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世界文学名著推荐《哲学通信》《忏悔录》摘抄

    发布时间:2019-10-31 点击:

    世界文学名著推荐《哲学通信》《忏悔录》摘抄

      【《哲学通信》:启蒙精神的荣光】

      【作家小传】

      伏尔泰(1694-1778年),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他是法国近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被称为“启蒙运动的旗手”,还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代表作品有《老实人》《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伏尔泰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平民家庭,他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父亲是一位法律公证人,母亲则来自一个贵族家庭。天资聪明且认真的伏尔泰在高中时代便掌握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更是精通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

      这一点也为他后来的思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伏尔泰年轻时多次与贵族发生冲突,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26年至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在英国居住三年,详细考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君主立宪制和当地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古典经验论和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哲学通信》就是他在英国时期的思想的总结,也是他的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专著。

      1778年,路易十五去世,伏尔泰凯旋般地回归家乡法国巴黎,受到广大民众极为热情的欢迎。他于同年去世,他的灵柩被法兰西人民永久地摆放在先贤祠中。作为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的伟大思想以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为世人铭记。

      【作品导读】

      我们知道,欧洲中世纪受基督教和封建专制的双重控制,被称为“黑暗时代”,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试图打破压抑和束缚人性的宗教禁锢,从而恢复“人性的光辉”,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歌颂人的伟大。后来的启蒙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推进了一大步:不仅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还提倡“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弘扬“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即要求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精神导师和领军人物。他学识渊博,著述甚多,在哲学、政治、戏剧等诸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伏尔泰尽其一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权统治,追求自由、平等,鼓吹君主立宪制。伏尔泰的启蒙思想启迪和鼓舞了无数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的人,而且影响了数代人;此外,伏尔泰的斗争精神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推动了整个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且将启蒙运动的影响及其核心精神延伸和传播到了几乎整个欧洲。

      《哲学通信》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产物,也是伏尔泰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代表作。这本书是他在英国流亡时期思考的成果,因此又称《英国通信》。

      1733年该书首先在英国出版英文版,法文版于1734年出版。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介绍了培根、洛克和牛顿的哲学思想,表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同时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歌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已达成从侧面抨击法国当局的黑暗、腐败的目的。正是这个缘故,《哲学通信》在当时的法国被禁止出版,当局也下令逮捕伏尔泰。为逃避迫害,伏尔泰在好友夏德莱夫人的城堡里一躲就是16年。

      《哲学通信》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创作的,由25封“信”构成。准确来说,《哲学通信》应当被定位为一本“哲理性美文集”。它不同于传统的哲学论著的繁琐和严肃,而是以一种犀利的笔调,生动形象地阐述某些哲学、政治方面的洞见。在书中,伏尔泰以其睿智且深刻的哲学视角和文采横溢的笔法,对人类认知、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进行了不偏不倚且又犀利的评述。他的论点大胆,且又充分体现了他的“保持平衡、不偏不倚”的思想特点,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每个事物各个方面的“优缺点”。就人类认知来说,伏尔泰认为人类不应该把自己的地位摆得过高,而是应当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某种谦逊的品行,只有“能低下头的人才会变得高大”。就社会的方面来说,佚尔泰不认同蒙田和帕斯卡尔对“人与人关系的遗忘”,他认为人类应当在理性的考量之下选择一种行动的原则、一种社会组织的规范,而不是坐以待毙或者对社会绝望“放弃治疗”。就宗教而言,伏尔泰提倡自然神论,反对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幕后操控,反对以往宗教中的“狂热”和宗教偏见,认为不同信仰之间应当宽容对待。就哲学而言,他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唯理论,强调这种形而上的独断论体系潜藏着巨大的危害性,认为唯理论不仅阻碍人类知识的增长,而且还有代替早已破产的经院哲学为灵魂不朽等宗教信条作哲学层面的辩护的可能。另一方面,他认为宗教对于抑制人类情欲和培养人类品德是不可或缺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出一个上帝来。”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哲学通信》都是一本相当经典的著作,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去体悟。

      【精彩片段】

      英国议院中的议员们喜欢尽量把自己和古代罗马人相比。

      不久以前,希浜先生在下院用下列的话开始了他的讲演:“人民的尊严将会受到损害”等等。措辞的古怪引起了哄堂大笑;可是,他一点都不慌乱,他以坚定的语气,把原话重复了一遍,这一下,人家不再笑了。我承认:在英国人民的尊严和罗马人民的尊严之间,我看不到共同之点,更不必谈他们的政府。伦敦有个上院,其中几位上议员犯了有机会就出卖自己的表决权的嫌疑了(也许错疑了),就像有人在罗马所干的那样:他们的相像之处只有这一点。除此之外,在我看来,这两个国家仿佛完全不相同,不管是好的方面,或是坏的方面……在罗马,内战的结果就是奴隶;而在英国,内战的结果却成了自由。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这样开明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

      上院和下院是国家的主宰,君主乃是太上主宰。在罗马人那里,却没有这种平衡:在罗马,贵人和平民是分开的,两者之间没有可以调剂的中间势力。罗马元老院有那种不公的、可恶的骄傲,不肯和平民分权,为了让平民离开政府,元老院只知道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不断地送老百姓去远征。他们把老百姓看作一头猛兽,务必把它驱到邻居那里去,唯恐它吞噬它的主子们。所以,罗马政府最大的缺点就是把罗马人培养成征服者;正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家里不幸福,所以他们才变成了世界的主人,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分裂终于使他们沦为奴隶。

      英国政府不是生来就有那么灿烂的荣光,也不是生来就该遭受那么悲惨的结局;它的目标并非想要取得征服他人的那种光辉的疯狂,却是要阻止人家来征服自己。这个民族不但爱护自己的自由,而且还爱护人家的自由。英国人拼命反对路易十四,因为他们相信他是野心勃勃的。他们存心对他作战,当然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

      为了要在英国建立自由,无疑地他们付出了代价;正是在血海中间,才能淹死专制政权的偶像;然而,英国人并不以为出了太高的代价,换来了善良的法律。在别的国家里,骚动和流血并不少于英国;无奈这些国家为争取自由而流的血却更加巩固了奴隶身份。

      同样一件事情,在英国则变成革命,在别国只不过一次叛变而已。在西班牙,在巴利,在土耳其,一个城市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而动干戈:立刻雇用士兵来镇压这个城市,刽子手们大肆惩罚,全国其他的人民也被牵连受苦。法国人以为英国政府比环绕着它的海洋更是波涛汹涌,这是真的;然而这只是国王引起了暴风雨之时,只是在国王想当国家大船的主子之时,其实,他不过是一个舵手长而己。法兰西的内战比起英吉利的内战,来得更漫长,更残忍.罪恶更多;然而在这许多内战里,没有一次以争取贤智的自由为目标….

      【赏析】

      在第八封信——谈议会中,伏尔泰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大加赞扬,以达到从侧面讽刺法国当局黑暗的目的。一开头,他就以犀利的笔调指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罗马奴隶制的本质区别,即前者的人民有自由、有权利,在开明君主的领导下共同管理国家;后者则是贵族独占政治权力,使得普通民众无法参与政治活动,最终沦为奴隶。伏尔泰指出,英国的君主权力受到议会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从而“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随后他指出,英国的政治革命斗争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学习,隐含地指出:法国的政治变革可以向英国学习,以一种不同以往的革命方式进行斗争。

      【伏尔泰思想的价值】

      伏尔泰对宗教的看法或许表面上存在某种矛盾,但仔细分析起来其实并不矛盾。伏尔泰反对传统宗教中的那种泯灭人性且迷信的信条,同时也反对宗教对于世俗生活的过度干涉,阻碍人们获得幸福。但另一方面,他认为宗教或上帝对于遏制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恶行以及培养人类的道德品行是必要的。这一洞见十分深刻,后来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康德一定程度上正是受到了伏尔泰这一观点的影响,从而在认识论层面“杀死”上帝之后,又在道德论层面“使上帝复活”,从而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此外,后来之所以形成存在主义的滥觞,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由于“上帝已死”而造成的人类情感层面的“无依无靠”,从而使入迷茫、彷徨、绝望。正因为这些原因,伏尔泰的“自然神论”思想才在今天显得更加深刻和高瞻远瞩。这也正是今天“阅读经典”之所以流行的原因之一,人类社会某些深层次的东西总是具有某种共性,值得各个时代的人所借鉴。

      除了在哲学、政治学上面的贡献,伏尔泰在法社会学和理性主义史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法社会学方面,他是自然法学说的坚定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黑暗。在理性主义史学方面,伏尔泰认为人类理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即“人凭借其理性认识自然,同时又凭借其理性改造社会;因而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遮蔽理性,就是阻碍社会进步”。

      【《忏悔录》:给哲人的一部宝书】

      【作家小传】

      以思考世界终极问题为己任的哲学家,是最需要安逸生活为保障的,可事实上,很多精妙的哲学理论背后都是由贫困和逃亡描成的厚重阴影……1712年6月28日,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让一雅克·卢梭。卢梭出生仅十天后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唯一的兄长早年离家出走后便杳无音讯。幼时卢梭受父亲影响极大,爱好读书的父亲鼓励卢梭阅读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著作,正是这时的学习燃起了小卢梭思想的火苗。

      10岁时,卢梭的父亲因被迫害逃离日内瓦,孤身一人的小卢梭跟随朗莫西埃牧师学习了两年拉丁文,后被送到一个苛刻的镂刻师那里当学徒。1728年,受尽凄苦的卢梭离开日内瓦开始了漂泊生活,尝尽人间冷暖。他于1742年搬到巴黎,1749年后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但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这篇论文。此后卢梭的著作陆续问世,《新爱洛绮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为他的四大名篇。卢梭思想理论的前提论述是:人性本善,但被社会破坏,科学越是发展,人类就越远离自己的天性。

      卢梭的思想违背当时的时代主流思想,特别是《爱弥儿》激怒了当时的政府和百科全书派,他被迫逃亡,《忏悔录》即成书于此时。直到1778年7月2日去世,卢梭一直遭人唾弃,死前境遇潦倒、伤痕累累。

      法国大革命后,卢梭的骨灰被移葬先贤祠,移葬仪式上国民议会主席致辞:我们的道德、风俗、法律、感情和习惯有了有益健康的改造,应该归功于卢梭。

      【作品导读】

      出版《爱弥儿》后,漂泊不定的卢梭于1765年开始撰写《忏悔录》,至1770年写完,八年后卢梭去世,《忏悔录》是晚年卢梭在低谷中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世人给予此书无上肯定的原因之一是卢梭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任人评说。这种坦诚,使得普通人阅读此书后都对卢梭肃然起敬。直至今日都鲜有学者愿意暴露自己的困苦、缺陷和阴暗。但作为哲学家、社会学家,卢梭的自传注定不仅仅是人生总结,更多的是对自己思想脉络的阐释,借由书中自己的经历,讲述人在面对世界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因此,虽然大多数读者抱着窥探伟人异于常人的好奇心翻阅这本书,但学界却公认《忏悔录》是研究卢梭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读物。

      哲学总是针对必然性和普遍性问题进行论述,而自传却显然是极其个人化的产物,卢梭之前很少有自传体文本,因此他将自己的思想蕴于人生总结是开创了自传体著作的先河。可以说,自传并不是卢梭的目的,而是他的手段,虽然他口口声声强调自己做的是史无前例的突破——将自己完整真实地进行描述,但不得不说,正是这种新鲜体裁,使他的思想更容易被人了解接受。

      很多人都知道,先于卢梭还有一本《忏悔录》,但卢梭的《忏悔录》不同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古斯丁的主调是“虔诚”,对象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卢梭则强调“人性”,面向一切愿意思考的思想者,卢梭用同样的书名,想要表达的却正是两者的不同。卢梭并不完全否认上帝,书中他向上帝保证,他身为何人就会以何种面貌面对上帝,卢梭心中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人身为上帝子民所具有的灵魂自主,这才是对上帝最大的虔诚。卢梭是法国思想革命的先锋,他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于个人的忽视,他的思想大大影响了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们,为新世界的到来点亮了前进的灯塔。

      《忏悔录》以第一人称进行描述,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并不稀奇,但对于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分析论证无法说服众人,因此大多数哲学书籍都以尽量客观理性的笔墨进行呈现。而卢梭却认为,第一人称的形式更容易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有面对作者的感觉,从而产生灵魂交流。在卢梭的其他著作中也时常出现第一人称的口吻。

      《忏悔录》是了解卢梭生平和思想的重要引导,就卢梭自己而言,这是一本写给哲人的宝书。作为普通人,阅读《忏悔录》就是同哲人的对话,看哲学如何影响人的一生,从而学着思考,学着做一个哲人,这本书因此也就是所有人的宝书。

      【精彩片段】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不管你是谁,只要我的命运或我的信任使你成为这本书的裁判人,那么我将为了我的苦难,仗着你的恻隐之心,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求你,不要抹杀这部有用的独特的著作,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也不要为了照顾我身后的名声,埋没这部关于我的未被敌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可靠记载。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于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读了我这本书以后才能评定。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知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决没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说成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

      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赏析这部分是《忏悔录》的开篇,作者以极其昂扬的情绪表达了自己对于本书的重视,强调本书是一本自传体著作,深陷困顿的作者表现出对作品可能失传的担忧,这两种矛盾的情绪却并不影响作者的骄傲。片段中时刻出现的“我”语言自信而张扬,显示出主人公刚直不阿的性格。此片段既是写给读者的话,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个人自由的尊重。但过分刚毅的语言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社会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承认,那么,留下这本书,让世人公平见证。

      【相关链接】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是卢梭广为流传的著作之一,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书中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进行了详细的科学论述,通俗易懂地呈现出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变迁,最终得出私有制的产生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个结论。

      除了鲜明的论点,卢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篇论文,论证必须严谨科学,卢梭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基于大量研究和大胆推测,他抛开繁杂的社会现象,直击社会存在的最根本存在,看到了牵引人类文明向前的隐形主线。

      此外,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成为后来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基础。

      【《爱弥儿》】

      可以说,《爱弥儿》是造成卢梭晚年困苦的直接原因,随着《爱弥儿》的出版,卢梭受到当局和学界的排斥。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自然状态的生活最符合人的天性,因此他反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按照儿童自身发展特征进行阶段性教学,让儿童在实践和自我操作中学习真实的知识,通过这种教育,改善人类社会中业已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这种教育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发展要求,因此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产生了轰动性影响,是卢梭仅次于《社会契约论》的伟大著作。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