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老年人修身养性:信任是一种能力

    发布时间:2019-11-03 点击:

    老年人修身养性:信任是一种能力

    【信任是一种能力】

    2013年初,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中曾出现过这样一组镜头:一个小伙子在街上扶起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不仅不表示感谢,而且反诬小伙子骑自行车将她撞倒,致使其双腿动不得。后经多名目击者证实,警察又回放了路口探头的录像,完全可以证明小伙子是清白的,老太太是诬陷、讹诈。当记者问小伙子: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还敢伸出援手救人吗?小伙子爽快地回答:“我肯定还会施救,因为这是良知的驱使。”啊,这是多好的回答!

    由此可见,信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就是对自己信任的一种延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值得信任的人和事,只要你信任,就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放弃了信任。一个心理健康、有良知的人,往往会模糊处理问题,只要能把握大势,符合常情,就会选择信任,勇敢地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而心理不健康、多有猜忌的人,则会过分看重那些没有把握的极小一部分的可能性,患得患失,迟疑不决。

    “人之初,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信任,因为每个人的自然倾向都是愿意被社会主流所接纳、愿意与人为善的。

    换言之,就是说每个人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反道德、没良心的事情。至于那些极少数“性本恶”的人的极端行为,并不意味着人性的没落,也不能成为对每个人都要严加提防的理由。

    社会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信任,人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信任。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不能“一人被蛇咬,人人怕草绳”。所以,还是要信任社会,信任大多数,从信任中获得人格上的滋养和提升,从信任中体悟生活的快乐。

    【天上不会掉馅饼】

    凡是经常钓鱼的人都知道:鱼儿刚刚咬钩时,不要立即挑竿起线,因为鱼儿从咬钩到将整个鱼钩吞下去、扎结实要有个过程。通常鱼儿被鱼钩刺痛之后,它会拼命地挣扎;越挣扎鱼钩就扎得越深、越紧,这样,它就再也无法挣脱掉了。人们莫以为只有鱼儿如此愚蠢,其实有些人也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比那些上了钩的鱼儿更傻,其下场也好不哪里去。

    只要是一个活着、有需求的人,不管年龄大小、经验多少,或多或少总会有趋利的思想和行为,总爱占便宜,总希望“天上能够掉下馅饼来”。岂不知,这种趋利的思想和行为,就如同人生中的鱼,也正是那些大搞坑蒙拐骗之类的人寻找的目标。你的趋利思想和行为一旦被他们发现了,并一不小心上了他们的“钩”,不仅会侵害到你的利益,而且会伤害到你的心灵。之后,你就会不断地负痛挣扎,其结果就是痛苦叠加,最后直至毁掉美好的人生。

    人的贪欲,过多的非分之想,佛家称之为“业障”,属于心理障碍。医治心病只能从养心育怡着手,把心放得大一些,多往心里充实一些积极而又健康的生活内容;要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远离诱惑,不要贪图便宜,用正面的力量把那些沉积在心底的不良私念和欲望挤出去,使心胸坦荡些、阳光些,方可避免误吞“鱼钩”的错误。

    【时间的辩证】

    时间是什么?商人说时间是金钱,官员说时间是升迁,常人说时间是生命……由此可见,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并不是统一的,时间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有人把时间比作长河,有人把时间称之为隧道,其实这些说法都不确切。因为时间是空的,是无限的。你无法留住它,也不能与之赛跑。对于人,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明智之举就是珍惜时间、善待时间,充分利用好属于自己的那段时间。

    【杨柳与松柏】

    杨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看似充满无限的生机,在寒风和冰雪面前,它们却胆小得很,怯懦得很,未经几个回合,其翠绿的戎装便凋零殆尽,显出一派苍白和灰暗。

    松与柏多生长在贫瘠的山丘,不管遇到的是和风细雨还是凛冽的冰霜,它都是那么从容,那么安详:不管身处酷暑还是严冬,它总是那样挺拔无畏,桀骜不屈。

    杨柳的叶片在春天萌发得很早,长势很旺;但一到秋天就变得枯黄,风一吹就随处飘零,显得十分凄凉。苍翠的松柏之所以常青,并不是因为它永不凋落,而是因为它不张扬,在老叶未落之前另有新的叶芽慢慢生成。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松柏总是衰老得很慢,而且活得刚劲有力——老年人应当像松柏一样,活得坚强些,再坚强些!

    【基督与孔子片语之比较】

    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中有这样一条:“己所欲,施于人。”其意思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要给予别人。而我国孔子在《论语》中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意思是说,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晃眼一看,二者似乎是相同的,或者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你仔细琢磨,二者的内涵相去甚远。

    基督的主张是,自己所需要的就给予别人。那么试问,你所需要的东西,别人就一定需要吗?假若你要施于人家,人家不需要,怎么办?如果一方非要给予不可,另一方就是不要,弄不好就得吵起来、打起来。而孔子的主张可就高明得多了。

    你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如果我喜欢你也喜欢,你自己可去索取;倘若你自己索取不到,需要别人的给予和帮助,那是另一回事。

    作为一个老者,对于自己的晚辈或他人,如果想进行施教或帮助时,一定要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关怀的名义教训别人、以爱的名义施加压力。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往往会落个有好心无好报、出力不讨好的结局。

    【爱好小议】

    佛教净土宗的莲池大师在谈到人的爱好时曾说:“为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在他看来,人的爱好有清浊之分、好坏之别,并依次将其分成了五个等级:最坏的爱好是好财好色;稍好一点的爱好是古玩和琴棋书画等;进而是读书学习;更高层次的爱好是读内典;最高境界是净心。在我等俗人看来,佛家的要求标准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他的划分也不一定正确,但其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好财好色的确不好,这是尽人皆知的;读内典、净心,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也不必刻意去做。但有许多好的和比较好的爱好是适合老年人的。再就是,对于爱好无须划等级、分高下,只要自己感兴趣,有益于增进身心健康,而又无碍于他人,就是好的爱好,就应当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亲和效应可为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年人喜欢找老年人。年龄不相上下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街坊,哪怕是天南海北、素不相识,只要相遇,就很容易扎到一起,聊得十分开心。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颇具心理学家所说的“亲和效应”的特征。

    老年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亲和效应”?理由很简单,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相近或相似之处。他们一经接触,便感到投机、投缘,倍感亲切,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所谓亲切,可以是人缘、地缘、学缘、事缘,也可以是兴趣爱好、志向境遇等。只要在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能说到一起,就有可能成为不断交往的纽带,结成朋友,从而便扩大了坐活范围,增加了新的生活内容。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凡有条件的老人,都应当走出家门,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亲和效应”,寻找与人们的共同点,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的生活内容更加充实。

    【“今不如昔者”可休矣】

    我时常听到有些老人抱怨:“现如今的菜没有过去的菜味了,肉也不如过去的香了,连吃的粮食也不行了……”还说:“过去的老人在家里是一家之主,说啥是啥,现在谁还听你的?

    过去讲义气,讲交情,可现在呢?”……总之,谈起过去就津津乐道,似乎什么都是好的;说起现在,便不是撇嘴就是摇头。其实这仅仅讲了问题的一面,而且是非主流的一面。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沉淀下了不少的好东西,过去有些东西确实是很不错的。但别忘了,千万别犯了“九斤老太”的错误!对传统、对过去,必须做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果蔬、肉类或其他食品,也许过去的味道好一些;但那时的产量有这么高、这么多吗?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是历史糟粕,现在还能让它盛行吗?传统的东西并非什么都是好的,该舍弃的就得舍弃,而且必须舍弃。这才是社会的进步,这才叫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

    老年人喜欢忆旧,我不敢说忆旧不对,但我总觉得不如畅谈当下的美好更开心、更愉快。有人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依然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我热爱这前无古人的新时代!

    【“文化”辨】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定义据说不下二百多个。而平常人们所说的某某人有文化,某某人没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所指的仅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层面,大抵只是认字和掌握知识多少而已。最近读报,看到有人对“文化”做了如下诠释,他说:“一个人具备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方能称之为有文化。否则,就不配有文化之称号。”

    由此看来,“有文化”是一个很高、很全面的评价,一般人难以担当。只是识文解字,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识字不多、知识不甚丰富的人,不一定没有文化;而识字多、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文化与知识不是一回事,而与道德修养则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数学家苏步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说过:“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知识没文化,这个问题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具有通过社会舆论给人以教育和约束的作用。

    有些没有上过学或上学比较少的老年人,常说自己没有文化,但他们的道德水准并不低,有着“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为人善良,对社会、对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怎么能说没有文化呢?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有文化。尤其那些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老年人,他们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在生活中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懂得做人的道理,而且终生践行,你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吗?不仅有,而且底蕴不浅。

    总之,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能光看表面的、浅层的东西,而应全面而又深入地看其本质。

    【小杂感】

    1.人老了,活动范围越来越小,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所以,越老的日子越好过。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宽大的胸怀——能享受一切,也能忍受一切。

    2.年纪大了不服老是一种反常现象,并非是一种好心态。

    装扮年轻,强迫自己变年轻,其实就是造假,其窘态难以达到美的目的。

    3.快乐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金钱和物质,而在于精神,在于心灵。大其心,能容天下之事,不为鸡毛蒜皮所累;虚其心,可纳天下之善,不会自以为是;平其心,待人接物能去.

    私,自能赢得别人的善待;安其心,适应世事变换而不惧,随缘度日可怡然。

    4.心地狭小,不仅所有的事都会变大,而且不敢担当;心胸宽阔,不仅所有的事都会变小,而且容易解决。斤斤计较,极易产生心病;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就会坦荡无恙。

    5.精神可以战胜物质,其事例比比皆是。快乐的享受大都来自精神,只要心灵纯净,心智健康,即使是忍受,也可以变成享受。反之,即使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而仍然怀有更大的贪欲,快乐也不会与你为伍。

    6.-个不想攀高的人,那就用不着怕跌;一个无求于人的人,那就用不着曲意逢迎;一个死都不怕的人,那就可以无所畏惧。

    7.不论处境如何不顺,都应当勇敢面对,不能逃避,更不能抱怨,逃避和抱怨将会受到更大的惩罚。

    8.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生活本身也许不乏乐趣,关键就看你的胸怀是否宽广。在穷人蜗居的窗子上,照样有阳光投进来;粗茶淡饭的日子,照样精彩快乐。

    9.爱管闲事不是好习惯,但它却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病病怏怏、躺在床上死去活来的人,无论如何他是不会理会你的扮相如何或穿戴是否人时的。

    10.“撒手人寰”,顾名思义,就是说人在离开人世的时候,手都是撒开的。什么票子、房子、车子等等,都是握不住、带不走的。

    上一组:老年人修身养性: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下一组:老年人修身养性:好高骛远不属于老年人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