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推荐《怎么办?》导读

    发布时间:2019-10-31 点击: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推荐《怎么办?》导读

      《怎么办?》:进步青年“生活的教科书”

      【作家小传】1828年7月24日,在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城一个牧师家庭里,一个男孩来到了世上。这个孩子喜欢读书,常为书中的人物哭泣而忘了吃饭,妈妈喊来了他的爸爸,又拿了很多他平时喜欢读的书哄他,他才擦擦眼泪继续吃饭。这个小男孩后来成长为俄国19世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革命民主主义战斗的旗帜,一代新人的思想领袖,他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14岁的时候,车尔尼雪夫斯基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萨拉托夫的教会中学。16岁时,他已经通晓七种语言,阅读了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大量的文章。他还喜欢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以及英国作家狄更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小说。

      1846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考取了圣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更加勤奋,读书常常是通宵达旦,被老师和同学戏谑地称为“伏尔加河边的读书迷”,这也是他最终能成为著名文学家的重要原因。

      1850年,他大学毕业;次年返回故乡,任过中学语文教师。后秘密前往英国伦敦,同侨居在那里的赫尔岑商讨反对沙皇统治的问题。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被判处服七年苦役并终生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在漫长的流放期间,他继续写了许多小说和文章,其中保存下来的只有长篇小说《序幕》,它描绘农奴制改革前夜的俄国社会斗争,刻画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形象——伏尔庚和列维茨基。1883年由于健康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获准回到阿斯特拉罕居住,撰写了《回忆屠格涅夫与杜勃罗留波夫的关系》《人类知识的特征》等文章。1889年6月被准许返回故乡萨拉托夫,四个月后,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他的光辉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成为俄国一代进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对俄国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列宁把他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普列汉诺夫把他比作“俄国文学中的普罗米修斯”。

      【作品导读】

      长篇小说《怎么办?》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被囚于彼得保罗要塞期间创作的,始创作于1862年12月,完成于1863年3月,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上。

      这部作品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作,是矗立在俄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的丰碑。小说借一个渴望自由和独立的新女性薇拉同平民知识分子罗普霍夫与吉尔沙洛夫的三角恋爱故事,表达对妇女解放和自由恋爱的新思想;通过薇拉创办的新型缝衣工场和她的四个梦,宣扬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围绕自由劳动、妇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动三条线索展开,提出只有斗争才能改变人民的厄运。小说结构新颖别致,叙述经常伴以政论性的旁白,并常用隐喻、暗示表达一代新人的革命活动。

      从情节结构的安排来说,作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作品开头便写一个不知名的人开枪自杀的事件,使之带有惊险小说的性质,容易瞒过检查机关的耳目。然后,才叙述故事开端、发展和高潮。薇拉的四个梦是作品的中心环节,作者不仅以做梦来表现人物心理,更重要的是把梦作为提出理想的一种手段。

      它在作品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1863年,《怎么办?》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人民的“生活教科书”。面对俄国的黑暗统治,车尔尼雪夫斯基借用此书提出了“怎么办”这一问题,引起无数读者的思考。它解决了无数俄国青年一直萦绕在心头的“是沉默还是爆发”的问题,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俄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青年和革命者,因此它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是再合适不过的。

      【故事与人物】

      薇拉。巴夫洛夫娜出身于一个小市民的家庭,她的父亲巴威尔是个四等文官的房舍管理人,母亲玛丽娅是个势利、爱好虚荣的女人,一心想把她嫁给有钱人。薇拉在医学院学生罗普霍夫的帮助下拒绝了父母包办婚姻的企图,脱离家庭。罗普霍夫把一些进步书籍借给薇拉看,使她呼吸到民主自由的新空气。在交往中,薇拉和罗普霍夫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婚后,薇拉创办了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原则的缝纫工场。在工场中,她和女工们一同管理经济,平均分配红利。

      罗普霍夫的朋友吉尔沙洛夫是个地方法院穷书记的儿子,从医学院毕业后,获得了教授的职位。在罗普霍夫结婚的初期,他常上他们家去,发觉自己爱上了薇拉。为了抑制自己的感情,吉尔沙洛夫有意疏远了这个家庭。后来,罗普霍夫得了肺炎,吉尔沙洛夫去给他看病,他对薇拉爱慕的感情又复活了。

      他再次抑制自己,和一个过去被他拯救、现在在薇拉工场当女工的克留科娃同居。罗普霍夫感到薇拉与吉尔沙洛夫性情相投,他们在一起生活会更幸福,为了不给薇拉带来痛苦,他假称要回到家乡里亚桑去看父母。薇拉送他上车,临别时,他对薇拉说:“爱一个人就是衷心希望他幸福,然而没有自由便没有幸福,你不愿束缚我,我也不愿束缚你。”不久,便传来罗普霍夫自杀的消息。

      这使薇拉很伤心,想丢开缝纫工场离去。

      大学生拉赫梅托夫奉了罗普霍夫的嘱托来看薇拉,他是个革命者,祖先是个大贵族.但他对贵族阶级不满。在彼得堡,他认识了吉尔沙洛夫,从他那里,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开始了他的新生。拉赫梅托夫来找薇拉,劝她不要离开工场,应当继续关心女工的命运和幸福,并把罗普霍夫写的一张字条交给她,转告了罗普霍夫自动离家和他对婚姻自由的看法。吉尔沙洛夫也收到罗普霍夫的来信,劝他和薇拉结合,于是薇拉和吉尔沙洛夫结婚了。

      两年后,薇拉筹建的第二家缝纫工场走上了正轨。新、旧两家工场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互相转让订货。罗普霍夫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去了美国。

      在那儿,他为争取黑人解放而进行斗争。后来,他化名为毕蒙特回到俄国,结识了波洛卓娃一家,并爱上了波洛卓娃而结婚了。

      罗普霍夫和吉尔沙洛夫两家搬住在一起,他们按照自己最喜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工场已发展为三个,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信念,共同进行着他们所热爱的事业。拉赫梅托夫因革命被关进监狱,出狱后,他和一向爱他的年轻寡妇结了婚,他们一同走上了宣传革命的道路。

      《怎么办?》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这部小说的显著特色是以欢乐的情调、明朗的画面展示了新人的故事。人物新、故事新、思想新,正是俄国解放运动进入第二阶段的反映。其中的“新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洛夫等人,是普通人中的“新人”;另一类就是拉赫梅托夫等人,是“新人”中的特殊人。作为“平常的正派人”的典型,薇拉、罗普霍夫和吉尔沙洛夫具有一种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改造俄国社会的决心。这些新人在爱情冲突中,显示了高尚的品质,他们信奉的是希望人人都快乐幸福。

      【精彩片段】

      薇拉·巴夫洛夫娜过了一会睡着了,并且做了一个梦。

      她梦见一片田野,在田野上行走的有她亲爱的丈夫和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丈夫说:“您很想知道,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为什么有的泥土能长出这么白、这么好、这么嫩的小麦,有的泥土却长不出来?这差别您自己马上就能看出来的。您瞧这株长得好的麦穗的根部:根旁是泥土,不过这泥土是新鲜的,可以说是精良的泥土。您闻到一股潮湿不爽的气味,但是它没有霉味,也不发酸。您知道,拿您和我信奉的那种哲学术语来说,这精良的泥土叫做实用的泥土。它的确脏,可只要仔细地观察,你准能看出,构成这泥土的全部元素本身都是健康的。元素用这种方式化合,就构成了泥土,可是让原子的配置稍许改变一些,就会产生另一种东西,而产生出的新的东西也全部是健康的,因为基本元素都是健康的。而这种泥土所具有的健康的属性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请注意这片草地的情形:您看,这儿的水是流动的,所以这儿不可,能存在腐朽的现象。”

      “对,运动是真实的存在。”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说,“因为运动就是生命,而真实的存在和生命又是一回事。但生命的主要因素是劳动,所以真实的存在的主要因素也是劳动,真实的存在的最可靠的标志是具有实际的意义。”

      “那么您看吧,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当太阳开始晒暖这泥土的时候,热能便开始逐渐地把泥土中的元素转化为一种更为复杂的化合物,也就是高级形态的化合物麦穗,在日照下从这泥土中长出了麦穗,它一定是一株健康的麦穗。”

      “对,因为这是有真实生命的泥土。”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说。

      “现在我们转移到这片草地上去。我们在这儿也来取一棵植物,同样地来观察它的根部。根上也有泥土。请注意这儿的泥土的性质。不难看出,这儿的泥土是腐朽的。”

      “用科学术语说,就是不实用的泥土。”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说。

      “对,因为元素本身不健康。”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说。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不健康的原因……”“也就是造成这不实用的腐朽的原因。”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说。

      “对,也就是这些元素腐朽的原因,这不难发现,只要我们注意到这片草地的情况。您看,这儿的水不流动,因而淤滞住,并变腐臭了。”

      “对,缺乏运动就是缺乏劳动。”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说,“因为按照人本主义的分析,劳动是运动的基本形态,它为所有其他的运动形态如消遣、休息、游玩和娱乐,打下基础,并赋予其内容,所有其他的运动形态若没有预先的劳动就不会具有实际的意义。而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也就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这是一种不实用的即腐朽的泥土。……”赏析这个片段生动地展现了薇拉·巴夫洛夫娜的第二个梦。作者借用梦境,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和对话,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巧用暗喻,谴责了寄生阶级,揭示了他们腐朽堕落的原因,形象说明“在精良的泥土上,有真实生命的泥土上产生出的新的东西也全部是健康的,因为基本元素都是健康的”;而在腐朽的泥土、不实用的泥土上“植物不可能长得好”,因为这块泥土的“元素本身不健康“,所以产生出来的其他东西“全部都必定是不健康的、劣质的”。这就指出了改造社会的必要性以及通过劳动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去争取自由、解放的道路。无疑在当时的社会中,作者不可能从正面来描写革命;但是,从字里行间,人们还是可以感受到革命的信息。

      【相关链接】

      伟大的作品把一切伟大的灵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列宁非常喜爱这部小说,他说:“在我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之前,对我起主要的、占压倒优势影响的只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这种影响就是从《怎么办?》开始的。这部小说能使人整个的生命都充满活力。”

      他还称赞这部小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这种文学能领导人、引导人、鼓舞人。

      我在一个夏天把《怎么办?》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部作品中发现了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伟大的作品把一切伟大的灵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一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书本的精神与引导作用,也在于这本书背后的不为大众所知的故事。《怎么办?》以爱情的外衣掩盖了革命的锋芒,用伊索寓言式的语言蒙骗当时的统治者。就这样,愚蠢而又自以为是的统治者亲手为这部小说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让当时许许多多的俄国青年从黑暗的统治中觉醒,从中受到教育与鼓舞。可以说,在这场智慧与武力的斗争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无疑是最大的赢家,收获了他最希望看到的——俄国人民的觉醒,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只是为此他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必定是幸福的,因为就像他所说的:“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和牺牲中获得的,而美好的将来也要以同样的方法来获取。”

      习近平主席谈《怎么办?》2013年3月23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习主席说:“在中国,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俄罗斯文化都有所了解。”他说:“我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优秀文化的魅力。”习主席深情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岁月。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家国情怀,让每个人动容。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