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经典佛语心经

    发布时间:2019-11-25 点击:

    经典佛语心经

    【经典佛语心经一】

    【佛像】

    自从佛陀应身的金容涅槃以后,我们只能瞻礼佛陀的圣像,佛陀圣像的种类很多,有用木石雕刻的,有用金属铸造的,有用绢纸绘印的;圣像之中,有的是立着的,有的是坐着的,还有的是卧着的。

    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绢纸绘印的,还是立着、坐着或卧着的圣像,总是表现佛陀的慈悲庄严、崇高伟大,令人一见就会生起仰慕心愿。而每一种佛陀的圣像,都有它深刻的意义和象征。

    (一)佛陀立的圣像

    立像中有的垂手站立,好似正在接引众生;有的是开步行走,象征忙于云游教化。见到佛陀伸出慈悲之手,是在给众生拔苦救难,开步行走,忙于教化,显示佛陀充满无限热情,为了普度众生,终日不息云游弘法。

    (二)佛陀坐的圣像

    坐像中有的结跏趺坐,像是正在禅定的样子;有的是左手放在盘坐的腿上,右手高举,以掌心向外,是说法的样子。前者是表征佛陀的自觉,后者是表征佛陀的觉他。自觉是说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要经过相当的修持,思维观照,深入禅定,方能识得自己;觉他是说佛陀以真理普利众生,用甘露法水净化人群。

    (三)佛陀卧的圣像

    卧像只有吉祥卧的涅槃像一种,涅槃就是福慧完成,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佛陀的涅槃像,可以说是由动归于静的意思。佛陀住世时,说法、行化,这都是由静生动,动是有休止的时候,静则是无穷的悠长。佛陀的生命,参人天地之至奥,流人无终的时间之流中,.故说由动归静。因为佛陀的圣像中,有示现涅槃的一种,佛陀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与日月并光,与天地并长!

    (四)礼拜佛陀圣像

    有人说佛陀的圣像,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或是绢纸绘印的,全都是偶像,为什么要向偶像顶礼呢?从佛学教义来讲,因为佛祖涅槃以后,佛像就代表佛的信息。就像全世界的人都要向他们国家的国旗敬礼一样,因为“它”在人民的心目中已经不仅是纸和布的概念,而是代表国家的象征了。

    同样的道理,佛陀的圣像虽是木石、金属、绢纸所铸造绘印的,但是在佛教徒的心中,它已是大智大觉、大慈大悲佛陀的象征。正信佛教的信徒们顶礼佛的圣像,就是对佛的恭敬和虔诚;看到金光百福的庄严佛像,就会感到佛祖就在面前,就会引发信众们的慈善之心,就会使信众们得到心灵的安抚和喜乐。在这种良好信息的作用下,信众们就会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工作顺利,事业大成。

    【长寿十法】

    (一)多积阴功能长寿

    基于种善因结善果的“因果规律”,多积阴功多做善事天自然会保佑,自然会长寿健康。

    (二)欢乐常笑能长寿

    忧愁寡欢凡事爱钻牛角尖,身心不会健康而会加速衰老;反之,乐观奋斗,遇事以平常心处理,不如意的事也处之淡然,嘻嘻常笑,则能常保身心康泰。

    (三)远离美色能长寿

    除了正常的男女关系以外,应远离不正常的艳遇,更不可纵欲。

    (四)饮食有节能长寿

    这也是健康长寿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饮食要定时、定量,而不可过饥过饱。

    (五)免受风寒能长寿

    随气候寒热变化加减衣衫,尤其是在汗水满身时切忌招致风寒,造成四大不调。

    (六)言行随和能长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均要厚道、切莫刻薄,以免招致怨恨,自可趋吉避凶。

    (七)爱护众生能长寿

    这就是慈悲心肠的具体表现,要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悯爱珍惜一切生命。

    (八)书酒花月能长寿

    这是一句诗情画意境界的素描,经常读好书、写书法、观花赏月以及随缘自在,自然能快乐长寿。

    (九)感恩惜福能长寿

    中国人讲感恩惜福,知晓感恩与惜福的人,自然能够长寿不老。

    (十)睡得好觉能长寿

    现代人由于忧虑、操劳,易有失眠、浅睡的现象。同样是睡觉,有的人一觉到天亮,有的人辗转难人眠,从医理而言,睡得好觉身体就会健康,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双手合掌禅意深】

    佛教徒常合十问讯,就是将双手合十,中间保留些微的空隙,这在佛教的手印中,是代表莲花合掌的手印。这虽是一般常见的简单手势,却蕴藏着深远的意义:

    (一)表达无二的圆融

    莲花合掌,从两手合十而表达无限的欢迎、无我的接纳、无上的接引、无碍的交映,到达无染的清净。意思是说我们将双手合成一朵莲花,是代表整个二谛的圆融,代表不再有真俗二谛的差别,让整个世间没有障碍。

    (二)表达无量的信心

    双手合掌是代表对佛陀的无量信心,更是期望接引一切众生的具足信心;双手合十不存异心,’而且合十在心之前,心手相映,心声相映,相映于对无上佛道的欣求,而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在合十当中,得到相互肯定与印证。

    (三)表达无生的法性

    双手合十代表清净的莲花,含苞在我们心中,准备开花结果。这也代表清净无染的法性,代表能够成就世间一切正觉圆满的佛性。我们的莲花合掌尚未完全开放,代表佛性本然具足,代表觉悟世间的一切力量,也代表宇宙无限的根本道理;所以这个手印让我们了知空性的根本道理,一切现前皆空幻,如能现证无生法性,也就能臻达觉悟正道的境界。

    (四)表达无灭的佛道

    表达对佛的无上誓愿,又表达对众生的无边誓愿普度。

    (五)表达慈爱的永恒

    莲花合掌也是代表一种永恒的信心,(来源 一品句子网)永恒行道的形象。合掌会心一笑,道在不必言词中,就像无尽灯一样,薪火无尽,在合掌微笑当中,互相传递,心心相印,使佛法的正眼法藏得到无限回转,誓愿众生皆能成佛,人间化为净土。

    【六根的修行】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六种感觉器官,接触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后,产生各种认识和分别作用,而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这“六根”“六尘”“六识”,合称为十八界,是宇宙万法和“心”的总和,六根属于生理器官,六识属于心理作用,六尘属于物理现象,这十八界所产生的现象总和起来,即为整个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要修行首先要灭除邪见,讲求六根清净。

    (一)眼根的修行

    眼睛多访视苦难的人,可使我们产生慈悲心;多探望病痛的人,可使我们产生善心;而对于贫穷卑下的人,我们更要以平常心、慈悲心去关注、关心、关爱。

    (二)耳根的修行

    一般人的耳朵,喜欢听是非传言,也容易受人挑拨。耳朵人人有,要善听,听好话不听是非;要谛听,注意听别人讲话;要兼听,听多方面的意见。所谓“忠言逆耳”,虽然有时逆耳的话不顺心合意,也要多听。

    (三)鼻根的修行

    佛门以“眼观鼻、鼻观心”来提醒善信专注修持,可见鼻子修行的重要,鼻子有嗅觉,对气味很敏感,如果对好味道(香味)产生偏好,就易生执著、贪爱之心。

    (四)舌根的修行

    所谓“祸从口出”,说话最忌伤人自尊,如果常以慈悲、温和的语气说话,必能口出妙香博人好感,常常口出赞叹语、慈悲语就是舌根的修行。

    (五)身根的修行

    实践是最踏实的修行方法,证悟要靠“信、解、行”。身体是我们修

    行的工具,一定要好好地运用“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行

    为法则。

    (六)意根的修行

    听经闻法,起心动念,都为“意”的修行,我们学佛“如是我闻”,

    一定要“信受奉行”。四十、为真正的事业而奋斗

    【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不得不低头”,这是出于一种无奈和勉强,“一定要低头”,则是一种自然自在的过程。

    中国有句俗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老祖先的话道出了世间人情,颇具智慧,但在现代人际交往中,我们有必要对此话更好地领会与运用。

    “不得不”充满了一种无奈、勉强、不情愿,这种“低头”太痛苦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此话改为“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有其中的道理。

    所谓的“屋檐”,并非实指,说得明白些,就是指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身处这种势力范围之中,并且得靠这种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之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挺立,但现实中的这种屋檐不多!大部分人的屋檐都是很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压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除非你能顶天立地,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或者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否则难免会出现在别人屋檐下的情形。可是谁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风躲雨呢?所以,当你在人屋檐之下时,就有必要对自己的心态作一下调整了。

    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自己头撞屋檐才去低头!这是一种主动的态度,没有丝毫勉强。

    而且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第一,不会因为不愿低头而碰得头破血流。因为你主动自然低下了头,不至于成为显著的目标。

    第二,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是要受伤的。

    第三,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屋檐下。离开不是不可以,但去往何处?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一旦离去再想回来,那是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甚至有可能成为屋内之人。

    总而言之,“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保持一种主动、和谐的关系,将二者的摩擦和冲突降至最低点,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更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一种人性丛林中的生存智慧,这就叫做顺应自然。

    在人屋檐下,这是人生必然过程,而且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屋檐,或者已经来到“屋檐”之下时,请不要“不得不低头”,而要告诉自己:该低头时就低头!

    【做事不可苛求】

    会处世之人,应学会有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此才能办好事,才能有人拥戴。

    贤能的人,做事能力很强,看问题既看得准,也看得透,人也踏实。这种人可以说确实是人才。但这种人作为一般人,在不担任重要职务时尚可,但一旦他担任重要职务,问题就出来了。他不是工作做不好,而是希望做得好上加好;不是工作不认真,而是工作太认真,钉是钉,铆是铆,并且也要求人家都像他一样;他自己从不华而不实,为此他当然也要手下人像他一样有能力,讲实效;为了工作,他批评下级不是点到为止,而是细致、深入而又严厉,并且反复强调。他想事情办好,人们也理解他,但人们在感情上却怎么也不愿意与他合作;(来源 . )下属们觉得他是个好人,却对他只想敬而远之。这就是贤者显己之能、苛求他人的错误。

    齐国的贤士鲍叔牙就因为自己有这种错误,因而吃了不少亏。管仲也因此认为他不可挑起国家的大梁。

    当时齐国的情况紧急,宰相管仲重病在床,齐桓公干什么事都没一个可信赖、可商量的人,他心里觉得鲍叔牙挺能干,却又拿不定主意,于是很着急地问管仲:“仲父的病已不轻,要是到了您病危不治,那时,齐国我将托付给谁呢?”

    管仲也很关心,他问桓公:“您想托付给谁呢?”

    桓公说:“鲍叔牙。”

    管仲说:“鲍叔牙不合适。他为人很好,也很廉洁。但他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便不愿去接近、交往。他一旦知道谁有过错,便牢记心上,总也不能原谅人家。如果让他治国,他一定是个忠诚正直之臣,但同时,在遇到是非曲直之时,他也一定会同君主对着干的,决不会婉转周旋。他对下级固然会看得清楚、透彻,同时要求也会很苛刻琐碎。这样,他向上会很容易得罪君主,在下级心中也没有好印象。如果您把事情委托给他,您也会很快发现他在这方面的毛病的。”

    “那可以托付给谁呢?”

    管仲答:“硬是要我说,那隰朋还可以。他这个人为人不错,在上不想和君主闹翻,对待下级,也能容纳不同于自己甚至比自己差的人的言行。即便君主赶不上前代帝王圣明,他却认为这是自己没有辅佐好。别人不及他,他也能理解和体谅。”

    事实总是这样的:能用美好的道德、善良的行为感化别人的人,就是圣人;能用财物救济贫困之中的人,就是圣人;认为自己有超人的才能而盛气凌人的人,是不可能得人心的;有很高的声望,却又能谦虚待人的人,则会获得人心。

    一个会处理人事的人,应当学会有些事务不管,真正明白人事的人,应当知道有些话完全可以不听,因为这些事、这些话,不听不管比又听又管效果好得多。隰朋对国政、家事,有时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既把事情办好了,别人也拥护他。

    【经典佛语心经二】

    【不要轻易拒绝】

    要是你珍惜自己的亲情和友谊,就应该尽可能答应别人的请求。

    有一位女士,不管她的小孩向她要求什么,她的标准答案一定是

    “不”。她的先生请她帮忙,她也总是拒绝。她在公司中不受欢迎,因为大家都受不了她那千篇一律的“不”!这位女士不知道为自己的态度到底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明知道大家都不喜欢她,可是她偏偏就是个性不改。

    果断的人不仅知道如何断然拒绝他人不合理和过分的要求,而且也知道如何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益。如果一个讨厌的推销员硬是要向你推销东西,断然拒绝的确是个有用的法宝,然而如果情况换成你所在乎的人,那就该另当别论,除非你有很好的理由,否则最好不要断然拒绝。

    父母常常喜欢没有理由就断然拒绝孩子们的要求。明明说“好”就会皆大欢喜,父母偏偏就要说“不”;明明可以和孩子们讨论一下,父母却偏偏要先断然拒绝孩子们的要求。

    我们看过很多像以上描述的那位女士那样的家庭,他们无不陷入愁云惨雾之中。究其原因,总不外乎是家里有喜欢拒绝孩子要求的父母。这些父母莫不认为,孩子要有教养,就不能对他们太宠爱,而且也不能随便答应他们的要求。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对孩子不断地说“不”,看起来就像是拒绝孩子所有的要求。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而没有任何理由,只会使孩子迷惑而已!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所在乎的人可以对我们予取予求;我们只是说,如果你有很好的理由可以拒绝别人的要求,何不把它们说出来?

    自己所在乎的人求你帮忙,为什么不尽量配合呢?尽量同意别人的请求,这有什么不对?如果你在乎的人求你帮忙,你当即表示应允,这总会胜过断然拒绝吧!断然拒绝别人,只会使得爱、关心和亲密感为之减少。在别人有求于你时,先询问对方有什么要帮忙的,不过最好还是先给别人一个肯定的答案。如果别人的请求是不合理的,或者会对你造成不便,那么你也还有回旋的余地。

    当然,难道别人的请求,你都得照单全收吗?难道你丝毫都不拒绝家人的请求吗?我们不建议你这样做。除了考虑别人的请求之外,你也必须顾及自己的时间和需要,这样家人才不会得寸进尺,让他们随便牵着你的鼻子走。重要的是,你必须在自己和别人之间求得平衡。

    你不用做个有求必应的人,你更不要做个事事都断然拒绝别人的人,简而言之,尽量找理由答应别人的请求,尤其是对自己在乎的人。如果频繁地对别人说“不”,只会使自己越来越缺乏亲和力。

    【当众拥抱你的对手】

    这是一种主动实施的行为动作,可感动对方,也可迷惑对方或迷惑第三者。

    人和动物在有些方面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一种条件反射或自然的反应;但人不同,因为人具有思维,他可以经过思考根据自己当时的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例如——当众拥抱你的对手!

    当众拥抱你的对手,这似乎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自己的对手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若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一些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拥抱对手是多么难!

    能当众拥抱对手的人往往占据主动地位,处于这种位势的人往往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很可能会感动对方,甚至会化敌为友,至少也会迷惑对手,也使旁观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有可能误认为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自己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能使对方处于一种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拥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气量太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了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对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你都是赢家!

    当众拥抱对手,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对方对你产生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敌友之间,留上了一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

    此外,你的拥抱动作,也将使对方失去对你再次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定会招致别人的谴责。

    而最重要的是,当众拥抱对手这个动作一旦做了出来,做久了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让你和人相处时,能容天下人,纳天下物,出入无碍,进退自如,这正是成就大业的本钱!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之前,比赛双方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是如此,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对手的情形。

    事实上,当众拥抱你的对手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碍,就可以做到,你不妨尝试下面的办法:

    身体上的拥抱,例如拥抱、握手。尤其是握手,这是较普遍的社交动作,你伸出手来,对方好意思缩手不理吗?

    言语上的拥抱,例如公开称赞对方、关心对方,表示你的诚恳,但切忌过火,否则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禅悦与健康】

    一个人如果想不虚此生有所成就,必须要身心健康。

    我们四周就有许多身心不健康的人士,有的人好吃美食,吃出病来;有的人游手好闲,闲出病来;有的人工作压力太重,压出病来;有的人则因为是非太多,气出病来……这许许多多的病症,必须对症下药,才能离苦得乐。

    一般说来,生病也有因果,而预防胜于治疗。预先祛除病因,也就是最好的健康之道,我就身体保健和精神保健两方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吃得健康

    减少脂肪和肉食,多吃水果与蔬菜;定时适量,切忌贪多,美食少一口,可活九十九。

    (二)经常运动

    现代人多缺少体能活动,每天应当有温和固定的运动,不一定非要进行打球等剧烈的运动,游泳、走路、爬楼梯,甚至整理花圃、打扫环境卫生,只要经常活动四肢,持之以恒就会健康。

    (三)减少压力

    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休闲活动,避免经常熬夜加班,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度的休息可以走更长的人生道路。

    (四)不吸毒

    非法超量地使用药物,也等于吸食毒品,尊重生命,最忌接触毒品。

    (五)不酗酒

    喝酒过量易丧失心智。

    (六)心宽自在

    效法弥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气度,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

    (七)放下安然

    提得起,放得下,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俯仰间无愧我心,即能心情舒畅安然。

    (八)数息止观

    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在一呼一吸之间,疏解情绪,平缓急躁,收摄身心,静观自得,开发智慧。

    (九)禅定修行

    “定、静、安、虑、得”,禅定摄心,精进修行,自然心净气爽,事事顺畅,了无牵挂。

    (十)喜悦进取

    常持感恩和惜福之心,发心许愿慈悲喜舍,身体力行持恒进取,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

    【结善缘少纷争】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爱,首先要学会尊爱别人。尽管你觉得自己并不

    是重要人物,但只要你能尊爱别人,你肯为别人着想,自然会有人觉得你

    很重要,别人就会尊爱你、与你合作、和你为友。如果能够常以“尊爱众

    生”的观念来待人处世,就会因而广结很多人缘,化解许多纷争,给人许

    多希望,增添许多欢喜。

    重人而后人重之,这正是佛法“因缘果报”的真理。尊爱别人,赢得

    别人尊爱,也就是广结善缘,使自己得道多助,谨提供三点建议如下:

    (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人的真心本性能够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我们为人处世,若能横遍十

    方(广结善缘),竖穷三际(双向沟通),常以敬重和信赖与上级沟通,

    并以尊重和信任与部属来往,做到上情下至,下情上达,畅通交流管道,

    自然会有成就。

    (二)与人为善

    一个有本领、会办事的人,凡事都能得心应手,即使有挫折,也能提

    供替代方案。尤其是身为领导人,更要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耐心倾听

    部属的心声,肯定和赞美部属的成绩和优点,坚定他们的信心,进而开发

    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全力地投人工作。

    (三)皆大欢喜,心甘情愿

    人为万物之灵,有情众生都是为了“离苦得乐”才来到这婆娑世界。人与人相处,语言是情感沟通的主要桥梁。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会说话的人,首先会考虑到,说话是传达自己的意愿,也希望对方能接受,善言者会带给别人欢喜。会做事的人,人缘好的人,总是给人欢喜、给人希望,心甘情愿地将利益回馈给大家,将荣誉分享给大家,这样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

    【息烦恼勤耕耘】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事之计在于明,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时千载,千载一时,我们人的一生数十寒暑,都应该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愉快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皆是好时节”。可是凡俗众生,偏偏烦恼多多。无论是达官富豪,无论是平民百姓,似乎大家都有各人的烦恼,日子过得不愉快,而一生美好的岁月,也就在无可奈何和感慨彷徨中消逝了。世间不如意之事经常会有发生,本着“息烦恼勤耕耘”的原则,向大家提供四点建议:

    (一)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现代有些人士日夜颠倒,以夜生活追逐刺激,午夜笙歌不辍,翌日中午尚高卧不起,违反正常的生活方式,白天昏昏沉沉,夜晚精神亢奋;有些人早晨起来不吃早餐,也是违反生理需要的。所以我建议大家,要早起,要吃早餐,这样才能顺应自然规律与生理需要,这样才能身心健康,精神充沛。

    (二)一事之计在于明

    我们一般人经常会因琐事而烦恼。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其来源去因。有些事情常因“我执”与“无明”,变得繁乱无序,处理起来处处掣肘,十分麻烦。只要我们以清明的心情,智慧地分析前因后果,那么我们处世做事,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一家之计在于和

    家和万事兴。家人和合是一种缘分,家庭不和睦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彼此之间斤斤计较、不能容忍;而和气、和平、尊重、爱护实为家庭幸福的基础,大家都要以感恩惜福的心态,人人都应该感谢天地之恩、感谢父母之恩、感谢三宝之恩、感谢众生之恩,这样就能家和万事兴。

    (四)一生之计在于勤

    勤则天下无难事。勤劳可以白手起家,聚沙成塔,由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丰硕的成果。如果懒惰和奢侈浪费,纵有万贯家业,金山银山也会吃空。勤俭是一个人成功立业的必要条件,为人不可缺失。

    如果我们天天都能很好地工作、很好地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愉快的、成功的。

    【说梦】

    很多人都有过做梦的经验,梦中的一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以我们对于梦境实在不需要过于认真执著,以免让自己增加苦恼。

    做梦有两种成因.一种是自发性的,是自己的意念所引发的梦境;一种是他发性的,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刺激而产生的梦境。做梦的原因,多半是各人心态所显示出来的景象,同时也可能是各人对现实环境的不同意念所引起,因此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白天思想的延续。”

    佛教认为做梦是由于独头意识的作用。平时我们对世间万象的认识,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随时招感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加上六识才能发挥作用。譬如,眼睛认识各种颜色、形状;耳朵认识各种声音;鼻子认识各种香臭味道;舌头认识酸甜苦辣;身体皮肤认识冷热软硬;而心则认识一切万法。

    平时,我们的心和眼、耳、鼻、舌、身一起来认识这个世界;但是睡觉的时候,眼不看、耳不听、身不动、舌静止、鼻不闻,这五根都停止运作,只有“心”独自活动,因此叫做“独头意识”;白天有什么愿望无法实现,被压抑的感情无法发泄,或是某些心事不欲人知,都会通过“独头意识”的活动,在睡梦中出现或完成,所以心理学家称梦就是潜意识的活动。

    人人都可能做梦,一般说来,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由于恐惧而做的梦

    大部分的梦多因恐惧而生,尤其生性胆小、焦急、疑虑心重的人,常会因恐惧而梦到被猛兽追逐、恶人迫害的情形。

    (二)由于愤怒而做的梦

    喜爱发脾气的人,常会在睡梦中产生沮丧、忌妒、激动、怒骂的不平现象。

    (三)由于忧郁而做的梦

    先天带有忧郁气质的人,梦境常是失望、愤怒、气馁和无可奈何。

    (四)由于快乐而做的梦

    乐天派的人,做的梦多充满兴奋、惊奇、巧遇,因此,睡前保持好心情,才能好梦连连。

    白天我们工作已够辛劳,睡觉是休憩身心的时间,何苦将烦恼带上床,使自己不能宁静安眠?“心中无事一床宽”,经常保持一颗知足感恩的慈悲心,就能够享受到没有梦魇的宁静安逸的睡眠。

    【因果学说】

    好人视因果为朋友,智人视因果为龟鉴,愚人视因果为法官,恶人视因果为仇敌。

    好人视因果为朋友,就是说他深信因果,他认为因果像朋友一样,做好事终会有福报;智人视因果为龟鉴,就是说他洞悉因果,了解因果像龟鉴(真理),可以从别人的因果报应中来警惕反省;愚人视因果为法官,就是说他畏惧因果,害怕因果的审判;恶人视因果为仇敌,就是说他仇恨因果,恐惧因果报应。

    不管是在家的善信居士,或是出家的僧侣比丘,都是深信因果的。即使没有机缘接触佛法的人士,也都有“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在做,天在看”的传统观念,而作奸犯科,虽能一时逍遥法外,午夜静思终会良心不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罪业如霜露,慧日可消除,诚心会至意,六根齐忏悔。这些话告诉我们:诚心忏悔可以消除罪业,而忏悔不是口头说说,必须虔诚真心。

    总而言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要深信因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更是我们做人的基本态度。诚心忏悔,可消罪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修行首重修心,而光修心不修行也是不行的,随时随地修正我们的心态与言行,自然自在,持平常心,你就能够广结人缘,法喜充满。

    【花的启示】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来。由播种、萌芽、成长到花朵绽放,花开花谢与有枯有荣的人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百花杂陈或争奇斗艳,更有如芸芸众生形形色色,从花与人生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产生很多的联想,启示我们做人处世的哲理。

    (一)效法莲花的纯洁

    我们都知晓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花象征清净、纯洁。有些人常埋怨自己的出身环境不好,所以近墨者黑;其实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纵然每个人的因果业报不同,而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联想到莲花生长于污泥中,但是仍然保持清净高雅,我们做人为什么不能效法莲花呢?

    (二)效法兰花的清逸

    兰花生长在高山幽谷,被誉为“王者之香”,有些人常感慨自己生不

    {逢时,甚至认为没有伯乐赏识,所以难以成为千里马。诚然,没有贵人相助、爱护、支持与赏识,成功显达的机会就会少一些,但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兰花那样随缘自在,效法兰花的清逸呢?

    (三)效法菊花的淡雅

    菊花的淡雅,给我们一种高贵的感受,我们在世间耳闻目睹“一声锣鼓歇,将相随幕落”,体悟到荣华富贵的镜花云烟,许多达官豪贾争逐名利,但不见得比安贫乐道的乡村人士好多少。

    (四)效法梅花的坚贞

    “未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的坚贞气节,梅花不怕风霜雪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有所为有所不为,联想到梅花的凌霜雪而挺立,我们应该学习梅花的坚贞气节。

    花花世界,镜花水月;人生百年,刹那永恒。我们应该效法莲花的纯洁,效法兰花的清逸,效法菊花的淡雅,效法梅花的坚贞,就会拥有一个愉悦幸福的人生。

    【经典佛语心经三】

    新妇骑驴阿家牵,山青水绿。桃花红,李花白,一尘一佛土,一叶一释迦。一《洞山梵言禅师》

    道不在声色而不离声色。凡一语一默,一动一静,隐显纵横,无非佛事。日用现前,古今凝然,理何差互?一《仰山行伟禅师》

    眼声耳色不思议,百草颠头受用时。表里洞然无一事,端能保护腊人儿。好日我同,遇缘即照。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天机藏不得,花笑鸟啼时。不待重拈出,当人合自知。——《续古卷一》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证道歌》

    显大机,明大用,得夫俱表,是非杳忘。绝尘绝亦,透声透色。重重无尽,事事圆融。——《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所谓“如鸟行空空无迹,如刀斩水水无痕”,你觉悟了,什么都没有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宣化上人

    此心无碍则法无碍,法无碍故,则理无碍,则事无碍,则事事无碍,则一切法界俱无碍。——《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学佛无须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彻了此理,才能操纵自己的生命,来去自在,通向光明的境界。——证严法师

    一段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向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一无德禅师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佛陀

    夫佛法本平常,而世人以奇特求之,故往往不得佛心也。故日“平常心是道”。——《紫柏尊者全集》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无时无刻不是修持参源的好机缘,不管是人与事……——证严法师

    昔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干世界一禅床。——佛印

    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着衣吃饭’。学云:“着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么?”——《赵州真际禅师语录》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白云守端禅师》

    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宏智禅师广录》

    眼中无翳休挑刮,镜上无尘不用磨。信脚出门行大路,横担拄杖唱山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人人皆有善根种子,若遇大善知识开导,如时雨降,则勃然生芽,抽条长干,开花结实,鲜不成就。所谓“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未有无因而招果者。——《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佛性善根,如草种在地;但有土处,莫不有之,若遇时雨,靡不发生。落雨有早晚,故生有迟速耳。——《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弗陀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文殊思业禅师

    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如是于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顺善思维,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大集经》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一《坛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行由第一》

    天下以美妇人譬好花,以好花譬美妇人。殊不知以人譬花,以花譬人,而能譬譬者,非花非人也。故日:“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紫柏尊者全集》

    一切相分,皆是心影;一切见分,皆是心光;一切自证分,皆是心体;一切证自证分,皆是心性。——《法语四》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马祖》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长沙景岑禅师》

    问:“如何是学人心?”师日:“尽十万世界是你心。”——《长沙景岑禅师》

    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莫龙祖心禅师》

    问:“如何是双峰境?”师日:“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起面前山。”——《双峰意钦禅师》

    心如镜。虽外在景物不断转变,镜面却不会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一证严法师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滋味长。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一《法演禅师语录》

    见境心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既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一《保唐无住禅师》

    小参僧问:“卷帘目对千峰秀,掩室时闻百鸟声。正恁么时,还有佛法也无?”师云:“透过声色了无依,一切法中常自在。”——《宏智禅师广录》

    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司空净》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傅大士》

    藉婆衫子拜婆年,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大川禅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行由第一》

    满山遍野,若众生需要,一草一木无不是药。若非众生所需,则再珍贵的材质也不是药;佛法亦是如此。一证严法师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古德云:佛是众生药。有众生病即用,无众生病用药,即药返为病,甚于有病者。——《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日用尘劳中,种种不如意事,是众生病,一念回光返照,是佛药。苟能于佛于众生,直下不生分别,则病瘥药除,始契得。——《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也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判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让你看不清真实面貌。——证严法师

    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住最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有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放在心中积存一大堆,无法清理,使自己痛苦不已。——证严法师

    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焰上雪花飞,一点清凉除热恼。——《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佛是众生界中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中不了事汉,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舍却众生则无别菩提。——《达摩大师悟性论》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宝志公》

    问:“如何是佛?如何是众生?”师云:“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赵州真际禅师语录》

    公又问:“如何是佛?”师唤:“相公!”公应诺。师曰:“更莫别求”。——《紫玉道通禅师》

    一切事皆是自己,一切法皆是自己。——《宏智禅师广录》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一古灵禅师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凡藏无价珍。——《永嘉证道歌》

    大众莫待老僧上来便上来,下去便下去。各有华藏性海,具足功德,无碍光明。名名参取。——《杭州天龙和尚》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洞山良价禅师》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普明禅师

    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此心不必内外中间,此佛不属过未现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佛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生问:“佛是没?”师日:“佛是觉。觉有三种:一自觉,二觉他,三觉满。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心色俱离名觉满。满者谓一念离,一切离,无离无不离。”——《大乘无生方便门》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一《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净土唯心,心外无。……所谓十方微尘佛刹者,吾净土中之刹也;三世恒沙诸佛者,吾净土中之佛也;极乐世界弥陀世尊,亦吾净土中之一刹一佛而已。——《天如和尚语录》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坛经·付嘱第十》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坛经·付嘱第十》

    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心。一悟永悟,不复更迷。一《马祖》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中有三身佛。——《千悔第六》

    要先认识佛,才能成佛。我们以正思维来探讨,何者为“佛”?泥塑纸绘,被供奉的是佛吗?那只是佛像而已。什么是佛?清净心就是佛。一慧律法师

    尔要与佛祖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即尔即今日听法的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坛经·机缘第七》

    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求文殊,早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尔欲识文殊么?只尔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上一组:经典佛心禅语悟道 下一组:经典禅语悟道人生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