家安全,过分尊崇臣子会使君主卑微一样。助长诸侯、臣子跋扈专制之风,最终会危及国家的统治。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个人本来很难被他人了解,但要了解他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解析】此句是侯赢对信陵君的批评。魏相魏齐误听须贾之言,笞击范雎,几乎把范雎打死。后来范雎做了秦相,魏齐逃往赵国,藏在平原君家。秦昭王欲为范雎报仇,知魏齐在赵,寄书给赵王索魏齐头。魏齐打算通过信陵君逃往楚国,信陵君畏秦,不敢接见,终使魏齐自到身亡。

    ⊙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解析】这句话谈古人的名节观。君子为正义而殉难,视死如归,活着受侮辱,不如赴死更光荣。古人把名节看得重于生命。这种认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造就了中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解析】“太阳正中以后就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亏缺。”这里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即任何事物达到极盛以后就要衰落。人只有进退伸缩,随时势变化,才不失为圣人。蔡泽以此劝范雎辞职,功成身退。

    上一组:史记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_一品句子【6-4】 下一组:史记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_一品句子【6-2】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