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感悟老年人生的句子_一品句子

    发布时间:2019-11-26 点击:

    感悟老年人生的句子_一品句子

    【冷处理】

    古人说得好:“言宜慢,心宜善。”慢则稳妥平和,善则厚重持久。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尤其对某些说不准、拿不准的问题,适当控制节奏,推迟一下做出判断,等一等、“冷处理”,常常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深知自己的儿子急脾气,临死前郑重地告诉儿子说:“我没有多少财产留给你,有句话你要谨记:在你生气、焦躁不安的时候,不要急于说什么、做什么,要学会等一等,冷处理,等一阵子再说再做也不晚。记住,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了。”在日后的为人处世中,儿子完全照着父亲的遗言做了,这使他受益极大,成就了不少大事。

    是的,“等一等”“冷处理”,是成熟的表现,是待人处世的重要缓冲。有的时候或在某些事上,由于反应过速,出手太快,口无遮拦,结果弄得局面不可收拾,让人懊悔不已。等一等、冷一冷,头脑就会相对清醒,情绪就会缓和些,怒气就会消失些,理智智慧就会得到凝聚。这时,好的想法,好的做法,好的答案,自然就会呼之欲出。

    【模仿与探索】

    在论及老年人生时,其生活方式往往被看成重中之重。有些老年人迷惑和苦恼的,也常常是生活方式的确立、选择和改变。其实,人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因人而异。有人说:“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生活方式。”从现实情况看,这话不无道理。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个性化无可置疑,也不应加以限制,但好坏之分还是有的。有的老者迷恋吸烟,须臾不离;有的喝酒无度,顿顿不舍;有的整天整夜泡在麻将堆里,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更危险的是,有的还涉足黄、赌、毒……不管怎么说,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必须加以改正或摈弃。

    许多健康老人,尤其那些颇具影响力的名人,在生活方式上早已为人们做出了榜样,甚至堪称范例。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良好生活方式,或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正确、不健全,不妨模仿、参照一下别人成熟的生活方式。所谓“模仿”,不是亦步亦趋,东施效颦,也不是模仿那些“特殊”人物的奇异行为,而是学习那些带有普遍意义、有指导性的养生之道,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生活环境,不断探索,寻找规律,逐渐养成自己的饮食起居和健身运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联合国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长寿“四大基石”,可以说提纲挈领,抓住了要点。

    那就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情。”

    我国现代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在生活上有三条原则:一是“少吃多动”;二是“无我为大,有本不穷”;三是“情贵淡,气贵和”。他这“三条原则”与联合国卫生组织所倡导的“四大基石”,虽然不尽吻合,但要义是一致的。无非就是要求人们在生理与精神、养生与养性上做到有机结合,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到合理、适当的状态。

    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要“教他如何生活,不要教他如何躲避死亡”。因为死亡是任何人都躲不过的,但学会生活,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更加丰富多彩,是能够自己做主的。

    【趣味与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能使人愉快、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一种情绪。兴趣与趣味不是一回事,有的人很有钱,很有本事,很能说会道,但他们不一定有趣味。趣味不是权势和金钱所能做得到的。

    兴趣爱好与趣味是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人有所好,必然有趣;有趣味的人,就会有意思,有灵气。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趣。与没有趣味的人在一起,会使人不知所措,处在尴尬木然的境地;与没有趣味的人进行交流,如同隔靴搔痒,味同嚼蜡。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兴趣爱好,没有兴趣爱好的人,如同茫茫的沙漠,其生活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

    人的趣味是多种多样的。趣味虽无对与错之分,但肯定有高低之别。有的人好书,有的人好画,有的人爱鸟,有的人爱花……只要不是损人害己的爱好,都是合理的、有趣味的。

    兴趣与趣味的形成,其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或来自丰富的阅历,或来自良好的修养,或来自思维悟性,或来自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验……兴趣与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有些老年人一旦闲下来就感到生活乏味,无所事事,其实你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兴趣是在广泛接触中产生的,兴趣是在历练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得多了,投入得深了,自然就会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兴趣,增加生活的品位和趣味。

    【愿意就好】

    老张从省城某机关退休后,偕老伴离开了带中央空调的大房子,到一个偏远的山村租住了一个小院落,同时租了一块一百多平方米的地,养了几十只鸡,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自己号称解决了蔬菜、鸡蛋、肉食三自给。老两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本白白的皮肤晒黑了,两手磨起了老茧,每天从早忙到晚。有人不解地问他:“你在城里有福不享,来到农村吃这种苦,受这种累,这是何必呢?”他总是美滋滋地说:“我愿意。”

    李老汉与老伴都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儿子在城里为他们购置了房子,安排了一个舒适的家,三番两次地劝他们到城里享清福,可他们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自己的老窝。他们种了三亩多地,既养猪、养鸡,同时还管理着二十多棵果树,忙得真是不亦乐乎。亲友们劝他们别再忙碌,到城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不为所动,而且重新维修了住房,新栽了一些果树,美化了院落,小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加有滋有味。为什么?李老汉的回答是“愿意”。

    退休教师老刘的最大爱好是旅游。通常是一年春秋两次,一次国内,一次国外,收入和积蓄差不多全用到了旅游上。而一家住的还是四十年前的老房子,摆设相当陈旧,吃的穿的也十分简单。熟悉他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不把钱用到日常生活上,而用到旅游玩耍上呢?为什么守着安稳日子不过,而出去四处奔波?他的答案是“愿如此,乐如此”。

    老年人的生活应当随意、随趣,只要身体、经济等条件允许,又无碍他人,自己愿意做的事,完全可以尽情尽兴地做,而少给人生留下遗憾。

    【交流的门路】

    七十多岁的刘老汉和老伴被儿子从乡下接到城里来养老。

    刚开始,两位老人很不适应。城市不像农村,街坊邻居或临墒种地,或在村头田边攀谈,或互相串门聊天,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生活内容和语言,其距离几乎为零。可城里的人们住的是单元房,邻居来自四面八方,各自属于不同的机构,从事不同的行业,关起门来过日子,彼此之间很少有共同的语言。这对来自农村的老人来说,的确有着很大障碍和隔膜,难怪他们说:“住在城市里就像坐监狱一样。”

    时间长了,刘老汉与老伴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大,同时也见识了城里老人的生活方式:一早一晚他们或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或做保健操,或集体放声高歌,或组织琴棋书画活动。在这诸多项活动中,刘老夫妇可以说既无从人手,也无从开口,压根儿没有他们的份儿。后来,或在公园里,或在社区活动中,二位老人发现,时不时地总有一些老者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叙家常。性情开朗的刘老太太先是充当旁听者,进而成了插话者,再后来便渐渐地成了其中的一员,完全融入到了“老妪沙龙”之中。

    刘老太回家后,老头儿不解地问:“你是怎么跟城里人打成一片的?跟他们都说些什么呢?”刘老太笑着说:“天南海北的事多了,什么不能说?人家讲外国的事咱插不上嘴,说时髦的话咱听不懂,可他们总不会老说些咱不知道的呀。”“噢?你是说跟人家谈些大家都熟悉的东西。”刘老汉似有所悟地说。

    “对!就是谈一些大家都知道、都感兴趣的事。”刘老太似乎胸有成竹地说,“种粮、种菜谈不来,可以说说养鸡、养狗么;养鸡、养狗谈不来,可以说说做饭、做菜么;做饭、做菜谈不来,可以说说风风雨雨么……总之,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每个环节,都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话题。只要你想与别人交流,就不用担心没有门路。”

    不久,刘老汉也有了自己的“老头儿沙龙”。

    【时髦与务实】

    当今,追求时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中追求名牌便是一例。同样一件衣服,在路边地摊上不足百元,在豪华商店或大型超市里标价千元以上;同样一双鞋,在自由市场上五十元即可到手,而在名牌商店里却要花七八百元,价钱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尽管如此,有钱人的选择大都去名店或超市,很少过问自由市场或路边摊贩。为什么?身价使然,要的就是名堂和排场,至于货物的品质并不重要。

    佛家名著《传灯录》里有个故事,说的是两位禅师有源和尚与其师父慧海的一次对话,有源问慧海禅师:“您已经是一代宗师了,还用功修道吗?”慧海禅师回答说:“用功。”有源进一步追问:“您是如何用功的?”师父的回答是:“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弟子又诘问道:“人皆如此,您这不与常人一样吗?这哪叫用功呀!”师父摇了摇头说:“不一样,我与常人怎么能一样呢!”弟子愈加不明白:“有什么不一样?”师父说:“常人吃饭百般求索,挑肥拣瘦;睡觉不肯好好睡觉,总是千般计较安逸与否。所以,我与他们是不同的。”你看,这老和尚真够土的,一点不懂时尚,不讲阔气。无独有偶,现实中也有这样的“土”家族,而且不乏大名鼎鼎者。

    著名女作家宗璞在追忆其父冯友兰时,曾叙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哲学家冯老先生一生好茶,每天必喝,从不间断,茶叶的优劣并不重要,茶杯里不论是名贵的碧螺春还是三级茶叶末,一律称好,令提供茶叶的人大为扫兴。红学家俞平伯抽烟成瘾,经常烟不离口,其外孙韦柰说他“烟虽抽的凶,但从不理会是什么牌子,好像只要能冒烟就行”。同是抽烟喝茶,有些人却是“百般求索”“千般计较”。

    老年人应当是务实的一族,而不应是时髦的追随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在吃、穿、用等方面过于讲究、十分挑剔的老者。慧海、冯友兰、俞平伯等人的行为也许不足为例,但其平实无华、不计较、不挑剔的精神,却是值得借鉴的。

    【莫把面子当尊严】

    在一座小区里,绿化地上的草坪花木,是用低矮的木质栏杆围着的。不知从何时起,有人为了少走几步,将围栏踏倒,在翠绿的草坪上走出了一条苍白的小道。于是,管理者便在那里插了一块“禁止通行”的木牌。

    有一天,一位头发苍白的老者依然从那小道上走。管理人员善意地告诉他说:“大爷,您没看见那里写着‘禁止通行’吗?”这位老人本来可以说一声“对不起”便可了事,也可以什么都不说一走了事。但这位老人却大为光火,高声质问管理者:“人家走出来的路,我为什么不能走?你这不是专门欺负老人吗?!”幸亏管理者笑着走开了,不然,准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很显然,这位老者很爱面子,他将别人的善意劝告,当成了是对他的侵犯和欺负,是找他的麻烦,自以为是伤害了他的尊严,使他下不来台。这是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个小小的原则问题:什么是尊严?什么是面子?决不能把个人的面子当成尊严。

    什么是尊严?简言之,就是权利和人格的被尊重。以此可衡量,践踏公共绿化地上的草坪,是你的权利吗?你的行为侵害了公共利益,别人阻止你,这算侵犯你的人格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此可见,以上那位老者争的不是尊严,而是面子。尊严是高尚的、文明的,而面子是虚荣的、自私的,二者相去甚远,决不能混淆。

    俄国作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我国当代作家王小波也曾有言:“尊严就是不论你走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东西来对待。”换言之,一个人要想捍卫自己的尊严,要想被人当作一个人物,就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范围和人格,遵纪守法,不逾规,不妄为。千万别维护错了,把维护面子当成了维护尊严。

    【中间人】

    孔子在《论语》中常常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心胸是开阔宽容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心胸狭隘,常常焦躁不安。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讲正义、讲义气,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常常唯利是图。

    依我看,现实社会中真正的君子,有,但不多;小人不少,但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大多数人既达不到君子的高度,也不属于小人。那这大多数人到底是一些怎样的人呢?经思索,我将其称为“中间人”。

    有学问、有能力、有权有钱的人,不一定就是君子,有的甚至是小人。没有文化、没有本事,既无权又无钱的人,不一定就是小人,有的甚至是君子。因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道德、涵养和节操,所以,不论在上层社会还是在草根基层,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大概都有君子和小人,但都不可能是多数。多数,甚至绝大多数,都属于“中间人”。

    老年人群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样,其中同样也是既有君子也有小人,但都不可能是主流;主流依然是“中间人”。

    中间人是多数派,所以他们能左右社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决定着社会风化的清浊和走向。“中间人”如若向君子学习,向君子看齐,社会就会日趋昌明;“中间人”如若给小人以挤压,使之没有兜售的市场,社会龌龊的死角就会日益缩小,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升。“中间人”不错,倘若你还够不上君子的话,就做一个积极向上、堂堂正正的“中间人”吧!

    【自知与自胜】

    《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确如此,能正确认识别人是智慧,能给自己合理定位就是明白人;战胜别人需要能力,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自知”“自胜”对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对老年人也不例外。

    所谓“自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有德之人?有能之人?有益于人之人?还是一个无知、无能、无用之人?我已经八十岁了,理所当然地给自己定位为“三无”老人。这既非自卑,也不是自谦,而是不折不扣的事实。过去虽然受过多年教育,也有数十年的阅历,那全然是“旧皇历”,再也看不得了。过去提倡“无私”“忘我”,我也真的这么做过多年。那一套现在还行吗?至于自然知识、科技知识,同样今非昔比。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旧知识早已被淘汰,新知识层出不穷,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不论人文的还是科技的,我决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战胜别人不容易,战胜自己更难。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如果不是有意地审视,不严加内省,就不能认识自己的真面目。既然连“自知”都做不到,不明确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战服自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自知”是前提,自知之明是战胜自我的必要条件。对一个明智的老人来说,“自知”和“自胜”都是不可或缺的。

    【面子小议】

    国人一向爱面子。此风绵延不断,至今仍然大行其道,以致左右着许多人的行为,甚至影响到社会风尚。对此,有的人加以赞赏,说“人要脸,树要皮”,爱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有的人认为无所谓,可以听之任之,各行其便。还有的人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爱面子就是虚伪,是陋习,应当加以匡正。窃以为“讲人情,爱面子”本身不是坏事,不必厚非。但不能过,不能偏,不能影响他人,不能有悖于道德和法律。

    爱面子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讲道德、重人格,同时也要面子。这种人可谓是古人所推崇的“君子”。但够得上这一标准的很少,在现实社会很难做到。二是讲道德、重人格,不太讲究面子。这种人有棱角,个性强,不圆滑,不谙世故,往往被人斥为“不会做人”,在社会上没有市场,没有地位,吃不开。三是不讲道德、没有人格,不惜破坏社会规则,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地要面子、争面子,甚至花钱买面子或骗取面子。此种人善于奉承,会巴结,极尽巧言令色之能事,借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处处赚便宜。这种人虽为大家所不齿,但往往能赢得上司的青睐,所以有的人虽然口头上不屑一顾这种人,但行动上却效法这种人,致使这一群体越来越壮大。这一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老人爱讲老面子,要的是自信和自尊,但也是社会上最务实的一族。因为老年人毕竟不同于青壮年,已经退出了社会主流,无须再去拼搏竞争,面子的价值和作用已没有那么大了。老年人虽然不敢说“什么都明白了”,但对人生总是看得透一些,懂得“面子不能当饭吃”,不应“死要面子活受罪”。老年人应当树立老年人的面子观,不应再被世俗所拖累。

    【常思己过与莫论人非】

    我在济南南部山区一位老人的家里看到,其堂屋迎面的墙上挂了一副年久泛黄的对联:上联是“静坐常思己过”,下联是“闲谈莫论人非”。该老者已经八十多岁,我问他:“这对联上写的你能做到吗?”他郑重地回答说:“这是我祖辈传下来的家训,我一直尽心尽力地做着。”我想,不管做得怎么样,只要能“尽心尽力地做着”,这就十分可贵。

    “常思己过”就是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多想想自己的过失,从中接受教训,以利于及时做出调整,纠正错误,发扬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以便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莫论人非”,就是不要在背后谈论别人的不足,更不要说人家的坏话。背后议论别人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弄不好还会招惹麻烦。所以,“常思己过”与“莫论人非”,这是有涵养、有道德的高尚行为,是君子之举,值得效法。

    【老有所梦】

    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上,人都必须有坚强的信念和意志,都必须有自己的梦。如果心灰意冷,丧失了信心,那将是最大的悲哀。

    人不能没有梦。梦既可以成全年轻人的理想和事业,也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得有意义、有追求。一个忠实于梦想的人,不知什么是“老之将至”。梦想是对岁月的较量,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征服岁月,赢得快乐。

    前不久的《老年报》上登有这样一则消息:日本一位老妪,在其九十岁的生日时出版了她的首部诗集,并成了全国的畅销书,连续加印了八次,仍然供不应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开始时,是儿子怕她孤独,希望她写点东西聊以自慰。恰好她平时喜欢看诗读诗,于是就拿起了笔,写着写着竟结成了诗集。她在一首诗中说:“就算是九十岁,也要有恋爱呀!看似像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了云端。”你瞧,她虽然已是九十多岁的老妪,但仍有青春少女的情愫,依然拒绝岁月流逝的沧桑。这就是老当益壮的精神,这就是梦的力量,这就是心不死的体现。

    老年人好比正跑在马拉松后半程的竞技者。路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但剩下的一段更艰难、更吃力,必须全力以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许多赛跑者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过应该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越是困难越需要毅力,越需要有超越的梦想,越需要有一颗坚强而又活跃的心。

    【喜莫大于还有明天】

    大家都知道,“哀莫大于心死”是庄子的名言。我作为一个年逾八十的山野老头,尝试把它演绎为“喜莫大于还有明天”。

    老年人重在关注当下,过好今天,对明天不必过于费心思,但心里不能没有明天。有首名日《明天》的英文歌曲,其中有段歌词是:“明天,必定有太阳!我只要想着明天,连心中的蜘蛛网也会一扫而空!一切忧伤都不见了。明天啊,明天!我爱你!明天,而你只有一天的距离!”

    对于人生,明天就是希望,明天就是憧憬,明天就是前进的动力。从今天到明天虽然只有一天的距离,但它给我们的却始终是无限的遐想。

    因为还有明天,所以心不死,还要积蓄力量做许多事情。

    即使今天很艰难,有些不顺,有些不尽如人意,也可暂且忍耐。因为还有明天,况且今天到明天只有一步之遥!纵使明天没有令人欢欣的事情发生,它也总能令人有所期待。在安顿与期待的过程中,就可以用好每一餐,睡好每一夜。等明天到来时,依然可以笑谈,可以高唱:“啊,明天!啊,明天!”

    【想得开】

    老中医、养生学家樊正伦在北京卫视举办的《养生堂》节目中说:“婴儿降生到这个世界时,两只小手都是紧握着的;老人去世时两只手都是撒开的,故称‘撒手人寰’。”握紧拳头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奋斗的,撒开手是为了将一切都留在人间。

    演员小沈阳在名为《不缺钱》的小品中说:“一闭眼一睁眼就是一天,一闭眼不睁眼就是一辈子。”这话竟然成了名言。

    就在这看似简单的一生中,有些人,尤其是有些老年人,不知为什么还那么执着,还那么贪婪,还那么悭吝。说到底,就是对人生还没有看得开,还未能彻悟人生的本质。

    台湾省的佛光山及其大量的产业,是星云大师于1967年开创的,他一手经营了30余年,为之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他退位时,许多人为他惋惜,他自己却十分坦然。他说:“佛光山如果要说是属于我的,就是属于我的。因为大自然的一切,小如草木清风,大到山河大地,如果你认为是你的,它们就是你的了。”同时他又说:“如果要说不是属于我的,就不是属于我的。因为不要说佛光山这么大的园林,不能为个人所有,即使是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所拥有的。”其含义的确深刻,蕴藏着巨大的智慧。

    人可以欣赏一切,包涵一切,有广阔的胸怀;但同时人生又是渺小的、短暂的、微不足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不能不重新认识。“这是我的房子、我的财产、我的存款……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你可曾想过,人已年老体衰,即使你有豪宅千幢、家财万贯,你能享用得了吗?占有过多的财富看似风光,但也未必全是好事。占有的越多,心理负担越重,越不自在,有的人甚至为之提心吊胆。最后两手一撒,结果什么也攥不住。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是铁律。凡事想得开,在精神上多占有一些,而不贪占过多的金钱和物质,当是一个老者的睿智。

    有人说,作为一个不曾占有大量财富的人,没有资格让人不要占有过多的财富、放弃过多的财富。照此说来,我是不该说以上这些话的。但没有办法,那些占有大量财富、有资格说上述这些话的人,都忙着挣钱,忙着保护自己的钱,权当作是我替他们说的。

    【换位思考很重要】

    有些事情,在自己看来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别人并不那么认为。反之,人家认为是正确的,应当那么说、那么做,你却觉得不可接受。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观察、处理事物的立足点、角度不同。所以,有人提出了“换位思考”,遇事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确,这是解决矛盾、摆脱纠纷和苦恼的一个好方法。

    传说有位整天处在苦恼中的人,为了寻找快乐,他四处巡游探访,以求得到摆脱苦恼的锦囊妙计。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送给他两句话:“一要把自己当别人对待,二要把别人当自己对待。只要你照此做了,今后你就会远离苦恼。”

    在日后的生活中,这位苦恼的人真的按照智者说的做了,他果然从中获得了快乐。

    “把自己当别人对待”,就能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当遇到挫折和屈辱时,你就能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将挫折和屈辱置之度外,超脱自如;当有成就、站在聚光灯下时,你就不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把别人当自己对待”,在与人交往时便能做到将心比心,富有同情心。这样,你自然就会既能主动地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做事顺了,人际关系和谐了,苦恼肯定就会远离,快乐定然就会降临。

    【无题】

    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有许许多多或大或小的新闻刺激着我们的视听器官;还有亲朋、好友甚至是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给你带来形形色色的信息。这其中,有震撼世界的重大要闻,有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有令人兴奋的喜讯,也有惨不忍睹、不忍卒听的悲哀……这些事情无论多么重大,对老人来说,它们也没有我们自己应该做的那些琐碎之事重要。

    作为普通的老年人,我们管不了那么多大事要事。所以,我的观点是,对外界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也可以加以品评,但不能过于操心,不可过于动情。而应当时时刻刻注意的却是自己的饮食起居。如什么时候读书看报,什么时候做健身活动,什么时候会友等生活内容,均应有合理的安排。做到有张有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把节奏控制得恰如其分,使自己始终生活在愉悦之中。

    【善意善行是双向的】

    庄子主张“与人为善,与物为春”。他的意思是人与人相处应当互相释放善意,要有善行善举;对万事万物尤其对动植物,要有暖意,能呵护的就呵护,能扶持的就扶持,决不可漠然置之。“与人为善,与物为春”不是单一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在你“为善”“为春”的过程中,即使当时没有什么收获,日后你也会有所收益,起码在精神上会得到一定的慰藉。

    老年人由于活动范围和能力的局限,“为善”“为春”自然受到限制,在与人和物的施善上也许没有大的作为了。但不要紧,只要你能量力而行就好,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够了。

    只要你的心里是温暖的,你的气息就是感人的,就会起到消融人与人之间冰霜与隔膜的作用。

    人老了,也许自身就是他人为善的接受者。家人向你施善,亲朋好友以及社会也会向你施善。但别忘了,你同时也应当向别人施善。因为善意善行是双向的,受善是高兴的,施善是快乐的,互动起来的生活更是美好的。

    【世上没有局外人】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的老人叹息:“唉,我不行了,已经土埋半截了。”还有的说:“我们早已被边缘化了,现在是过来的人,很快就成为过去的人了。”“这个世界跟我们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其实,这是错觉,未免过于悲观。由此我想起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之藩的一段话,他说:“在人生的大戏中,所有的人不仅是观众,也均是演员。”同时他还说:“他人折烂污,你也会遭瘟;他人放火,你也会烧死。”他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局外人,也没有旁观者。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大家都是演员,也都是观众,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的确,只要活着,你就是社会的一员,家庭的一员。你的言行、举手投足,哪怕是日常饮食起居,无不关系到他人,自然也关系到自身的存在。所以,怎能说被边缘化、这个世界与自己关系不大了呢?

    不管年龄几许,也不论身体状况如何,均应重视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关爱和对你的接纳。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在一个悲观主义者看来,似乎到处都是墙;而在乐观主义者看来,却到处都是门。悲观者总是沉浸在压抑之中,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乐趣;乐观者则总是轻松的、昂扬的,其生活必定是幸福的、快乐的。

    【迁就可贵】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听到一些有关老年夫妻不和的话题。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结为夫妻是莫大的缘分,相濡以沫走到老更是不容易。年轻时尚能共渡难关,风雨同舟,年纪大了怎么就失和了呢?的确不应该。

    失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感情上的,有经济上的,有性格脾气的因素,也有的是因为对某些事情彼此意见相左引起的……不管原因是什么,也不论分歧有多大,最好的处置方法就是迁就。

    在韩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近花甲的老年夫妇,丈夫因职场失意,情绪异常,并屡屡殴打妻子。有一次妻子被打得头破血流,满脸是血,用一个大披肩裹了一下就去了医院。医生见状吓了一跳,问道:“老太太这是怎么啦?遇到暴徒了吗?”老太太原原本本地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医生听后说:“噢,我明白了。在他醉酒后回到家里,你是不是数落他,说了些令他不高兴的话?”老太太点了点头。医生接着说:“正巧,我这里有一种药水,对治疗你丈夫的酗酒打人可谓特效,不妨你拿回去试试。”说完,医生将两瓶药水递到了老太太手里,并嘱咐道:“你丈夫一进门,你就立即用这种药水漱口,而且要尽量多含一会儿。”

    过了些日子老太太又来医院,简直像换了个人,满面春风,十分开心。医生问她药水的效果如何,老太太说:“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打过我,醉酒后睡一觉就好了。”医生会意地笑了。

    丈夫酗酒发酒风怎么办?你得迁就。最好的迁就方法就是沉默。

    两个人能成为终身伴侣的秘诀,就必须有一方始终如一地能为另一方多付出些、迁就些,甚至要做出牺牲。而这个人在为对方做这一切的时候,必须心甘情愿,不能有吃亏的感觉和表现。当然,迁就、付出是互相的,不能强求对等和平衡。只要“强求”,日子大概就不会平静了。

    【与时俱进】

    在当今改革的大潮中,“与时俱进”已成为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短语。不仅党和国家提出要与时俱进,各行各业也都在与时俱进;不仅年轻人要与时俱进,老年人也应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会被边缘化,将游离于社会之外。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是形势的要求。只要你生活在社会这艘巨船上,你进也得进,不进也得进。因为适合过去的那些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看的、听的等等,都已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一去不复返。如有人说过去的食品比现在的味道好,过去的土坯房冬暖夏凉,过去到处是青山绿水,过去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在回忆这些昔日之“黄花”时,你可千万别忘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比从前不知提升了多少个台阶,增加了多少科技含量,有多少个前所未有,有多少个连想都不敢想……所有这一切,无不都是与时俱进带来的,而且还在继续与时俱进着。

    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些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银行卡,不会玩手机,而深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怎么办?赶快走出昔日的封闭,抛弃过去的陈旧观念,多听听,多看看,多学些新鲜的东西,逐步使自己适应社会。这就是老年人的与时俱进。

    【“不相信强迫症”】

    老年人是上当受骗最多、最严重的一族,这话大概不过分。卖假药的,推销保健品的,帮你理财赚大钱的,为你祈福消灾的……还有那些形形色色鼓吹能助你洪福齐天、延年益寿的江湖骗子。他们天花乱坠地胡编乱造,说得你神魂颠倒,飘飘然如羽化,悠悠哉似登仙。结果你不仅上了当,受了骗,丧失了钱财,同时也患上了一种严重的心病——“不相信强迫症”。

    一个人,当上当受骗次数多了,或看到的听到的多了,对改变这一不良现象又毫无信心、不抱希望,于是乎,心里沉淀下来的大概就只有“不相信”了。从此以后,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由原来的什么都相信,走向什么都不信——人们口传的不相信,媒体上宣传的不相信,官方讲的不相信,亲朋说的也不相信……难道这还不是“不相信强迫症”吗?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染上这种心病的人并非个别,也不独有老人。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社会现象。说它可怕,并不是认定它是不治之症,只要顶层设计者制定出完善的制度,各级部门加以笃行,加大惩治措施;再加上公众素质不断提高,正义和爱心得以弘扬,使“不相信强迫症”这种毒菌无法生存,社会环境一天天好起来,这种病终会得到根治。

    【回应不是多余的】

    有这样一位老人:出门总是背着手,低着头,踽踽而行,“两眼不看人与物,双耳不闻车马声”。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多年前邻居刚认识他时,听说他是一个颇有学问的人。见面后,孩子们大声地喊他爷爷,成年人或叫他大爷,或称他为先生。面对大家的问候,他总是不屑一顾,不理不睬,有时毫无表情地哼一声,有时连哼也不哼。久而久之,人们便渐渐地疏远了他,背后称他为“怪老头”。

    人活着,离不开社会环境,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不管你身处荒野,还是走在路上,人们向你打招呼,发出问候,这就是把你当成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东西,就是对你的尊重,对你的善意。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当做出回应,必须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不是多余的,而是生存的需要,人与人共处的需要。否则,就等于你拒绝了他人的尊重,放弃了自己的尊严。

    哲学上有个“互为存在”的命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人,其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问与答、招呼与回应,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也是礼尚往来。人家问候你,主动地向你打招呼,是对你的尊重,是投向你的一种善意。你不回应,就是失礼,就是蔑视人家的善意,给人的感觉是高傲、冷漠,不懂人情。

    回应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有是否得体和质量高低的问题。恰当而准确的回应首先应该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能起到共情共振和互相理解的作用。另外,高质量的回应还应是含笑的、温暖的,能给人以亲切感。因此,不仅要懂得回应,还要学会回应。在当今倡导尊老助老的氛围中,老年人更应当注意礼仪的作用。

    【爱管“闲事”赞】

    最近央视新闻频道播放了一则新闻,说的是成都市一位82岁的老太太,志愿充当公交车站秩序的维护者。因为她所在的这个停车点附近有所小学,每逢放学时乘车的人又多又乱,高大强壮者捷足先登,弱小者尤其是那些小女孩,经常被挤得哭哭咧咧,有的还造成伤害。这位82岁的老太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她便天天来车站维持秩序,让乘客们按先后排成队,车到站后大家有条不紊地上车。就这样,她风雨无阻,一千就是十多年,深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但也有吹冷风的,说她是“爱管闲事”。

    以上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孰是孰非不难判断,关键是老太太的如此善举为什么还招来非议。我以为,看一个人是否乐于奉献,是否善良,是否高尚,着眼点就是看他是否出于真诚的爱心,是否出于自觉。大家应当看到,这里说的“闲事”是于他人、于社会有益的事,毫无功利目的。可以设想,那些心理阴暗、极端自私甚至见死不救的人,别说是八十多岁,就算年轻力壮,他能管这样的“闲事”吗?

    一个老人能自觉地、主动地向他人伸出温暖的援手,向社会做力所能及的奉献,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崇高的,无愧是老年人的楷模和骄傲。

    上一组:慧人慧语_经典句子_一品句子 下一组:关于人生感悟的一段话_一品句子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