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中国名人长寿秘诀和养生技巧

    发布时间:2019-11-24 点击:

    中国名人长寿秘诀和养生技巧

    古代养生

    【1.姜太公垂钓养生】

    姜太公,名吕尚、吕望,为齐国的开国之君。由于建立了奇功异勋,又是长寿者,姜太公渐渐地被尊奉为能祛除百病百灾、福佑民众的神,所谓“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吕尚因德高望重而又高寿被尊为“姜太公”。后人总结他养生的秘诀是“动静结合,天人合一”,而这一秘诀集中体现在他的垂钓中。

    ⊙姜太公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他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便持竿傍溪,静观天水一色。钓鱼实为形式,他那无饵直钩能钓鱼的理论,正说明了他“钓鱼是假,赏鱼是真”的淡泊利禄养生观。正是在众人千方百计要多钓鱼、钓大鱼之际,他却静观鱼群绕钩而乐。中医认为,长时间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天人合一,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有利于改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生态功能。

    ⊙垂钓虽无饵,但抛钩观浮,一览群鱼绕直钩而过,再抬竿提线另抛,这一起一立、一提一抛,正好使四肢、手腕、脊柱得到了全面的活动与伸展,起到了舒筋活血的作用。而静观鱼儿绕钩时则全神贯注、屏气凝神,两者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是运动平衡的统一。

    ⊙姜太公在垂钓中还磨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耐性,使他养成了谋大业不求功名利禄的胸怀,从而以豁达、宽容、仁和获得了健康长寿。

    【2.苏东坡养生之道】

    苏轼,号东坡,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通养生之道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

    ⊙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出狱后,被贬至黄州等地。后来,朝廷又召其回京,官至礼部尚书。为避新、旧党之争,他刻意急流勇退,自请外放杭州,可不久又连遭贬斥和流放,最后一直被贬谪到最偏僻、最不开化的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一生遭遇到如此多的磨难,苏东坡却能随遇而安,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顺应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吾儿。”充分显露其豁达大度、随俗沉浮的品性。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精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平民百姓却身康体安呢?他说:“夫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官宦人家平日居深宅大院,出外则车马相随,从不进行体力劳动,养之太厚,难以抵御气候骤变引起的寒热变化,故易生疾病;而平民百姓,无论寒暑,都要辛勤耕作,这种积年累月的“动”使他们可抵抗寒暑之变,且能祛病延年。

    ⊙本着这种看法,苏东坡十分好“动”,尤爱登山活动。他认为,登山大有好处,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壮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性情,这叫作:“俯仰山林下,可以养生冶性。”登山为“动”,冶性为“静”,此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

    ⊙苏东坡亦喜田间劳动。在63岁贬至儋州时,他还亲自开荒种地,辛勤耕作,曾咏道:“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白发老者仍不懈努力于田间劳动的动人情景。

    ⊙苏东坡还有一种达到心静的功法,并坚持不懈。他说:每天黎明就起身,面向东或南,盘腿而坐,先叩齿数十次,随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徐徐吐出。然后,用手依次摩擦脚心、脐下、腰脊间和眼面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按捏鼻数次,梳发百余次。在自己的文章中,他曾对此法大加赞赏:“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关于人生欲望,苏东坡认为,一个人若在生活上贪欲无度,永不满足,便会心神耗散,元神失养;若在性欲上不加节制,纵欲无度,便会耗伤精血,油干灯灭。因此,对于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不可贪欲无节。

    ⊙他在黄州寓所墙上曾挥毫题写:“出舆入辇,蹶瘘之机。洞房清官,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静养心志,节欲守神,这也是苏东坡能够祛病延年的原因。

    【3.晏子长寿之道】

    晏子,名婴,字平仲,莱之夷维(今山东潍坊市高密)人,春秋齐国名相。据专家考证,他活到95岁(前595-前500)。在2500多年前,医疗条件极差,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时代,一个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龄,实在值得研究学习。晏子一生忙于政事,虽没有养生长寿方面的论述,但从有关典籍和家乡人们的传说中,可窥这位政治家长寿之道的一斑。

    ⊙一、仁者长寿,和则养生。“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说。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对内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劝谏君主赈灾,深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常说的“万人称誉,多寿病祛”的道理。

    ⊙二、廉洁无私,心胸坦荡。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穷苦百姓。他善良无私的胸襟和坦荡宽阔的心地,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生活简朴,清心寡欲。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之,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这应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四、乐观豁达,处其自然。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他曾辞退了“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主要嫌这个人三年都没有指出自己的过错。孔子赞他:“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说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能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死死看作自然规律。不像有的王公贵胄祈求长生之术,求神灵保佑不死。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4.王夫之养生经】

    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六然”养心诀,恰是拥有快乐的秘诀。

    ⊙一、“自处超然”。自处时超逸洒脱。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自处难,难在抵不住孤独;超然更难,难在不会享受孤独。要能够消除寂寞,享受孤独,关键就是你必须欣赏自己,能够和自己快乐地和平相处。只有学会享受孤独,才能真正在自处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心灵充分舒展,做到超逸洒脱,乐由心生。

    ⊙二、“处人蔼然”。待人和气、和善、和蔼,让人感到可亲可近。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品、气质,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

    ⊙尽管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盛气凌人,心高气傲,让人难以接近;也有人总是冷漠无情,心灰脸寒,让人无法接受。只有心存善良、心平气和、心胸宽阔之人,方能做到蔼然处人、坦诚待人、平易近人。

    ⊙三、“无事澄然”。没事做时,心中与有事做时不仅一样踏实,而且更加清静怡然。这是修身养性的一条基本途径。卡耐基先生说:“为了工作而工作,对我们是有害的,会使我们变得不健全,无法享受美好的人生。”整日忙忙碌碌,生活很充实,但也不乏疲惫;无事可做,却是一种极好的身心调整过程与休闲方式。坦然地面对无事的生活,在有风或无风的日子里,做到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不杞人忧天,更不惹是生非,就能始终坚守宁静安然、清朗明净的心灵阵地。

    ⊙四、“处事断然”。处理事情干练利索,果断坚决,当断则断,不优柔寡断,不拖泥带水。这是一个人良好心态的具体体现,断然处事的风格,源自一个人良好的心态和气质;而处事断然,又有利于人们始终保持富有激情和乐观向上的生存心态。

    ⊙五、“得意淡然”。当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成功或收获时,也就是春风得意、心想事成时,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太高兴,要把这一切看得淡一些,不做功利主义的奴隶。这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人品修养。要做到得意淡然,必须学会满足,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六、“失意泰然”。当你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仍然保持败不馁、气不泄的平和心态和大将风度。这是完美人生的绝妙之笔。要做到失意泰然,必须心胸宽广,豁达大度,能放得开、抛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迎接否极泰来的时刻。

    ⊙王夫之的“六然”养心诀,归根结底就是“一然”,那就是回归“自然”。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努力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刻,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件事情中,深刻地体会生活中的各种感受,你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5.白居易养生之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当时的医学水平和卫生条件下,竞享有75岁的高寿是极不容易的,故后人称白居易为修性养生的楷模。 ( . 整理)

    ⊙白居易生逢乱世,命运坎坷。青年时代,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

    ⊙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权贵而数度遭贬,以致年方四十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但是他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始终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许多关于保健养生的经验,其中不乏可资参考、借鉴的精警之言,读来饶有兴味。

    ⊙衰老是生物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例外,老年病接踵而来,视力下降,这对一位诗人来说,该是多么痛苦的事。可是白居易面对现实,设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静心修养,以获取精神上的补偿。他在《眼暗》一诗中写道:“……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这是何等豁达的心胸,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人往住在逆境中难以解脱自己,精神上的折磨对人摧残最大,白居易善于让自己的思维从困境中走出来,同样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白居易能用哲学的观念去认识老年,分析老年,正确地对待老年,他认为人生是个很自然的过程,不要为生生死死所羁绊,应坦然处之。

    ⊙他在《逸老》一诗中写道:“白日浸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他的观点是自然规律应该自觉顺应。他还将一生中的少壮与衰老,比作一天中的劳与逸,人累了就必须休息,把休息也当成一种享受,衰老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养才是,正如他在诗中写的“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多凶天”。

    ⊙白居易的精神养生法给世人许多启迪。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关系极大,知足则乐,不知足则不能全生,并且招致疾患灾祸,这种观念毋庸置疑。他被贬杭州后,虽然失意于官场,却寄情于山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并轻松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的千古绝唱。

    ⊙在那湛蓝清澈的山水之间,他的心就像是悠然飘浮的白云,闲情雅兴之中,看着晶莹碧纯的泉水,自己也觉得心静如水、超然脱俗了。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是多么怡然自得,诗人保持着这种富有朝气的生活方式,足以垂范后世。

    【6.叶天士养生之道】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防治衰老和治疗老年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老年病案300余例,可以说叶天士又是一位老年医学专家。叶天士养生防老的“颐养功夫”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节饮食。他常常对人们讲:“老年饮食当薄味静调”,“力戒酒肉厚味”。因为“饮酒聚湿,太阴脾阳受伤”。痰湿堆积体内,人就变成个大胖子,所以说“胖人多痰”。肥胖人最容易患“痰火”“中风”一类疾病。他还主张“戒烟”,认为“吸烟上热助壅”,容易引起老年咳嗽、气喘之病。

    ⊙二、适寒湿。叶天士发现每当气候变化的时候,就诊的老年人就多了起来,深感《内经》五运六气所论述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有道理,于是他告诉人们:“顺天之气,是老年调理之法。”时时提醒要“加意于寒暄保摄”,而且不要等到气候变化之时,须在气候变化之前就“预宜特护”。特别对于“暴热暴寒”的天气,更要注意。

    ⊙三、戒嗔怒。叶天士在临床上看到很多病是由“内伤七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或是由于忧郁、嗔怒加重了病情。所以,他遇到这类病人,总是规劝“务宜怡悦开怀”“戒嗔怒”,并明确指出“药物不能令其欢悦”,“唯怡悦开爽”,病才容易痊愈。即使是无病的老人,也强调“有年最宜开怀”。

    ⊙四、防劳累。在叶天士医案中,“劳倦内伤”的病例占有相当比重。他亲眼看到“老年积劳内伤”而成噎膈症(食道癌)的;也看到劳累过度而吐血的。因而主张“节劳”。节劳,就是防止过度劳累,正如《内经》所说“形劳而不倦”。古人创造的防老保健延年益寿的体操、拳术,如五禽戏、太极拳等等,动而不疲、劳而不倦的锻炼方法对老人是很适宜的。

    【7.吕洞宾养生之道】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吕洞宾两次考进士不第,后遇到钟离权(道教高人,八仙之一)授予丹道,是道家内丹功的奠基人。

    ⊙他写过多篇养生诗,《全唐诗》中载有吕岩诗五卷。这些养生诗文字通俗、易于理解,且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今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就是元代人给他建造的大纯阳万寿官。其养生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心养生。“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种心田即加强思想修养,养德才能养生。一个思想境界高尚的人,不动邪念、歪念,不做恶事、坏事,精神上是坦然的,心胸也是舒畅的。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十项标准,包括体魄健全、心理健全和良好的处世态度三大方面。当代人养生只注重躯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其实心因性养生比身因性养生更有重要意义。“种好心田便是人生福田”,古代的养生家注意从思想、精神、意识上人手,十分确切。

    ⊙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曾昭耆教授在《善待生命》一书中说:“当前导致疾病发生的诸因素中,心理行为因素已居主要地位!”可见心情的作用,吕洞宾在养生诗中首先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强调自身。“忠孝义慈行方便,不需求我自然真。”养生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是一门体行性学问。假如只停留于“口头”的层次上,是收不到效果的,吕洞宾强调努力实践才能强身,是针对人类普遍存在的“懒”性开出的好处方。

    ⊙三、修炼自身。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养生诗词的丰产期。诗家群星灿烂,养生界高人辈出。道家出现了两位高峰人物:钟离权和吕洞宾。他们一反外丹派的神秘色彩,首创性命双修。吕洞宾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等内丹修炼的精义。反对乞神弄鬼、算命占卦的迷信活动,反对“闭门引气”“头上安头”的一类旁门左道,强调修炼自身的精、气、神等,是有进步意义的。吕洞宾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是科学的,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上,都有重大的贡献。

    【8.朱震亨养生观】

    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著名的医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他不但在疾病治疗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开创了“滋阴学派”,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医学著作及养生学著作。他还亲身实践自己的养生理论,一生布衣素食。史书记载,他七十岁时依然“神茂色泽”,精力充沛。

    ⊙现在世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医生都是养生家,或者研究养生学的都是养生家。其实养生家不仅要懂一些医学、养生学知识,更应是一个实践家,是知行统一的长寿者。朱震亨是一名好医生,同时又是一名养生家。他把临床的病因加以总结,认为“六郁”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发现人常常“阳有余而阴不足”。这就导致人在中老年时体内阴精明显不足,不能和体内阳氕配合来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人体阳气相对亢盛,就会产生内热。这时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下降,无力降热,人体难以维持平衡,可能出现各种疾病。所以,他认为好酒腻肉、烧烤煨炒、辛辣燥热和香甜黏滑食品等都是老年人慎食之物;主张中老年人要动静结合,“动皆中节”。他说,人生“动易静难”,而“静”则有利于保养阴气,有利于滋阴。虽然他用阴阳学说阐释中老年养生,听起来有些“玄”,但和今天西方医学中对老年人生理及保健的认识是一致的,至今仍是指导中老年人养生的圭臬。

    ⊙他在治疗母亲和师傅的疾病过程中,不仅深刻地认识到病理的复杂和治病的艰难,而且更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这促使他在老年时集中精力于养生学的研究和实践。弥留之际,他把跟他学医的侄儿叫到床前诲之日“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然后“端坐而逝”,表现了作为养生家的从容和作为医生的谨慎。

    【9.刘完素养生之道】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是金元医之分门户的标志性人物。他独创了中医“寒凉派”。他的医道在当时就获得好评,死后更是被看成神医,建庙塑像,香火不断。

    ⊙他不仅医人,也医己。他不断自我修炼,借鉴古代和当时的养生思想进行自我实践。他的许多养生思想和实践至今对我们有很深的启迪意义。他认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人的寿命长短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决定生命长短的是“精气”,所以,精要“专啬”,“气”要“专气抱一”。他特别重视气的修炼,认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形以气充,气耗则病”。

    ⊙“专气抱一”本是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刘完素的贡献是把这个思想医学化,在总结自己多年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养生意义。他并没有把“气”神秘化、玄奥化。“气”在中医中的不同语言环境中虽有不同的指向,但刘完素这里的“气”无疑包括了生命的全部功能和状况,因此他的“专气”养生体现的是一种整体养生观。他认为“专气”就要“抱一”。“抱一”就是要按人的本性生存,去除后天加上去的东西,“天然去雕饰”。金彦宗认为他“淳素”,赐号“高尚先生”,曾三次征聘,他坚辞不就。由此可见刘完素“抱一”“守拙”功夫之深。

    ⊙“阴虚阳亢”是“寒凉派”的立论基础,也是他的养生思想出发点。

    ⊙人生在世,“阳气”容易亢奋,“阴气”自然衰弱,因此要“抱朴守拙”,以滋阴降燥。纵观刘完素一生,他对自己的养生思想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他的养生思想是行之有效的。

    【10.葛洪评养生】

    养生离不开环境。环境不但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有的时期,社会环境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葛洪生活的西晋末年和东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晋朝被史学家称为最失败的封建王朝。葛洪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就是在这失败的王朝环境中产生的。它既适应了这个环境,又吸收了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传统养生思想。葛洪比较好地解决了自己做事和养生的关系。他认为人生当以“修仙”为主,但又不废外用世事,所谓“仙圣两全”。他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他比较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后认为道家更适合养生,儒家更适合“应世”。这种“内道外儒”的主张,虽然是魏晋士大夫普遍的安身立命的人生价值观,但葛洪为这种价值观抹上了个人色彩。葛洪虽是江南士族出身,但在13岁时已经家道中落,后又被卷入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漩涡。他先是人世做官,后又“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生,修习玄静”。所以,在权衡“养生”和“应世”时,他的天平往往倒向“养生”而不是“应世”。这是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做出的自己的人生选择。可以说,他的“应世”,只是为“养生”开辟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而已,可以让其更好地完成“内宝养生之道”,成全他的炼丹大业,完成《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著作。

    【11.管子论养生】

    管子(?一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管子》,共86篇,今存76篇,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在“内业”“心术”“白心”等篇目中,可窥见管子的主要养生思想。

    ⊙一、“平正”益寿。管子主张“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所谓“平正”,一是指性情平和端正,喜怒忧思可通过诗、乐、礼等来调节。二是指平时言行不能过分,应受一定的“理…‘法”约束。如管子指出:“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日宫洁之者,去好过也”;“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欲不过其情”,“以物为法”,“缘理而动”,这样就能“平正擅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

    ⊙二、用脑防衰。道家将“无思无欲”视为养生延年之术。管子则提出“老则长虑”的主张,认为若“老不长虑”,大脑因不常用而偏废,反而会促成衰老死亡。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如南北朝时颜之推主张学习“至老不倦”;清代曹慈山提出“学不因老而废”。“常用脑,可防老”,现代科学已进一步证实了善于用脑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三、饮食有节。管子阐明饮食是产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质基础,提倡“节饮食”“薄滋味”的养生理论。他指出“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认为饮食不节,则百病丛生。饮食“充、摄”太过,即暴饮暴食,可导致“伤形”,甚则骨枯而血脉淤阻、闭塞,产生伤身害命的不良后果。

    ⊙四、讲“心术”,命长久。管子不仅主张“老则长虑”,还详细地探究过“心术”,对“心”的生理功能做了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心”处君位,支配“九窍”;心为“智舍”,主“思”,有主宰全身的作用。这些认识,与现代对大脑功能的认识十分一致。在此基础上,管子还提出了“虚心”“安心”等养心术。指出虚能应物,有利于思,思则多智,即所谓“思然后知”也。心安则身安,生命之源泉才可以长流不竭。

    ⊙同时,“安心”无利心,才有益于思维。当然,思维也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超越客观条件。这样,才能使精气内聚,泉源不竭,四肢坚固,体健寿延。可见,管子所论的“心术”与养生关系相当密切,正如他所说的:“既知行情,乃知养生……无迁无衍,命乃长久。’管子还研究过忧、悲、喜、怒和修身养性的关系。他认为,“忧则失纪,怒则失端”。积忧则神伤,愤怒则神散。悲喜过多,适得其反。

    ⊙他特别强调要慎怒,认为“怒”对身心伤害甚大,主张人的一生,应以欢乐为主,并对一切事情保持冷静的头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照此养生,则有利于健康长寿。

    【12.华佗言养生】

    我国东汉后期有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华佗,他在各地行医,为人们解除病患,深受人们爱戴,被人们称为“神医”。

    ⊙公元198年,华佗年事已高。但是,他的身体非常健康,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行动灵巧,看上去和青壮年差不多。有一天,他的一个学生吴普来拜访他。吴普见华佗身体格外健壮,就问道:“老师,您年事已很高,怎么身体还能这样强健呢?我看见许多和您同岁的人,还有很多比您小的人,都走不动了,耳聋眼花糊涂了。您却这样健康,有什么妙法儿呢?”

    ⊙华佗很高兴,兴致勃勃地向学生传授健身经验。他说:“健身,首先在一个‘动’字上。人的身体在于不停地活动,越动越灵,越动越强,不动则散,散而则败。人体只要不停地动,吃进的养分就能被身体各部分吸收,血脉也能畅通无阻,能够预防各种疾病。把人比作门轴,门轴经常转动,越转越灵活。若不转动,门轴就会腐烂,生虫子。”吴普听着,连连称赞讲得有理。华佗又接着说:“明白了‘动’字的道理,不会动也不行。我的动有五个要素,我叫它五禽戏,就是虎、鹿、熊、猿、鸟。”吴普听不懂。华佗说道:“咱们去门外,我一边说一边给你示范,你就懂了。”于是,华佗把吴普带到门外,一边示范,一边道:“虎,取之猛也,甩臂,踢腿,要有劲。鹿,取之巧也,手脚行动要灵活轻巧。

    ⊙熊,取之懒也,动手,动脚,转身都要缓而沉。猿,取之跃也,要做攀登运动、跳跃运动,活动全身。鸟,取之飞也,要练习轻功,手臂、腿脚都能轻飘而动。”教完动作,华佗又把吴普带回房中,意味深长地说:“不少人都向我求教过健身法,我从不保守,都尽心传授了,可是很少有人办到。为什么呢?不是道理没听懂,也不是五禽戏动作没学会,都是由于没有持之以恒。一切学问懂得了,会用了,不坚持去做,和不懂是一个样啊。”吴普说道:“老师,您放心吧,我这个学生不是言而不行,只要从您这里学下东西,就一定去做。”华佗很满意,特意把吴普留下,吃了一顿饭,才让吴普离开。

    ⊙吴普回到家中,牢记着华佗的教导。他每日闻鸡而起,一个一个练习五禽戏的动作,练熟之后,又下定决心:早不练功不着衣,晚不练功不上床,午不练功不进食。他怕自己办不到,专门请妻子做监督人,妻子若发现他违章,就按章惩罚。因而,在妻子的监督下,不论风天雨天,酷暑寒冬,吴普都把五禽戏健身法坚持下来了。

    ⊙由于吴普坚持五禽戏健身法,他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后来,他年事很高,还能去各地行医,为人治病。直到活到百岁高龄时,他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没有其他疾病。

    【13.袁黄谈养生】

    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明万历进士,著名养生学家。其人博学,对天文、数学、水利、医药、养生等,多所涉猎。他著述颇丰,《摄生三要》是其养生学专著。他提出聚精、养气、存神是摄生之三大纲要。其渊源似合乎道家的精、气、神,但他是从医学观点进行解释的,而不是一般道家所讲的玄学。《摄生三要》有理论,有方法,也有他自己实践的体会。所以该书不失为具有特色的养生学专著。摄生三大纲要为:一、聚精。袁黄指出:“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鱼得水,气依之如雾覆渊。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充实,始能生子。然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借饮食滋养精血。不知持满,不知保啬,所生有限,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脏衰尽,百脉俱枯矣。是以养生务实其精。”袁黄还提出了较全面的聚精之道:“一日寡欲,二日节劳,三日息怒,四日戒酒,五日慎味。”并一一讲了医学道理。最后指出了炼精的方法:“炼之诀,须半夜子时,即披衣起坐,两手搓热,以一手将外肾兜住,以一手掩脐而凝神于内肾,久久习之而精旺矣。”

    ⊙二、养气。袁黄在《摄生三要》中认为:“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

    ⊙意为气是人不可须臾离开的。但是“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即气柔、顺、定、聚对人体有利,若强、逆、乱、散就会带来危害。他指出怒嗔使人气强而逆,多食肥腻之物亦会气强,多思气乱,多言气散,皆当深戒!从而提出了养气的具体方法:“养气者,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声欲低而和。种种施为,须端详闲泰,当于动中习存,应中习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

    ⊙三、存神。袁黄在阐述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时说:“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说明“神”对精和气有支配作用,所以存神十分重要。如何才能存神呢?袁黄认为:“道宗观妙、观窍,总是聚念之方,非存神之道。”

    ⊙他一一分析了当时那些集中意念的练功方法之利弊,强调似守非守,一念不起,以和为准,才是存神的绝妙功夫。

    【14.乾隆养生之道】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享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长寿皇帝之一。据说乾隆皇帝暮年身康体健,一生未用眼镜,去世前两年还能外出狩猎,临终前不久尚能读书写字。这一切固然跟他的先天禀赋有很大关系,但良好的养生方法也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他的养生之道为:一、赋诗作画品茗唱歌;乾隆皇帝喜欢赋诗,而且每天必作数首。

    ⊙他常把写好的诗传给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官员们评阅。遇到引用典故之处,他会让官员们作出解释。如果官员们当时解释不出来,可以将诗文带回各自的府中继续研究,对于那些始终也没能找到正确答案的官员,乾隆皇帝也不加责怪。通过赋诗,锻炼了脑力,抒发了情怀。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对大脑不断地输入信息,脑细胞就可以不断发育,脑功能就可以不断地得到加强,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

    ⊙乾隆皇帝闲暇时喜欢习书作画以加强自身修养。习书作画可以陶冶性情,对心理是一种良好的调节。同时,运笔过程中需要指力、腕力、臂力的综合协调,需要思想意念的高度集中。这样,不仅达到养性的目的,同时还锻炼了体力。

    ⊙品茶也是乾隆皇帝的所爱。研究表明,饮茶可以降低血脂,清热醒神,消除肌体的疲劳状态。乾隆皇帝常与能诗善文的大臣一起品茗观戏,赋诗联句,真可谓乐在其中!此外,他对音律也很感兴趣,而且自己能使用乐器。在每年的祭祀日子里,乾隆皇帝常自击鼓板,吟唱《访贤曲》。通过歌唱,抒发了感情,陶冶了情操,对养生也很有帮助。

    ⊙二、弯弓习武四方巡游。乾隆皇帝健康长寿,和其喜欢弯弓习武等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度运动使人气血通畅,血流加快,脏腑调和,筋骨壮实,体质得以增强。据说乾隆皇帝夏天接见武官后,经常与他们比武射箭,秋天出塞时也是如此。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射箭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心态得到了良好的调整。

    ⊙除射箭外,乾隆皇帝还喜欢打猎。打猎时,行走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新鲜空气,人体吸氧量明显增加。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心胸开阔,情怀舒畅,对身心大有裨益。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巡游江南,五次西巡五台山,三次东巡泰山。

    ⊙每次巡游时间长短不一,多在数月之间。在轻松的游览过程中,他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而且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意志,增强了体力,对身体益处无穷。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始终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正如史书所载:“上每时起必须卯刻,若在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尽也。”良好的起居习惯对乾隆皇帝的身体健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服用药饵补养延年。乾隆皇帝常服的补益增寿方药有6种以上,其中最主要的当属龟龄集和松龄太平春酒。龟龄集以龟龄作方名,取龟鹤长寿之意。乾隆皇帝十分关心龟龄集的有关情况,他常问总管:“药房的龟龄集还有多少?”而且每次对制备龟龄集的处方和相关事宜均亲自过问。至于松龄太平春酒则是乾隆皇帝十分喜欢饮用的一种补益药酒,该酒具有益气健脾、养血活络的功效。

    ⊙乾隆皇帝曾把他的长寿秘诀归纳为16个字,即“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所谓“十常四勿”,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揉,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由于有合理的养生方法,而且能够坚持如一,所以直到暮年,乾隆皇帝仍能身康体健。难怪当年英国大使马嘎尔尼在日记中写道:“观其风神,年虽八十三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

    【15.阮籍音乐养生】

    音乐用于养生防疾,不仅是传统医家甚为重视的一种手段,而且在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对此也十分推崇。晋代的阮籍在《乐论》中说:“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平和、哀气不入。”他认为音乐是使人精神平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音乐疗法将“乐与人和”“天人合一”作为理想境界,通过音乐中和雅正的五音六律,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情志舒畅、心情愉悦。

    ⊙在传统养生学和传统医学中,音乐、自然与人体是相互协调的,这就是“乐与人和”。音乐之所以能够养生、疗疾,就在于它将人体的阴阳两方面相互协调并与宇宙自然的阴阳变化相统一。优美旋律释放出的信息.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而达到调和人体的功效。音乐可以调理脏腑的功能状态,即音乐与脏腑相和。音乐是一种综合信息,不同的乐音、节奏、速度、力度,不同频率的音乐,随着音响的振动传输到机体中去,使脏腑机能趋于自然、协调。音乐兼有养身养性之功。荀子在《乐论》中说:“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传统音乐讲究清、静、澹、远的意境,与传统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淡虚无的法则如出一辙。这种思想并不是远离社会“超尘脱世”,而是一种通过施乐使人的性情归于安和、安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音乐可以通过节制法、疏泄法、移情法、以情制情法等多种方法来调畅情志。

    【16.丘为养生之道】

    丘为,唐朝天宝初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右庶子,其诗长于五言,多写田园风物,从他的诗作可看出为人处世之道。

    ⊙一、为家。《唐诗纪事》载:“为奉母至孝。常有灵芝生堂下……

    ⊙时年八十余,而母无恙。”俗话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丘家有耄耋之年的母亲,更是令人钦羡。《泛若耶溪》中说:“短褐衣妻儿,余粮及鸡犬。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可见他们虽无锦衣玉食,但全家人诚实劳作,也其乐融融。丘为在他的杂言诗句中也表现出兄弟手足之情,真挚感人:“去去未知远,依依甚初别……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赋入京》)二、处友。唐朝以诗取仕,是科举制度大行其道的时代。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丘为未能免俗。但当他落第失意时,诗人王维即时赋诗:“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新……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折柳送别,慰藉殷殷。当丘为得意赴京上任时,又有诗人挚友刘长卿赠诗道:“帝乡何处是,岐路空垂泣……潮归人不归,独向回塘立。”(《送为赴上都》)当他在帝都门下省尽兴赏花时,又有友人以《左掖梨花》之题与之唱和。王维诗曰:“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黄莺弄不足,飞人未央宫。”皇甫冉诗云:“巧解迎人笑,偏能乱蝶飞。春风时人户,几片落朝衣。”丘为和诗:“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像梨花冷艳如雪,也只能不由自主地在玉阶上来来去去。丘为的这首五言绝句被编人蒙学读本《千家诗》广为传诵。

    ⊙三、还乡。史载,丘为不当官了,告老还乡。县令闻之,则来拜谒。

    ⊙丘为竟等候门前,对同来的里胥诸吏也礼数周到,毫不摆过去京官的架子。此后路过县衙也是下马趋步而行,真正做到能官能民、能上能下。他在《寻西山隐者不遇》诗中的几句表现了遇事不强求的良好心态:“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此诗也因编人《唐诗三百首》而广为流传。平素饮食起居,他也很随意:“终年不向郭,过午始梳头。尝亦爱杯酒,得无相献酬。”

    【17.翁同稣跪拜健身】

    翁同稣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官至大学士,可能因为暗中支持光绪皇帝维新变法,而被慈禧太后放逐归里,闭门养晦。他每夜临睡前必定在卧室内三跪九叩头5次。这个运动方法传自他的会试座师大学士全庆,全庆每天起跪40次,磕头120次,翁同稣的运动量不及他的老师,然而他能持之以恒,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他老年身体康健,少有疾病,活到了75岁,全庆则享年82岁,他俩在当时都是少有的高龄者。

    ⊙“跪拜磕头法”在宋代,已经有人实行。据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张延老,名琪,唐安江原人,年七十余,步趋起拜甚健,自言夙兴必拜数十。

    ⊙老年人气血多滞,借磕头起跪来活动,跪拜时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以有效地活动肢体,增强肌肉、关节和骨骼的运动机能。同时低头仰首,对头部和颈椎也有保健作用。这确实是一种非常适合于老年人的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

    ⊙老年人适当地做些肢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是养生益寿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老年人体质和生活条件不同,运动方法可以因人因地制宜,不必拘于一格。运动方法多种多样,而最为奇特的莫过于翁同稣的“跪拜磕头法”了。

    【18.纪晓岚幽默养生】

    纪晓岚(1724-1805),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清代著名的大才子,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能诗善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幽默诙谐,出口成联,被称为“对联大王”“一代文宗”。纪晓岚一生的精力几乎都倾注在《四库全书》的整理、校订上,自己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不仅嗜烟,而且嗜肉、好女色。在饮食上,现代人提倡要多食蔬菜,少吃肉,纪晓岚却大块吃肉,而且每餐只吃精肉,配以浓茶,很少吃蔬菜和米面。我们都知道吸烟危害健康,可纪晓岚是一个大烟鬼,那个时代一般人都用水烟袋,但他嫌容量太小,使用起来麻烦,便用旱烟袋,烟锅是特制的,可容三四两烟。据说那么大的烟锅在全京城乃至全国也找不出第二支,所以纪晓岚被人们称为“纪大烟袋”。

    ⊙纪晓岚一生纳了六个小妾,他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卫生、健康、长寿的生活要求大大相悖,竞活到80多岁。

    ⊙也许在我们看来,纪晓岚是不懂养生的人,但他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大量与养生有关的故事。他特别强调,养生如果像棋谱中规定的步子下棋,必定失败;好比照搬中医书中的方子治病,病一定治不好,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不能生搬硬套。纪晓岚的长寿与他先天良好的遗传基因有关,更重要的,与他善于饮茶、豁达乐观和诙谐幽默的个性有关。

    ⊙我们知道,纪晓岚平素喜食瘦猪肉喜饮茶。猪肉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磷等成分,属于高热量食品,有健脾益气、温胃润燥、补肾益精、养肝润肤的功效。茶味甘苦,性微寒,有消食下气、除烦去腻、解毒利尿的功效,常饮茶可帮助消化,又可防止食肉引起的积滞及肉中胆固醇在体内沉积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纪晓岚十分幽默,这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常能语惊四座,被戏弄之人常常会在捧腹、喷饭之后,仍不得不为其机智和才华而折服。纪晓岚爱笑,常常是别人未见有什么可笑之事,他却笑得不亦乐乎,甚至大笑不止,非得家人提醒甚至阻止才能停,往往弄得别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纪晓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历经两朝,位居高官。他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观。从他书写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条幅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不计荣辱的高尚品质。他待人随和,处事妙趣横生,这一切都是使他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而得以长寿的秘诀。

    ⊙我们常说豁达乐观、幽默风趣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品质,是一种长生不老药,拥有这种品性可使人思想常新,精神愉悦,胸襟开阔,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并把自己的一切服从于社会,服从于事业的发展,服从于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它具有无形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能迅速消除距离,化解矛盾,减少分歧。消除尴尬,打破隔阂。当今社会如果人人都能拥有这一品性,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融洽和谐,在这样的氛围下,人的身心都会愉悦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19.曹廷栋顺应自然养生】

    曹廷栋,清代养生学家,著有《老老恒言》一书,主张寓养生长寿于日常起居琐事之中,自成一家之言,并身体力行,寿过九旬。

    ⊙曹氏主张养生顺应自然,顺应日常生活习惯,告诫老年人如何慎起居,调摄饮食,从日常的琐事中寻找身心健康的乐趣以颐养天年,并开导老年人要知足常乐,善于自我修养,自我解脱;在养生方面重视调摄脾胃,注重饮食调养,极力推崇食粥,认为“粥能益人,老人尤宜”。

    ⊙《老老恒言》专列食粥一卷,详述食粥煮法、宜忌和常用药粥一百方。

    ⊙20.龚廷贤养生之道龚廷贤,明代太医院官吏,有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对老年人的摄护治疗有独到见解,认为衰老多责脾肾,著有《万病回春》《寿也保元》等书。书中有专论老年人摄养的“老人论”,有探讨衰老机理的“衰老论”,对研究老年病诊治和抗衰老有很高的价值。

    ⊙龚氏重视肾精对衰老的影响,强调摄护肾精的重要性,指出早婚的危害,提出节欲保精是抗衰老的一个重要环节。

    ⊙龚氏在论述抗衰老时,还十分强调脾胃的作用以及饮食与脾胃功能的关系。他认为年老之人如不注意调摄脾胃,不仅会损伤元气,还可造成“筋脉横解,气乃暴逆,荣卫不和,气血凝滞”。因而,他主张导引、按摩,以通雍滞,补中有通,很有实用价值。他在《寿世保元》中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秘方,并将其中重要的编成口诀,流传颇广。如八仙长寿丸、五仁斑龙胶、延寿丹,都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

    ⊙龚氏还认为,单纯的依赖补药以延天年“如同油尽添油,灯焰高而速灭”。因此,他特别强调老年人要做日常生活的调理,只要经常注意调摄养性,也可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龚氏在阅读大量宫廷医籍后,结合自己做太医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摄生方法并编成了养生歌谣:“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这些养生防病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科学实用。其中“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食惟半饱”等已被近代实验研究证实确有养生、抗衰老的作用。

    【21.陈直养生之道】

    陈直,宋代医学家。其所著《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病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老人食治之方,下册为老人医药之法,共载方剂232首,为理、法、方、药兼备;防治,调护俱全之老年医学典著。

    ⊙陈氏重视老年人心理活动与寿命的关系。他在《养老奉亲书》中说老年人“形体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亦居温洽,亦常不足……等闲喜怒,性气不定”。且老年人性格孤僻,易于伤感,“若愤怒一作,血气虚弱,中气不顺,因而饮食,便成疾患”。为此,陈氏提出老年人欲延年益寿,必须注意精神保健,尽量满足嗜好,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陈氏对老年病,注重调理脾胃。他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筋力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对于气血衰弱的老人,全赖饮食以资气血,因此调理脾胃对老年人祛病延年具有重要意义。

    ⊙陈氏对老年人起居护理、食药调配、四时摄养等,也极为重视。他强调应根据季节特点,对老人活动、饮食、药物、增减衣物等进行安排;指出老年人若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22.李时珍养生术】

    李时珍为明清时期的医药学家。他博览全书,广集民间药方,亲自采集鉴别和临床实践27年,两易其稿,完成了《本草纲目》一部巨著。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本研究中药方剂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且也是研究老年医学、延缓衰老的重要著作。全书载有耐老、增年的药物237种,其中常用的药物有130种,按其作用分滋阴药8种、温肾药5种、补血药6种、阴阳双补药10种、益气健脾药22种;书中还载有轻身、益寿、延年医理和医方390余条;长寿例案数条等。

    ⊙李时珍对衰老的认识和延缓衰老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虚”和“补”,而是上承《内经》《难经》的医理,阐发岐黄养生精微,下窥各家摄生延年的奥秘,博采众家之长,无门户之见。而且李时珍十分重视饮食疗法和饮食卫生,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长寿,必须讲究饮食卫生,注意饮食营养的调配。书中除收载各种药用或食用的水、谷物、蔬菜、果品的治疗作用,还收集不少药粥和药酒。如小麦粥治消渴烦热;羊肉汤入高粱米、葱烧粥可补脾益肾;苡仁粥可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五加皮酒久服能轻身耐老;葡萄酒可提神强心,益气健胃等。

    ⊙李氏认为脾、肾在人体养生抗衰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正气得其所养而充实;肾为先天之本,精髓生化之源泉,肾气旺盛,则髓海满盈,寿命自可延长。

    【23.朱丹溪养生之道】

    滋阴派朱丹溪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在养生和治疗方面,突出补阴的学术思想。在纠正时弊和发展养生抗衰学说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朱氏在《格致余论·养老篇》中说:人到五十岁,不但由于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容易发生,而且肠胃的运化功能也见衰退,经常会发生雍滞现象,到六七十岁后阴血更不足,因此保养已经衰退的脾胃功能,依靠脾胃充实阴血显得更为重要。在饮食上,朱氏既反对服用温燥之品,也反对饮食厚味滋补之品,主张食养茹淡。朱丹溪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祛疾养寿”的方法——“倒仓法”。所谓倒仓就是清除长年累月积聚在胃肠的“浮莝陈朽”,推陈致新,扶虚补损,既能治病疗疾,又可养寿延年。而且他开导老人不要自寻烦恼,顺义理而养性,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24.欧阳修养生观】

    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对养生也有真知灼见。他力批仙道之说,倡导自然之道。他将古代的夏禹与颜回对比,说明劳形与长寿的关系:夏禹走天下、乘四载、治百川、可谓劳其形也,享寿百年;颜子萧然,卧于陋巷,箪食瓢饮,外不诱于物,内不动于心,可谓至乐也,而年不过三十。可见夏禹因防治洪水,疏通河道,劳其形、常运动,就获得长寿;而颜回终日端坐读书,不常动骨运筋,看来很安静,结果短命早逝。

    ⊙通过夏禹与颜回的对比分析,欧阳修得出的结论是:“劳其形者长寿,安其乐者短命。”所以,他提倡“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唯不自戕,而各尽其天年”。意思是应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应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对身体没有损害,就自然会活到应该活的寿命,而不必专门去“茹草木、眼金石、吸日月之精光”。他认为,最好的养生法,还是“劳其形”“任其自然”。

    【25.慈禧太后养生之道】

    慈禧(1835-1908),曾先后3次垂帘听政。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38岁左右,而她不但活到73岁,还始终保持年轻人的体态,这与她深谙养生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一、药膳。菊花延龄膏是慈禧一生中最喜爱、最常用的药膳,特别是到了老年时期,更是每天不可缺少的膳食。慈禧经常服用的补益药一般都制成膏剂或丸剂,以便于保存,如养心延龄膏、保元益寿丹等。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所选用的13个内服方,使用的64种药物中,有75%以上是医书中列为上、中品的药物。

    ⊙上品药无毒且能轻身益气,中品药也有很好的扶正祛邪作用。慈禧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砂仁、人参、香附7种主药。此外,她还经常外用长寿补益药,制成膏药外敷,循经取穴、敷贴肚脐和腰部,以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抗寒能力的目的。

    ⊙二、按摩。慈禧的长寿还和她宠爱的太监李莲英精通按摩不无关系。李莲英早年习练按摩养生术时,曾得到名师指点,后来又潜心钻研,使得他的按摩养生术达到了精妙的地步,颇得慈禧的欢心。

    ⊙三、书法、戏曲。慈禧爱好书法,时至今日,人们仍可在颐和园仁寿殿的左右壁上,看到她所写的高约1丈、宽近5尺的“寿”字大立轴,可见其功力不浅。慈禧还特别爱看京戏。颐和园的德和园、颐乐殿是慈禧看戏之处。据说,她精通戏典,文字表达能力也不错,亲自改动过的京戏唱本就有100多处。慈禧从身体到精神不断地加以调养,这自然有益于她的健康。

    ⊙四、运动。慈禧深信吕不韦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名言,一向注意形体锻炼。她的锻炼方法主要是练习八段锦,每天清晨起床后总要练习一遍。

    ⊙此外,慈禧还喜欢散步、栽植花草、坐游船、下棋和装扮观音菩萨命人拍摄等,这些均属娱乐性活动,但也有益于她的健康。她还格外重视养颜护发,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以蛋清敷面,清早起来又用美容白雪膜,梳头前后还施以特制的香发散,使头发不白、不落。

    【26.曾国藩养生经】

    一、做人养生。“寡谷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气勉伤财。贵向勤中得,富从俭里来。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暗中休使箭,乖里带些呆。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衙门戒出入,乡党要和谐。安分身无辱,闲非口莫开。世人依此语,全福乐康哉!”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一段话,著名书法家冯大彪先生称其为百字养生要诀。

    ⊙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先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他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不朽。他的一生很注重修为和养生,曾在日记中写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二、处世助益。“寡谷精神爽,思多血气衰。”这是曾国藩所提倡的精神养生之道。养心要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以少怒为本,事亲以欢心为本”。他特别强调了养心与养生相结合的养生之道,认为人应该做到“不藏怒,不宿怒,谦和待人,凡事顺其自然,不急不躁,沉着冷静,饮食起居有弛有度,心怀坦荡平和。”此乃清高敛简的谦和之道。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易生恼怒,不仅是一般人易产生的情感态度,历史上也有“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的。曾国藩告诫家人,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

    ⊙“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去怒,也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从容,充满虚明之气……即使是我们现代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养生须修善。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还有就是要读书,“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国藩多次强调读书对养生的作用。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较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变化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习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的冲淡之味、潇洒胸襟……

    ⊙也就是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达到养生目的。

    ⊙三、病从口人。曾国藩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损伤脾胃。合理清淡饮食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曾国藩每天坚持饭后走1000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曾国藩对健康长寿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他认为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他的这种达观、冲融之气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

    【27.邵雍养生经】

    北宋著名的易学大师邵雍,字尧夫,号安乐先生,谥日康节,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北宋五子”。张载赞之日:“内圣外王一体,上天下地同流。”康熙皇帝为邵雍题词:“学达性天。”其养生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心修养。邵雍的哲学思想是以《先天图》为基础的,主张:“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故日天地之道备于人。”他以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即道,乃心也。所以,他特别强调人心的自我修养,所谓:“圣在人中出,心从行上修,金于沙里得,玉向石中求。”他还留下了许多能够启发人心的诗句:“心在人躯号太阳,能于事上发辉光”;“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心静始能知白日,眼明方会看青天。” (一品句子网)

    ⊙二、自得其乐。安乐先生的养生观,即如其号,集中归结为一个“乐”字,他是一个典型的乐天主义者。邵雍在洛阳城里有“安乐窝”十二家,喜欢闲居生活,欣赏园林景色,以醇酒、香茗自娱平生,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其《四乐吟》日:“乐天四时好,乐地百物备。乐人有美行,乐己能乐事。”天、地、人、己,面面俱到。还有《四喜吟》可以为证:“一喜长年为寿域,二喜丰年为乐国,三喜清闲为福德,四喜安康为福力。”

    ⊙他钟情“自得其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麟凤何曾不在郊,太平消得苦譊譊。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一瓦清泉来竹下,两竿红日上松梢。窝中睡起窝前坐,安得闲辞解客嘲。”(《自乐吟》)还有:“家有安康贫不害,身无疾病瘦何妨。高吟大笑洛城里,看尽人间手脚忙。”(《试笔》)三、养心为止。他主张“养心为上”,如:“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心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心安吟》)又能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比如:“人心龃龉一身病,事体和谐四海春”;“眼前伎俩人皆晓,心上功夫世莫知。”(《首尾吟》)四、预防为主。如《养生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爽口吟》:“爽口之物少茹,爽心之行少虑,爽意之言少语,爽身之事少做。”所谓防患于未然,真是一针见血。又有《六得吟》日:“眼能识得,耳能听得,口能道得,手能做得,身能行得,心能放得。”看吧,一个生命如此活跃、感觉如此通达的人,想来疾病也不敢冒犯他。

    ⊙五、养志生涯。他遵奉“乐天为事业,养志是生涯”的宗旨,尝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但他有着远大抱负,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的自我警语为:“每恨性昏闻道晚,长惭智短适时难。”这令人想起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28.沈复养生经】

    清代沈复乃一介贫士,但其名著《浮生六记》中涉及的养生妙道,有不少地方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宜早。人若到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因此,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

    ⊙二、宜安。人心最为灵动,不可过劳,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

    ⊙安心之法,在于调节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心城紧闭,外事无以动心,外邪无以入侵。

    ⊙三、宜常。晨入园林,种蔬菜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吟古诗,临古帖,抚古琴。睡不在多,以神凝梦甜为佳。菜根粗饭,胜于珍馔。知己聚谈,小饮无醉。勤练太极,寒暑不侵。长此以往,乃祛病之方。

    ⊙四、宜乐。请教乡里百岁老人长寿之术。答日:“余乡村人,无所知,但一生只要喜欢,从不知忧恼。”此可悟出寻乐之法。人不快乐时常怨环境,实根源在身心。为何同处一境,有人乐有人不乐呢?无论何等环境,都须从苦闷之中生出希望和快乐来。

    ⊙五、宜淡。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生色,生虚祛病;浓于货利,生食餐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浓之为毒,以一味可解,日:“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9.左宗棠养生之道】

    清代左宗棠青年时代屡试不中,就做幕僚,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工作。因读书而做幕僚,做幕僚又需要再读书,因而不但知道读书的重要,又能体味到读书的乐趣与内在奥妙。把读书与情趣涵养、心智的康健、体格的强弱联系在一起,进而把读书当作养生健体的一种途径。

    ⊙细想也是有道理的,中医认为心脑相通,读书必用脑,用脑则思考,大脑就不断生出新的脑细胞,保持良好的记忆力,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心理健康,情志坚强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好书可冶情志,开启智慧,保持心旷神怡,欢愉乐观,自然健康。

    ⊙左宗棠谈其读书养生的心得如下:

    ⊙一、“寡言,养静”。左宗棠尊重“涵养须用敬”的古训,时常以读书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举例说年轻时也曾犯“举止轻脱,疏放自喜”的那种“名士气”(相当于现在的名人脾气),后来就是在读书的实践中克服掉的。《黄帝内经》上说“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不无道理。

    ⊙那个弃官不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做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身处闹市而心静如水,也正是左宗棠说的“寡言、养静”。左宗棠身居高位,权高势重,很难做到“而无车马暄”,但他到古稀之年还率军出关,冒风沙寒暑,之所以有如此健康的体格和平时重视读书养生分不开的,读书才能“养静”,才能长寿。他对人讲起自己读书养生经验时,就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

    ⊙二、持之以恒。他军务繁忙,政事缠身,要在读书里求静,就得把住一个“恒”字。持之以恒才能达成“物我两忘”的境界,生命才会得以滋养,才能延年益寿。左宗棠的读书不是生命的透支,而是通过读书达到老子所说的“万物将自化”的意境,也是一种自我超越。现代医学也证明:不好的情绪,心理失衡都会影响健康、加快衰老、易生疾病。“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左宗棠的读书养生法就是抓住了调节情志这个环节。

    【30.张介宾养生之道】

    明末著名医学家、气功养生家张介宾(约1563-1640),字景岳,又字会卿,浙江山阴县(今属绍兴)人。

    ⊙张介宾生来颖异,幼禀明慧,自六经及诸子百家,无不考究,读书不屑章句,韬钤、轩岐之学,尤所淹贯。他青年时随名医金英学医,晚年以医名世,遇有危症,世医拱手,得其一七,矍然而起。在医理和临症方面,他也有着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付出30余年心血编成《类经》一书,对《内经》系统分类,又编有《类绘图翼》《类经附翼》等书,晚年辑成《景岳全书》。张氏先尊崇朱震亨学说,后又有不同看法,提出了“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医学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临床常用温补方剂。其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张介宾不仅精通医学,对气功养生学亦有所研究,并亲身实践,对气功养生之术恒习不断。张氏生活于明代末期,明朝官方提倡的思想是继宋儒发挥了的孔孟儒学——程朱理学,并且亦利用佛、道两教之说来教化人民。因此,张氏受理学及佛、道影响较大。他读书甚众,涉及经史、理学、道家、医家杂病等方面。他的著作广泛引用道书、仙经、理学之说,并把这些学说用来发挥《内经》理论。他的养生思想,除了源于《内经》外,还兼收了儒、释、道三家之说,正如张氏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非小道记》中所言:“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自医。”这便说明张氏的养生思想与儒、释、道三家之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介宾还告诫后人,欲养生长寿,则当节情志,慎劳逸,以养其形;又着重提到戒酒色以保阴精的问题。

    ⊙总之,张介宾的养生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类经》和《景岳全书》中。其对养生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认识到了防治疾病尤当重视阳气,纠正了当时滥用寒凉攻伐之弊;认识到形、精是人的生命之所在,强调养形在于宝精的卓越贡献。

    【31.袁枚养生经】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在老年用诗作表达了他的养生观和生死观,颇能给人以启迪。

    ⊙袁枚喜爱远游、登山等活动,从运动中得健康和欢乐。“我年六十四,今春犹聪强。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有时逸性发,跳跃如生獐。”(《病后作》)“闲扫萧斋静扫绳,修行何必定如僧。”(《偶成》)袁枚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到了古稀之年,不能从事剧烈的活动了,又该作何消遣呢?他写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遣怀杂诗》)又道:“我生嗜好多,老至亦渐忘。惟有两三事,依旧欢如常:摊书傍水竹,随手摩圭璋;名山扶一杖,好花进一觞;谈文述甘苦,说鬼瓷荒唐。七十苟从习,逾矩亦何妨!”(《书所见》)袁枚处世积极乐观,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遣怀杂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袁枚不仅“八十不知老”,且能坦然面对死亡,认为那是自然规律,无需畏惧。他在《喜老》诗中写道:“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就便再龙钟,凭人支笑倒。试问北邙山,年少埋多少!”作者自豪自足、洒脱乐观的情绪溢于言表,令人敬佩。

    ⊙64岁那年,袁枚患疟疾,病愈后自感消瘦异常,精力大不如前,因此谆谆告诫老年朋友:“始知将尽灯,不可使扇飏;文如将落叶,何堪风再戕!寄语衰年人,寒暑宜周防。”(《病作》)人到衰老之年,经不起风吹霜打,应该小心提防寒暑的变化和疾病的侵袭。

    【32.颜真卿锻炼养生】

    颜真卿(709-785),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诗人和书法家。公元785年,时年76岁的他不幸被图谋叛变的军阀李希烈缢死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龙兴寺。颜真卿从小喜爱体育运动。公元784年,颜真卿75岁诞辰时,亲友们纷纷前来祝贺。他非常高兴,不仅给人们表演了书法,也表演了体操绝技。他先叫家人搬来两张太师椅,立身在两椅的中间,用两手握着椅背,连续做了百余下“屈臂撑”。

    ⊙接着又叫家人抬过一张空床,他用双手按住床的东南角,两脚用力一蹬,身体轻快跃过床,这“跳马”表演,他重复做了五六次。随后,他用一张宽约三尺的席子将自己围起来,直立地上,说道:“看我跳出去!”

    ⊙只见他两手稍微一按,双脚顺道用力一蹬,早已飞身跳出高达三尺的席子,轻巧地双脚落地。颜真卿因坚持锻炼,直至古稀之年仍体魄强健,技巧超人。

    【33.李清照养生经】

    李清照(1084-约1155)的文学创作非常丰富,包括诗、词、散文等,以词作最为后人称颂。她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相当美满,夫妇唱和诗词,鉴赏书画金石,在文人中被誉为夫妻的楷模。后金兵入侵,家乡沦陷,举家南迁,而丈夫突然病死(赵明诚死时她46岁),使她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打击。可是,她支撑着、抗争着,活过了古稀之年。李清照的养生、长寿得助于她自幼喜郊游,并爱好多种技艺。

    ⊙由于喜欢户外活动,常常接触大自然,除了筋骨得到锻炼以外,她也养成一种豁达、豪放的性格。晚年的李清照,虽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境况中,但由于她自幼养成的豁达大方的性格,使她以弱女子之躯而能经受风霜雨雪、天灾人祸的打击,意志变得更加坚强,得到古稀之寿。

    【34.吕不韦论养生】

    吕不韦,战国时秦国丞相,著有《吕氏春秋》一书,内有专论养生长寿之篇章。

    ⊙“圣人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吕不韦指出,自古富贵之人都想长寿,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只能是水中捞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修节止欲,方得身心之康泰。

    ⊙他总结出了丧生损体之“三患”:一、好逸恶劳。“出则以车,人则以辇,务以自失,命之日招蹶之机。”有些富贵之人,终日过着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这样的人安能长生?

    ⊙二、恣食酒肉。“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有些富贵之人,大杯喝酒,大块吃肉,终日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殊不知“酒是灌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古语云:“大醉必生大害。”

    ⊙三、奢侈腐化。有些富贵之人,依仗手中权势,贪污腐化,日出鱼肉乡里,夜宿花街柳巷,喜听靡靡之音,终日纵欲放荡,这样的人焉能长寿?

    【35.高桐轩养生经】

    清朝著名画家高桐轩,十分注意养生,平时不仅养身,而且也养性。他虽然生活在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封建社会,地位微贱,生活清贫,然而一生清心寡欲,不求名,不求利,视“公卿不足为贵”,愿“居此仁厚乡里”,与里人“和睦为习”,和朋友“坦胸畅谈”,做到了身心愉快,健康长寿。

    ⊙他的“十乐”是:一、耕耘之乐。耕耘虽劳体肢,然颇健身心。伏案一日,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身;既不忘耕种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

    ⊙二、把帚之乐。把帚扫地,洗桌净几,躬身举手之劳,则尘垢顿去,地净窗明,精神一快,乐趣即寓其中。

    ⊙三、教子之乐。幸生陋巷,周邻皆无科名之辈,教子以诗文书画,各徇其意,惟禁学举子业。倘子弟朴实长厚,能以艺立身,自食其力,令吾无忧于此,岂不快乐?

    ⊙四、知足之乐。吾生为卑工画匠,远不若贵为卿相,富盈百万之禄食,然较吾困苦者何止千百?以此退想,公卿不足为贵,而安贫乐道,更爱吾业,岂不一乐?

    ⊙五、安居之乐。吾所居,里人多忠厚淳朴、力作以食之庄稼汉,言行诚实,和睦为习,居此仁厚乡里,不闻酷吏之呵斥厉声,亦在大乐。

    ⊙六、畅谈之乐。田间把锄,劳而歇于地头,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事,或测天气睛雨,或卜年景丰歉,坦胸畅谈,其乐陶陶。

    ⊙七、漫步之乐。饮酒不可过量,饭不可过饱,酒饭用量过多,未免令人昏沉。作画亦然,时久则疲,宜起身散步于中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襟怀为畅。

    ⊙八、沐浴之乐。冬月严寒不宜频浴,余三季皆当常浴,暖水温和,反复淋洗,遍身清爽,活动经脉,有益身心,真乃一乐事也。

    ⊙九、高卧之乐。每至炎暑伏天,白昼不宜作画,竹枕蒲席,北窗高卧,熏风吹来,五内生凉,合目养神,养情蓄锐正此时,亦劳者之一乐也。

    ⊙十、曝背之乐。冬日天气晴和,每至日中,或坐场上,或倚北墙,取日晒之,如披狐裘,通身温暖,畏寒缩冷之感顿消,既活人筋血,又强人皮骨,其乐不可不知。

    【36.孟子养生经】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是孔丘孙子思之门人,继孔子后的又一著名儒者,享年84岁,比孔子多活11岁。后人因他俩为圣贤却只活73、84岁,故传说:“人寿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是说人到此寿也就算享尽天年了。纵观古今,孟子是善养之典范。他在政治上不能实现目的,到处碰壁,退而教授生徒,虽穷困不达,却是个“傲然而有点火气之昂藏儒者”。孟子养寿之法大致有:一、终生善养“浩然之气”。喻己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是养浩然之气的最好注脚。苏轼说他浩然之气是“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这是崇高的思想境界,极大的精神情趣,绝妙的人格品位。

    ⊙二、品德高尚,善养成德。“修其身而天下平”,即以修养身心的道理和方法,用于齐家、治国到使天下太平。能保养良心,减少私欲;先正己后正人,要与人为善;要交品德端正之友;要守分安常,不忧穷困,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应谨言,不自满,不“自作孽”而损身短命;要与民同乐,与人共享音乐的快慰;要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还要养老尊贤。

    ⊙三、个人生活平淡。他“箪食壶浆”,即一小竹篮饭,一小壶汤,“得之则生”,吃了能养命就行,因而他吃什么都可以(“饥者甘食”),喝什么都可以(“渴者甘饮”),即精饭菜汤“未尝不饱”。他还好“田猎”运动,并使之成为教学的必修课。

    【37.胡广长寿经】

    胡广(91-172)。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潜江东南)人,东汉著名官僚,任中央高官30余年,历事六帝,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其于政事十分练达,却又不抵触、得罪什么人,当时有谚语云:“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既赞其熟悉典章制度,办事有经验,又讥其少耿直之风。史称:~陛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故而范文澜先生认为“胡广是官僚集团的代表人物”。

    ⊙胡广享寿较高,终年82岁。这一方面得益于他谦柔谨细的性格,有这类性格的人,作息有规律,情绪无大波动,又注意调养自身,比喜怒”无常、躁进冲动之人一般寿数较高。胡广80余岁时,精神还极健旺,每天瞻省继母,不缺礼数,而且行走不必倚靠拐杖,在继母面前也从不自言年老。其继母亡故,他于礼节方面也毫无懈怠、疏忽。即此可知他为人行事都很稳重细致,宜于养生。另一方面。主要得益于他常饮家乡的天然泉水,受益良多。《荆州记》云:“菊水出穰县,芳菊被涯,水极甘香,谷中皆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七八十者犹以为天。太尉胡广所患风疾,休沐南归,恒饮此水,后疾遂瘳,年八十二薨。”想此水不但泡渍菊花,得其熏染,而且含天然矿物质,是比较理想的天然饮料。

    【38.陶弘景养生之道】

    名医陶弘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做过官,而且少年得志,20岁即被引为诸王侍读,30多岁却辞官隐居,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他虽隐居深山,却为朝廷谋划天下大事,被称为“山中宰相”。他是著名的道士,是道家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又对儒、释两道有很深的造诣。他10岁即熟读葛洪的《神仙传》,对葛洪的神仙说非常崇拜,便立志养生。但他又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利用梁武帝给他的优越条件在深山炼丹,歪打正着,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但他对炼出的丹药服食慎之又慎。他在几次试验无效后,让神仙托梦告诉梁武帝“不须试,试亦不得”,因为“今人多贪”。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其合理的内核。

    ⊙陶弘景在养生中有一种“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科学探索精神,他对古人的养生理论既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又能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加以纠正。他的两本重要的养生著作《真诰》和《养性延命录》,看似摘录前人的养生语录,实际上都是经过自己考证并认为正确的理论。这和一般的汇编是不同的。《梁书·处士传》称陶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他这种“圆通谦谨”的为人风格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相结合,造就了他独特的养生道路。他认为“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就是他对自己的养生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他活了80岁,基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说他的养生实践是成功的。

    【39.孔子养生之道】

    一、饮食淡泊、简素。孔子常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饮食粗茶淡饭,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孔子的饮食生活,除礼仪和礼节的特别需要外,并不过分讲究。他认为,饮食是为了养生,包括饮食在内的一切养生手段,只要满足生理需要就可以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要的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去干一番事业。在这方面,孔子的好恶是十分分明的。他鄙视过分讲究饮食、穿着的人,并告诫有识之士与他们划清界限,这体现了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一贯修身、处世原则。

    ⊙孔子在饮食生活中安于淡泊和简素,但并非拒绝精美食品,不注重饮食多方面的合理要求,而是较正确地处理了饮食与其他需求之间的关系。“君子谋道不谋食”等警句看似清高,却包含了透彻、通俗的人生哲理。孔子认为,“衣食住行”,人生所需,正常地去谋求是人之常情,但要有所节制,“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纵欲则败……使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蓄积有数,本器有限,所以防乱之原也”。就个人及社会来说,若把清苦和奢侈两者的危害相比较,他宁要前者也不要后者。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和历史文化学者,对其所处时代及时代的饮食文化,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历史性总结,形成了系统、全面的饮食思想。诸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许多有关饮食卫生、饮食养生、饮食礼仪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直到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后人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看法不一,见仁见智。

    ⊙倘若理解为在食品的选择、搭配、加工、制作等方面,力所能及地搞得精细一些,似乎较为客观合理;倘若理解为饮食应当无限度、无止境地追求精美,甚至以此作为奢华、放纵的饮食行为的借口,不仅有失偏颇,更有害无益。

    ⊙二、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并不是一个文弱夫子、书呆子。他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20个字把山、水、动、静,乐观生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表述得十分明确,很可能是孔子对他人及其自身保健生活实践的科学总结。

    ⊙孔子志趣广泛,博学多艺,其健壮体格与高尚品德、坚强意志可谓相得益彰。在当时,一个想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即“六艺”),也就是要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驾驭马车的技术,学会写字及计算方法。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不仅较全面、熟练地学会和掌握了“六艺”,而且学业也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六艺”,并把高等的“六艺”,也就是后来被尊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实际内容和精神较系统地融会贯通。

    ⊙“问礼老聃”‘学琴师襄”等故事,即生动记述了孔子学习“六艺”的情景。他认为,“诗”有助于立身处世,“乐”有助于培养情操。

    ⊙孔子很喜欢唱歌,善于鉴赏音乐,“在齐闻《韶》”,陶醉于优美的乐曲之中,“三月不知肉味”。他说道:想不到音乐感人至深到了这种程度。孔子还喜欢爬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乐无穷。对此,后人曾高度评价说:孔子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性情。

    ⊙孔子还告诫人们: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辨别礼乐节制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奢侈骄横为快乐,以游荡妄为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是有害的快乐。孔子还提醒人们,君子有三种事应该警戒:年少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三、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熟悉孔子身世的人都会知道,他是一位颇不得志的“布衣学者”,一生贫穷清苦,历经坎坷,遭受了无数次挫折,甚至到处碰壁,但是他“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坚信“知我者天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始终襟怀坦白,泰然处之,积极乐观,矢志不渝,坚持走自己的路。有一次在郑国,孔子与弟子们失散了,郑人形容孔子如同“丧家之犬”,重聚后,弟子如实相告,孔子听了并无恼怒,欣然答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豁达大度,大智若愚难能可贵。“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失为养身处世的箴言。

    ⊙68岁高龄的孔子,在“知音”难觅、用武无地的情况下,彻底打消了求仕为政的念头,结束了14年之久的列国奔波,回到故乡。这时.以他的名望和众多的弟子,养尊处优、安度晚年并非难事。可是孔子一贯鄙视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他觉得即使是下下棋,也比什么事都不干要好些。他还说过:我曾经整天整夜地不吃饭、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用力去学习。

    ⊙年迈志坚的孔子,仍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竭尽全力把有限的晚年时光用在教育事业和古代文献整理保存的工作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孔子的自我写照。妻子、儿子和得意弟子相继去世之后,孔子极度悲伤,但他的意志没有垮掉,脚步没有停顿,仍然自我鞭策,“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期望自己的努力能使老年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孔子以这股可贵的余热,相继培养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弟子,同时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整理、删定教学中所用的“六艺”及“六经”等文化典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收集、整理、保存古籍文献,工程浩大繁杂,孔子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经孔子整理的“六经”,不仅是我国的珍贵史料,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

    ⊙孔子是人不是神,他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73岁的孔子已病魔缠身,一天早晨,他扶杖站在门前,意态逍遥,感慨亦自信地自吟自歌道:高高的泰山啊,快要崩颓!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断折!炯炯的哲人啊,快要枯萎!歌罢,回屋坐下,悠然长叹:大概我要死了吧!

    ⊙遂卧床不起,7天之后,与世长辞。

    【40.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可以说是中国养生学的始祖,他提出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子认为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强健;精衰,生命就虚弱。他认为婴儿“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即婴儿号哭而声不嘶哑,是由于心理平和无欲而全精之故。人若能注意养精,就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要养精,就要少思寡欲,知足常乐。如他所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又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的除私祛贪、归朴返真的养身之道。他认为人的贪欲是后天染成的,它会使人耗精伤气、损命折寿。老子还提出“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之理,劝诫人们把自身置之度外才能顺乎自然而长寿。

    ⊙老子又认为气功养生尤为重要。他提出要“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窍指脐部)”,经常意念内视;还提倡呼吸吐纳法,使气贯全身;并倡导静柔功,以柔克刚。总之,通过气功实现精满、气充、神足。

    【41.庄子养生之道】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邑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道家将其与老子并尊为中国道教气功学的创始人。《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很多气功功法,对后世气功影响极大。但是,要彻底理解庄子的气功修炼法,必须首先弄明白庄子的养生观。因为庄子的气功养生法是其养生思想和理论的产物。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养生思想,并有所区别。

    ⊙欲认识庄子的气功养生思想,从《庄子》的一些趣闻佳话中,便会得到深刻的印象。

    ⊙公元前239年,楚威王即位。他为了在诸侯中争雄称霸,一方面演兵习武,一方面访寻贤才。当他听说宋国庄周是当世大贤,而宋王偃昏庸不能用贤的情况后,就派使者赍千金,以卿相之位前往迎聘。

    ⊙但在濮水边上被庄子拒绝了。庄子对楚使说:“楚国有个大龟,死了三千年了,被用帛包着装在箱子里,放在庙堂上。此龟宁可在泥沼中摇尾游戈而不愿被供在庙堂上。当卿相不自由,使人性失真,我宁愿在污泥中游戏,心情倒可愉快。你回去吧!”从这件事即可充分看出庄子无欲无为,顺其自然,全性保真的养生思想。《庄子》中这方面的论述很多,诸如“去四六”“除五害”等,皆为全性保真、养生长寿之论。

    ⊙《庄子·齐物论》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自适的样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是庄周。庄周醒来后,已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摸摸自己挺挺地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这使他很纳闷,心想: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

    ⊙这件事好像很荒唐,其实不然,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庄子因整日沉思如何无欲无为才能全性保真的问题,因而这种心理上的下意识作用就会于梦中浮现。在梦中他忘了自己是庄周,而只知道自己是一只自由自在、愉快自得的蝴蝶。这使他大获启迪,认识到要无欲必须忘我,而欲忘我则必须无为,而欲无为则必须心境虚寂,这样就可以长寿延年。

    ⊙《庄子·至乐》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庄子妻死,友人惠子来吊丧,见庄子蹲在那里敲着脸盆唱歌。惠子忿而惊奇:“你和妻子一起生活多年,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你不哭她也就够可以了,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当她刚死时,我怎能不哀伤?然考察她原初本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种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一样。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这是不通达生命之理的,所以我才不哭。”这件事反映了庄子顺应自然的养生观。诚然,生死是人生中最大之事,但忧患生死的人,往往寿促;而能无欲、忘我,不以生死为忧患,认识生命的自然规律,积极寻求养生长寿的办法,则自然会长寿,这正是庄子论述其养生观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庄子顺应自然、全性保真的养生观了。

    ⊙庄子以全性保真的养生思想为宗旨,以认识自然、攫取自由、掌握规律、顺适自然、无欲无为、忘我超然、清虚静寂的要求为理论指导.强调忘、静二字,从而形成庄子气功修炼的方法。

    【42.曹操养生之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魏武帝曹操脍炙人口的一首言志诗。诗中不仅展现出曹操垂暮之年那种积极进取、壮志不衰的雄风和豪迈超脱的胸襟,也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养生学思想及对生老病死所持的客观唯物主义态度。

    ⊙历史上的帝皇虽贵为“天子”,但面对死亡都十分害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君主,都曾做过“不死梦”,迷恋着长生不老,由此而流传下不少轶闻。唯有曹操面对人生,“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客观地体现了他对于死的旷达精神。连龟蛇一类的“灵物”尚有生命的极限,更何况是人?有生必有灭,这是自然界任何生态发展的必然。因此曹操对生与死持乐观态度。又从“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看出他的唯物观点:人的寿命并不完全听天安排,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禀赋和素质,更重要的是依靠后天的积极调摄和保养。他认为只要有恰当的养生之道,就可以长寿。

    ⊙曹操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政局动荡不安、烽烟四起、战乱经年的时代,饱经乱离忧患。他日夜操劳军国大事,一生大多数岁月是在东征西战的戎马倥偬生涯之中度过的,但曹操竟然活了60多个春秋。这在那个时代堪称高龄了。这显然与他的养生之道分不开。

    【43.武则天长寿之道】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她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疆土宽广……内政外交大事虽千头万绪,但重大问题全由她一人决策。

    ⊙武则天总揽朝政,乐此不倦达50年之久,却一直耳聪目明,思路敏捷。究其原因,这与唐太宗去世后,她在感业寺当了3年尼姑,潜心钻研“结跏趺坐”(盘膝静坐)不无关系。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的母亲一生信佛,她对母亲的“趺坐”十分好奇,其母亲高寿92岁,这更使她相信静坐可以延年增寿,进而仿而效之。

    ⊙到了老年,武则天总理朝政之余,经常身居深宫,瞑目静坐,调息养心,以消除疲劳和烦恼。她深深感到,纵然国事千头万绪,只要一静坐练功,就会“身心不动”,神智清明,应付自如,得心应手,不至于天天处于忙乱之中,劳心费神,积劳成疾……

    【44.孙思邈长寿奥秘】

    孙思邈(581-682),享年101岁,是我国古代寿龄最长的一位医药学家,并被人们誉为“药王”。

    ⊙孙思邈幼年体弱,因病学医。他读书非常用心、刻苦,7岁能诵经史。由于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孙思邈青年时代便文才出众,医术高明。公元600年他刚满19岁,隋文帝杨坚下诏要他去做“国子博士”,但孙思邈无意仕途,淡于名利而婉言谢绝。

    ⊙孙思邈46岁时,由于他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名气越来越大。这时隋朝已被唐朝所取代,唐太宗李世民很器重孙思邈,派人把他接到长安,要孙思邈做“谏议大夫”,这一次他又婉言谢绝了。他回到家后仍四处行医,为解除人民的疾苦而奔波各地,同时,他精心集单、验、秘方,经过试验筛选,于公元652年,写出了《千金要方》,共30卷,医药方剂4500多个,包括临症各科方面的知识,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开创新的分类系统。这是继张仲景的《伤寒论》之后,我国医药学史上的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发展。

    ⊙公元659年,唐高宗李治又一次召见孙思邈,并留他在朝做“谏议大夫”,但孙思邈又以“年迈少才,不堪胜任”为由,回绝了。高宗不便强留,便赐他良马一匹,放归故里。

    ⊙孙思邈回到家乡后,仍继续他的事业,更注意临床经验、心得和实用药物的积累。到公元681年孙思邈百岁高龄时,他又完成了第二部医药巨著《千金翼方》,也是30卷,对《千金要方》做了全面补充,其中特别是伤寒、本草、中风、杂病等方面的补充尤为突出。在药物方面他几乎收集了当时本草的全部内容,共800多种。这两部书饱含了孙思邈的毕生心血,是我国医学宝军库中的珍品。

    ⊙孙思邈年近百岁,身强体健,神采奕奕。因此,不断有人问他“长寿的奥秘”,他总是笑笑说:“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缓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饭后盥漱,睡不张口,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孙思邈一生著作颇多,除《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福禄论》《枕中素书》《摄生真录》《银海精微》等,在医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682年,在孙思邈完成《千金翼方》的第二年,这位伟大的医学家与世长辞。人们把他安葬在五台山上,并修药王庙以为纪念。

    【45.陆游养生之道】

    南宋大诗人陆游(1125-1280),是我国古代诗坛寿命最长的诗人之一。他诗作颇多,其中不少是健身养生诗。

    ⊙“食粥”。诗人一生视食粥为养生之妙品,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种花”。诗人察此为老翁重心之举,诗云:“荟兰移取偏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里,老翁七十尚重心。”

    ⊙“扫地”。诗人为赞“扫地”写了一首诗-:“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

    ⊙“闲嬉”。老年空闲,闲时寻嬉,常动小劳,活跃身心。诗云:“整书指儿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故放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

    ⊙陆游享年85岁,在他坎坷的生涯和9000多首诗中,始终贯穿着、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我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陆游晚年生活贫困,精神上的迫害使他有时不得不借酒消愁。即使渐渐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意志依然是坚强轩昂的。他曾经这样写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晚年由于政局、年龄、健康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已不可能再从事政治活动了,但他对创作一直没有放松,依然写下大量的诗词,甚至比以前更加多产了。数十年的读书和写作使他的艺术技巧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在艺术境界方面,则由工丽豪宕而趋于朴素自然。在内容方面则主要反映了农村景物和农民生活,以及他那恢复中原的百折不回的爱国欲求。陆游的爱国诗还有一个为古人作品所罕见的特点,那就是他不但抒发爱国忧国的情怀,而且表明自己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甚至老了病了也不灰心。

    ⊙陆游晚年多病,但他认为病痛并不可怕,人不要被疾病吓倒,而是要与它作斗争。他把这个道理和古人所说的“无敌国外患者恒亡”的道理联系起来,不但鼓舞自己,注意保健,而且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坚强信心。

    ⊙陆游生长在兵荒马乱、饥荒不断的动荡年代,一生戎马倥偬、坎坷不平,尝自谓:“禀赋本不强,四十已遽衰。药裹不离手,对酒盘无梨。”(《养生》)由于他养生得法,至古稀之年,不但耳不聋,眼不花,而且尚能登山、荷锄。

    ⊙陆游调摄情志的方法也很特别,颇有“书卷气”。一谓赏梅怡情。

    ⊙陆游爱梅成癖似林逋,曾写道:“闻道梅花诉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花绝句》)可以说,哪里有梅花,哪里就有陆放翁的足迹,而一日见了梅花,则“愁欲破”“睡过春”。

    ⊙“放翁年来百事惰,惟见梅花愁欲破”,“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谓读书忘忧。陆游自称“儿时爱书百事废”(《初归杂咏》),77岁时仍“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自勉》),84岁时作《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称。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读书忘忧,堪称颜回第二。陆游确实从赏梅和读书中获得了良好的心理安慰和心理寄托,而这无疑对养生是大有裨益的。

    【46.张三丰养生之道】

    据记载,张三丰生于元代,卒于明代,活了100多岁,后“不知所终”。由于他健身有方,常常是“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九州往来,浩乎无岸”,人称“三丰仙”。明太祖朱元璋封之为“德高寿尊之士”,明成祖朱棣帝又封之为“飞龙先生”,“可为百世之师”。英宗时,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健身之道以“内功”传世。清人王渔洋曾说:“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这是我国拳技、气功的两大派别。

    ⊙张三丰所倡导和追求的是“内功”,即“气”。以气养性,以气养心,以气养身,“虚心与静气相依,使人气养其心,心养其气,气盛理充,心安神全”,是他的养身之道,故有“气贯全身自延年”之名句。他将山石土木的雄姿、茂叶,比作人的气质。“夫形者质也”,“质因气而宏之”。

    ⊙气如“石蕴玉而山辉,沙怀金而川媚,此至精之宝”。在他所著《无根树》词中,劝世人早练气、修心。他指出:“凡树有根,方能生发,树若无根,必不久长。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亦如树之无根,无根树以人身气而言。人身百脉皆生于气,气生于虚无之境,故日无根。”

    ⊙他还说:“花者树之精神焕发;人之身如树,全凭一点真灵气运动。真灵实则人之树根。”他希望世人“于虚无境内养出根”,便是长寿之人,可见养气之重要。

    ⊙何为养气,张三丰的体会是:第一,潜心。“潜心于渊,神不外游”。这就是“养气忘言守”,即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故有“澄心宜寡欲,养气戒多言”之说。

    ⊙第二,静心。凡人心动荡,心事重重则不能养气,心欲静则贵在制伏两眼。练功要“眼视鼻,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这样便可降伏思虑”。“心静息自调,静久心自定”,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清心。清心则要寡欲凝神。“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心未清时眼勿乱闭,要自劝自勉,使心理清凉恬淡,始收入气穴”。

    ⊙凝起神来,如坐高山,清静无我,“方得真清之药物”。

    ⊙第四,调息。“气功于脐下日调息”。调息即调匀呼吸,“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明”。“调息者要调度阴阳之息与你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调息要心平气和,气和则调息。心不起波谓之平,此乃玄关一窍。可谓“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第五,真心。他认为,“人心有二,一真一妄”。“世有学道数月而不见其寸进”,便无真心;“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之道,万无一成。”

    ⊙以上是“养气”的必备条件,也是“养气”修心者首先要做到的。

    ⊙这几条做到了,就要“凝神聚气”。张三丰指出:“凡人养神养气,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

    ⊙首先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运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凡,旋复降下绛官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要做到此,须先闭外三宝——“耳目口”,不逐物而游,才能养其内三宝——“精气神”,聚而不散,直至丹田气满。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玉液还丹”。张三丰认为,如此练下去,不出一年,身自强壮,“饮食多进,疾病消散,头目清利,心腹空快,多力少倦,容颜光泽,肌肤充悦”,胜似“修服药草,拜佛求仙”百倍。为了不使“精泄气散”,他在《水石闲谈》中指出:“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崩。火不外荧,必无神摇之病,心愈安,水不外崩无精泄之患”,“可祛病延年”。他奉劝世人不要“争功名”,“羡人富”而产生妒嫉心情,以损精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起居。如:“夏日宜早起用功,日出后觅微凉处收心静坐,切勿向日中大热处去睡,昏睡者精液化汗而出可惜。”还有“彻夜谈笑,引田丹之气尽纵于口角之间,致使精失其半,遂有泄精症。善保身者,谈笑宜少”。总之,“要寻内快活,勿寻外快活”,“收留义气,聚而不散,凝而至坚,火候至此,则英雄之光气,亘万年而不灭也”。为了使人们都懂得养气健身之法,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堪叹世人不学仙,四时常怕病来缠。岂知一气原无敌,气满身中命可延。”这就是养气延年的重要哲理。

    【47.丘处机养生学】

    丘处机(1184-1227),又名丘长春,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他死后葬于北京的白云观处顺堂。

    ⊙道教中人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返本还原,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丘处机19岁弃家求道,独自进昆仑山的烟霞洞修炼,一年后拜全真教主王重阳为师,曾先后在今宝鸡西南的南溪边,陇州的龙门山隐居修炼13年,道成后名声大噪。在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中,丘处机的名声和影响最大。他既是一位道家,也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等。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命近臣刘仲禄奉诏聘请。第二年,丘处机携弟子18人启程北行,历时4年与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相会。成吉思汗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并大讲“敬天爱民以治国,慈俭清静以修身”的治世养生之术,颇为成吉思汗赏识,被封为国师,赐号“神仙”。

    ⊙丘处机在“养生学”方面颇有研究。他的“养生学”以“清心寡欲,四时调摄”为要旨,认为人体各方面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发生,无不受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在生活方式、思想行动、操练身体等方面与外界取得协调,才能达到内外环境平衡,起到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他强调必须掌握“四时调摄,养生治病大旨”,在四季调养、精神调养、饮食调整等方面都做了较具体的说明。在四季调养方面,如春季“春阳初升……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夏季炎热,“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自然清凉”;秋季“秋气燥……禁寒饮并穿寒湿内衣”;冬季“宜居处密室……不可冒触寒风”。并提出了四时健身之法:如“春季宜夜卧及平旦,叩齿三十六通,以固肾气”;“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自然去风明目”;“秋三月清晨时,觉醒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极能明目坚身”等。另外,丘处机对老年人养生也有一定研究,认为“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目也昏昏然”;老年人更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以“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下午3-5时)后饭”等。

    【48.蒲松龄养生之道】

    蒲松龄的故居——“聊斋”内的几案上,陈列着许多供游人观赏的文物。其中有一块“蛙鸣石”虽不十分引人注目,却蕴含着蒲翁的养生之道。

    ⊙蒲松龄很重视养生。他的生活虽然贫困,但身体很健康,及至晚年仍十分硬朗。据说他配制了一种茶,其中有蜂蜜、菊花、桑叶等,名之日“蜜饯菊桑茶”。它具有祛暑、清热、明目、消积、通血脉、健心脾等功效。

    ⊙蒲松龄在王村西铺做西席时,每天很早就起床,在“石隐园”的松柏和花木丛中,练“五禽戏”;继之,分开马步,半抬两臂,瞑目静站,久而不动,他称其为“静功”;最后,他将“蛙鸣石”连连举上几十下,直到浑身汗涔涔时方才罢手。此外,他还在蒲家庄村东大道旁、树荫下、柳泉边,设茶馆、待客商,集“聊斋”。新鲜的空气,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田园生活,心情轻松,愉快劳作,这大概也是蒲翁养生之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9.康熙养生之道】

    皇帝的饮食一般非常奢侈,康熙却比较简单。他说:“朕每日进膳两次,此外不食别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不用。”他不吃补药,也不要人按摩。他认为“保持健康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是而已”。

    ⊙他拒服“仙方丹药”,也反对寻长生不老术。康熙二十八年他南巡时,有人进献《炼丹养生》秘书,他对献书者痛加斥责后,掷还其书说:“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朱熹)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这种符合科学的人生观,在封建皇帝中是难得的。

    【50.石成金长寿秘诀】

    石成金是我国清代一位颇具影响的养生学家,其具体生平不详。

    ⊙只知他姓石,名成金,字天基,号醒愚人,世居江苏扬州,主要生活于康熙朝。他幼年和少年时期赢弱多病,几乎殒命,成年后终身不仕,毕生在民间潜心于养生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石成金养生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心理健康。在养生保健诸要素中,石成金首先重视的是思想情志因素。在他的代表著作《长生秘诀》里,就强调摄生当以心思为第一,故将“心思部”列在首位。在《长寿谱》中,亦首列心思部。

    ⊙在《救命针》里,他明确提出:“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令其心不乱求,心不妄念,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先无病矣。”这样,即使患了病也容易治疗,重病可以转轻,轻病可以很快痊愈。

    ⊙石成金认为,一个人必须有善心,不应有邪念。也就是说,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不能干损人利己的缺德之事,这样才有利于养生。

    ⊙他说:“举一念,出一言,行一事,先有心。”还说:“此念可利益于人乎?

    ⊙此言此事可无损于人乎?有利于人者,即毅然措之实际;尚无益而损于人者,念即勿起,言即勿说,事即勿行。时刻存心,反躬刻责,惟恐有不善,行善始力。大抵只要本念无恶。即横来直去,总归于善。人邪我正,人恶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赤心白意。善之一字,真生生世世受用不尽,譬若如意珠宝,何求不得?非独求寿一事而已。”这些话都是可取的。在此,石氏所强调的实际上是思想品德修养,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健康长寿,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一个居心善良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处给他人以良性刺激,那么从他人那里所反馈来的自然也都是投桃报李的良性刺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样就能使自己时时处处均可得到精神安慰,能够得到那些损人利己的人所根本不可能得到的许多快乐。如此则可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然有利于健身延年。

    ⊙石成金指出:“心思之切忌者,莫如忧愁恼怒,伤人最烈。”因为忧愁、恼怒有三害:伤肝则气错胁痛而成胀满,伤肺则气逆吐血而成虚损,伤脾则气结减食而成鼓膈。他要求人们善于自处,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凡遇急暴事,我须以安静心应之;遭拂逆事,我须以谦虚意受之,既往勿究。”总之要沉着冷静,处变勿惊,更不能自寻烦恼。石氏引用了老僧的一段话,分析烦恼的产生大多出于对以往遭际的追忆,以及对现在和未来抱过高的奢望所致,这些被统称为妄想。他在《长寿谱》中写道:“夫妄想之来,其机有三: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复,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也。或期望日后荣华富贵皆如其愿,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归田,或期望子孙登荣以继书香,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因此明确指出,必须斩断各种妄念,才能摆脱愁思羁绊。否则老是把过去一些惆怅失意的事留在心头,对正在办理的事又患得患失,对未来更是抱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妄想,那就必定郁郁寡欢,愁闷不已。这样,势必白发早生,促使衰老早日到来。

    ⊙二、知足常乐。石成金很赞赏“知足之人常乐”的观点。他说,人若知足,虽贫如乞丐,贱似奴婢,亦安然自在而有许多乐处。人若不知足,虽富可敌国,贵为天子,心中偏有图谋争占,忧虑不已,得陇望蜀,有东想西,以有限之精神,逐无涯之嗜欲,境虽极乐,自己反寻出许多苦恼来。由此可知,多欲和贪心,常常是产生许多无谓烦恼的根源。

    ⊙因此要想保持乐观情绪,就必须抑制嗜欲和除去贪心。

    ⊙《养生镜》里,收录了石氏的《十要歌》。其中一首写道:“人要笑,人要笑,笑笑就能开怀抱,笑笑疾病渐除消,笑笑衰老老年少。听我歌,当知窍,极好光阴莫丢掉。堪笑痴人梦未醒,劳苦枉作千年调。从今快活似神仙,哈哈嘻嘻只是笑。”这里用十分通俗的语言,概括了一条摄生保健的真谛。因为笑是乐观的标志,有利于身心健康,故至今民间还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的说法。

    ⊙在《养生镜》里,还收录了石氏的一首《却病歌》。其中写道:“人或生来血气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疾病却。

    ⊙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Ⅱ昌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这就告诉我们,忧愁苦闷不但是严重的致病因素,而且是防治疾病的最大障碍,即使有名医高手开处良方上药,心绪不佳也是枉然。

    ⊙因此,振奋精神,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于防治疾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据石氏在《救命针》里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扬州有一位老寿星,名叫李应麟,享年144岁。当李氏满百岁时,虽然须发皓白,而精神健康如50多岁人。石成金专程拜谒了这位同乡老寿星,并向他请教养生之术。李应麟回答说:“我法极是简易。曾于壮年只依家叔李九成词内三句,遂得利益到今,未尝一日暂离。三句谓何?‘一生快乐且随缘,穷也欣然,通也欣然。’此十五字,实仅快乐随缘四字。要知随缘,则知穷通得失诸事俱在数定,既不过忧,又不强求,日日皆得自在快乐矣。”也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不能抱过高的奢望,不管是得是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泰然自若,淡泊相待。不为所得而喜,不为所失而忧,始终保持安静乐观的情绪,这是李应麟得以高寿的诀窍。

    ⊙三、掌握房事的禁戒与宜忌。石成金非常重视房事生活,认为房事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所以在《长生秘诀》和《长寿谱》等著作里,均列有“色欲部”,而且所占篇幅比重不小。

    ⊙石氏在《长生犹诀》中写道:“色欲一事,世人未有不好者,当时我夫子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可见古人已然,不独今人而已矣。

    ⊙此事原不可禁戒,亦不必禁戒也。即如夫妻一道,乃五伦之一,假使尽戒,不几恩爱断绝而宗祀后代俱无乎!此非吾儒训世之言也,但不可不加省节尔。”石氏在这里肯定了性生活是人们的正常需要,不论古今,不分高低贵贱,都是如此。何况此事与家庭幸福及后代繁衍密切相关。房事本来不可以禁止,也不必禁止,但必须有节制。有节制则有益,太过则为灾害。石氏反对极情纵欲,尤其反对嫖娼宿妓,认为出入青楼妓院,寻花问柳,不论对个人、家庭、社会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对自己则糟蹋身体,对家庭则耗尽资财,对社会则伤风败俗,甚至造成梅毒一类性病的流行。其危害之烈,是难以尽述的。

    ⊙石成金认为,在房事生活里,最重要的是节欲固精。他说,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然而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可知三宝之中,精宝尤为重要。精施则成人,养精则延寿,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远色,即节制房事。他看到《保命切要》一书在论述房事生活时,把房中禁忌谈得极其烦琐,清规戒律颇多,使人难得要领,便决心加以简化。他简明扼要地提出:“因自立简便一法,因八字日‘寒暑雷雨恼怒醉饱’而已。上四字乃天时所忌,下四字乃人体所戒,其衰老疾病,原须禁绝。能依此行,足可保延寿命。”话虽不多,却很得要领,真是言简意赅。

    ⊙四、饮食必须有节制。在《长生秘诀》中,又有“饮食部”,是专门讨论日常饮食的。石氏指出:“人赖饮食以养身,饮食调和,则脾土安泰。脾为诸脏之母,生血生气,周身之津津荣卫,皆本于此。善养生者,饮食俱有法诀。如先饥而食,食不过饱,若过饱,则损气而脾劳。

    ⊙先渴而饮,饮不过多,若过多,则损血而胃胀。早饮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此调和之大旨也。”这段话对饮食调理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尤其是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晚饭宜少等,确系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之谈,至今还很有现实意义。又如进食时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食前食后均不宜恼怒,否则抑制食欲,影响消化,甚至直接损伤脾胃,其危害是不小的。

    ⊙石氏还具体提出了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等原则。有的很有实际参考价值。

    ⊙五、注意起居调摄。《长生秘诀》还列有“起居部”,专论日常生活起居。石氏认为,疾病多起于疏忽大意,而不慎微渐之故。须知人的精神有限,行住坐卧,若不留心调摄,一旦染上疾病,徒然痛楚呻吟而已。

    ⊙精、气、神是人身之三宝,必须倍加护惜。当少色欲以养精,少言语以养气,少思虑以养神。平时重视怡养,调和身体,节制嗜欲,最为切要。不可极目远视以养肝,不可倾耳极听以养肾,不可唾地以养肺,不可殚思竭虑以养心,不可过于饥饱或多食生冷以养脾,这就叫五脏之戒。不要久行,恐怕伤筋;不要久立,恐怕伤骨;不要久坐,恐怕伤肉;不要久卧,恐怕伤血;这叫四仪之戒。至于时令之寒暑,也不可大意,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总之冷暖要适度。

    ⊙石成金还就每日调摄、每夜调摄、四时调摄、行旅调摄、酒后调摄等,分别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些对老年人来说,尤其具有参考价值。其方法为:“每日调摄”。清晨起床,先以手拍心胸,披衣起坐,随即用两手擦面令热。依据四时寒暑,酌情增减衣服,令适温和,不可过暖。下床后即食白粥一饱,最养脾胃。或饮白开水亦可,但不可食辛辣厚味及生硬之物。食毕就漱口洗脸,然后读书,或理家务,或治生业。遇事不可起恶念,不可动嗔怒,不可过于忧虑,也不可过于劳累。凡风寒燥湿之邪气,均须防范,不可触冒。午餐量腹而食,不可因饭食爽口遂食过多。凡有事最好在上半日料理。午饭后可观书吟诗,或静坐,或挥尘闲谈,或游山玩景,凡赏心乐事,俱可任意为之。晚餐进食少许。将睡时漱口刷牙食洁净,叩齿数遍,略走数十步,或温水濯足。上床即摩擦足掌心令热,然后侧身屈膝而卧。这样自然有助于休息和补养精气。

    ⊙“每夜调摄”。睡卧时不可开口,不可将手放心胸间,不可以被覆面,躺下之后便不可言语。凡寝卧就要一心安稳思睡,不可思虑事务。

    ⊙前人所说的“失睡心”三个字,即是极妙睡功。凡寝卧宜侧身屈膝,则精气不散,睡醒之后宜舒展,则气血流通,精神爽快。

    ⊙“四时调摄”。说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各有摄生方法。春季天气突然变暖,不可顿减棉衣,必须一层一层地渐减,使不致暴寒。夏季不可用凉席寝卧于潮湿处,也不可在冷石板上坐卧贪图凉快。冷湿之气透人筋脉,必会招致病痛,在上则面黄目浮,在下则股膝肿厥,人里则胀满泄泻,留表则头重身疼。石成金有个亲戚叫于鳌,曾于夏月醉酒后,倚墙而坐纳凉,不知不觉便睡着了,等到醒来时突然感到身体麻木,肢节不利。从此以后,每遇风雨,便觉全身疼痛不可忍,遍延诸医,百药莫愈。所以夏天不可露卧于户外,也不可当风而卧,其危害甚大,轻则肢体疼痛,重则中风偏瘫,不可不慎。秋季天气干燥,毛发枯槁,衣服宜渐渐增添。寒冬腊月宜密室静处,当固护元阳,以养真气。被褥衣服要轻软,可以早眠晚起。冬季老人畏寒,可用密封的热水袋暖被温足。

    ⊙“旅行调摄”指旅游在外,当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调理,应多吃青菜豆腐,少食肥肉及油腻之物,不食生冷,不吃不洁之物。衣服要适时增减,当先寒而衣,先汗而解。特别要注意腹部的保暖,最好系上肚兜,防止受寒发生泄泻。

    ⊙“酒后调摄”。是说要有酒德,饮酒必须留有余地,绝不可过量。

    ⊙比如有喝三杯的酒量,也只喝一杯,最多喝两杯。饮酒过量不仅摧残身体,而且还可能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来。故酒后不可嗔怒,不可胡说八道,否则最容易招灾惹祸。酒后不可行房,亦不可当风而卧,否则不但损害健康,还会造成严重后果。石成金的这些论述,特别值得嗜酒者引以为戒。

    【51.冷谦长寿秘诀】

    冷谦,明代著名养生学家。他主张用按摩结合气功的“祛病导引法”养生防病治病,现介绍如下:擦涌泉:擦涌泉即擦足心。每晚睡觉前,盘腿坐于床上,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摩擦足心,不快不慢地、有节奏地摩擦,至足心热为止。

    ⊙对高血压、神经衰弱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闭息揉肾俞:端坐床沿,两脚踏地,然后闭口,舌尖顶住上腭,两眼向上看,同时紧缩上提肛门。两手叉腰,用大拇指指腹,揉按背脊两旁的肾俞穴,揉按百余次,直至全身发热。此方能壮腰肾。

    ⊙摩目揉耳:以两手大拇指指腹,揉按耳及眼角间的太阳穴,各按揉27下;再将两手搓热,熨摩两目及耳根发际处各27下。坚持可以确保耳聪目明。

    ⊙吸气开弓:两手作挽弓状,每吸气一次,做一次拉弓动作,然后将气缓缓呼出,左右轮流,如此反复做20-30次,感到心胸开阔,四肢轻快为止。这种功,可防止呼吸道疾病和冠心病所引起的胸闷、胸痛。

    ⊙平卧吐纳:平卧床上,盖被去枕,两脚伸直。以鼻吸气,复以鼻呼气。将胸中废气呼出后,再用鼻吸气,气须极微,使鼻不感觉有气通过。如此反复吐纳,能除背痛之疾。

    ⊙举手抚胁: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抚按右胁,以鼻连作深吸气7次。然后复改右手如是进行。此法对胁间神经痛,慢性肝、胆疾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52.嵇康养生观】

    嵇康,魏时“竹林七贤”之一。他除文学著作外,对养生亦有论述,著有《养生论》《答难养生论》等。在这些论著中,他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至今仍有借鉴之益。在《答难养生论》中,他倡导精神上的“大和”(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生活上的“恬淡”(以恬淡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又说:“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在这些问题上发生矛盾时,要能“背其所害,向其所利”。一旦发现不“利”,要有“背之不惑,去之不疑”的勇气。在养生上,他较集中地概括了“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这五难不去,虽“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天其年”。若心中去掉这五难,那就“不折苦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理所效也”。

    【53.范成大养生之道】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晚年闲居故里,生活清贫。但他通达乐观,壮心犹存,故花甲之年身心犹健。

    ⊙人到老年,性情变化,愁肠百转,极易悲观,往往把自己比喻是“落叶”“枯荷“‘风前灯…‘瓦上霜”,以“衰翁”自称。而范成大却不然。他严于律己,虽年老但不愿耽于歌舞酒色之中,而努力保持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在诗中写道:“我老乃多戒,颇以僧律缚。闲心灰不然,壮气鼓难作。岂惟背声尘,亦自屏杯酌。日课数行书,生经一囊药。若使白公见,应讥太萧索。当否竞如何?我友试商略。”

    ⊙范成大晚年远背歌舞,自禁杜康,每日读书,生活清贫。但他以此为乐。他在《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写道:“拨雪挑来蹭地菘,味加密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范成大富于幽默,从不悲观。当他发现自己容颜已老、面目憔悴时,并未灰心,而是觉得童心焕发,壮志犹存。他在《春日览镜有感》诗中写道:“形骸即迁变,岁华复蹉跎。悟此吁已晚,即悟当若何?乌兔两恶剧,不满一笑呵。但淬割愁剑,何须挥日戈。儿童竞佳节,呼唤舞且歌;我亦兴不浅,健起相婆娑!”诗的意思是,如果发现自己老了,又该怎么办呢?无需愁眉不展,要将其看作日月演变的恶作剧。日月不肯停留,使人转眼变老。这不要放在心里,日光是不能倒转的。但是只要打磨一把割愁剑,斩去愁丝,割断愁肠,扫去愁云,则能心安体健,像儿童那样,笑语欢歌,婆娑而舞。

    【54.董其昌养生妙诀】

    历代书画家大都高龄长寿,这固然因为从事书画艺术能够怡情养性,但也和他们深得养生之道分不开。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董其昌,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撰写了一则养神妙论,载于《画禅室随笔》一书中。

    ⊙他写道:“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多动,多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苦神。”

    ⊙这里概括归纳的“十戒”,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睡眠、运动、思想、学习等各个方面,总的精神是凡事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所谓“适度是健康之母”。文中所列举的“十戒”都是符合医理的养生之道,确是值得借鉴的养生妙诀。

    上一组: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心语录 下一组:外国名人养生之道,大开眼界了!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